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搬運重物上樓,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運送重物上樓的手推車。
背景技術(shù):
在無電梯的樓房中搬運重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尤其是對于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在沒有輔助工具的幫助下,完成搬運重物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搬家時人們對于大家具、大家電的搬運也是異常的困難?,F(xiàn)有的上樓車主要有履帶式和行星輪式。前者行進時對于樓梯的破壞很大,后者會產(chǎn)生很大的撞擊且不易控制,因此使用不便。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專利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種對樓梯破壞小、簡單實用的運送重物上樓的手推車。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
一種用于運送重物上樓的手推車,包括車架、設于車架上的車輪軸以及與車輪軸兩端分別通過軸承相連的兩個車輪,所述每一個車輪下方設有兩個圓柱軌道,每一個車輪下方的兩個圓柱軌道分別通過彈簧與車輪軸相連,所述所有車輪結(jié)構(gòu)一樣,每一個車輪均包括兩個結(jié)構(gòu)一樣且疊加設置的左車輪分部和右車輪分部,所述左車輪分部和右車輪分部均由至少三幅均勻分布的扇形輪板組成,所述每一個扇形輪板的弧度和兩塊扇形輪板之間空隙弧度相同,所述左車輪分部和右車輪分部的扇形輪板交錯設置,即左車輪分部的扇形輪板對應右車輪分部的兩塊扇形輪板之間的間隙,所述左車輪分部和右車輪分部分別壓緊在兩根不同的圓柱軌道上。
作為改進,所述左車輪分部和右車輪分部上的扇形輪板有3-5幅。
作為改進,所述左車輪分部和右車輪分部分別設有與相應圓柱軌道接觸的車輪槽。
作為改進,所述車架上設于車把手,所述車把手向下傾斜一定角度,所述傾斜角度為15°-60°。
作為改進,所述車輪軸兩端均設有拉環(huán),所述彈簧通過拉環(huán)與車輪軸相連。
作為改進,所述車輪采用輕型聚酯材料制成,其半徑為50mm-70mm。
作為改進,所述圓柱軌道采用現(xiàn)有的空心鋼管材料制成,其長度為580mm-980mm。
作為改進,所述彈簧為高強度彈簧且始終保持拉伸狀態(tài)。
本發(fā)明優(yōu)點:
(1)圓柱軌道會隨著輪子的行進跟著向前移動,且圓柱軌道表面光滑不會對樓梯造成破壞性的損傷。
(2)車輪在平直的圓柱軌道上轉(zhuǎn)動,不會出現(xiàn)大的波動和撞擊,整個行走過程平穩(wěn)安靜。
(3)圓柱軌道可以將車輪限制在其車輪槽上,不會出現(xiàn)車輪偏移出軌道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手推車實施例1車的側(cè)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手推車實施例1的軸側(cè)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手推車實施例1的車輪和圓柱軌道連接關(guān)系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手推車實施例1的車輪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手推車實施例2的車輪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手推車實施例3的車輪結(jié)構(gòu)示意圖。
1-車把手,2-車架,3-拉環(huán),4-車輪,5-車輪軸,6-彈簧,7-圓柱軌道,8-車輪槽,9-左車輪分部,10-右車輪分部,11-車輪分部連接處,12-扇形輪板。
具體實施方式
面將結(jié)合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結(jié)合圖2和圖3,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運送重物上樓的手推車,其中包括一個車架2、一個車輪軸5、兩個車輪4、兩個拉環(huán)3、四條彈簧6和四根圓柱軌道7。車把手1,在較長物體放置時給手留下用力空間。具體地說,當裝載物體的長度超過了車架2的長度,與車架2成一定角度的車把手1設計可以給手留下握持空間。所述車身包括車架2,車輪軸5和車把手1;所述車輪4與車輪軸5兩端通過軸承連接;所述拉環(huán)3套于車輪軸5兩端,所述彈簧6上端與拉環(huán)3連接,下端與車輪4前進方向后方的圓柱軌道7連接;所述圓柱軌道7位于車輪4下方且與樓梯接觸。
如圖4所示,車輪4被按角度分成八個扇形輪板12,每個扇形輪板12的弧度為45°,并且每一個車輪4的八個扇形輪板12被分為左車輪分部9和右車輪分部10,左車輪分部9和右車輪分部10交錯疊加設置,其扇形輪板12上分別設有與相應圓柱軌道7相接觸的車輪槽8,左車輪分部9上的四個扇形輪板12對稱均勻分布,右車輪分部10上的四個扇形輪板12也是對稱均勻分布,左車輪分部9上的扇形輪板12和右車輪分部10上的扇形輪板12交替分布,即左車輪分部9上的扇形輪板12剛好對應右車輪分部10上兩個扇形輪板12之間間隙。
圓柱軌道7的長度不低于兩階階樓梯的斜邊長度,使用時,將圓柱軌道7置于樓梯上,將車輪4的左車輪分部9和右車輪分部10分別置于兩根圓柱軌道7上。所述車輪4在人的拉力的作用下開始向前滾動,左車輪分部9的車輪槽8與其下方相應的圓柱軌道7相接觸,在左車輪分部9壓力的作用下,相應圓柱軌道7無法向前移動,此時左車輪分部9下方的圓柱軌道7連接的彈簧6會由于拉力被拉長。同時右車輪分部10與其下方的圓柱軌道7對應的剛好是兩個扇形輪板12之間的間隙,右車輪分部10與相應的圓柱軌道7沒有接觸,所以在車輪向4前滾動時,右車輪分部10下方的圓柱軌道7會被相應的彈簧6拉著跟隨車輪4做相同速度的運動。當車輪4滾動到車輪分部連接處11時,與左車輪分部9接觸的圓柱軌道7會脫離車輪4,左車輪分部9下方的圓柱軌道7在彈簧6拉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動,與此同時右車輪分部10會開始與其下方的圓柱軌道7接觸,圓柱軌道7在右車輪分部10的壓力下停在移動,直到下個車輪連接處11的到來。如此反復來上樓的目的。
實施例2
如圖5所示,實施例2其他結(jié)構(gòu)和使用方法與實施例1一樣,區(qū)別在于:每一個車輪4的左車輪分部9的扇形輪板12為三個且均勻分布,每一個扇形輪板12的弧度為60°,兩個扇形輪板之間的間隙也剛好為60°,右車輪分部10與左車輪分部9結(jié)構(gòu)一樣,右車輪分部10與左車輪分部9的扇形輪板12也是剛好交替分布。
實施例3
如圖6所示,實施例3其他結(jié)構(gòu)和使用方法與實施例1一樣,區(qū)別在于:每一個車輪4的左車輪分部9的扇形輪板12為五個且均勻分布,每一個扇形輪板12的弧度為36°,兩個扇形輪板之間的間隙也剛好為36°,右車輪分部10與左車輪分部9結(jié)構(gòu)一樣,右車輪分部10與左車輪分部9的扇形輪板12也是剛好交替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本發(fā)明三個實施例不僅僅限于應用在樓梯上,任何不平坦,多碎石等障礙物的路面均可使用本發(fā)來運送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