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590MPa級的極厚的有優(yōu)良韌性的H型鋼及其生產(chǎn)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作建筑構(gòu)件的H型鋼。本發(fā)明尤其涉及腰厚(flagethinkness)超過30mm,抗拉強度為590-740MPa的590MPa級的極厚H型鋼,而且還涉及該鋼的生產(chǎn)方法。
當前在建造建筑物時,強烈要求壓縮建設(shè)成本及縮短建設(shè)時間。因此,一直在探討用軋制H形鋼替代箱式柱或焊接的H形鋼。為使用軋制的H形鋼,則需要提高其承載負荷的能力。具體地,要求用高強度的極厚的H形鋼,該鋼的腰厚大于30mm,其軋制H形鋼自身品質(zhì)具有與箱式柱或焊接的H形鋼材厚鋼板同等以上的水準。還有這樣一種傾向出于防御地震的觀點,包含焊接部位和焊接熱敏感區(qū)(后文稱之為“HAZ”)的建筑構(gòu)件用鋼材需有高的韌性,這種傾向體現(xiàn)在高強度極厚的H形鋼上。換言之,不僅要求沿腰軋制方向和腰寬方向的高韌性,而且要求腰厚方向的高韌性。類似地,還要求HAS具有與基體材料相等的高韌性和低焊接開裂敏感性。
比如,日本專利公開97-125,140和專利No.2,596,835公開了采用TMCP極厚H形鋼可以提高強度,該鋼是用組織控制法產(chǎn)生的,而該方法則利用夾雜物形成細的鐵素體組織。但,強度提高到590MPa的極厚的H形鋼在沿腰厚方向上韌性不足。這種極厚的鋼的Pcm很高,Pcm是評價焊接開裂參數(shù)的一個指數(shù),因此該板在焊接性能方向有問題。
另一方面,為得到590MPa級的極厚H形鋼,考慮采用與厚板一樣的2次淬火和回火。但,為了直至腰厚的中心均形成馬氏體組織,Pcm不可避免地升高。此外,HAZ的硬度也升高,致使韌性劣化。此外,該方法由于熱處理應(yīng)力而引起的尺寸精度下降,成本上升的問題,因此可實施性低。
換言之,對于處于軋制狀態(tài)的極厚H形鋼而言,目前尚未建立可以解決上述所有問題的成份和生產(chǎn)方法。
日本專利公開96-85,846和96-144,019及美國專利5,766,381公開了向高Mn的超低C鋼加入適量的B可得到主要由貝氏體構(gòu)成的組織,從而得到對冷卻速度依賴性低的高強度鋼材。這些公開文件尤其揭示了由于極低C含量從而使Pcm明顯下降,結(jié)果明顯提高了焊接性能。
根據(jù)目前對(超)低碳鋼的貝氏體組織及轉(zhuǎn)變行為的研究報告(“貝氏體調(diào)查研究部會最終報告書”-(社)日本鐵鋼協(xié)會基礎(chǔ)研究會,貝氏體調(diào)查研究部會編),將超低C鋼的典型顯微組織分成5類,這包括多角形鐵素體(下文稱之為“αP”)、準(Ouasi)-多角形鐵素體(下文稱之為“αq”)、晶粒狀貝氏體鐵素體(下文稱為“αB”)、貝氏體鐵素體(下文稱為“α°B”)、及位錯(Dislocated)立方馬氏體(下文稱為“α′m”)。轉(zhuǎn)變溫度沿此順序下降,而轉(zhuǎn)變則由擴散形轉(zhuǎn)變向剪切形轉(zhuǎn)變改變。對此的解釋是上述日本專利公開96-85846等中所述的效果是因形成了αB和α°B。但是,通過完成貝氏體轉(zhuǎn)變而形成的αB和α°B將γ晶粒抑制于轉(zhuǎn)變前的狀態(tài)。在由矩形截面到H形截面的熱變形時,構(gòu)成該鋼組織的γ晶粒沿軋制方向和寬度方向破碎,但沿腰厚方向則很少破碎。因此,沿腰厚方向的αB和α°B晶粒要比軋制方向和寬度方向的晶粒粗大,這對腰厚方向的韌性當然有不利的影響。從軋制能力的觀點看,對于極厚的H形鋼而言,有軋機限制,即不能象厚板軋制一樣施以大的壓縮比。由于不能施以大的壓縮比,所以不能通過重結(jié)晶使γ晶粒充分細化。這樣在通過軋制未細化極厚H形鋼的組織時就產(chǎn)生了困難,因此需要一種能消除腰厚方向韌性下降的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有利地解決該產(chǎn)品在生產(chǎn)成本、強度、韌性和焊接性能方面的問題,即提供一種軋制態(tài)的抗拉強度在590 MPa級,在腰厚方向上有高的韌性的,低Pcm的和HAZ無硬化的極厚的H形鋼,及提供生產(chǎn)該鋼的方法。
即,本發(fā)明的要旨如下590MPa級極厚H形鋼具有優(yōu)良的沿腰厚方向的軋制態(tài)的韌性,并含有(重量%)0.001~0.025%的C、0.6%或更少的Si、0.4~1.6%的Mn、0.025%或更少的P、0.010%或更少的S、0.1%或更少的Al、0.6~2.0%的Cu、0.25~2.0%的Ni、0.001~0.050%的Ti、及0.0002~0.0030%的B,其中的Mn/Cu≤2.0而且滿足250≤117Mn(%重量)+163Cu(%重量)≤350。該590MPa級極厚的H形鋼還含一或二種的0.030%或更少的REM及0.0100%或更少的Ca,和/或一種或二種以上的0.5%或更少的Cr、0.5%或更少的Mo、0.10%或更少的V和0.10%或更少的Nb。
生產(chǎn)軋制態(tài)的具有沿腰厚方向的優(yōu)良韌性的,590MPa級的極厚的H形鋼的方法包括用萬能軋機軋制具有上述成份的鋼坯,其中在將此鋼坯加熱到1050℃~1350℃后,用粗軋萬能軋機軋出相當于H形鋼腰部的部位,在溫度范圍為750~1100℃,施加軋制壓縮比為1~10%/每道次,而累積壓縮比為20%或更高的軋制。進一步地,軋制后在最高500℃的溫度范圍內(nèi),以0.05%/秒或更高的速度冷卻到500℃的590MPa級的極厚H形鋼的制造方法。
圖2是展示同時達到高強度(590-740MPa的抗達強度)和沿厚度方向高韌性(47焦耳或更高的夏氏(Charpy)吸收功)的Mn和Cu含量區(qū)的曲線。
圖3是展示Mn/Cu比對沿板厚方向上的夏氏吸收功的影響的曲線。
圖4是展示累積軋制壓縮比對厚度方向的夏氏吸收功的影響的曲線。
下文將陳述限制本發(fā)明每種化學組份的理由。
為檢測所加C的量的影響進行下面的實驗。用實驗軋機將含(重量%)C0.001~0.056%、Mn1.3%、Cu1.0%、Ni0.5%、Nb0.04%、B0.0020%的真空熔煉鋼加工成厚63.5mm的板,再將其空冷,從其上切取抗拉實驗的試樣。軋制條件包括加熱溫度1120~1170℃、累積軋制壓縮比53%、軋制溫度1100~800℃,每道次的軋制壓縮比1~9%及道次數(shù)17。這些條件可使腰厚65mm的極厚H形鋼中1/4腰寬和1/4腰厚部位的變形相同。結(jié)果示于
圖1中,其中用·表示抗拉強度,用○表示屈服強度。在圖1中,添加超過0.025%(重量)的C使抗拉強度(TS)和塑性變形0.2%的屈服強度(YS)與常規(guī)公知常識相反地下降,而且抗拉強度(TS)達不到590MPa。這是因為在軋制后的冷卻步驟中產(chǎn)生了αp。相反在0.025%(重量)或更低的C含量區(qū)中,不形成轉(zhuǎn)化的αp,但形成αβ+αq,因而保持了高的抗拉強度。因此,C的上限為0.025%(重量)。為使C含量小于0.001%,則需要增加脫氣時間,及挑選所用的原料,穩(wěn)定生產(chǎn)困難。因此正確的C范圍為0.001~0.025%(重量)。Si:0.6%(重量)或更少Si通常是作為固溶強化元素使用的。但,添加超過0.6%(重量)的Si促使HAZ變脆。因此,Si的上限為0.6%(重量)。雖然未規(guī)定下限,但Si含量以0.05%(重量)或更高為佳,以進行脫氧及保證強度。Mn:0.4~1.6%(重量)對于穩(wěn)定地獲得αB而言,Mn是重要元素。但當Mn含量大于1.6%(重量)時,αq轉(zhuǎn)變的鼻子過多地移到長時間的一側(cè),結(jié)果使αq的細分散變得困難。為提高腰厚方向上的韌性,作為本發(fā)明的特征的,αq細分散的晶粒是重要的。因此,添加1.6%(重量)以上的Mn由于缺乏αq而抑制了腰厚方向上的韌性改善。另一方面,當Mn含量小于0.4%(重量)時,則得不到αB組織及所需的強度。因此其下限為0.4%(重量)。
必須按Mn和Cu之間的關(guān)系控制加Mn的量。這將述于下文中。P:0.025%(重量)或更少P偏析于γ晶界中,從而降低了晶界強度。因此,P含量要盡可能地低。為降低HAZ韌性,上限應(yīng)為0.025%(重量)。S:0.010%(重量)或更少S與Mn結(jié)合而形成夾雜物MnS。在因軋制而拉伸時,腰厚方向上的韌性尤因MnS的影響而下降。因此,必須使S含量盡可能地低,其上限為0.010%(重量)。Al:0.1%(重量)或更少Al作為脫氧劑使用。但當Al含量超過0.1%(重量)時,則氧化鋁團絮上升從而使韌性惡化,因此其上限為0.1%(重量)。在用Ti作脫氧劑時,則無需加Al。Cu:0.6~2.0%(重量)在本發(fā)明中,Cu是用于取代Mn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αq的細分散使屈服強度下降是很重要的。為補償屈服強度的下降,需要0.6%(重量)以上的Cu。即,因Cu量上升,從而使αB轉(zhuǎn)變溫度下降,在軋后冷卻步驟中使Cu在αq和αB中析出,因此提高了抗拉強度及細化了αq和αB。但,加Cu少于0.6%(重量)則效果也小,而加Cu超過2.0%(重量)則使HAZ韌性惡化。因此添加Cu范圍為0.6~2.0%(重量),更好是0.7~1.5%(重量)。此外,必須按Cu和Mn之間的上述關(guān)系控制添加Cu量。這將于下文陳述。Ni:0.25~2.0%(重量)為防止在連鑄和軋制時Cu引起的高溫開裂需有0.25%(重量)或更多的Ni。當加Ni量超過2.0%(重量)時這種效果就飽和了,因此Cu的上限為2.0%(重量)。Ti:0.001~0.050%(重量)Ti具有使HAZ晶粒變粗,從而改進HAZ韌性的作用。同時,鋼中的N被固定成TiN,從而使B以固溶態(tài)的B剩下,因而由于在晶界上轉(zhuǎn)變抑制了αP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Ti替代Al被用作脫氧劑。但,當Ti小于0.001%(重量)時,查覺不到這種效果,而添加Ti超過0.050%(重量)時,則降低母材的韌性。因此,加Ti量的范圍是0.001~0.050%(重量)。為體現(xiàn)Ti的充分的作用,Ti量的范圍最好是0.005~0.025%(重量)。B:0.0002~0.0030%(重量)偏析于γ晶界上的B是抑制αP在晶界上轉(zhuǎn)變的重要元素。加B小于0.0005%(重量)時,效果很小,而加B超過0.0030%(重量)時此效果就飽和了。因此加B量在0.0005~0.0030%(重量)的范圍內(nèi)。Mn/Cu≤2.0及250≤117Mn(%重量)+163Cu(%重量)≤350按本發(fā)明,必須按上述等式控制Mn和Cu的量。其原因于下文陳述。
為檢測Mn和Cu的下述影響進行了實驗。實驗軋制含(重量)0.018%C、0.3%Si、0.0020%B及變量的Mn和Cu的真空熔煉鋼,然后切取拉伸實驗和夏氏沖擊實驗試驗片。拉伸試樣的長度方向與軋制方向一致。夏氏沖擊試樣是沿軋制的厚度方向取得的,并在該軋材1/2厚度的部位開始有缺口。軋制條件的設(shè)定要使極厚的,腰厚為65mm的H形鋼1/4腰寬和1/4腰厚處的變形相同。圖2中的陰影部展示了Mn和Cu含量的區(qū)域,該區(qū)同時滿足高強度(抗拉強度590(MPa)-740(MPa))及高韌性(夏氏吸收功47焦耳或更高)。在大于2.0的Mn/Cu區(qū)中(Mn/Cu=2.0線的右上部),未發(fā)現(xiàn)αq,因此厚度方向上的韌性變差。而即使在2.0或更高的Mn/Cu區(qū)(Mn/Cu=2.0線的左上部),在117Mn+163Cu大于350的區(qū)域中(117Mn+163Cu=350線的右上部)強度過份提高,而使韌性相對下降。在117Mn+163Cu小于250(117Mn+163Cu=250線的左下部)中,抗拉強度小于590MPa級的水平。在考慮Mn和Cu的上下限時,圖2中所示的陰影區(qū)是厚度方向的強度和韌性最為平衡的區(qū)域。
以1170℃的加熱溫度和40%的累積壓縮比軋制含有(重量)0.018%C、0.3%Si、0.0020%B及可變量的Mn和Cu的真空熔煉鋼,而后切取夏氏沖擊試樣,其長度方向與板的厚度方向一致。在該夏氏試樣中,于軋材的1/2厚處形成缺口。圖3展示了厚度方向的夏氏吸收功和Mn/Cu間的關(guān)系。圖3表明當Mn/Cu比為2.0或更小時,厚度方向的夏氏吸收功明顯升高。其原因在于αq在αB中分散。換言之,在具有上述范圍的成份的鋼中,提高厚度方向韌性的αq分散在主要由αB構(gòu)成的鋼組織中。結(jié)果得到了用于建筑結(jié)構(gòu)的,沿腰厚方向有優(yōu)良軋態(tài)韌性及HAZ不硬化的590MPa級的極厚H形鋼。盡管未規(guī)定αq組織比,但小于10%的αq體積份額使腰厚方向的韌性下降,而大于50%時,αq的存在使強度下降,屈服比上升。因此,αq的體積份額以10~50%為佳。
按本發(fā)明,可將下面的預(yù)定化學組份加到上述的基本組份中。一或二種0.030%或更少的REM和0.0100%(重量)或更少的CaREM形成REM(O,S),Ca形成CaS從而沿軋制方向使MnS變成粒狀細晶粒夾雜物。結(jié)果,可進一步提高腰厚方向的韌性。但,大量添加會明顯降低鋼的純度,因而REM的范圍為0.030%(重量)或更少,Ca的范圍為0.0100%(重量)或更少。為獲得提高腰厚方向韌性的充分效果,加0.002%(重量)或更多的REM和0.0005%(重量)或更多的Ca是可取的。一或二種以上選自(重量%)0.5%或更少的Cr,0.5%或更少的Mo、0.10%或更少的V及0.005~0.10%的Nb為控制轉(zhuǎn)變點及主要為控制因極厚的H形鋼的尺寸變化而產(chǎn)生的軋制和冷卻條件的變化所引起的強度變化添加這些元素。
Cr對于提高母材及焊接部位的強度是有效的。但添加Cr大于0.5%(重量)使焊接性能及HAZ韌性下降。因此,可按0.5%(重量)或更少的范圍添加Cr。為得到充分的提高強度的效果,可最好添加0.05%(重量)或更多的Cr。
Mo有助于提高室溫及更高溫度下的強度。但,加Mo大于0.5%(重量)使焊接性能及HAZ韌性下降。因此加Mo的范圍為0.5%(重量)或更少。為充分地提高強度,以加0.05%(重量)或更多的Mo為宜。
V具有通過沉淀強化來提高強度的作用。但,加V超過0.10%(重量)使焊接性能惡化。因此加V的范圍是0.10%(重量)或更少。為獲得充分的提高強度的效果,最好加0.02%(重量)或更多的V。
作為沉淀強化及變形強化元素及作為擴大奧氏體未重結(jié)晶區(qū)及細化組織的元素,Nb是有益的。但大量加V使母材及HAZ的韌性下降。因此,加V的范圍可為0.1%(重量)或更少。為呈現(xiàn)這種有益效果,以加0.005%(重量)或更多的Nb為宜。
通過調(diào)整上述成分組成,得到抗拉強度590MPa級的腰厚方向的韌性優(yōu)良的和無HAZ硬化的建筑構(gòu)建用H形鋼,但下述的生產(chǎn)方法也可有利地達到這些性能。
即,將具有控制在上述基本成份范圍內(nèi)成份的鋼坯(包括鑄坯)加熱到1050~1350℃,再以750~1100℃的溫度范圍軋制,使H形鋼的腰部的每道次壓縮比為1~10%,累積壓縮比為20%或更多,此后進行冷卻??晒┻x擇的是,軋后以0.05℃/秒或更大的冷卻速度進行加速冷卻直至500℃,以使αq分散在αB中,從而得到用于建筑結(jié)構(gòu)用抗拉強度590MPa級極厚的H形鋼,它在軋態(tài)下具有優(yōu)良的腰厚方向的韌性,并且無HAZ硬化。
將加熱溫度定為1050℃或更高的理由是使組織為均一的奧氏體,從而降低開坯軋機的軋制負荷。另一方面,在1350℃以上的溫度下加熱使超低C鋼中的奧氏體晶粒明顯長大。按小負荷軋制極厚的H形鋼時,如下所述,不可能通過重結(jié)晶使這類粗大的晶粒細化,因而韌性變差。因此加熱溫度為1050~1350℃。
在用開坯軋機成形后的熱軋時,用粗軋萬能軋機,以750~1100℃的溫度,每道1~10%的壓縮比及20%或更高的累積壓縮比以多個道次軋壓H形鋼的腰部,從而形成細的組織。在此情況下,粗軋萬能軋機產(chǎn)生的腰部的累積壓縮比按1/4腰寬部位的板厚變度計算。即,若粗軋前的此厚度為A,則粗軋后的此厚度為B,累積軋制壓縮比為(A-B)/A×100%。
在1100℃或更高的軋制溫度下,難以形成細的組織,結(jié)果使韌性下降。因此,軋制溫度的上限以1100℃為宜。
950~1100℃的溫度區(qū)是γ晶粒的重結(jié)晶區(qū),而950℃及其以下的區(qū)域是γ晶粒的非重結(jié)晶區(qū)。因此,在950℃及其以下的區(qū)域中,軋制在盡可能低的溫度域中進行。這是因為引入了變形區(qū),從而保證了αq析出位點。但當每道次的軋制壓縮比小于1%時,則看不到這種效果。因此需保證每道次的壓縮比為1%或更大。
低于750℃的軋制溫度出現(xiàn)表面質(zhì)量問題,如出現(xiàn)表面裂紋。因此軋制溫度的下限以750℃為佳。
為檢驗累積軋制壓縮比的影響,進行以下實驗。以1170℃的加熱溫度和變化的累積軋制壓縮比軋制含(重量%)0.018%C、0.3%Si、1.3%Mn、1.0%Cu、0.0020%B的真空熔煉鋼,然后沿軋材厚度方向取得夏氏沖擊試樣。在軋材1/2厚度部位在該夏氏沖擊試樣中形成缺口。圖4展示了夏氏沖擊實驗的結(jié)果。在20%或以上的累積軋制壓縮比區(qū)中,沿板厚度方向的夏氏吸收功明顯上升。因此累積軋制壓縮比下限最好為20%。
熱軋后的冷卻可以全為空冷或加速冷卻。尤其是為了細化及進一步強化組織,最好在最高為500℃的溫度下,以0.05℃/秒或更高的軋后冷卻速度進行加速冷卻。該冷卻速度無上限限制,但考慮到因熱應(yīng)力等而產(chǎn)生的變形,該冷卻速度最好為20℃/秒或更低。軋后的冷卻指的是精軋后的冷卻,但加速冷卻可以在粗軋完成后的精軋系統(tǒng)中進行。
沿軋制方向從1/4腰寬和1/4腰厚部位取得JIS No.4拉伸試樣和JIS No.4沖擊試樣。還于1/4腰寬和1/2厚度部位取得JIS No.4沖擊試樣。檢測各試樣的機械性能。為檢測最大HAZ硬度,按JIS Z3101定義的HAZ最高硬度測試方法于室溫下測定焊后的硬度。為評估HAZ韌性,從腰的端部,從1/4腰長部位切取一小試樣,再使其經(jīng)受一次相當于20千焦耳/cm的熱輸入的加熱周期,熱輸出相當于加熱到1400℃再于12秒內(nèi)冷卻到800~500℃的范圍中。然后,取得夏氏沖擊試樣和測得0℃時的吸收功。通過照片拍攝觀察顯微組織(硝酸乙醇混合液腐蝕),觀察深度為1/2深的部位,使用光學顯微鏡或掃描電鏡,然后再按數(shù)點法計算αq和αB的體積組織率。
測量結(jié)果示于表2中。按本發(fā)明所得的極厚的H形鋼呈現(xiàn)出596~678MPa的高強度和腰厚方向上的,0℃為53J以上的優(yōu)良的韌性。本發(fā)明的鋼呈現(xiàn)了高的αB體積組織率和高的αB/αq體積比。用顯微鏡觀察,在本發(fā)明的鋼中看到分散在主要由αB構(gòu)成的組織中的αq。此外,HAZ硬化下降,而HAZ韌性優(yōu)良。
另外,為評估焊接開裂紋敏感性,按JIS Z3158規(guī)定進行斜的Y-套管焊接實驗。即從H形鋼的腰部取得厚40mm×寬150mm×長200mm的試樣,然后在170A,24V和150mm/分的條件下,以室溫的焊接預(yù)熱溫度,用帶涂層的高抗性強度鋼的焊條進行焊接。結(jié)果,在本發(fā)明鋼的焊接部位及HAZ未見裂紋。
對比例的鋼K有高的Mn/Cu比2.98及小的αq比例,因此在腰厚方向上的韌性低。鋼L的含C量高達0.35%(重量),由于αP轉(zhuǎn)變加快而使強度下降。鋼M的C含量低至0.005%(重量),因117Mn+167Cu低至245,顯示于αq量的上升和抗拉強度下降。相反,鋼N因117Mn+167Cu高達405而使αB轉(zhuǎn)變溫度下降,強度過份提高,韌性變差。鋼O經(jīng)受過2次常規(guī)進行的淬火和回火,呈現(xiàn)出優(yōu)良的強度和韌性(包括腰厚方向的韌性),但HAZ硬化量由于含C量高而高達142。此外,作為Y-切縫焊接實驗的結(jié)果,在室溫下在對比鋼中看到很多焊接裂紋,而且性能不佳。
如上所述,可以確定本發(fā)明的鋼有優(yōu)良的軋態(tài)下的強度、韌性和焊接性。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可提供易于按工業(yè)規(guī)模生產(chǎn),并且有590MPa級的高抗拉強度、優(yōu)良韌性(這包括腰厚方向上的韌性)、高的焊接性和無HAZ硬化的優(yōu)良HAZ韌性的極厚的H形鋼。因此,在現(xiàn)代的出于防止地震考慮需要建筑結(jié)構(gòu)應(yīng)有高韌性的趨勢中,本發(fā)明可按工業(yè)規(guī)范穩(wěn)定地提供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高性能的極厚的H形鋼,因此是非常有益的。
〔表1〕
(表2)
*1軋制方向*2腰厚方向*3經(jīng)壓焊將腰厚增至60mm后,沿腰厚方向取得的夏氏試樣*4HAZ硬化量=熱影響區(qū)最大硬度-母材硬度*5對比例L含低碳鐵素體+貝氏體組織(αp:73%)*6經(jīng)2次淬火和回火的對比例
權(quán)利要求
1.具有沿腰厚方向的優(yōu)良軋態(tài)韌性的590MPa級極厚的H形鋼,它含0.001~0.025重量%C、0.6重量%以下的Si、0.4~1.6重量%Mn、0.025重量%以下的P、0.010重量%以下的S、0.1重量%以下的Al、0.6~2.0重量%的Cu、0.25~2.0重量%的Ni、0.001~0.050重量%的Ti、0.0002~0.0030重量%的B,其中還滿足Mn/Cu≤2.0且250≤117Mn(重量%)+163Cu(重量%)≤350。
2.權(quán)利要求1的590MPa級的極厚H形鋼,它還含0.030重量%以下的REM和0.0100重量%以下的Ca中的一或二種。
3.權(quán)利要求1的590MPa級的極厚的H形鋼,它還含一種或兩種以上0.5重量%以下的Cr、0.5重量%以下的Mo、0.10重量%以下的V及0.10重量%以下的Nb。
4.權(quán)利要求1的590MPa級的極厚的H形鋼,它還含0.030重量%以下的REM和0.0100重量%以下的Ca中的一或二種,及一種或兩種以上0.5重量%以下的Cr、0.5重量%以下的Mo、0.10重量%以下的V及0.10重量%Nb。
5.590MPa級的極厚的具有優(yōu)良的腰厚方向的軋態(tài)韌性的H形鋼的生產(chǎn)方法,它包括用萬能軋機軋制具有權(quán)利要求1-4中任一項記載的成分組成的鋼坯而生產(chǎn)H形鋼,其中在將鋼坯加熱至1050~1350℃的范圍后用粗萬能軋機軋制時,于750~1100℃的溫度范圍,以每道1~10%的壓縮比及20%以上的累積壓縮比軋制相當于H形鋼腰部的部位。
6.權(quán)利要求5的590MPa級的極厚的具有優(yōu)良的腰厚方向的軋態(tài)韌性的H形鋼的生產(chǎn)方法,它還包括在軋后的最高為500℃的溫度范圍內(nèi),以0.05℃/秒以上的冷卻速度冷卻。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用作建筑構(gòu)件,如柱形材料或用作高層和超高層建筑構(gòu)件的H形鋼。在超低C鋼的貝氏體組織中,可擴散的αq很細地分散在αB中,從而保證590MPa級的抗拉強度并明顯地提高腰厚方向的韌性。通過將Mn和Cu控制在適當?shù)姆秶鷥?nèi)達到了αq細的分散。換言之,本發(fā)明提供了590MPa的極厚的具有優(yōu)良的腰厚方向韌性的H形鋼,它含有(%重量):0.001~0.025%C、0.6%以下的Si、0.4~1.6%的Mn、0.025%以下的P、0.010%或以下的S、0.1%以下的Al、0.6%~2.0%的Cu、0.25~2.0%的Ni、0.001~0.050%的Ti及0.0002~0.0030%的B,其中Mn/Cu≤2.0,而且滿足250≤117Mn(%)+163Cu(%)≤350。
文檔編號C22C38/14GK1314957SQ9981011
公開日2001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1999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7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木村達已, 川端文丸, 天野虔一 申請人:川崎制鐵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