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及其制備工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22864閱讀:730來源:國知局

本發(fā)明涉及陶瓷制作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及其制備工藝。



背景技術:

鈞瓷發(fā)端于東漢,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鈞瓷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在鈞瓷的制備工藝中,從選料到燒制成品,期間經歷數十道生產工序,一般都是將原料先燒制成胎瓷,然后在胎瓷上施釉再進行燒結,最后得到鈞瓷產品。目前,現有技術中的鈞瓷產品,由于受固有制備工序的限制以及后續(xù)高溫燒結的條件影響,鈞瓷產品的材料構造較為簡單,造型花樣也較為單一,成品鈞瓷中能夠做變換的也僅僅是胎瓷整體的捏制形狀以及表層釉料的顏色或花紋變換?,F有的一些夜光瓷也僅僅是燒制時摻入一些熒光粉末,燒制后熒光粉末由于高溫變性作用,發(fā)光能力有限。整體來說,藝術美學品種相對單一,不能滿足現代人追求新穎、時尚、獨特的藝術品品鑒新要求。

因此,通過獨特的制備工藝,制備一種表面嵌設有夜光材料的鈞瓷產品對于鈞瓷藝術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傳統(tǒng)鈞瓷品種結構單一,燒制后釉料中熒光材料易變性,夜晚美學效果差等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表面嵌設有夜光材料的鈞瓷及其制備工藝,其通過胎瓷原料配方、胎瓷燒制方法,以及施釉、嵌設夜光材料方式和釉料燒制工藝的改進,實現了在鈞瓷上牢固、可靠的嵌設夜光材料,制備新品種鈞瓷的目的。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包括胎瓷和釉瓷兩部分,在胎瓷的外表面上設有多個用于鑲嵌夜光材料的凹槽,所述的釉瓷包括施加在胎瓷表面的底釉以及施加在底釉和夜光材料表面的罩面釉;

所述胎瓷的燒制原料由主料、制孔劑和粘結劑組成,按照重量份數,所述的主料包括30-40份的煅燒高嶺土、40-48份的粘土、10-15份的石英砂、3-7份的紫木節(jié)、0.05-0.08份的二氧化鈦、20-25份的氧化鋁、10-15份的白長石、10-12份的風穴土、2-3份的黑毛石和8-10份的鐵礦石,所述的制孔劑包括15-20份pmma粒料、10-12份的魚鱗粉和18-23份的木屑;

所述胎瓷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主料中的各物料進行混合得到干料,之后,向干料中加入其質量0.5-0.65倍的水,攪拌均勻后送入球磨機中,球磨成粒徑為200~300目的料漿,備用;

步驟二、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制孔劑中的pmma粒料、魚鱗粉和木屑進行混合,之后,向所得混合料中加入粘結劑,均勻混合后,制成粒徑為0.1-0.6cm的添加粒料,備用;

步驟三、對步驟一制得的料漿進行過篩處理和濾水處理后,制成胎料,之后,向所得胎料中加入其質量0.2-0.3倍的乙醇和其質量0.03-0.05倍的工業(yè)油,混合均勻后進行煉泥處理,得到泥料,然后,向泥料中加入步驟二制得的添加粒料,混合均勻后,制成坯料,之后,拉坯成型制成坯體,并將坯體置于常溫下進行蔭晾處理2-3天,備用;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完成蔭晾處理的坯體放入微波干燥器中,調節(jié)微波頻率為900-1200mhz,對坯體進行微波預處理10-20min,之后,放入窯爐中進行燒結,隨爐冷卻至常溫后,即得表面具有凹槽的胎瓷。

所述胎瓷中的粘結劑為丙烯酸聚合物或a-氰基丙烯酸酪。

所述的底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白長石20-30份、堿石7-13份、瑪瑙石8-10份、鉬礦石2-4份、白云石3-5份、石英10-14份、氧化鋁4-7份和火山石7-11份。

所述的罩面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方解石6-10份、石英石10-20份、玻璃熔塊4-7份、方解石12-15份、骨粉3-5份、氧化鋁2-3份和瓷石3-6份。

所述的夜光材料通過聚酰亞胺粘合劑粘黏在表面施有底釉的胎瓷外表面凹槽內。

所述的夜光材料為蓄光型夜光材料。

所述的底釉和罩面釉之間設有復合潤滑層。

所述的復合潤滑層為聚酰亞胺粘合劑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脂肪酸酰胺的混合物。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的制備工藝,將燒制好的胎瓷浸入底釉的釉漿中,進行施釉處理,取出靜置晾干后,將表面涂有聚酰亞胺粘合劑的塊狀夜光材料粘黏在胎瓷外表面的凹槽內,之后,對胎瓷表面進行噴涂復合潤滑液,使之表面形復合潤滑層,晾干后再將其浸于罩面釉的釉漿中,進行二次施釉處理,晾干后,放入窯爐內進行階段式煅燒,即得成品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

所述階段式煅燒的具體步驟為:

1)、將完成施釉并晾干的胎瓷放入窯爐內,控制爐內溫度在3-4h內從室溫均勻升高至280-310℃;

2)、控制爐內溫度在1-2h內升高至850-900℃;

3)、控制爐內溫度在0.3-0.5h內降溫至420-450℃;

4)、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6-7h內升高至950-1050℃;

5)、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4-6h內升高至1150-1300℃;

上述煅燒過程完成后,停止加熱,待爐內溫度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取出即得成品。

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制備的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底釉釉色清亮純正、潤澤細膩、幽淡雋永;罩面釉輕薄、堅硬、瑩潤光潔,透亮度好。嵌設在胎瓷凹槽內,位于底釉和罩面釉之間的塊狀夜光材料呈斑點狀分布,且部分凸設在胎瓷表面,在兩層釉料之間粘貼牢固、結合度高,表面罩掛清透的罩面釉燒制后,夜光材料不僅不會因高溫變性發(fā)生蓄光、發(fā)光性的削弱,還能跟罩面釉完美結合,使其表面具有寶石狀光澤。鈞瓷成品表面夜晚璀璨奪目,造型獨特,增強了鈞瓷的美感,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2、本發(fā)明在胎瓷的燒制原料中添加有一定配比的pmma粒料、魚鱗粉和木屑粘結構成的顆粒狀制孔劑,制孔劑顆粒均勻的摻雜于坯料中。在后續(xù)的胎瓷燒制過程中,對坯體進行的900-1200mhz、10-20min的微波預燒制處理不僅能夠加快坯體的干燥速率,防止坯體在干燥過程中的開裂和變形;微波處理還能夠促使摻雜于坯體中的魚鱗粉和木屑產生從內而外組織機理結構的變化,外形體積發(fā)生膨脹,擠壓周邊坯體結構使其質地緊實、致密,并促使制孔劑顆粒與坯體其他部分產生結構上的分離,便于后續(xù)燒制過程中胎瓷表面凹槽的形成。同時,微波本身高頻電磁波的發(fā)熱作用還能促使魚鱗粉和木屑中的高分子結構以及膠質結構,在高溫下產生融化和聚合反應,對與其接觸的坯體結構中的物料進行局部高溫融化包覆和物化作用,使最終形成的凹槽內表面具備圓滑結構。在胎瓷后續(xù)的窯內高溫燒制過程中,制孔劑中外形體積發(fā)生膨脹、且組織機理結構已經改變的魚鱗粉和木屑由于主要構成物質為c,高溫燒制使c質氧化為氣體結構脫離胎瓷,剩余組分與坯體物料在高溫下發(fā)生物化反應,燒結為堅實結構;制孔劑中剩余的pmma粒料在高溫燒結過程中融滲入坯體結構,促使胎瓷表面零星狀凹槽的最終形成,同時,pmma粒料的融化還能夠在凹槽內形成表面光滑的鏡面結構效果,對后續(xù)凹槽內嵌設的夜光材料具有一定的反射增亮效果。

3、本申請在胎瓷表面疊加了兩層釉,其中底釉在燒制后呈彩色,對夜光材料具有烘托作用。罩面釉覆蓋施加在底釉和夜光材料的表面,燒制原料中玻璃熔塊的添加增強了釉色的通透性,石英石、氧化鋁和瓷石在高溫下能夠復合形成質堅的莫來石化結構,使罩面釉整體清透、質薄且堅硬,透明度好,不影響底釉和夜光材料顏色的發(fā)揮,并具有較好的反光、折射效果。底釉和罩面釉之間添加有復合潤滑層,其中的聚酰亞胺作為粘合劑,保證了施釉時兩層釉料之間的良好結合,且后續(xù)的釉料高溫燒結過程還能夠使聚酰亞胺融滲入兩層釉料的孔縫之中,增強兩層釉料之間的分子間結合力,使之形成一體結構。復合潤滑層中添加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脂肪酸酰胺作為潤滑劑,有效避免了施釉過程中兩層釉料之間的乳化融合產生的成品殘次現象。在本發(fā)明的底釉原料中內部空隙結構豐富的火山石成分,能夠在施釉過程中對復合潤滑層結構進行較好的吸附,保證了復合潤滑層噴施時較好的留存量。

4、本發(fā)明的制備工藝步驟簡單、操作方便,制備周期短,有利于實現工業(yè)化大批量生產。釉質的燒制過程為階段式煅燒,其中的前兩個階段為氧化氣氛燒制階段,用于保證釉料的窯變和釉層的融化。遞進式升溫煅燒后獨特增加的快速降溫步驟,能夠使融化和窯變后的釉料各元素之間由于溫度的驟降而產生緩慢的相互作用和析出結晶,使釉色表面進行微量元素鈦、鋅、鈣、鈉、鉀等的化合物的充分富集,在后續(xù)的兩步還原反應中,穩(wěn)定并充分還原變化成細膩、有層次的藏藍黑色,并使釉瓷表面更加光亮,溫潤。同時,在階段式煅燒的后期,6-7h內升高至950-1050℃和4-6h內升高至1150-1300℃的兩個步驟,通過相對較為緩慢的升溫速率過程,拉長了整個還原過程的時間,較長時間的還原悶燒能夠保證釉料表面的化合物得到循序漸進,并充分、徹底的轉化還原,避免了釉瓷表層物質的流失,增加了物質的穩(wěn)定性,使釉料瓷質更結實、耐用。

5、本發(fā)明中底釉與罩面釉之間設置的復合潤滑層,能夠在后續(xù)的釉瓷燒制過程中,與底釉和罩面釉中的原料發(fā)生物化作用,形成高溫下高粘度的高分子保護層,對設置在胎瓷表面凹槽內的塊狀熒光材料進行包覆保護,避免其發(fā)生變性,影響熒光效果。

6、本發(fā)明在胎瓷的煉泥處理步驟中,向胎料中添加有一定量的易揮發(fā)溶劑乙醇和工業(yè)油,這兩種物料的添加,能夠使含有制孔劑的坯料在微波預處理過程中,由于乙醇的氣化和工業(yè)油的潤滑作用,使體積膨脹的部分制孔劑與坯體其他材料之間產生較好的脫離,促使胎瓷表面凹槽的良好形成。

具體實施方式

下述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本發(fā)明的過程、條件、試劑、實驗方法等,除以下專門提及的內容之外,均為本領域的普遍知識和公知常識,本發(fā)明沒有特別限制內容。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包括胎瓷和釉瓷兩部分,在胎瓷的外表面上設有多個用于鑲嵌夜光材料的凹槽,所述的夜光材料通過聚酰亞胺粘合劑粘黏在表面施有底釉的胎瓷外表面凹槽內,該夜光材料為蓄光型夜光材料,所述的釉瓷包括施加在胎瓷表面的底釉以及施加在底釉和夜光材料表面的罩面釉,底釉和罩面釉之間設有復合潤滑層,復合潤滑層為聚酰亞胺粘合劑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脂肪酸酰胺的混合物。

所述胎瓷的燒制原料由主料、制孔劑和粘結劑組成,按照重量份數,所述的主料包括30-40份的煅燒高嶺土、40-48份的粘土、10-15份的石英砂、3-7份的紫木節(jié)、0.05-0.08份的二氧化鈦、20-25份的氧化鋁、10-15份的白長石、10-12份的風穴土、2-3份的黑毛石和8-10份的鐵礦石,所述的制孔劑包括15-20份pmma粒料、10-12份的魚鱗粉和18-23份的木屑,所述的粘結劑為丙烯酸聚合物或a-氰基丙烯酸酪。

所述的底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白長石20-30份、堿石7-13份、瑪瑙石8-10份、鉬礦石2-4份、白云石3-5份、石英10-14份、氧化鋁4-7份和火山石7-11份。

所述的罩面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方解石6-10份、石英石10-20份、玻璃熔塊4-7份、方解石12-15份、骨粉3-5份、氧化鋁2-3份和瓷石3-6份。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的制備工藝,首先進行胎瓷的燒制,之后,將燒制好的胎瓷浸入底釉的釉漿中,進行施釉處理,使底釉的厚度為2-4㎜,取出靜置晾干后,將表面涂有聚酰亞胺粘合劑的塊狀夜光材料粘黏在胎瓷外表面的凹槽內,之后,對胎瓷表面進行噴涂聚酰亞胺粘合劑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脂肪酸酰胺的粉末以及水或乙醇調配成的復合潤滑液,使之表面形復合潤滑層,晾干后再將其浸于罩面釉的釉漿中,進行二次施釉處理,晾干后,放入窯爐內進行階段式煅燒,即得成品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

所述胎瓷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主料中的各物料進行混合得到干料,之后,向干料中加入其質量0.5-0.65倍的水,攪拌均勻后送入球磨機中,球磨成粒徑為200~300目的料漿,備用;

步驟二、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制孔劑中的pmma粒料、魚鱗粉和木屑進行混合,之后,向所得混合料中加入粘結劑,均勻混合后,制成粒徑為0.1-0.6cm的添加粒料,備用;

步驟三、對步驟一制得的料漿進行過篩處理和濾水處理后,制成胎料,之后,向所得胎料中加入其質量0.2-0.3倍的乙醇和其質量0.03-0.05倍的工業(yè)油,混合均勻后進行煉泥處理,得到泥料,然后,向泥料中加入步驟二制得的添加粒料,混合均勻后,制成坯料,之后,拉坯成型制成坯體,并將坯體置于常溫下進行蔭晾處理2-3天,備用;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完成蔭晾處理的坯體放入微波干燥器中,調節(jié)微波頻率為900-1200mhz,對坯體進行微波預處理10-20min,之后,放入窯爐中進行燒結,隨爐冷卻至常溫后,即得表面具有凹槽的胎瓷。

所述階段式煅燒的具體步驟為:

1)、將完成施釉并晾干的胎瓷放入窯爐內,控制爐內溫度在3-4h內從室溫均勻升高至280-310℃;

2)、控制爐內溫度在1-2h內升高至850-900℃;

3)、控制爐內溫度在0.3-0.5h內降溫至420-450℃;

4)、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6-7h內升高至950-1050℃;

5)、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4-6h內升高至1150-1300℃;

上述煅燒過程完成后,停止加熱,待爐內溫度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取出即得成品。

本發(fā)明制備的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造型獨特,成品表面具有凹凸質感,蓄光型夜光材料在白天吸光后,在晚上于鈞瓷表面形成璀璨的零星斑點狀夜光點綴,配合藏藍黑色底釉以及透明質罩面釉,整體造型別具韻味。鈞瓷表面觸感光滑,質感溫潤純凈,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胎瓷制備工藝中的微波預處理步驟,可以較好的保證坯體各個部分干燥速率一致,干燥效果均勻,防止坯體在干燥過程中產生開裂、變形等。預處理時坯體排出的水蒸氣,使微波加熱腔體內保持適當的蒸汽壓,使之與坯體溫度之間建立平衡的關系,便于泥坯的部分結構重塑。底釉中的瑪瑙石中含有的二氧化硅是多晶結構,經過高溫析晶形成六方體或多方體晶體結構,在底釉中能夠有效的對光經行散射折射左右,增強釉面的潤度,在坯體施釉后煅燒過程中保持釉的均勻性。

實施例1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包括胎瓷和釉瓷兩部分,在胎瓷的外表面上設有多個用于鑲嵌夜光材料的凹槽,所述的夜光材料通過聚酰亞胺粘合劑粘黏在表面施有底釉的胎瓷外表面凹槽內,該夜光材料為蓄光型夜光材料,釉瓷包括施加在胎瓷表面的底釉以及施加在底釉和夜光材料表面的罩面釉,底釉和罩面釉之間設有復合潤滑層,復合潤滑層為聚酰亞胺粘合劑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混合物。

所述胎瓷的燒制原料由主料、制孔劑和粘結劑組成,按照重量份數,所述的主料包括30份的煅燒高嶺土、40份的粘土、10份的石英砂、3份的紫木節(jié)、0.05份的二氧化鈦、20份的氧化鋁、10份的白長石、10份的風穴土、2份的黑毛石和8份的鐵礦石,所述的制孔劑包括15份pmma粒料、10份的魚鱗粉和18份的木屑,所述的粘結劑為丙烯酸聚合物。

所述的底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白長石20份、堿石7份、瑪瑙石8份、鉬礦石2份、白云石3份、石英10份、氧化鋁4份和火山石7份。

所述的罩面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方解石6份、石英石10份、玻璃熔塊4份、方解石12份、骨粉3份、氧化鋁2份和瓷石3份。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的制備工藝,首先進行胎瓷的燒制,之后,將燒制好的胎瓷浸入底釉的釉漿中,進行施釉處理,使底釉的厚度為2㎜,取出靜置晾干后,將表面涂有聚酰亞胺粘合劑的塊狀夜光材料粘黏在胎瓷外表面的凹槽內,之后,對胎瓷表面進行噴涂聚酰亞胺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及其質量1.5倍的水調配成的復合潤滑液,使之表面形復合潤滑層,晾干后再將其浸于罩面釉的釉漿中,進行二次施釉處理,晾干后,放入窯爐內進行階段式煅燒,即得成品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

所述胎瓷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主料中的各物料進行混合得到干料,之后,向干料中加入其質量0.5倍的水,攪拌均勻后送入球磨機中,球磨成粒徑為200目的料漿,備用;

步驟二、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制孔劑中的pmma粒料、魚鱗粉和木屑進行混合,之后,向所得混合料中加入粘結劑,均勻混合后,制成粒徑為0.1cm的添加粒料,備用;

步驟三、對步驟一制得的料漿進行過篩處理和濾水處理后,制成胎料,之后,向所得胎料中加入其質量0.2倍的乙醇和其質量0.03倍的工業(yè)油,混合均勻后進行煉泥處理,得到泥料,然后,向泥料中加入步驟二制得的添加粒料,混合均勻后,制成坯料,之后,拉坯成型制成坯體,并將坯體置于常溫下進行蔭晾處理2天,備用;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完成蔭晾處理的坯體放入微波干燥器中,調節(jié)微波頻率為900mhz,對坯體進行微波預處理10min,之后,放入窯爐中進行燒結,隨爐冷卻至常溫后,即得表面具有凹槽的胎瓷。

所述階段式煅燒的具體步驟為:

1)、將完成施釉并晾干的胎瓷放入窯爐內,控制爐內溫度在4h內從室溫均勻升高至310℃;

2)、控制爐內溫度在2h內升高至900℃;

3)、控制爐內溫度在0.5h內降溫至450℃;

4)、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7h內升高至1050℃;

5)、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6h內升高至1300℃;

上述煅燒過程完成后,停止加熱,待爐內溫度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取出即得成品。

實施例2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包括胎瓷和釉瓷兩部分,在胎瓷的外表面上設有多個用于鑲嵌夜光材料的凹槽,所述的夜光材料通過聚酰亞胺粘合劑粘黏在表面施有底釉的胎瓷外表面凹槽內,該夜光材料為蓄光型夜光材料,所述的釉瓷包括施加在胎瓷表面的底釉以及施加在底釉和夜光材料表面的罩面釉,底釉和罩面釉之間設有復合潤滑層,復合潤滑層為聚酰亞胺粘合劑和脂肪酸酰胺的混合物。

所述胎瓷的燒制原料由主料、制孔劑和粘結劑組成,按照重量份數,所述的主料包括40份的煅燒高嶺土、48份的粘土、15份的石英砂、7份的紫木節(jié)、0.08份的二氧化鈦、25份的氧化鋁、15份的白長石、12份的風穴土、3份的黑毛石和10份的鐵礦石,所述的制孔劑包括20份pmma粒料、12份的魚鱗粉和23份的木屑,所述的粘結劑為a-氰基丙烯酸酪。

所述的底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白長石30份、堿石13份、瑪瑙石10份、鉬礦石4份、白云石5份、石英14份、氧化鋁7份和火山石11份。

所述的罩面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方解石10份、石英石20份、玻璃熔塊7份、方解石15份、骨粉5份、氧化鋁3份和瓷石6份。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的制備工藝,首先進行胎瓷的燒制,之后,將燒制好的胎瓷浸入底釉的釉漿中,進行施釉處理,使底釉的厚度為4㎜,取出靜置晾干后,將表面涂有聚酰亞胺粘合劑的塊狀夜光材料粘黏在胎瓷外表面的凹槽內,之后,對胎瓷表面進行噴涂聚酰亞胺和脂肪酸酰胺以及其質量1.3倍的乙醇調配成的復合潤滑液,使之表面形復合潤滑層,晾干后再將其浸于罩面釉的釉漿中,進行二次施釉處理,晾干后,放入窯爐內進行階段式煅燒,即得成品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

所述胎瓷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主料中的各物料進行混合得到干料,之后,向干料中加入其質量0.65倍的水,攪拌均勻后送入球磨機中,球磨成粒徑為300目的料漿,備用;

步驟二、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制孔劑中的pmma粒料、魚鱗粉和木屑進行混合,之后,向所得混合料中加入粘結劑,均勻混合后,制成粒徑為0.6cm的添加粒料,備用;

步驟三、對步驟一制得的料漿進行過篩處理和濾水處理后,制成胎料,之后,向所得胎料中加入其質量0.3倍的乙醇和其質量0.05倍的工業(yè)油,混合均勻后進行煉泥處理,得到泥料,然后,向泥料中加入步驟二制得的添加粒料,混合均勻后,制成坯料,之后,拉坯成型制成坯體,并將坯體置于常溫下進行蔭晾處理3天,備用;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完成蔭晾處理的坯體放入微波干燥器中,調節(jié)微波頻率為1200mhz,對坯體進行微波預處理20min,之后,放入窯爐中進行燒結,隨爐冷卻至常溫后,即得表面具有凹槽的胎瓷。

所述階段式煅燒的具體步驟為:

1)、將完成施釉并晾干的胎瓷放入窯爐內,控制爐內溫度在3h內從室溫均勻升高至280℃;

2)、控制爐內溫度在1h內升高至850℃;

3)、控制爐內溫度在0.3h內降溫至420℃;

4)、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6h內升高至950℃;

5)、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4h內升高至1150℃;

上述煅燒過程完成后,停止加熱,待爐內溫度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取出即得成品。

實施例3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包括胎瓷和釉瓷兩部分,在胎瓷的外表面上設有多個用于鑲嵌夜光材料的凹槽,所述的夜光材料通過聚酰亞胺粘合劑粘黏在表面施有底釉的胎瓷外表面凹槽內,該夜光材料為蓄光型夜光材料,所述的釉瓷包括施加在胎瓷表面的底釉以及施加在底釉和夜光材料表面的罩面釉,底釉和罩面釉之間設有復合潤滑層,復合潤滑層為聚酰亞胺粘合劑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混合物。

所述胎瓷的燒制原料由主料、制孔劑和粘結劑組成,按照重量份數,所述的主料包括34份的煅燒高嶺土、45份的粘土、12份的石英砂、5份的紫木節(jié)、0.06份的二氧化鈦、22份的氧化鋁、13份的白長石、11份的風穴土、2.5份的黑毛石和9份的鐵礦石,所述的制孔劑包括18份pmma粒料、11份的魚鱗粉和20份的木屑,所述的粘結劑為a-氰基丙烯酸酪。

所述的底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白長石24份、堿石10份、瑪瑙石9份、鉬礦石3份、白云石4份、石英12份、氧化鋁5份和火山石10份。

所述的罩面釉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燒制原料:方解石8份、石英石15份、玻璃熔塊6份、方解石14份、骨粉4份、氧化鋁2.3份和瓷石5份。

一種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的制備工藝,首先進行胎瓷的燒制,之后,將燒制好的胎瓷浸入底釉的釉漿中,進行施釉處理,使底釉的厚度為3㎜,取出靜置晾干后,將表面涂有聚酰亞胺粘合劑的塊狀夜光材料粘黏在胎瓷外表面的凹槽內,之后,對胎瓷表面進行噴涂聚酰亞胺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及其質量1倍的乙醇調配成的復合潤滑液,使之表面形復合潤滑層,晾干后再將其浸于罩面釉的釉漿中,進行二次施釉處理,晾干后,放入窯爐內進行階段式煅燒,即得成品表面具有夜光斑點的鈞瓷;

所述胎瓷的制備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主料中的各物料進行混合得到干料,之后,向干料中加入其質量0.55倍的水,攪拌均勻后送入球磨機中,球磨成粒徑為260目的料漿,備用;

步驟二、按照上述重量份數,取制孔劑中的pmma粒料、魚鱗粉和木屑進行混合,之后,向所得混合料中加入粘結劑,均勻混合后,制成粒徑為0.4cm的添加粒料,備用;

步驟三、對步驟一制得的料漿進行過篩處理和濾水處理后,制成胎料,之后,向所得胎料中加入其質量0.25倍的乙醇和其質量0.04倍的工業(yè)油,混合均勻后進行煉泥處理,得到泥料,然后,向泥料中加入步驟二制得的添加粒料,混合均勻后,制成坯料,之后,拉坯成型制成坯體,并將坯體置于常溫下進行蔭晾處理3天,備用;

步驟四、將步驟三中完成蔭晾處理的坯體放入微波干燥器中,調節(jié)微波頻率為1000mhz,對坯體進行微波預處理15min,之后,放入窯爐中進行燒結,隨爐冷卻至常溫后,即得表面具有凹槽的胎瓷。

所述階段式煅燒的具體步驟為:

1)、將完成施釉并晾干的胎瓷放入窯爐內,控制爐內溫度在3.5h內從室溫均勻升高至300℃;

2)、控制爐內溫度在1.5h內升高至870℃;

3)、控制爐內溫度在0.4h內降溫至430℃;

4)、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6.5h內升高至1000℃;

5)、在還原氣氛下,控制爐內溫度在5h內升高至1200℃;

上述煅燒過程完成后,停止加熱,待爐內溫度自然冷卻至室溫后取出即得成品。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