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光學成像鏡頭及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0723388閱讀:731來源:國知局
光學成像鏡頭及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第一、二及三透鏡,各透鏡都具有一物側面及一像側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位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且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位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且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本發(fā)明還公開一種便攜式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上述光學成像鏡頭。本發(fā)明用于攝影成像,并提供良好的成像質量。
【專利說明】
光學成像鏡頭及便攜式電子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及 便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近年來,手機和數(shù)碼相機等攜帶型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使得影像模塊相關技術蓬勃發(fā) 展,此影像模塊主要包含光學成像鏡頭、模塊后座單元(module holder unit)與傳感器 (sensor)等元件,而手機和數(shù)碼相機的薄型輕巧化趨勢也讓影像模塊的小型化需求愈來愈 高。隨著電荷親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與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之技術進步和尺寸縮小化,裝載在影 像模塊中的光學成像鏡頭也需要相應地縮短長度。但是,為了避免攝影效果與質量下降,在 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時仍然要兼顧良好的光學性能。光學成像鏡頭最重要的特性不外 乎就是成像質量與體積。
[0003] 便攜式電子產(chǎn)品(例如手機、相機、平板計算機、個人數(shù)位助理、車用攝影裝置等) 的規(guī)格日新月異,其關鍵零組件一光學鏡片組也更加多樣化發(fā)展,應用不只僅限于拍攝影 像與錄像,還加上環(huán)境監(jiān)視、行車紀錄攝影等,且隨著影像感測技術之進步,消費者對于成 像質量等的要求也更加提高。因此,光學鏡片組的設計不僅需求好的成像質量、較小的鏡頭 空間,對于因應行車與光線不足的環(huán)境,視場角與光圈大小的提升也是須考量之課題。
[0004] 然而,光學成像鏡頭設計并非單純將成像質量佳的鏡頭等比例縮小就能制作出兼 具成像質量與微型化的光學成像鏡頭,設計過程牽涉到材料特性,還必須考量到組裝良率 等生產(chǎn)線上的實際問題。
[0005] 微型化鏡頭的制作技術難度明顯高出傳統(tǒng)鏡頭,因此如何制作出符合消費性電子 產(chǎn)品需求的光學成像鏡頭,并持續(xù)提升其成像質量,長久以來一直是本領域各界所熱切追 求的。
[0006] 此外,以三片式透鏡結構而言,以往之光學成像鏡頭,其第一片透鏡的物側面至成 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大,將不利手機和數(shù)碼相機的薄型化。

【發(fā)明內容】

[0007]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在縮短鏡頭系統(tǒng)長度的條件下,仍能保有良好 的光學性能。
[0008]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 一透鏡、一第二透鏡及一第三透鏡,且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 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位 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且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的像側面具有 一位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且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鏡具有負屈 光率,且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 的透鏡只有三片,且光學成像鏡頭符合:Gaa/G2 S 2及EFL/ (T2+G2) S 3.4,其中Gaa為第一透 鏡至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二個空氣間隙的總和,G2為第二透鏡到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 間隙,EFL為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tǒng)焦距,且T2為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0009]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機殼及一影像模塊。影像模塊安裝 于機殼內,并包括上述光學成像鏡頭、一鏡筒、一模塊后座單元及一影像傳感器。鏡筒供光 學成像鏡頭設置,模塊后座單元供鏡筒設置,且影像傳感器設置于光學成像鏡頭的像側。
[0010] 基于上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由上 述透鏡的物側面或像側面的凹凸形狀設計與排列,使光學成像鏡頭在縮短系統(tǒng)長度的條件 下,仍具備能夠有效克服像差的光學性能,并提供良好的成像質量。
[0011]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說明 書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0012] 圖1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型結構。
[0013] 圖2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型凹凸結構及光線焦點。
[0014]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一范例一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0015]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一范例二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0016]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一范例三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0017] 圖6為本發(fā)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18] 圖7A至圖7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19] 圖8是本發(fā)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20] 圖9是本發(fā)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21] 圖10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22] 圖11A至圖11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23] 圖12是本發(fā)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24] 圖13是本發(fā)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25]圖14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26]圖15A至圖lf5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27]圖16是本發(fā)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28]圖17是本發(fā)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29] 圖18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30] 圖19A至圖19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31]圖20是本發(fā)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32] 圖21是本發(fā)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33] 圖22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34] 圖23A至圖23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35]圖24是本發(fā)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36] 圖25是本發(fā)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37] 圖26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38]圖27A至圖27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39]圖28是本發(fā)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40] 圖29是本發(fā)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41] 圖30為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0042]圖31A至圖31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0043] 圖32是本發(fā)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
[0044] 圖33是本發(fā)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shù)。
[0045] 圖34是本發(fā)明之第一至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重要參數(shù)及其關系式的 數(shù)值。
[0046] 圖35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fā)明電子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
[0047] 圖36是一剖視示意圖,說明本發(fā)明電子裝置的一第二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0048]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 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該像側面、物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 的范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 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qū)域 為光軸附近區(qū)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qū)域為圓周附近區(qū)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 (即圓周附近區(qū)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qū)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于一光學成像鏡頭內,理想的成 像光線并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并不限于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 附圖簡潔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qū)域、圓周附近區(qū)域、 或多個區(qū)域的范圍的方法如下:
[0049] 1.請參照圖1,其是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qū)域的 范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于該透鏡表面上 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復數(shù)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 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 第一轉換點之間的范圍為光軸附近區(qū)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qū)域為圓周附近區(qū)域,中 間可依各轉換點區(qū)分不同的區(qū)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 的垂直距離。
[0050] 2.如圖2所示,該區(qū)域的形狀凹凸以平行通過該區(qū)域的光線(或光線延伸線)與光 軸的交點在像側或物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qū)域后,光線 會朝像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像側,例如圖2中R點,則該區(qū)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 通過該某區(qū)域后,光線會發(fā)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物側,例如圖2中Μ點,則該區(qū)域為 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qū)域為凹面部;由 圖2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qū)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qū)域 的內側的區(qū)域,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qū)域的面形判斷可 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件中的透鏡 數(shù)據(jù)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 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 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
[0051] 3.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qū)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0~50%,圓周附 近區(qū)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0052]圖3范例一的透鏡像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第一區(qū)為光軸附 近區(qū)域,第二區(qū)為圓周附近區(qū)域。此透鏡像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qū)域具有一凹 面部;圓周附近區(qū)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qū)域的內側區(qū)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qū)域和光軸 附近區(qū)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qū)域具有一凸面部。
[0053]圖4范例二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點,則第一區(qū)為光 軸附近區(qū)域,第三區(qū)為圓周附近區(qū)域。此透鏡物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qū)域為凸 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qū)域(第二區(qū))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qū)域(第三區(qū)) 具有一凸面部。
[0054]圖5范例三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半徑0%~50%為 光軸附近區(qū)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qū)域。由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R值為正,故此物側面在 光軸附近區(qū)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qū)域與光軸附近區(qū)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qū) 域具有一凸面部。
[0055]圖6為本發(fā)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7A至圖7D為第一實施 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6,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 像鏡頭10從物側至像側沿成像鏡頭10的一光軸I依序包含一光圈2、一第一透鏡3、一第二透 鏡4、一第三透鏡5及一濾光片9。當由一待拍攝物所發(fā)出的光線進入光學成像鏡頭10,并經(jīng) 由光圈2、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及濾光片9之后,會在一成像面100 (image plane)形成一影像。濾光片9例如為紅外線截止片(IR cut filter),用于防止光線中的部 分波段的紅外線透射至成像面100而影響成像質量。補充說明的是,物側是朝向待拍攝物的 一側,而像側是朝向成像面100的一側。
[0056]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及濾光片9都各自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 線通過之物側面31、41、51、91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之像側面32、42、52、92。 [0057]此外,為了滿足產(chǎn)品輕量化的需求,第一透鏡3至第三透鏡5皆為具備屈光率且都 是塑膠材質所制成,但第一透鏡3至第三透鏡5的材質仍不以此為限制。
[0058] 第一透鏡3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于光軸I附 近區(qū)域的凸面部311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312。第一透鏡3的像側面32具有一位 于光軸I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321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3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 鏡3的物側面31與像側面32皆為非球面。
[0059] 第二透鏡4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于光軸I附 近區(qū)域的凹面部411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412。第二透鏡4的像側面42具有一在 光軸I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421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42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 4的物側面41與像側面42皆為非球面。
[0060]第三透鏡5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具有一位于光軸I附近區(qū)域的凸 面部511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512。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具有一位于光軸I附近 區(qū)域的凹面部521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5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 51與像側面52皆為非球面。
[0061 ]在本第一實施例中,只有上述透鏡具有屈光率,且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三片。 [0062]第一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8所示,且第一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 (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為2.990mm,半視角(half field of view,HF0V)為 26.758°,光圈值(卜_1^1?11〇)為2.2,其系統(tǒng)長度為3.611臟,像高為1.542臟。其中,系統(tǒng) 長度是指由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63]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及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31、41、51及像 側面32、42、52共計六個面均是非球面,而這些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定義:
[0065]其中:
[0066]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I的距離;
[0067] Z: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I為Y的點,與相切于非球面光軸I上頂點之切 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0068] R:透鏡表面近光軸I處的曲率半徑;
[0069] K:維面系數(shù)(conic constant);
[0070] a1:第i階非球面系數(shù)。
[0071] 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如 圖9所示。其中,圖9中欄位編號31表示其為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的非球面系數(shù),其它欄位 依此類推。
[0072]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073] 其中,
[0074] T1為第一透鏡3在光軸I上的厚度;
[0075] T2為第二透鏡4在光軸I上的厚度;
[0076] T3為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厚度;
[0077] TF為濾光片9在光軸I上的厚度;
[0078] G1為第一透鏡3的像側面32至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79] G2為第二透鏡4的像側面42至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0] G3F為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至濾光片9的物側面91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1] GFP為濾光片9的像側面92至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2] Gaa為第一透鏡3至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二個空氣間隙的總和,即G1與G2之和; [0083] ALT為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及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厚度的總和,即T1、T2與T3 之和;
[0084] TTL為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5] TL為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至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6] BFL為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7] EFL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系統(tǒng)焦距;以及
[0088] ΤΑ為光圈2到下一個相鄰透鏡的物側面(在本實施例中例如是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 31)在光軸I上的距離。
[0089] 另外,再定義:
[0090] GFP為濾光片9與成像面100之間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
[0091] Π 為第一透鏡3的焦距;
[0092] f 2為第二透鏡4的焦距;
[0093] f 3為第三透鏡5的焦距;
[0094] nl為第一透鏡3的折射率;
[0095] n2為第二透鏡4的折射率;
[0096] n3為第三透鏡5的折射率;
[0097] υ?為第一透鏡3的阿貝系數(shù)(Abbe number),阿貝系數(shù)也可稱為色散系數(shù);
[0098] υ2為第二透鏡4的阿貝系數(shù);以及 [0099] υ3為第三透鏡5的阿貝系數(shù)。
[0100] 再配合參閱圖7Α至圖7D,圖7Α的【附圖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7B與圖7C的附圖則分別說明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100上有關弧 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astigmatism aberration)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 散像差,圖7D的附圖則說明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1 00上的畸變像差(d i s tor t i on aberration)。本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7A中,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并向 中間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波長的曲線 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〇lmm范圍內,故本實施 例確實明顯改善相同波長的球差,此外,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也相當接近,代表不同 波長光線的成像位置已相當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獲得明顯改善。
[0101]在圖7B與圖7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圍內的焦距變 化量落在±〇.〇15mm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tǒng)能有效消除像差。而圖7D的畸變像差 附圖則顯示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 2.5 %的范圍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已符合光學系統(tǒng)的成像質量要求,據(jù)此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相較于現(xiàn)有光學鏡頭,在系 統(tǒng)長度已縮短至3.611_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質量,故本第一實施例能在維 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縮短鏡頭長度以及擴大拍攝角度,以實現(xiàn)薄型化并增加視場角 的產(chǎn)品設計。
[0102] 圖10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1A至圖11D為第二實 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0,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 一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shù)據(jù)、非球面系數(shù)及這些透鏡3、4、5間 的參數(sh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以及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具有一位 于光軸I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413及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412。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 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0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0103]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12所示,且第二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為 2.990mm,半視角(HF0V)為26.570°,光圈值(Fno)為2.6,系統(tǒng)長度為3.604mm,像高則為 1.542mm〇
[0104] 如圖13所示,則為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 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
[0105]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106] 本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1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 在±0.025mm范圍內。在圖11B與圖11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 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而圖11D的畸變像差附圖則顯示本第二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維持在± 2.5%的范圍內。據(jù)此說明本第二實施例相較于現(xiàn)有光學鏡頭,在系統(tǒng)長度已 縮短至3.604_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質量。
[0107] 經(jīng)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二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第二實施例的 系統(tǒng)長度比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短,且第二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較 尚。
[0108] 圖14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5A至圖1?為第三實 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4,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 一第三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shù)據(jù)、非球面系數(shù)及這些透鏡3、4、5間 的參數(sh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以及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 不圖面,圖14中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0109]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16所示,且第三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為 2.990mm,半視角(HF0V)為26.473°,光圈值(Fno)為2.2,系統(tǒng)長度為3.543mm,像高則為 1.542mm〇
[0110] 如圖17所示,則為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 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
[0111]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112] 本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5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 在±0.015mm范圍內。在圖15B與圖15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 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而圖15D的畸變像差附圖則顯示本第三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維持在±2%的范圍內。據(jù)此說明本第三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在系統(tǒng)長度已縮短 至3.543_左右的條件下,畸變像差可做到更小。
[0113]經(jīng)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三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第三實施例的 系統(tǒng)長度較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短,且第三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較 尚。
[0114] 圖18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9A至圖19D為第四實 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8,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 一第四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shù)據(jù)、非球面系數(shù)及這些透鏡3、4、5間 的參數(sh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8中省略與第一實施 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0115]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20所示,且第四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為 2 · 990mm,半視角(HF0V)為27.065°,光圈值(Fno)為2.4,系統(tǒng)長度為3.564mm,像高則為 1·542mm〇
[0116] 如圖21所示,則為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 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
[0117]另外,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118]本第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9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 在±0.01mm范圍內。在圖19B與圖19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 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25mm內。而圖19D的畸變像差附圖則顯示本第四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維持在± 1.5%的范圍內。據(jù)此說明本第四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在系統(tǒng)長度已縮 短至3.564_左右的條件下,畸變像差可做到更小。
[0119] 經(jīng)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四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第四實施例的 半視角較第一實施例的半視角大,第四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較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短,且 第四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較高。
[0120] 圖22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23A至圖23D為第五實 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2,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 一第五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shù)據(jù)、非球面系數(shù)及這些透鏡3、4、5間 的參數(sh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2中省略與第一實施 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0121]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24所示,且第五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為 2.990mm,半視角(HF0V)為26.707°,光圈值(Fno)為2.5,系統(tǒng)長度為3.508mm,像高則為 1.542mm〇
[0122] 如圖25所示,則為第五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 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
[0123]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124] 本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3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 在±0.03mm范圍內。在圖23B與圖23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 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2mm內。而圖23D的畸變像差附圖則顯示本第五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維持在±2%的范圍內。據(jù)此說明本第五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在系統(tǒng)長度已縮短 至3.508_左右的條件下,畸變像差可做到更小。
[0125] 經(jīng)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五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第五實施例的 系統(tǒng)長度較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短,第五實施例的影像的畸變較第一實施例的影像的畸 變小,且第五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較高。
[0126] 圖26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27A至圖27D為第六實 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6,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 一第六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shù)據(jù)、非球面系數(shù)及這些透鏡3、4、5間 的參數(sh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以及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 示圖面,圖26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0127]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28所示,且第六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為 2.990mm,半視角(HF0V)為26.719°,光圈值(Fno)為2.5,系統(tǒng)長度為3.491mm,像高則為 1.542mm〇
[0128] 如圖29所示,則為第六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 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
[0129] 另外,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130] 本第六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7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 在± 0.04mm范圍內。在圖27B與圖27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 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Ο . 04mm內。而圖27D的畸變像差附圖則顯示本第六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維持在±2%的范圍內。據(jù)此說明本第六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在系統(tǒng)長度已縮短 至3.491_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質量。
[0131] 經(jīng)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六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第六實施例的 系統(tǒng)長度比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短,第六實施例的影像的畸變比第一實施例的影像的畸 變小,且第六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較高。
[0132] 圖30為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1A至圖31D為第七實 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0,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 一第七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shù)據(jù)、非球面系數(shù)及這些透鏡3、4、5間 的參數(shù)或多或少有些不同,以及第二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 不圖面,圖30中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0133]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shù)據(jù)如圖32所示,且第七實施例的整體系統(tǒng)焦距為 2.990mm,半視角(HF0V)為26.395°,光圈值(Fno)為2.2,系統(tǒng)長度為3.593mm,像高則為 1.542mm〇
[0134] 如圖33所示,則為第七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在 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系數(shù)。
[0135]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shù)間的關系如圖34所示。
[0136] 本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1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 在±0.04mm范圍內。在圖31B與圖31C的二個像散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范 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而圖31D的畸變像差附圖則顯示本第七實施例的畸變 像差維持在± 2.5%的范圍內。據(jù)此說明本第七實施例相較于現(xiàn)有光學鏡頭,在系統(tǒng)長度已 縮短至3.593_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質量。
[0137] 經(jīng)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七實施例相較于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第七實施例的 系統(tǒng)長度比第一實施例的系統(tǒng)長度短,第七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較高。
[0138] 再配合參閱圖34,為上述七個實施例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的表格圖,當本發(fā)明的實施 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的各項光學參數(shù)間的關系式符合下列條件式的至少其中之一時,可 協(xié)助設計者設計出具備良好光學性能、整體長度有效縮短、且技術上可行之光學成像鏡頭:
[0139] -、為了達成縮短透鏡系統(tǒng)長度,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適當?shù)目s短透鏡厚度和透鏡間 的空氣間隙,但考量到透鏡組裝過程的難易度以及必須兼顧成像質量的前提下,透鏡厚度 及透鏡間的空氣間隙彼此需互相調配,故在滿足以下條件式的數(shù)值限定之下,光學成像系 統(tǒng)能達到較佳的配置:
[0140] Gaa/G2 S 2 · 00,較佳為 1 · 00 SGaa/G2 S 2 · 00;
[0141] BFL/T2S3.70 4^iSl.00SBFL/T2S3.70;
[0142] (Tl+T3)/Gaagl.35 4^iSl.35S(Tl+T3)/Gaa$3.00;
[0143] BFL/T1 S 2 · 00,較佳為 0 · 50 S BFL/T1 S 2 · 00;
[0144] (丁2+61)/62^1.40,較佳為1.40$(丁2+61)/62$3.00;
[0145] T3/G2 g 1 · 25,較佳為 1 · 25 S T3/G2 S 2 · 50;
[0146] (Tl+T3)/G2g2.70 4^iS2.70S(Tl+T3)/G2S5.50;
[0147] T2/G2 g 1 · 00,較佳為 1 · 00 S T2/G2 S 2 · 00;
[0148] TL/Gaa g 3 · 20,較佳為 3 · 20 S TL/Gaa S 4 · 50;
[0149] (Tl+T3)/Glg2.70 4^iS2.70S(Tl+T3)/GlS9.50;
[0150] ALT/Gaa g 2 · 20,較佳為 2 · 20 S ALT/Gaa S 3 · 50;
[0151] TL/T2 S 6 · 00,較佳為 3 · 50 S TL/T2 S 6 · 00;
[0152] Tl/G2gl.30 4^iSl.30STl/G2S3.00;
[0153] (Gl+Tl)/T2S2.20 4^iSl.00S(Gl+Tl)/T2S2.20;
[0154] (T2+T1) /Gaa g 1 · 55,較佳為 1 · 55 S (T2+T1) /Gaa S 2 · 50;
[0155] (丁2+1'1)/62^2.5,較佳為2.50$(丁2+11)/62$5.00之間。
[0156] 二、縮短成像鏡頭10整體的系統(tǒng)焦距有助于視埸角的擴大,所以將成像鏡頭10整 體的系統(tǒng)焦距趨小設計,若滿足以下條件式,在光學系統(tǒng)厚度薄化的過程中,也有可幫助擴 大視場角度:
[0157] EFL/(T2+G2) S 3 · 40,較佳為2 · 50 S EFL/(T2+G2) S 3 · 40。
[0158]三、在滿足以下條件式之下,可有效加強物體局部成像的清晰度,并可有效修正物 體局部成像之像差:
[0159] ul$35。
[0160] 四、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下列任一條件式時,表示當分母不變時, 分子的長度能相對縮短,而能達到縮減鏡頭體積的功效:Gaa/G2 S 2.00 ; BFL/T2 S 3.70 ; BFL/T1 S 2 · 00; TL/T2 S6 · 00; (Gl+Tl )/T2 S 2 · 20。若能進一步符合下列任一條件式時,還能 夠產(chǎn)生較為優(yōu)良的成像質量:1 · 〇〇 SGaa/G2 S 2 · 00; 1 · 00 S BFL/T2 S 3 · 70; 0 · 50 S BFL/T1 S 2.00;3.50STL/T2S6.00;1.00S(G1+T1)/T2S2.20。
[0161] 五、本發(fā)明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下列任一條件式時,表示其具有較佳的配置,能在維 持適當良率的前提之下產(chǎn)生良好的成像質量:(Tl+T3)/Gaagl.35;(T2+Gl)/G2^1.40;T3/ G2^1.25;(T1+T3)/G2^2.70;T2/G2^1.00; TL/Gaa ^ 3.20 ; (T1+T3) /G1 ^ 2.70 ; ALT/Gaa ^ 2.20;Tl/G2gl.30;(T2+Tl)/Gaagl.55;(T2+Tl)/G2g2.50。若能進一步符合下列任一條 件式時,則能進一步維持較適當?shù)捏w積:1 · 35 S (Tl+T3)/GaaS3 · 00; 1 · 40 S (T2+G1 )/G2 S 3.00;1.25^T3/G2^2.50;2.70^(T1+T3)/G2^5.50;1.00^T2/G2^2.00;3.20^TL/Gaa ^4.50;2.70^(Tl+T3)/G1^9.50;2.20^ALT/Gaa^3.50;1.30^Tl/G2^3.00;1.55^(T2 +Tl)/GaaS2.50;2.50S(T2+Tl)/G2S5.00。
[0162] 然而,有鑒于光學系統(tǒng)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架構之下,符合上 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fā)明鏡頭長度縮短、可用光圈增大、視場角增加、成像質量提升,或 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0163]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可獲致下述的功效及優(yōu)點:
[0164] -、本發(fā)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像散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guī)范。另外,860奈米、 850奈米、840奈米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 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 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質量數(shù)據(jù),860奈米、850奈米、840奈米三種代表波長彼 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在各種狀態(tài)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 具有優(yōu)良的色散抑制能力,故透過上述可知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具備良好光學性能。本發(fā)明的 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可作為對紅外光成像的夜視鏡頭或是瞳孔識別鏡頭,且由上述說 明可知其對紅外光有良好的成像效果。
[0165] 二、第三透鏡5之負屈光率可用以消除像差。
[0166] 三、第一透鏡3的像側面32于光軸I附近區(qū)域之凹面部321及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凸面 部322可幫助收集成像光線;而第二透鏡4的像側面42的光軸I附近區(qū)域為凸面部421,像側 面42的圓周附近區(qū)域為凹面部422,及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的圓周附近區(qū)域為凹面部512, 則可相互搭配達到修正像差的效果,其中第二透鏡4之像側面42的圓周附近區(qū)域為凹面部 422更可有效修正物體局部成像之像差。
[0167] 四、透過上述設計之相互搭配可有效縮短鏡頭長度并同時確保成像質量,且加強 物體局部成像的清晰度。
[0168] 參閱圖35,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10的電子裝置1的一第一實施例,電子裝置1 包含一機殼11,及一安裝在機殼11內的影像模塊12。在此僅是以手機為例說明電子裝置1, 但電子裝置1的型式不以此為限。
[0169] 影像模塊12包括一如前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一用于供光學成像鏡頭10設置的 鏡筒21、一用于供鏡筒21設置的模塊后座單元120,及一設置于光學成像鏡頭10像側的影像 傳感器130。成像面100是形成于影像傳感器130。
[0170] 模塊后座單元120具有一鏡頭后座121,及一設置于鏡頭后座121與影像傳感器130 之間的影像傳感器后座122。其中,鏡筒21是和鏡頭后座121沿一軸線Π 同軸設置,且鏡筒21 設置于鏡頭后座121內側。
[0171] 參閱圖36,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10的電子裝置1的一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 與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的主要差別在于:模塊后座單元120為音圈馬達(VCM)型式。鏡頭 后座121具有一與鏡筒21外側相貼合且沿一軸線ΙΠ 設置的第一座體123、一沿軸線m并環(huán)繞 著第一座體123外側設置的第二座體124、一設置在第一座體123外側與第二座體124內側之 間的線圈125,及一設置在線圈125外側與第二座體124內側之間的磁性元件126。
[0172] 鏡頭后座121的第一座體123可帶著鏡筒21及設置在鏡筒21內的光學成像鏡頭10 沿軸線ΙΠ 移動。影像傳感器后座122則與第二座體124相貼合。其中,濾光片9則是設置在影 像傳感器后座122。電子裝置1的第二實施例的其他元件結構則與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 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0173]藉由安裝光學成像鏡頭10,由于光學成像鏡頭10的系統(tǒng)長度能有效縮短,使電子 裝置1的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厚度都能相對縮小進而制出更薄型化的產(chǎn)品,且仍然 能夠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與成像質量,藉此,使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除了具有減少 機殼原料用量的經(jīng)濟效益外,還能滿足輕薄短小的產(chǎn)品設計趨勢與消費需求。
[0174]盡管結合優(yōu)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發(fā)明,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 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可以對 本發(fā)明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及一 第三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三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 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 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凹面部,且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 域的凸面部;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于光軸附近區(qū)域的凸面部,且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 域的凹面部;以及 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具有一位于圓周附近區(qū)域的凹面 部;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三片,且該光學成像鏡頭符合: Gaa/G2 S 2 · 00;以及EFL/ (T2+G2) S 3 · 40, 其中,Gaa為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二個空氣間隙的總和,G2為該第二 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EFL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tǒng)焦距,且T2為該第 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BFL/T2S 3.70,其中BFL為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T3)/ Gaag 1.35,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 度。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BFL/T1S 2.00,其中BFL為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且 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G1)/ G2 g 1.40,其中G1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3/G2 g 1.25, 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T3)/ Gaag 1.35,其中Τ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Τ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 度。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3/G2S 1.25, 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T3)/ G2S2.70,其中Τ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Τ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G2S 1.00ο11. 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L/Gaa S3.20,其中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T3)/ Gl ^ 2.70,其中Τ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Τ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 G1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ALT/Gaa ^2.20,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1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L/T2S 6.00,其中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ALT/Gaa ^2.20,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1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G2S 1.3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1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G1+T1)/ T2S2.20,其中G1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T1為該第一透鏡 在該光軸上的厚度。18.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 Tl)/Gaagl.55〇1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T1)/ G2S2.5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20. -種電子裝置,包括: 一機殼;以及 一影像模塊,安裝于該機殼內,并包括: 一如權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 一鏡筒,供該光學成像鏡頭設置; 一模塊后座單元,供該鏡筒設置;以及 一影像傳感器,設置于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像側。
【文檔編號】G02B13/00GK106094175SQ201610268305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7日 公開號201610268305.X, CN 106094175 A, CN 106094175A, CN 201610268305, CN-A-106094175, CN106094175 A, CN106094175A, CN201610268305, CN201610268305.X
【發(fā)明人】唐子健, 陳郁茗
【申請人】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