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前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的前部結構,具體地涉及包括轎車的乘用車的前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今,乘用車前部的設計結構多種多樣,而對乘用車前部的結構設計主要集中于乘用車前部等各部件的設計。技術人員通過對乘用車前部的上述各部件進行設計實現了不同需求。
[0003]但是,在現有的乘用車前部的散熱器格柵由多個組成部分構成的結構中,不能確保散熱器格柵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連接具有足夠的強度。再次,散熱器格柵的整體形狀不能與乘用車前部的其他組成部件的形狀很好地配合,因此整體不美觀。
[0004]因此,現有技術的乘用車前部的構造實際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地對乘用車前部的性能和外觀方面的高標準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5]基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至少能夠實現如下目的之一的乘用車前部:其能夠改善乘用車前部的空間布局,提高乘用車前部的空間利用率;其能夠在不影響格柵以外的其它部件的布局的情況下,提高該乘用車前部的散熱器格柵與乘用車內部連通的有效散熱面積;其能夠使得安裝在乘用車前部的各組成部件的強度以及各組成部件之間的連接強度高,以保證乘用車前部在碰撞過程中具有足夠的強度;其能夠在保證強度、空間布局的情況下,提高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并且該乘用車前部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
[0006]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乘用車前部,所述乘用車前部包括上格柵、前保險杠和下格柵,其中所述上格柵和所述下格柵均設置于所述前保險杠,所述前保險杠的中間部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且在車輛高度方向上處于所述上格柵和所述下格柵之間的位置,
[0008]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09]所述上格柵的上格柵上邊緣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0010]所述上格柵的上格柵左邊緣和上格柵右邊緣分別從所述上格柵上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傾斜地、向車輛高度方向下方延伸;
[0011]所述中間部的中間部左邊緣和中間部右邊緣分別從所述中間部的上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傾斜地、向車輛高度方向下方延伸;
[0012]所述中間部左邊緣和所述中間部右邊緣分別與所述下格柵的下格柵左邊緣和下格柵右邊緣彼此連續(xù);
[0013]所述下格柵左邊緣和所述下格柵右邊緣分別從所述下格柵的下格柵下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車輛寬度方向外側傾斜地、向車輛高度方向上方延伸;并且
[0014]所述下格柵下邊緣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0015]通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實現了上述目的。例如,上、下格柵的邊緣沿著相反方向傾斜,避免了由上、下格柵二者構成整體梯形形狀或整體倒梯形形狀造成的浪費空間、影響布局的問題,同時也保證了有效的格柵面積。并且,由于上、下格柵鄰接前保險杠的部分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尺寸最大,而上、下格柵越遠離前保險杠的部分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漸減小,該設置方式有利于提高乘用車前部的強度。同時,該方案提高了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
[0016]優(yōu)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所述中間部左邊緣的上端與所述上格柵左邊緣的下端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對齊,且所述中間部右邊緣的上端與所述上格柵右邊緣的下端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對齊。優(yōu)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所述上格柵的形狀為梯形形狀,所述下格柵與所述中間部兩者為倒梯形形狀。通過采用這些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能夠進一步確保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得到更好的實現。
[0017]優(yōu)選地,所述中間部的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高度與所述上格柵、所述中間部和所述下格柵三者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之和的比在1:2至1:3之間的范圍。另外,優(yōu)選地,所述上格柵的面積與所述中間部的面積的比在1:1至1:1.5的范圍,和/或所述中間部的面積與所述下格柵的面積的比在1:1至1:0.8之間的范圍。這樣,使得進一步確保了上格柵、下格柵的通風面積,進而確保了乘用車的散熱效果。
[0018]優(yōu)選地,所述中間部左邊緣與所述下格柵左邊緣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的傾斜角度相等,且所述中間部右邊緣與所述下格柵右邊緣相對于車輛寬度方向的傾斜角度相等。這樣,使得下格柵與中間部之間的連接強度得到保證,同時也提高了乘用車前部的整體美觀性。
[0019]另外,優(yōu)選地,所述乘用車前部還包括兩個前照燈,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所述上格柵設置在所述兩個前照燈之間,所述上格柵左邊緣和所述上格柵右邊緣分別與所述兩個前照燈的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邊緣鄰接。通過采用該技術方案,能夠進一步增大上格柵和下格柵的通風面積。
[0020]此外,優(yōu)選地,所述上格柵具有肋,所述肋從所述上格柵的表面向車輛前方突出,并且所述肋具有肋左邊緣、肋右邊緣以及肋下邊緣,其中所述肋下邊緣連接所述肋左邊緣的下端和所述肋右邊緣的下端,
[0021]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所述肋左邊緣和所述肋右邊緣從所述上格柵上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傾斜地、向車輛高度方向下方延伸,所述肋下邊緣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0022]通過在上格柵處設置該肋,提高了上格柵自身的強度以及其與前保險杠之間的連接強度,也實現了對流入乘用車內部的空氣進行加速的技術效果,同時還進一步加強了上格柵處的強度并且提高了上格柵的整體美觀度。
[0023]優(yōu)選地,所述肋將所述上格柵劃分成三個區(qū)域、即中間區(qū)域以及在所述中間區(qū)域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的左側區(qū)域和右側區(qū)域,所述中間區(qū)域的面積不小于所述上格柵的總表面面積的70%。這樣,確保了通過肋加速的空氣所通過的中間區(qū)域的面積。
[0024]優(yōu)選地,所述中間區(qū)域為所述上格柵上邊緣、所述肋左邊緣、所述肋右邊緣與所述肋下邊緣圍成的倒梯形形狀,
[0025]所述左側區(qū)域為所述上格柵左邊緣、所述上格柵下邊緣與所述肋左邊緣圍成的三角形形狀,
[0026]所述右側區(qū)域為所述上格柵右邊緣、所述上格柵下邊緣與所述肋右邊緣圍成的三角形形狀。
[0027]優(yōu)選地,所述中間區(qū)域的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左側區(qū)域和所述右側區(qū)域的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高度。
[0028]這樣,可以進一步確保中間區(qū)域的面積,進而保證散熱效果。
[0029]此外,優(yōu)選地,所述肋與所述上格柵是一體的。這樣便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制造。
[0030]優(yōu)選地,所述上格柵的格柵孔的密度大于所述下格柵的格柵孔的密度。
[0031]優(yōu)選地,所述上格柵安裝于所述前保險杠,所述下格柵與所述前保險杠是一體的。此外,優(yōu)選地,所述上格柵安裝于所述前保險杠的在所述中間部的上方的區(qū)域,所述前保險杠在該區(qū)域的上方具有與乘用車的發(fā)動機蓋抵接的延伸部分。這樣也便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制造,并且便于確保上格柵與前保險杠之間的安裝強度。
[003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乘用車前部至少能夠實現如下有益效果中的一個:提高乘用車前部的空間利用率;提高散熱器格柵的有效散熱面積;保證乘用車前部在碰撞過程中具有足夠的強度;提高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
【附圖說明】
[003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
[0034]圖2是圖1中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乘用車前部的立體圖;
[0035]圖3是圖1中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乘用車前部中的具有下格柵的前保險杠的立體圖;
[0036]圖4是用于安裝于圖3中的前保險杠的上格柵的立體圖。
[0037]附圖標記說明
[0038]1:上格柵Ia:上格柵上邊緣Ib:上格柵下邊緣Ic:上格柵左邊緣Id: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