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構造、座椅伸縮方法、以及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座墊的厚度可以伸縮的座椅構造、座椅伸縮方法、以及具 有所述座椅構造的車輛。
背景技術:
作為座椅構造,有如下的座椅構造在座墊上,可以通過使左右的座 椅側部相對于中央的頂板部向高位置和低位置移動,而使座墊的厚度伸縮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
然而,在該座椅構造中,座墊的厚度僅可以在比座墊框架靠近表側的 部分伸縮。因此,如果可以使座墊的厚度在比座墊框架靠近里側的部分伸 縮,則可以有效地使座墊的厚度伸縮。
專利文獻h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00-316663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在考慮上述事實的基礎上,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使座墊的 厚度在比座墊框架靠近里側的部分伸縮的座椅構造、座椅伸縮方法、以及 車輛。
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包括座墊框架,設置在座墊內(nèi);里側部件,在
所述座墊中設置得比所述座墊框架靠近里側;以及連桿機構,使所述座墊
框架與所述里側部件的所述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
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中,在座墊內(nèi)設置有座墊框架,并且在座墊
中,里側部件設置得比座墊框架靠近里側。
這里,連桿機構使座墊框架與里側部件的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 縮。因此,可以使座墊的厚度在比座墊框架靠近里側的部分伸縮。
第二方案的座椅構造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的基礎上具有以下特征,所述連桿機構包括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可以轉 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上;以及抵接部,設置 在所述連桿上,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抵接,使所述 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 一者間隔開。
在第二方案的座椅構造中,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的連桿可以轉 動地連結在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一者上。并且,設置在連桿上的抵接 部與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抵接,使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另 一者與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一者間隔開。
因此,通過使座墊轉動并使連桿轉動,使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一 者與連桿的連結位置和抵接部在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從而可以使 座墊框架與里側部件在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由此,可以隨著座墊 的轉動而使座墊的厚度伸縮。
第三方案的座椅構造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的基礎上具有以下特征, 包括可以傾倒的座椅靠背,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可以轉動地連 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上,并且可以滑動地與所述座 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以及第二連桿,在偏離傾倒中心 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椅靠背上,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 第一連桿上。
在第三方案的座椅構造中,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 的一者上的第一連桿可以滑動地與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 并且,在偏離傾倒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椅靠背上的第二連桿 可以轉動地連結在第一連桿上。
因此,通過使座椅靠背傾倒,經(jīng)由第二連桿使第一連桿轉動并滑動, 使座墊框架與里側部件在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由此,可以隨著座 椅靠背的傾倒而使座墊的厚度伸縮。
第四方案的座椅構造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的基礎上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三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連 結在所述座墊框架上;以及第四連桿,在偏離所述第三連桿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連結在所述里側部件上。
在第四方案的座椅構造中,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的第三連桿連 結在座墊框架上。并且,在偏離第三連桿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 連結在車身 一側的第四連桿連結在里側部件上。
因此,通過使座墊轉動并使第三連桿和第四連桿轉動,使第三連桿和 座墊框架的連結位置與第四連桿和里側部件的連結位置在座墊厚度方向上 的距離伸縮,從而使座墊框架與里側部件在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 由此,可以隨著座墊的轉動而使座墊的厚度伸縮。
第五方案的座椅構造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的基礎上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結部,將所述座墊框架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 車身一側;以及第二連結部,在偏離所述座墊框架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將 所述里側部件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 一側。
在第五方案的座椅構造中,座墊框架通過第一連結部可以轉動地連結 在車身一側。并且,里側部件在偏離座墊框架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通過第 二連結部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 一側。
因此,通過使座墊轉動并使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轉動,使座墊框架與 里側部件在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由此,可以隨著座墊的轉動而使 座墊的厚度伸縮。
第六方案的座椅構造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的基礎上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三連結部,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 者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第五連桿,在偏離所述座墊框架和所 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
側,并且可以滑動地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以
及第六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 上,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第五連桿上。
在第六方案的座椅構造中,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一者通過第三連 結部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并且,在偏離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 一者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的第五連桿可以滑動 地與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另外,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墊框架和里側部件中的一者上的第六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第五連桿上。
因此,通過使座墊轉動并使座墊框架、里側部件、以及第五連桿轉 動,經(jīng)由第五連桿使第六連桿轉動并滑動,從而使座墊框架與里側部件在 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由此,可以隨著座墊的轉動而使座墊的厚度 伸縮。
第七方案的座椅構造在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構造的基 礎上具有以下特征,包括覆蓋所述里側部件的外周面的覆蓋部件。
在第七方案的座椅構造中,里側部件的外周面由覆蓋部件覆蓋。因 此,可以美化外觀。
第八方案提供一種座椅伸縮方法,所述座椅構造包括座墊框架,設 置在座墊內(nèi);以及里側部件,在所述座墊中設置得比所述座墊框架靠近里
側;連桿機構使所述座墊框架與所述里側部件的所述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
離伸縮。
第十五方案的車輛設置有應用第一方案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座椅。
圖1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圖2是從左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立體
圖3A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側面圖3B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收藏狀態(tài)的側面
圖3C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收藏狀態(tài)的側面
圖4是從左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座椅的主要 部分的立體圖5是從左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座椅的收藏 狀態(tài)的立體圖6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圖7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圖8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圖9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收藏狀態(tài)的側面圖; 圖10A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轉收存狀態(tài)的側 面圖IOB是從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空間增大(space up)收存狀態(tài)的立體圖10C是從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座椅的后方地板下收存 狀態(tài)的立體圖11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五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
圖12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
圖13A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收藏狀態(tài)的側面
圖13B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收藏狀態(tài)的側面
圖14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
圖15是從左斜后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七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立 體圖16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八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
圖17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九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
圖18是從左斜前方觀察本發(fā)明第九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收藏狀態(tài)和收 存狀態(tài)的立體圖19是從左側觀察本發(fā)明第十實施方式的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座 椅1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圖2是從左斜前方觀察座椅10的主要部分的
立體圖。圖3A是從左側觀察座椅IO的側面圖。在附圖中,用箭頭FR表 示座椅10的前方,用箭頭UP表示座椅10的上方。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0為車輛用座椅,設置在車輛的車廂地板表面12 上。另外,座椅10為所謂前方傾斜(tilt)向下收藏型的座椅。
在座椅IO上設置有座椅靠背14。在座椅靠背14的左右兩端部內(nèi)設置 有板狀的靠背框架16,通過使靠背框架16的下端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 心可以傾倒地支承在車身一側,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 心可以傾倒地支承在車身一側。在靠背框架16的下端設置有傾斜 (reclining)機構18,通過由傾斜機構18阻止靠背框架16以傾倒中心軸 16A為中心傾倒,阻止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心傾倒,使其 向上方立起。另外,通過操作傾斜機構18,使傾斜機構18允許靠背框架 16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心傾倒,從而允許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 16A為中心傾倒。
在座椅靠背14的前側設置有座墊20,座墊20在后端配置在座椅靠背 14的下側附近的狀態(tài)下近似水平地配置。
在座墊20內(nèi)設置有作為座墊框架的矩形框狀的座墊主框架22。座墊 主框架22保持座墊主體24,座墊主體24具有彈性,并構成座墊20的上 面(表面)。
在座墊主框架22的后部,在左右兩側部分不能轉動地連結有臂26的 下端,臂26的上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靠背框架16的下部。在座墊主框架 22的前部,在左右兩側部分可以轉動地連結有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連桿的 前連桿28的上端,前連桿28的下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由此, 座墊主框架22支承在臂26和前連桿28上,從而使座墊20支承在車身一 側。在前連桿28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固定有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抵接部的圓軸狀的限制軸30,限制軸30從前連桿28向左右方向的外側突出。
在座墊主框架22的下側(座墊20的里側)設置有作為里側部件的下 罩板32,下罩板32為近似長方體形的容器狀,上面敞開。下罩板32的下 壁后部在左右兩側部分處分別通過連結部34 (連結軸)可以轉動地連結在 座墊主框架22后部的左右兩側部分上。在下罩板32的下壁中央貫穿形成 有矩形狀的開口 36,通過使前連桿28插通開口 36而使前連桿28可以連 結起座墊主框架22和車身一側。下罩板32與座墊主體24配合,限制其向 下側移動,由此下罩板32覆蓋座墊主框架22和座墊主體24的下側,并且 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框架22間隔開,在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 24的下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前連桿28的限制軸30從上側抵接在下罩板 32的下壁上,由此限制下罩板32向上側移動。
下罩板32的外周面整體被作為覆蓋部件的表皮(省略圖示)覆蓋, 由此下罩板32和座墊20會比較美觀。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10中,操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 心軸16A為中心向前側傾倒,由此使座椅靠背14重疊、收藏在座墊20的 上側(參照圖3B)。
當收藏座椅10時,使靠背框架16 (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16A 為中心向前側傾倒,并經(jīng)由臂26使座墊主框架22 (座墊20)向前側移 動,由此使前連桿28向前側轉動,從而使座墊20向前側和下側轉動。
并且,當收藏座椅10時,通過使前連桿28向前側轉動,使前連桿28 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限制軸30在上下方向(座墊20的厚度方 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可以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上下 方向上的距離收縮。由此,通過使下罩板32的下壁與車廂地板表面12抵 接,使座墊主框架22相對于下罩板32的下壁向下側轉動,使座墊主體24 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與下罩板32的下壁抵 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使用時的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隨著 座椅1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收 縮,從而可以擴大座椅IO收藏時的車廂(行李廂)的空間(座椅10上側的空間)。
圖6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座 椅4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40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40為所謂后方傾斜(tilt)向下收藏型的座椅。
靠背框架16的下端向前側延伸,在連結部34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 墊主框架22的后部。由此,座墊主框架22支承在靠背框架16和前連桿 28上,從而使座墊20支承在車身一側。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沒有設 置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臂26。
在下罩板32的后壁上,在左右兩側部分貫穿形成有長的后插通孔 42,后插通孔42沿上下方向配置,并且向上側敞開??勘晨蚣?6的下端 插通后插通孔42,由此靠背框架16的下端可以連結在座墊主框架22上。 在從下罩板32的前壁至下壁前部的范圍內(nèi),在左右兩側部分上貫穿形成 有長的前插通孔44,前插通孔44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配置在前連桿28 的前方,并且與開口 36連通。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40中,操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 心軸16A為中心向前側傾倒,由此使座椅靠背14重疊、收藏在座墊20的 上側(參照圖3C)。
當收藏座椅40時,使靠背框架16 (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16A 為中心向前側傾倒,并使座墊主框架22 (座墊20)向后側移動,由此前 連桿28向后側轉動,從而使座墊20向后側和下側轉動。另外,通過使前 連桿28插通前插通孔44,使前連桿28可以向后側轉動。
并且,當收藏座椅40時,通過使前連桿28向后側轉動,使前連桿28 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限制軸30在上下方向(座墊20的厚度方 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可以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上下 方向上的距離收縮。由此,通過使下罩板32的下壁與車廂地板表面12抵接,使座墊主框架22相對于下罩板32的下壁向下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 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與下罩板32的下 壁抵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使用時的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 隨著座椅4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 收縮,從而可以擴大座椅40收藏時的車廂(行李廂)的空間(座椅40上 側的空間)。
圖7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座 椅5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50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座墊主框架22的前部附近,在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為右側部 分或左側部分)可以旋轉地設置有作為操作部件的圓柱狀的操作桿52,操 作桿52為轉盤式的調(diào)節(jié)器等。在操作桿52上設置有作為鎖定機構的旋轉 鎖定機構(省略圖示),通過旋轉鎖定機構來阻止操作桿52的旋轉。轉 動連桿54的上端固定在操作桿52上,轉動連桿54從操作桿52向下側突 出。在轉動連桿54的下端固定有圓軸狀的支承軸56,支承軸56從轉動連 桿54向左右方向的外側突出。
前連桿28的下端不能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在前連桿28上沒有固 定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限制軸30。并且,在傾倒中心軸16A處,臂26 的上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靠背框架16的下端。由此,靠背框架16由前連 桿28和臂26支承,從而使座墊20支承在車身一側。
在下罩板32的下壁上表面的前部附近,在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 為右側部分或左側部分)固定有作為支承部件的、剖面為倒U字形的板狀 的支承板58,支承板58的上壁為平板狀。轉動連桿54的支承軸56插入 到支承板58內(nèi),由此使支承板58的上壁與支承軸56配合,限制下罩板 32向下惻移動,由此下罩板32覆蓋座墊主框架22和座墊主體24的下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在以上構成的座椅50中,通過在解除旋轉鎖定機構對操作桿52的旋
轉阻止的狀態(tài)下旋轉操作操作桿52,使轉動連桿54轉動,使操作桿52的 旋轉中心與支承軸56在上下方向(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 從而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伸縮。由 此,通過使下罩板32相對于座墊主框架22向上側或下側轉動,可以在與 座椅50的收藏無關的情況下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里側 的部分伸縮,并且可以使座椅50的下表面(下罩板32的下壁下表面)與 車廂地板表面12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伸縮。 [第四實施方式]
圖8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座 椅6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60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座椅60前側的車廂地板表面12低于座椅60正下方 的車廂地板表面12。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60為所謂座椅靠背前倒收藏型的座椅。
前連桿28的下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的前支架62上,前連桿 28的下端可以從前支架62脫離。另外,在前連桿28上沒有設置上述第一 實施方式中的限制軸30。
在座墊主框架22的后部下側,在左右兩側部分上結合有作為鎖定機 構的后鎖定機構64,通過后鎖定機構64被鎖定在車身一側,使座墊主框 架22支承在后鎖定機構64和前連桿28上,從而使座墊20支承在車身一
靠背框架16的下端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心可以傾倒地支承在臂26 上,由此靠背框架16通過臂26、座墊主框架22、后鎖定機構64、以及前 連桿28支承在車身一側,從而使座椅靠背14支承在車身一側。
前連桿28和后鎖定機構64插通下罩板32的開口 36,由此可以通過 前連桿28和后鎖定機構64來連結座墊主框架22和車身一側。
在下罩板32的下壁上表面的前部附近,在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為右側部分或左側部分)固定有作為導向部件的、剖面為倒U字形的板狀
的導向板66,導向板66的上壁為平板狀。作為滑動部件的圓軸狀的滑動 軸68插入到導向板66內(nèi),滑動軸68可以在下罩板32的下壁與導向板66 的上壁之間滑動。
在滑動軸68的一端結合有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一連桿的滑動連桿 70的下端,由此滑動連桿70的下端可以滑動地與下罩板32連結。滑動連 桿70的上端配置在滑動連桿70的下端的前側,滑動連桿70的上端可以轉 動地連結在座墊主框架22前部的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為右側部分或 左側部分)上。
在滑動連桿70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可以轉動地連結有作為構成連桿 機構的第二連桿的連動連桿72的前端,在傾倒中心軸16A的下側(偏離 傾倒中心軸16A的位置),連動連桿72的后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椅靠 背14的下部。
由此,限制了下罩板32的移動,下罩板32覆蓋座墊主框架22和座墊 主體24的下側,并且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框架22間隔開,在下罩板 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60中,操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 心軸16A為中心向前側傾倒,由此使座椅靠背14重疊、收藏在座墊20的 上側(參照圖9)。
當收藏座椅60時(當靠背框架16向前側傾倒時),使連動連桿72向 后側移動,使滑動連桿70向后側轉動,并且使滑動軸68向后側滑動,由 此使滑動連桿70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滑動軸68在上下方向(座 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可以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 的下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收縮。由此,下罩板32的下壁相對于座墊主 框架22向上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下罩 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 使用時的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隨著座椅6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 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收縮。另外,例如如圖10A所示,座椅60為所謂翻轉收存型,在座椅60被 收藏后,解除后鎖定機構64向車身一側的鎖定,使座椅60 (前連桿28) 向前側轉動大約90。,由此座椅60 (座椅靠背14和座墊20)可以在近似 垂直地立起的狀態(tài)下收存于前側。此時,如上所述,由于隨著座椅60的 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收縮,因此可以擴大座椅60收存時的車廂(行李 廂)的空間(座椅60的前側和后側的空間)。
另外,例如如圖10B所示,當在座椅60的側面存在車輪罩74時,座 椅60為所謂空間增大收存型,當座椅60被收藏后,使前連桿28的下端從 前支架62脫離并解除后鎖定機構64向車身一側的鎖定,使座椅60向側面 轉動大約90。,由此座椅60 (座椅靠背14和座墊20)可以在近似垂直地 立起的狀態(tài)下收存在車輪罩74的上側。此時,如上所述,由于隨著座椅 6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收縮,因此可以擴大座椅60收存時的車廂 (行李廂)的空間(座椅60側面的空間)。
并且,例如如圖10C所示,當在座椅60的后方存在凹部76時,座椅 60為所謂后方地板下收存型,當座椅60被收藏后,使前連桿28的下端從 前支架62脫離并解除后鎖定機構64向車身一側的鎖定,使座椅60向后側 轉動大約180° ,由此座椅60 (座椅靠背14和座墊20)可以在座墊20配 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側的狀態(tài)下近似水平地收存在凹部76內(nèi)。此時,如 上所述,由于隨著座椅6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收縮,因此可以擴大 座椅60收存時的車廂(行李廂)的空間(座椅60上側的空間),并且可 以使凹部76的深度變淺。另外,雖然說明了使座椅60轉動大約180°而 收存在后側空間(凹部76)中的類型的座椅,但也可以應用于在不使座椅 轉動大約180。的情況下收存在后側空間(凹部)中的類型的座椅。
圖11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五實施方式的 座椅8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80具有與上述第四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本實施方式的座椅80中,滑動連桿70的上端配置在滑動連桿70的下端的后側,滑動連桿70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墊主
框架22前部的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為右側部分或左側部分)上。另 外,滑動連桿70的上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連動連桿72的前端。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80中,操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 心軸16A為中心向前側傾倒,由此使座椅靠背14重疊、收藏在座墊20的 上側。
當收藏座椅80時(當靠背框架16向前側傾倒時),使連動連桿72向 后側移動,使滑動連桿70轉動,并且使滑動軸68向前側滑動,由此使滑 動連桿70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滑動軸68在上下方向(座墊20 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 上下方向上的距離收縮。由此,下罩板32的下壁相對于座墊主框架22向 上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下罩板32的下 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使用時的 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隨著座椅8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 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收縮。
根據(jù)以上說明,本實施方式也可以起到與上述第四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圖12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六實施方式的 座椅9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90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座椅90前側的車廂地板表面12低于座椅90正下方 的車廂地板表面12。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90為所謂座墊拉起雙折疊收藏型的座椅。
前連桿28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三連桿,前連桿28的上端不能轉動地 連結在座墊主框架22的前部,并且前連桿28的下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 身一側的前支架62上。另外,在前連桿28上沒有設置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限制軸30。
在座墊主框架22的后部下側,在左右兩側部分結合有作為鎖定機構 的后鎖定機構64,通過后鎖定機構64被鎖定在車身一側,使座墊主框架 22支承在后鎖定機構64和前連桿28上,從而與座墊主體24 —起支承在 車身一側。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沒有設置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臂 26。
前連桿28和后鎖定機構64插通下罩板32的開口 36,由此可以通過 前連桿28和后鎖定機構64來連結座墊主框架22和車身一側。
在下罩板32的下壁的前部下側,在左右兩側部分上可以轉動地連結 有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四連桿的支承連桿92的上端,在偏離前連桿28 的下端(轉動中心)的位置上,支承連桿92的下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前 支架62上。由此,下罩板32由支承連桿92和座墊主框架22支承,從而 支承在車身一側。并且,下罩板32的移動受到限制,下罩板32覆蓋座墊 主框架22和座墊主體24的下側,并且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框架22 間隔開,在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90中,解除后鎖定機構64向車身一側的鎖定,使 座墊20向前側轉動大約90° ,由此座墊20近似垂直地立起,然后操作傾 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心向前側傾倒,由此使 座椅靠背14近似水平地配置、收藏在座墊20的后側(參照圖13A)。
當收藏座椅90時(座墊20向前側轉動時),使前連桿28和支承連桿 92向前側轉動大約90。,由此可以通過前連桿28與支承連桿92的轉動軌 跡的差異,使前連桿28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支承連桿92和下罩 板32的連結位置在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使座墊主框架 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由此,下罩板 32的下壁相對于座墊主框架22向座墊主框架22 —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 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 面抵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使用時的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 隨著座椅9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收縮,從而可以擴大座椅90收藏時的車廂(行李廂)的空間(座墊20的 前側和后側的空間),并且可以擴大座椅90能夠向前側的座椅(省略圖
示)的后側傾倒(傾斜)的角度。 [第七實施方式]
圖14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七實施方式的 座椅10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圖15是從左斜上方觀察座椅100的主要部 分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00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座椅IOO前側的車廂地板表面12低于座椅100正下 方的車廂地板表面12。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00為所謂座墊拉起雙平放收藏型的座椅。
座墊主框架22的前部在左右兩側部分通過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一 連結部的第一連結軸104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的固定支架102上。
在座墊主框架22的后部下側,在左右兩側部分結合有作為鎖定機構 的后鎖定機構64,通過后鎖定機構64被鎖定在車身一側,使座墊主框架 22支承在后鎖定機構64和固定支架102上,從而與座墊主體24 —起支承 在車身一側。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沒有設置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臂26和前 連桿28 (包含限制軸30)。
后鎖定機構64插通下罩板32的開口 36,由此可以通過后鎖定機構 64來連結座墊主框架22和車身一側。
在下罩板32的前部,在左右兩側部分固定有固定連桿106的下部, 固定連桿106的上端在第一連結軸104的下側(偏離第一連結軸104的位 置)通過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二連結部的第二連結軸108而可以轉動地 連結在固定支架102上。由此,下罩板32由固定支架102和座墊主框架 22支承,從而支承在車身一側。并且,下罩板32的移動受到限制,下罩 板32覆蓋座墊主框架22和座墊主體24的下側,并且下罩板32的下壁與 座墊主框架22間隔開,在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之間形成有空隙。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100中,解除后鎖定機構64向車身一側的鎖定, 使座墊20向前側轉動大約180° ,由此座墊20近似水平地配置,然后操 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中心軸16A為中心向前側傾倒,由 此使座椅靠背14近似水平地配置、收藏在座墊20的后側(參照圖 13B)。
當收藏座椅100時(當座墊20向前側轉動時),使座墊主框架22和 下罩板32 (包括固定連桿106)向前側轉動大約180° ,由此可以通過由 于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的旋轉半徑的不同而引起的轉動軌跡 的差異,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 離收縮。由此,下罩板32的下壁相對于座墊主框架22向座墊主框架22 — 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下罩板32的下壁 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使用時的厚 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隨著座椅10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 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收縮,從而可以擴大座椅100收藏時的車廂(行 李廂)的空間(座墊20上側的空間),并且可以抑制座墊20與車廂地板 表面12的干涉。
圖16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八實施方式的 座椅IIO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UO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10為所謂座墊跳起上翻收藏型的座椅。
座墊主框架22的前后方向的中間部在左右兩側部分通過作為構成連 桿機構的第三連結部的第三連結軸114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車身一側的腿 112上。由此,座墊主框架22支承在腿112上,從而使座墊20支承在車 身一側。在腿112上設置有作為鎖定機構的旋轉鎖定機構(省略圖示), 通過旋轉鎖定機構來阻止座墊主框架22的轉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沒有設置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臂26和前
連桿28 (包括限制軸30)。
在下罩板32的下壁上表面的前部附近,在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 為右側部分或左側部分)固定有作為導向部件的、剖面為倒U字形的板狀 的導向板66,導向板66的上壁為平板狀。作為滑動部件的圓軸狀的滑動 軸68插入到導向板66內(nèi),從而滑動軸68可以在下罩板32的下壁與導向 板66的上壁之間滑動。
在滑動軸68的一端結合有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五連桿的滑動連桿 70的下端,由此滑動連桿70的下端可以滑動地與下罩板32連結?;瑒舆B 桿70的上端配置在滑動連桿70的下端的前側,滑動連桿70的上端可以轉 動地連結在座墊主框架22前部的左右兩側部分(也可以僅為右側部分或 左側部分)上。
在滑動軸68的一端可以轉動地連結有作為構成連桿機構的第六連桿 的連動連桿72的前端,連動連桿72的后端在第三連結軸114的下側(偏 離第三連結軸114的位置)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腿112上。由此,下罩板32 的移動受到限制,下罩板32覆蓋座墊主框架22和座墊主體24的下側,并 且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間隔開,在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與下 罩板32的下壁之間形成有空隙。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110中,在解除轉動鎖定機構對座墊主框架22的 轉動阻止的狀態(tài)下使座墊20向后側轉動大約90° ,使座墊20近似垂直地 立起,由此使座墊20重疊、收藏在座椅靠背14的前側。
當收藏座椅110時(當座墊20向后側轉動時),使座墊主框架22、 下罩板32、以及連動連桿72向后側轉動大約90° ,由此由于座墊主框架 22與連動連桿72的轉動軌跡差,滑動軸68與連動連桿72 —起向腿112 一側滑動,滑動連桿70向腿112—側轉動。由此,使滑動連桿70和座墊 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滑動軸68在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 而可以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 收縮。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通常使用時的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隨著座椅11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里側的部分 收縮,從而可以使座椅110收藏時的座椅110 (座墊20和座椅靠背14) 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變薄,并且可以擴大座椅110收藏時的車廂(行李廂) 的空間(座墊20的前側和后側的空間)。 [第九實施方式]
圖17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九實施方式的 座椅12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20具有與上述第四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20為所謂座椅靠背后倒完全平放收藏型的座椅。
連動連桿72的后端在傾倒中心軸16A的上側(偏離傾倒中心軸16A 的位置)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椅靠背14的下部。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120中,操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 中心軸16A為中心向后側傾倒,由此使座椅靠背14近似水平地配置、收 藏在座墊20的后側(參照圖18)。
當收藏座椅120時(當靠背框架16向后側傾倒時),使連動連桿72 向后側移動,使滑動連桿70向后側轉動,并且使滑動軸68向后側滑動, 由此使滑動連桿70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滑動軸68在上下方向 (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可以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 板32的下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收縮。由此,下罩板32的下壁相對于座 墊主框架22向上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內(nèi),并直至 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即使在加厚座墊20 通常使用時的厚度的情況下,也可以隨著座椅12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 厚度收縮。
另外,例如如圖18所示,座椅120為空間增大收存型,在座椅120被 收藏后,使前連桿28的下端從前支架62脫離,并且解除后鎖定機構64向 車身一側的鎖定,使座椅120向側面轉動大約90° ,由此座椅120 (座椅 靠背14和座墊20)可以在近似垂直地立起的狀態(tài)下收存在車廂的側面附近。此時,如上所述,由于可以隨著座椅120的收藏而使座墊20的厚度
收縮,因此可以擴大座椅120收存時的車廂(行李廂)的空間(座墊20 側面的空間)。
圖19是從左側觀察應用本發(fā)明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第十實施方式的 座椅130的主要部分的側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30具有與上述第九實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構成,但 是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在本實施方式的座椅130中,滑動連桿70的上端配置在滑動連桿70 的下端的后側。
連動連桿72的后端在傾倒中心軸16A的下側(偏離傾倒中心軸16A 的位置)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椅靠背14的下部。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以上構成的座椅130中,操作傾斜機構18而使座椅靠背14以傾倒 中心軸16A為中心向后側傾倒,由此使座椅靠背14近似水平地配置、收 藏在座墊20的后側。
當收藏座椅130時(當靠背框架16向后側傾倒時),使連動連桿72 向前側移動,使滑動連桿70向前側轉動,并且使滑動軸68向前側滑動, 由此滑動軸68會相對于滑動連桿70與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座椅靠 背16的傾倒方向一樣向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可以使該連結位置與滑動 軸68在上下方向(座墊20的厚度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可以使座墊 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即,下罩板32的 下壁相對于座墊主框架22向上側轉動,從而使座墊主體24插入到下罩板 32內(nèi),并直至下罩板32的下壁與座墊主體24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本實施方式也可以起到與上述第九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工業(yè)實用性
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在前連桿28上固定有作為抵接部的圓軸狀 的限制軸30,但也可以如圖4和圖5所示,通過所謂切片(切O起二L) 在前連桿28上形成作為抵接部的板狀的限制板38。并且,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中,將前連桿28可以轉
動地連結在座墊主框架22上,但也可以將前連桿28可以轉動地連結在下 罩板32上。此時,使前連桿28的限制軸30與座墊主框架22抵接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中,在前連桿28上設置 有限制軸30 (抵接部),但也可以不在前連桿28上設置抵接部。
并且,在上述第八實施方式中,在第三連結軸114的下側將連動連桿 72的后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腿112上,但也可以在第三連結軸114的上側 將連動連桿72的后端可以轉動地連結在腿112上。此時,優(yōu)選將滑動連 桿70的上端配置在滑動連桿70的下端的后側。
另外,在上述第四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第八實施方式 第十實 施方式中,將滑動連桿70可以滑動地連結在下罩板32上,并且將滑動連 桿70可以轉動地連結在座墊主框架22上,但也可以將滑動連桿70可以轉 動地連結下罩板32上,并且將滑動連桿70可以滑動地連結在座墊主框架 22上。此時,將連動連桿72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滑動連桿70與下罩板32 的連結位置以外的位置上即可。
權利要求
1. 一種座椅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座墊框架,設置在座墊內(nèi);里側部件,在所述座墊中設置得比所述座墊框架靠近里側;以及連桿機構,使所述座墊框架與所述里側部件的所述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離伸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構造,其中,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 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上;以及抵接部,設置在所述連桿上,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 一者抵接,使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與所述座墊框架和 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間隔開。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構造,其中, 包括可以傾倒的座椅靠背,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 上,并且可以滑動地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以 及第二連桿,在偏離傾倒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椅靠背 上,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第一連桿上。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構造,其中,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三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連結在所述座墊框 架上;以及第四連桿,在偏離所述第三連桿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 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連結在所述里側部件上。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構造,其中,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結部,將所述座墊框架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以及 第二連結部,在偏離所述座墊框架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將所述里側部 件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 一側。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構造,其中,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三連結部,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可以轉動地連 結在所述車身一側;第五連桿,在偏離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的轉動中心 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可以滑動地與所述座墊框 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以及第六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 上,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第五連桿上。
7. 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構造,其中, 包括覆蓋所述里側部件的外周面的覆蓋部件。
8. —種座椅伸縮方法,其中,所述座椅構造包括座墊框架,設置在座墊內(nèi);以及里側部件,在所述座墊中設置得比所述座墊框架靠近里側; 連桿機構使所述座墊框架與所述里側部件的所述座墊厚度方向上的距 離伸縮。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伸縮方法,其中,所述連桿機構包括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上;以及抵接部,設置在所述連桿上,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 一者抵接,使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與所述座墊框架和 所述里側部件中的 一者間隔開。
10.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伸縮方法,其中,所述座椅構造包括可以傾倒的座椅靠背,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 上,并且可以滑動地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以 及第二連桿,在偏離傾倒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椅靠背 上,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第一連桿上。
11.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伸縮方法,其中,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三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連結在所述座墊框 架上;以及第四連桿,在偏離所述第三連桿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 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連結在所述里側部件上。
12.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伸縮方法,其中, 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結部,將所述座墊框架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以及第二連結部,在偏離所述座墊框架的轉動中心的位置處將所述里側部 件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
13.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伸縮方法,其中,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三連結部,將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第五連桿,在偏離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的轉動中心 的位置處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車身一側,并且可以滑動地與所述座墊框 架和所述里惻部件中的另一者連結;以及第六連桿,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座墊框架和所述里側部件中的一者 上,并且可以轉動地連結在所述第五連桿上。
14. 如權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座椅伸縮方法,其中, 所述座椅構造包括覆蓋所述里側部件的外周面的覆蓋部件。
15.—種車輛,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應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構造而構成的座椅。
全文摘要
在座椅(10)中,使座椅靠背(14)向前側傾倒并與座墊(20)重疊,由此進行收藏。此時,通過靠背框架(16)使臂(26)和座墊主框架(22)向前側移動,使前連桿(28)向前側轉動,由此可以使前連桿(28)和座墊主框架(22)的連結位置與限制軸(30)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收縮,從而可以使座墊主框架(22)與下罩板(32)的下壁在上下方向上的距離收縮,使下罩板(32)與車廂地板表面(12)抵接,并使座墊主體(24)插入到下罩板(32)的內(nèi)部。因此,可以將座墊(20)的厚度在比座墊主框架(22)靠近背側的部分收縮。
文檔編號B60N2/32GK101304677SQ200680037889
公開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0月11日
發(fā)明者東海毅, 伊藤誠, 小林英樹, 小野田啟介, 山田雅之, 森正樹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豐田車體株式會社;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