專利名稱:組裝式內陸水體水上工作平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野外科學考察及科學試驗用的水上工作平臺,特別是一種組裝式內陸水體水上工作平臺。
二背景技術:
適用于內陸水體的小型專用船舶種類繁多,比如游船、漁船、拖船、駁船、航標船以及各種工程船等,但尚沒有適用于綜合性科學考察、科學試驗的船只,尤其是在內陸水體中,綜合性科學考察和科學試驗對船只有特殊的要求能提供較大的平坦、敞開式工作面和電源供給,以便安裝操作各種試驗儀器和設備;具有較好的機動性能,便于在互不連通的內陸水體(湖泊、河流等)之間拆卸運輸;吃水淺,對水體擾動小。
三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滿足上述要求的組裝式內陸水體水上工作平臺,它既能在水面上作為一種基本運載工具航行、漂泊,又是一個具有寬闊平坦工作面的可拆卸運輸、組裝的工作平臺,其技術方案如下組裝式內陸水體上工作平臺,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載體,載體上設有動力裝置和電源,其特征是漂浮載體的結構是設置至少兩只具有若干密封隔艙的長條形浮筒,在浮筒的上表面活動鋪設甲板。兩只長條形浮筒平行間隔設置。兩只浮筒形狀、尺寸相同,浮筒為用鋼板制成的圓筒形,圓筒的兩個端面密封,端面呈斜角向上尖劈狀,在兩個端面之間的圓筒內,設有若干等距、垂直布置的圓形密封隔艙板,在設置隔艙板的浮筒上表面位置處,設有與隔艙板數量對應的鞍座,兩只浮筒的對應鞍座上,用鋼制橫梁活動連接,在橫梁的端面上連接有側鋼,甲板鋪設在橫梁之上。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及效果(1)工作平面采用寬體雙浮筒結構,浮筒直徑1000mm,中心距4m,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在浪高1m的內陸水體橫浪停泊或行進時,工作平臺最大傾斜小于8度,側浪停泊或行進時,工作平臺最大傾斜小于15度。
(2)浮筒材質用5mm厚優(yōu)質鋼板,兩個浮筒分隔成16個獨立的密封艙,當單側浮筒有半數密封艙進水時,工作平臺也不會沉沒。連接浮筒與橫梁的14個馬鞍型基座(鞍座)分布在兩個浮筒上有橫隔板的部位,鞍座跨度800mm,為橫梁與浮筒之間提供了牢靠的連接,也增加了浮筒的強度,整個工作平臺堅固性好,安全性能高。
(3)工作面寬闊平坦,寬5.2m,長14.1m,總面積73m2,為科學考察和試驗儀器、設備的安裝提供了寬暢的平臺,用7根寬160mm的B型工字鋼橫梁與兩側槽鋼構成穩(wěn)固的平臺骨架,為輕型工程設備的安裝提供了基礎。
(4)用3×18馬力的舷外掛機作推進動力以及操作控制裝置,為工作平臺的移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靈活控制,輕載時行進速度可達20Km/小時,最小轉彎半徑30m,必要時還可進行原位掉頭。利用前后兩個電動鋼纜絞車和鐵錨可以進行精確的直線移動定位。
(5)橫梁與兩個浮筒之間的螺栓連接使得整個工作平臺便于拆卸運輸,在1個工作日內就可以拆開成部件,最大部件為兩個浮筒,長17m,單個質量約3000kg,用一個加長型汽車可運輸,為科技工作者對互不通航的內陸水體的科學考察和科學試驗提供了便利。
(6)吃水淺,輕載時吃水深度小于0.5m,可以在淺水水域作業(yè)。
(7)吃水橫斷面小,輕載時兩個浮筒吃水橫斷面之和小于0.8m2,興波阻力小,對水體擾動較輕,適用于科學考察。
四
圖1是本實用新型工作平臺俯視結構;圖2是本實用新型工作平臺側視結構;圖3是浮筒隔艙板及鞍座部位的橫截面圖;圖4是浮筒隔艙板及鞍座部位的側視圖;圖5是浮筒隔艙板及鞍座部位的俯視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圖1-5,為一種雙浮筒平臺結構。兩只浮筒1均由5mm厚的鋼板制成長度17m,直徑1000mm的圓筒,由7塊隔艙板2將每只浮筒分隔成8個獨立的密封隔艙。在每個隔艙板2處設置馬鞍形基座3,用7根長度5m,寬度160mm的B型工字鋼4作橫梁,用一組螺栓將每根橫梁固定在兩個浮筒對應鞍座的頂板5上之螺栓孔6內。鞍座由鞍靴7(8mm厚鋼板)與浮筒1焊接,鞍靴上再焊接側肋板8(12mm厚)及主板9(12mm厚)構成整個鞍座。兩浮筒平行,中心距4m,用二根長14.1m寬度160mm的B型槽鋼(其凹槽內有與橫梁栓接的楔口)連接7根橫梁的端面構成平臺骨架的側翼10。在橫梁4的上方鋪設木質甲板11,形成長14.1m,寬5.2m,總面積73m2的工作平臺。在平臺后部并排安裝3臺18馬力舷外掛機12作為推進動力,由中央控制臺13操作。平臺右后方安裝有17KVA柴油發(fā)電機組14,可為一般的儀器,設備提供電源。在平臺左側前、后各安裝有一臺1噸電動鋼纜絞車15、16,每臺絞車配備100kg鐵錨1只,在一般氣候條件下可穩(wěn)定錨泊,并沿前后方向直線移動。上述實施結構使本實用新型排水總量達25.12m3,平臺自重8500kg,最大安全載荷達12000kg。本實用新型在實施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滇地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的6平方公里湖面上試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8級風和2m浪高的氣候條件下,依然能正常工作。
權利要求1.組裝式內陸水體上工作平臺,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載體,載體上設有動力裝置和電源,其特征是漂浮載體的結構是設置至少兩只具有若干密封隔艙的長條形浮筒,在浮筒的上表面活動鋪設甲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內陸水體水上工作平臺,其特征是兩只長條形浮筒平行間隔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組裝式內陸水體水上工作平臺,其特征是兩只浮筒形狀、尺寸相同,浮筒為用鋼板制成的圓筒形,圓筒的兩個端面密封,端面呈斜角向上尖劈狀,在兩個端面之間的圓筒內,設有若干等距、垂直布置的圓形密封隔艙板,在設置隔艙板的浮筒上表面位置處,設有與隔艙板數量對應的鞍座,兩只浮筒的對應鞍座上,用鋼制橫梁活動連接,在橫梁的端面上連接有側鋼,甲板鋪設在橫梁之上。
專利摘要組裝式內陸水體上工作平臺,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載體,載體上設有動力裝置和電源,其特征是漂浮載體的結構是設置至少兩只具有若干密封隔艙的長條形浮筒,在浮筒的上表面活動鋪設甲板,兩只長條形浮筒平行間隔設置。兩只浮筒形狀、尺寸相同,浮筒為用鋼板制成的圓筒形,圓筒的兩個端面密封,端面呈斜角向上尖劈狀,在兩個端面之間的圓筒內,設有若干等距、垂直布置的圓形密封隔艙板,在設置隔艙板的浮筒上表面位置處,設有與隔艙板數量對應的鞍座,兩只浮筒的對應鞍座上,用鋼制橫梁活動連接,在橫梁的端面上連接有側鋼,甲板鋪設在橫梁之上。
文檔編號B63B35/44GK2601934SQ0225848
公開日2004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李文朝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