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裸眼3d顯示器及其工作原理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產生立體效果的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裸眼3D顯示器及其工作原理。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顯示成像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平面(二維)顯示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立體(三維)成像。目前的立體成像裝置大多都是由上基板組件、偏振板及膜、下玻璃組件、
LCD或LED、驅動電路單元、背光燈模組及其他附件等組成,結構復雜、成本高,難以普及,并且通常均需要佩戴3D眼鏡才能觀察到3D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裸眼3D顯示器及其工作原理,以克服3D顯示器結構復雜、成本高,難以普及,并且通常均需要佩戴3D眼鏡才能觀察到3D效果等缺點。
[0004]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裸眼3D顯示器,包括設有可視區(qū)的機殼,該機殼內設有兩平行設置的轉軸以及至少一驅動轉軸轉動的電機,兩所述轉軸之間設有同步帶,該同步帶表面沿同步帶旋轉方向設有復數個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每個顯示組件正面設有復數個呈矩陣式均勻排布的像素發(fā)光點。
[0005]進一步,每個顯示組件正面的像素發(fā)光點沿同步帶旋轉方向呈階梯狀排列。
[0006]進一步,所述顯示組件按厚度大小依次排列的設置于同步帶表面。
[0007]進一步,同步帶沿顯示組件厚度逐漸減小的方向旋轉。
[0008]進一步,每個所述顯示組件的左右兩側均分別設有凹槽和凸條,處于同步帶直線段中的兩相鄰顯示組件通過凹槽和凸條相互齒合。
[0009]進一步,所述凸條為磁鐵。
[0010]進一步,所述機殼內部呈真空狀態(tài)。
[0011]進一步,所述電機為同步電機或帶編碼器的電機。
[0012]該3D顯示器的工作原理:由所述轉軸帶動所述同步帶轉動,并使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圍繞同步帶轉動,隨之顯示組件的像素發(fā)光點在同步帶周圍構成一圈深度為d的筒狀點陣屏,其中d為最厚顯示組件與最薄顯示組件之間的厚度差;處于不同深度的像素發(fā)光點到人眼之間的距離不同,人眼透過可視區(qū)可觀察到在同步帶直線段處不同深度的的像素發(fā)光點所發(fā)出的光線,從而形成立體效果。
[0013]具體的,該裸眼3D顯示器的每個所述像素發(fā)光點在旋轉時動態(tài)配設有一一對應的三維坐標,通過該三維坐標將每個像素發(fā)光點與畫面中所呈現物體的真實斑點一一對應,從而將物體以虛擬三維圖像的方式立體且真實的顯示出來。
[0014]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其一、本發(fā)明中,同步帶表面沿同步帶旋轉方向設有復數個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每個顯示組件正面設有復數個呈矩陣式均勻排布的像素發(fā)光點。同步帶高速旋轉時,這些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表面的像素發(fā)光點在同步帶周圍形成一圈具有一定深度的點陣屏幕。這些像素發(fā)光點到人眼之間的距離不同,使得人們可從顯示器的可視區(qū)直接觀察到不同距離的像素發(fā)光點所發(fā)出的光線,并形成立體效果,實現裸眼3D顯示。
[0015]其二,本發(fā)明中,每個顯示組件的左右兩側均分別設有凹槽和凸條,處于同步帶直線段中的兩相鄰顯示組件通過凹槽和凸條相互齒合。凹槽和凸條的齒合結構使得相鄰顯示組件之間相互制約,保證同步帶快速轉動時其直線段不會產生前后波動,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像素發(fā)光點的精確度。
[0016]其三、本發(fā)明中,機殼內部呈真空狀態(tài),可以消除同步帶和像素發(fā)光點轉動時受的空氣阻力,讓同步帶和像素發(fā)光點轉動的更加平穩(wěn)、快速,保證該裸眼3D顯示器的機械性能和壽命。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0018]圖2為擴展座的結構的俯視圖。
[0019]圖3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21]參照圖1至圖3,一種裸眼3D顯示器,包括設有可視區(qū)11的機殼1,該機殼I內設有兩平行設置的轉軸2,兩轉軸2分別處于可視區(qū)11的左右兩側,兩轉軸2之間通過同步帶3聯動。每個轉軸2均設有一電機5,作為優(yōu)選方案:兩電機5均為同步電機或帶編碼器的電機,并且機殼I內部呈真空狀態(tài),消除空氣阻力對轉動部件的影響。兩轉軸2之間通過同步帶3聯動,同步帶3的寬度大于可視區(qū)11的高度。同步帶3表面沿同步帶3旋轉方向設有復數個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4,每個顯示組件4正面設有復數個呈矩陣式均勻排布的像素發(fā)光點41。作為優(yōu)選方案:每個顯示組件4正面的像素發(fā)光點41沿同步帶3旋轉方向呈階梯狀排列,并且各顯示組件4按厚度大小依次排列的設置于同步帶3表面。同步帶3沿顯示組件4厚度逐漸減小的方向旋轉。
[0022]參照圖1至圖3,該裸眼3D顯示器的工作原理:由電機5帶動轉軸2轉動,從而使同步帶3轉動,帶動厚度不一的各顯示組件4轉動。這些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4表面的像素發(fā)光點41在同步帶3周圍形成一圈深度為d的點陣屏幕,d的大小為最厚顯示組件a與最薄顯示組件b之間的厚度差值。這些像素發(fā)光點41到人眼之間的距離不同,使得人們可從顯示器的可視區(qū)11直接觀察到不同距離的像素發(fā)光點41所發(fā)出的光線,并形成立體效果,實現裸眼3D顯示。相比于現有的3D顯示器,該裸眼3D顯示器的每個像素發(fā)光點41在旋轉時動態(tài)配設有——對應的三維坐標,通過該三維坐標將每個像素發(fā)光點41與畫面中所呈現物體的真實斑點一一對應,從而將物體以虛擬三維圖像的方式立體且真實的顯示出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透過可視區(qū)11觀看畫面時,可觀看到物體不同角度的外形。
[0023]參展圖1至圖3,每個顯示組件3的左右兩側均分別設有凹槽402和凸條401,并且處于同步帶3直線段中的兩相鄰顯示組件3通過凹槽402和凸條401相互齒合。402和凸條401的齒合結構使得相鄰顯示組件4之間相互制約,保證同步帶快速轉動時其直線段不會產生前后波動,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像素發(fā)光點的精確度,作為優(yōu)選方案:凸條401為磁鐵,以加固相鄰兩顯示組件4的齒合程度。
[0024]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
【主權項】
1.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設有可視區(qū)的機殼,該機殼內設有兩平行設置的轉軸以及至少一驅動轉軸轉動的電機,兩所述轉軸之間設有同步帶,該同步帶表面沿同步帶旋轉方向設有復數個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每個顯示組件正面設有復數個呈矩陣式均勻排布的像素發(fā)光點。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每個顯示組件正面的像素發(fā)光點沿同步帶旋轉方向呈階梯狀排布。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組件按厚度大小依次排列的設置于同步帶表面。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帶沿顯示組件厚度逐漸減小的方向旋轉。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顯示組件的左右兩側均分別設有凹槽和凸條,處于同步帶直線段中的兩相鄰顯示組件通過凹槽和凸條相互齒入口 ο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條為磁鐵。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內部呈真空狀態(tài)。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裸眼3D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為同步電機或帶編碼器的電機。9.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裸眼3D顯示器的工作原理,其特征在于:由所述轉軸帶動所述同步帶轉動,并使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圍繞同步帶轉動,隨之顯示組件的像素發(fā)光點在同步帶周圍構成一圈深度為d的筒狀點陣屏,其中d為最厚顯示組件與最薄顯示組件之間的厚度差;處于不同深度的像素發(fā)光點到人眼之間的距離不同,人眼透過可視區(qū)可觀察到在同步帶直線段處不同深度的的像素發(fā)光點所發(fā)出的光線,從而形成立體效果。10.如權利要求9所述裸眼3D顯示器的工作原理,其特征在于:該裸眼3D顯示器的每個所述像素發(fā)光點在旋轉時動態(tài)配設有一一對應的三維坐標,通過該三維坐標將每個像素發(fā)光點與畫面中所呈現物體的真實斑點--對應,從而將物體以虛擬三維圖像的方式立體且真實的顯示出來。
【專利摘要】一種裸眼3D顯示器及其工作原理,涉及用于產生立體效果的設備領域,包括設有可視區(qū)的機殼,該機殼內設有兩平行設置的轉軸以及至少一驅動轉軸轉動的電機,兩轉軸之間設有同步帶,該同步帶表面沿同步帶旋轉方向設有復數個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每個顯示組件正面設有復數個呈矩陣式均勻排布的像素發(fā)光點。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同步帶高速旋轉時,這些厚度不一的顯示組件表面的像素發(fā)光點在同步帶周圍形成一圈具有一定深度的點陣屏幕。這些像素發(fā)光點到人眼之間的距離不同,使得人們可從顯示器的可視區(qū)直接觀察到不同距離的像素發(fā)光點所發(fā)出的光線,并形成立體效果,實現裸眼3D顯示。
【IPC分類】G02B27/22
【公開號】CN105116559
【申請?zhí)枴緾N201510627801
【發(fā)明人】林水龍
【申請人】南安市騰龍專利應用服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2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