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備架設在一對胎圈之間的簾布層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0002]在現(xiàn)有技術中,作為充氣輪胎,已知具備以環(huán)狀形成的一對胎圈、和架設在一對胎圈之間的簾布層的充氣輪胎(例如,專利文獻1)。而且,簾布層以將胎圈包入的形式從輪胎寬度方向的內側向外側卷起。
[0003]然而,一般地,由于存在車輛的外傾角,安裝到車輛時的內側部分的彎曲容易度會影響直行時的包絡特性、即乘坐舒適性。此外,對于在轉彎時的外輪而言,很大的力作用于安裝到車輛時的外側部分,因此安裝到車輛時的外側部分的彎曲難度會影響轉彎時的駕駛穩(wěn)定性。
[0004]對此,在專利文獻1的充氣輪胎中,安裝到車輛時配置于外側的簾布層的卷起部與安裝到車輛時配置于內側的簾布層的卷起部相比,更遠離帶束層部而配置。由此,安裝到車輛時的內側部分的剛性變高,從而導致乘坐舒適性的降低,而且,安裝到車輛時的外側部分的剛性變低,從而導致駕駛穩(wěn)定性的降低。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11-57053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8]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9]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這種實際情況而提出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提高駕駛穩(wěn)定性而不會降低乘坐舒適性的充氣輪胎。
[0010]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1]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具備:以環(huán)狀形成的一對胎圈;架設在所述一對胎圈之間的簾布層;胎面橡膠,其用于構成接地面并配置在所述簾布層的外周側;帶束層部,其配置在所述簾布層的外周側和所述胎面橡膠的內周側之間,所述簾布層具備:內側卷起部,其在安裝到車輛時配置于內側,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圍從輪胎寬度方向的內側向外側卷起;外側卷起部,其在安裝到車輛時配置于外側,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圍從輪胎寬度方向的內側向外側卷起,所述胎面橡膠具備凹部,所述凹部在與所述帶束層部的端部重疊的輪胎外表面的位置、或者比該位置更靠近輪胎寬度方向外側的輪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輪胎圓周方向延伸,就所述外側卷起部而言,其以比內側卷起部更靠近所述帶束層部的方式配置,并且為了防止與所述帶束層部重疊,與所述帶束層部隔開間隔而配置,另外,以與所述凹部重疊的方式配置。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胎面橡膠具備凹部,所述凹部在與帶束層部的端部重疊的輪胎外表面的位置、或者比該位置更靠近輪胎寬度方向外側的輪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輪胎圓周方向延伸。由此,胎面部的凹部附近的強度變弱。
[0013]由此,例如,當輪胎越過路面上的小突起時,容易以凹部為中心發(fā)生變形而彎曲,因此振動等容易被吸收。其結果,能夠提高包絡特性(當輪胎越過路面上的小突起時,胎面部將小突起包入的特性),因此能夠提高乘坐舒適性。
[0014]此外,外側卷起部以比內側卷起部更靠近帶束層部的方式配置。由此,安裝到車輛時的內側部分的剛性變低,因此能夠提高乘坐舒適性,并且安裝到車輛時的外側部分的剛性變尚,因此能夠提尚駕駛穩(wěn)定性。
[0015]而且,由于外側卷起部與帶束層部隔開間隔而配置,因此防止了外側卷起部與帶束層部重疊。由此,能夠防止帶束層部的振動等直接傳遞到外側卷起部。因此,能夠提高乘坐舒適性。
[0016]另外,外側卷起部以與凹部重疊的方式配置。由此,防止配置在安裝到車輛時的外側的凹部的剛性過度地降低。因此,能夠提高駕駛穩(wěn)定性。如此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能夠提高駕駛穩(wěn)定性而不會降低乘坐舒適性。
[0017]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中,所述內側卷起部是以如下方式配置的結構,為了防止所述內側卷起部與所述凹部重疊,另一方面使所述內側卷起部與所述胎面橡膠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端重疊,所述內側卷起部的端部位于所述凹部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端和所述胎面橡膠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端之間。
[0018]根據(jù)這種結構,內側卷起部配置在胎面橡膠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端和凹部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端之間。由此,防止內側卷起部與凹部重疊,因此能夠防止凹部的剛性變高。從而,能夠防止乘坐舒適性降低。
[0019]此外,對于在轉彎時的內輪而言,力作用于安裝到車輛時的內側部分。對此,由于內側卷起部與胎面橡膠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端重疊,因此防止安裝到車輛時的內側部分的剛性過度地降低。由此,能夠抑制駕駛穩(wěn)定性降低。
[0020]此外,在本發(fā)明的空氣輪胎中,所述胎面橡膠可以是,具備與所述凹部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相鄰且沿輪胎圓周方向延伸的凸部,所述內側卷起部以與所述凸部重疊的方式配置的結構。
[0021]根據(jù)這種結構,胎面橡膠具備與凹部的輪胎寬度方向的外側相鄰且沿輪胎圓周方向延伸的凸部。由此,凸部的強度大,因此,例如凹部容易過度地變形而彎曲(變得容易彎曲變形)。對此,內側卷起部以與凸部重疊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夠抑制凹部過度變形而彎曲。
[0022]發(fā)明的效果
[0023]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起到提高駕駛穩(wěn)定性而不降低乘坐舒適性的優(yōu)異效果Ο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沿著輪胎徑向切割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0025]圖2是所述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圖1的II區(qū)域放大圖。
[0026]圖3是所述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圖1的II區(qū)域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內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27]圖4是所述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圖1的IV區(qū)域放大圖。
[0028]圖5是所述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圖1的IV區(qū)域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外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29]圖6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內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0]圖7是本發(fā)明的又另一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內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1]圖8是本發(fā)明的又另一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內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2]圖9是比較例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外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3]圖10是另一比較例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外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4]圖11是又另一比較例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內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5]圖12是又另一比較例的充氣輪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是用于說明內側卷起端的位置的圖。
[0036]圖1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和比較例的評價表。
[0037]附圖標記說明
[0038]1...充氣輪胎,2...胎圈部,3...胎側部,4...胎面部,5...簾布層,6...胎面橡膠,7...帶束層部,7a...端部,21...胎圈,21a...胎圈芯,21b...填充膠條,31...胎側橡膠,51...主體部,52…內側卷起部,52a…端部,53...外側卷起部,53a…端部,61…主溝槽,62…凹部,62a…內側端,62b...外側端,63...凸部,63a...內側端,63b...外側端,64...外側端,71...帶束層,71a...端部,72...帶束層補強層,72a…端部,73...帶束層片,74...帶束層片,75...邊緣補強部,100…輪輞,S1…輪胎赤道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以下,參照圖1-圖5對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的一實施方案進行說明。另外,在各圖(圖6-圖12也相同)中,圖面的尺寸比例與實際的尺寸不是必須一致的。
[0040]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案的充氣輪胎(以下,簡稱為“輪胎”)1具備具有胎圈21的一對胎圈部2、2。此外,輪胎1具備:從各胎圈部2向輪胎徑向的外側延伸的胎側部3、3 ;和與一對胎側部3、3的輪胎徑向的外側端連接且構成接地面的胎面部4。
[0041]輪胎1具備簾布層5,其架設在一對胎圈21、21之間并以將胎圈21包入的方式從輪胎寬度方向的內側向外側卷起。另外,輪胎1安裝在輪輞100。
[0042]輪胎1,是相對于進過輪胎寬度方向中心的假想面、即輪胎赤道面S1呈非對稱的結構。這種輪胎成為安裝到車輛的方向已被指定的輪胎,并且在安裝于輪輞100時,輪胎左右的哪個方向面向車輛是已被指定的。另外,在胎面部4的輪胎外表面所形成的胎面花紋,可以是相對于輪胎赤道面S1呈對稱的結構,也可以是呈非對稱的結構。
[0043]安裝到車輛的方向顯示在胎側部3。具體地,胎側部3用于構成輪胎外表面,并具備配置于簾布層5的輪胎寬度方向外側的胎側橡膠31,并且在該胎側橡膠31的表面具有顯示部。
[0044]在本實施方案中,安裝到車輛時配置于內側(圖1的左側,以下,還稱為“車輛內側”)的一個胎側部3標注有作為車輛內側意思的標記(例如,“INSIDE”等),此外,安裝到車輛時配置于外側(圖1的右側,以下,還稱為“車輛外側”)的另一個胎側部3標注有作為車輛外側意思的標記(例如,“OUTSIDE”等)。
[0045]胎圈21具備以環(huán)狀形成的胎圈芯21a、和配置于胎圈芯21a的輪胎徑向外側的填充膠條21b。而且,胎圈21以環(huán)狀形成。例如,胎圈芯21a通過用橡膠包覆鋼線等的集束體來形成,填充膠條21b通過將硬質橡膠朝向輪胎徑向外側作成錐狀來形成。
[0046]胎面部4具備配置于簾布層5的外周側的、用于構成與地面接觸的接地面(胎面表面)的胎面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