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裝置以及具備其的圖像形成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定影裝置以及具備其的圖像形成裝置,定影裝置使壓力解除部件相對于支承部件沿著既定移動方向相對移動,使得施力部件進行作用,支承部件具有第一保持部,壓力解除部件具有被保持于支承部件上的第一保持部的被保持部,在被保持部被保持于支承部件上的第一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通過施力部件對支承部件施加作用力,使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第一定影部件,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上的第一保持部對被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了的狀態(tài)下,在將施力部件對支承部件的作用力解除了的移動方向上的解除位置,解除第二定影部件向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
【專利說明】定影裝置以及具備其的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適用于復印機或打印機等電子照片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
[0002]本申請基于2013年3月28日于日本申請的特愿2013-068758號要求優(yōu)先權(quán)。通過提及這一點,其所有內(nèi)容引用于本申請。
【背景技術(shù)】
[0003]在復印機或打印機等電子照片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中,通過施力部件以預先確定的既定壓力將第二定影部件(例如加壓滾筒)壓接于第一定影部件(例如定影滾筒或定影帶等旋轉(zhuǎn)定影部件),且使用壓力解除部件來解除以既定壓力壓接于第一定影部件的第二定影部件的壓接。
[0004]例如,在日本特開2008-151965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定影裝置,具備凸輪作為壓力解除部件,使用大徑部分與小徑部分,在定影滾筒(第一定影部件)與加壓滾筒(第二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和解除該壓接狀態(tài)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
[0005]在日本特開2003-223075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定影裝置,具備凸輪作為壓力解除部件,其與加壓滾筒(第二定影部件)的滾筒軸的端部抵接并克服彈簧的彈簧力而使加壓滾筒向離開定影滾筒(第一定影部件)的方向移動。
[0006]另外,在日本特開2001-318555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定影裝置,具備凸輪作為壓力解除部件,其將解除桿的以轉(zhuǎn)動軸為中心的向下方的轉(zhuǎn)動運動轉(zhuǎn)換為以第一轉(zhuǎn)動軸為中心的加壓桿的向上方的轉(zhuǎn)動運動,從而解除加壓滾筒(第二定影部件)向加熱滾筒(第一定影部件)的加壓狀態(tài)。
[0007]但是,在這樣的現(xiàn)有的定影裝置中,由于壓力解除部件采用凸輪,解除第二定影部件相對于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因此為了使壓力解除部件動作,需要許多構(gòu)成部件,而且相應地需要確??臻g,而且成本變高。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定影裝置以及具備其的圖像形成裝置,能夠減少用于使壓力解除部件動作的構(gòu)成部件的數(shù)量,由此可以實現(xiàn)裝置的省空間化且低成本。
[0009]本發(fā)明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提供一種定影裝置,其具備:
[0010]支承部件,其將與第一定影部件相對的第二定影部件支承為可相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接觸/分離;
[0011]施力部件,其對所述支承部件施力,以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接;以及
[0012]壓力解除部件,其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
[0013]其特征在于,
[0014]使所述壓力解除部件相對于所述支承部件沿著預先確定的既定移動方向相對移動,使得所述施力部件進行作用,
[0015]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移動方向上的所述施力部件進行作用的壓力位置保持所述壓力解除部件的第一保持部,
[0016]所述壓力解除部件具有被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的被保持部,
[0017]在所述被保持部被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施力部件對所述支承部件施加作用力,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另一方面,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對所述被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了的狀態(tài)下,在將所述施力部件對所述支承部件的作用力解除了的所述移動方向上的解除位置,解除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
[0018]另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特征在于具備所述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
[0019]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20]所述壓力解除部件具有沿著與所述移動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軸部,
[0021]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將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支承為沿著所述移動方向往復移動自如的引導部。
[0022]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23]所述引導部具有沿著所述移動方向?qū)⑺鰤毫獬考系乃鲚S部引導為移動自如的引導槽,
[0024]所述引導槽具有朝向外部開放且供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裝卸自如地插入的開口部。
[0025]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26]所述施力部件的一端設(shè)置于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并且另一端以如下方式設(shè)置于支承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支承部件上,
[0027]所述方式為另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下的沿著所述移動方向的假想直線上、或者另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下的所述假想直線上、或者另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下的所述假想直線與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下的所述假想直線之間的區(qū)域內(nèi)。
[0028]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29]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被保持部具有沿著與所述移動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0030]所述支承部件構(gòu)成為在所述引導部支承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使得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繞該軸部的中心軸轉(zhuǎn)動自如,且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與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之間利用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突出部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部。
[0031]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32]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設(shè)于所述滑動接觸部的第一凹部,
[0033]所述第一凹部構(gòu)成為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下卡止所述被保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
[0034]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35]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解除位置保持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被保持部的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設(shè)于所述滑動接觸部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構(gòu)成為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下卡止所述被保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
[0036]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37]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滑動接觸部中設(shè)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之間的山形狀的凸部。
[0038]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39]在所述第二凹部設(shè)有用于限制所述壓力解除部件的所述被保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向與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一側(cè)移動的第一限制部。
[0040]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41]在所述引導部設(shè)有用于限制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向遠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方向移動的第二限制部。
[0042]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43]所述施力部件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時處于自由長的狀態(tài)。
[0044]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例示出如下方案:
[0045]所述壓力解除部件具有在所述定影裝置設(shè)于該圖像形成裝置的狀態(tài)下以朝向外側(cè)的方式設(shè)置的把持部,
[0046]當從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狀態(tài)使所述把持部向下側(cè)方向下降時,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且當從解除了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的狀態(tài)使所述把持部向上側(cè)方向上升時,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7]圖1是從正面觀察具備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0048]圖2是概略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是表示解除加壓滾筒相對于定影滾筒的壓接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的圖。
[0049]圖3是圖2所示的定影裝置的概略正面圖,是表示相對于定影滾筒壓接加壓滾筒的壓接狀態(tài)的圖。
[0050]圖4是圖2所示的定影裝置的概略正面圖,是表示解除加壓滾筒相對于定影滾筒的壓接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的圖。
[0051]圖5A是從斜上方觀察壓接裝置中的一方的加壓桿以及一方的壓力解除桿部分的立體圖,是表示壓力解除桿位于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
[0052]圖5B是從斜上方觀察壓接裝置中的一方的加壓桿以及一方的壓力解除桿部分的立體圖,是表示壓力解除桿位于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
[0053]圖6A是從正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壓接裝置中的加壓桿以及壓力解除桿部分的在縱深方向的中央部切斷的切斷狀態(tài)的剖面圖,是表示壓力解除桿位于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
[0054]圖6B是從正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壓接裝置中的加壓桿以及壓力解除桿部分的在縱深方向的中央部切斷的切斷狀態(tài)的剖面圖,是表示壓力解除桿位于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
[0055]圖7A是從背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圖6A以及圖6B所示的切斷狀態(tài)的剖面圖,是表示壓力解除桿位于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
[0056]圖7B是從背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圖6A以及圖6B所示的切斷狀態(tài)的剖面圖,是表示壓力解除桿位于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的圖。
[0057]圖8是從正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壓接裝置中的加壓桿的立體圖。
[0058]圖9是從背面?zhèn)鹊男毕路接^察壓接裝置中的加壓桿的立體圖。
[0059]圖10是從斜上方觀察壓接裝置中的壓力解除桿的立體圖。
[0060]圖11是從右斜上方觀察將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側(cè)面罩打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61]圖12是放大表示圖1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定影裝置部分的放大立體圖。
[0062]圖13是從側(cè)面觀察以壓力解除桿中的把持部相對于主體朝向使用者所操作的操作側(cè)(前側(cè))的方式配置了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結(jié)構(gòu)的側(cè)視圖。
[0063]圖14是從右斜上方觀察圖13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
[0064]圖15是表示將圖13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前罩打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5]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0066]圖1是從正面觀察具備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概略剖面圖。
[0067][對于圖像形成裝置]
[0068]圖像形成裝置100具有讀取原稿G的圖像并在記錄用紙等記錄片P形成圖像的復寫功能,其具備讀取原稿G的圖像的圖像讀取裝置200以及在記錄片P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
[0069]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具備片供給部310、片搬運部320、圖像形成部330、片排出部340,且呈水平設(shè)置。
[0070]在圖像形成部330處理的圖像數(shù)據(jù)是與采用黑(K)、青(C)、洋紅(M)、黃(Y)的各色的彩色圖像相應的數(shù)據(jù),或是與采用單色(例如黑)的單色圖像對應的數(shù)據(jù)。因此,在圖像形成部330中,感光體鼓11、帶電器12、顯影裝置14、轉(zhuǎn)印裝置15中的中間轉(zhuǎn)印滾筒152以及鼓清潔裝置16分別各設(shè)有四個,以形成與各色對應的4種圖像,各自與黑、青、洋紅以及黃建立對應關(guān)系,構(gòu)成有四個圖像站Pa、Pb、Pc, Pd,在各圖像站Pa、Pb、Pc, Pd間實質(zhì)相同的構(gòu)成部件標注同一符號。
[0071]在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每當進行圖像形成時,使轉(zhuǎn)印裝置15中的中間轉(zhuǎn)印帶151向箭頭方向C繞圈移動,同時使感光體鼓11旋轉(zhuǎn),通過帶電器12使感光體鼓11的表面均勻帶電成既定電位,通過光掃描裝置13對感光體鼓11表面進行曝光,在其表面形成靜電潛像,通過顯影裝置14將感光體鼓11表面的靜電潛像顯影,在感光體鼓11表面形成色調(diào)劑(toner)像(未定影圖像)。由此,在各感光體鼓11表面形成各色的色調(diào)劑像。之后,將感光體鼓11表面的殘留色調(diào)劑通過鼓清潔裝置16除去以及回收。
[0072]接著,使中間轉(zhuǎn)印帶151向箭頭方向C繞圈移動,同時利用被施加了轉(zhuǎn)印偏壓的中間轉(zhuǎn)印滾筒152,將在各感光體鼓11表面形成的各色的色調(diào)劑像順次轉(zhuǎn)印并重合于中間轉(zhuǎn)印帶151,在中間轉(zhuǎn)印帶151上形成彩色的色調(diào)劑像。由此,在中間轉(zhuǎn)印帶151表面形成彩色的色調(diào)劑像。之后,將中間轉(zhuǎn)印帶151表面的殘留色調(diào)劑通過帶清潔裝置153除去以及回收。
[0073]另一方面,在片供給部310中,利用片供給滾筒部312將積載在給紙盒311中的記錄片P從給紙盒311拉出,通過片搬運部320的片搬運路徑321而搬運向圖像形成部330。需要說明的是,在片搬運路徑321上設(shè)有對準滾筒322、各搬運滾筒324以及排出滾筒325,對準滾筒322使記錄片P暫時停止,在對齊了記錄片P的前端之后,配合于在轉(zhuǎn)印鉗夾區(qū)域的彩色的色調(diào)劑像的轉(zhuǎn)印時機,開始搬運記錄片P,其中轉(zhuǎn)印鉗夾區(qū)域位于中間轉(zhuǎn)印帶151與二次轉(zhuǎn)印裝置154中的轉(zhuǎn)印滾筒154a之間。
[0074]將從片供給部310通過片搬運部320的片搬運路徑321向圖像形成部330搬運來的記錄片P夾入中間轉(zhuǎn)印帶151與轉(zhuǎn)印滾筒154a之間的轉(zhuǎn)印鉗夾區(qū)域并搬運,同時利用施加了轉(zhuǎn)印偏壓的轉(zhuǎn)印滾筒154a將中間轉(zhuǎn)印帶151表面上的彩色的色調(diào)劑像轉(zhuǎn)印到記錄片P上。然后,在定影裝置17的定影滾筒171與加壓滾筒172之間夾入記錄片P并進行加熱以及加壓,使記錄片P上的彩色的色調(diào)劑像定影,進而向片排出部340搬運,通過排出滾筒325向片排出部340的排出托盤341排出。
[0075]另外,不僅在記錄片P的表面,當還在背面進行圖像形成時,將通過定影裝置17在表面定影了色調(diào)劑像的記錄片P通過排出滾筒325朝向反轉(zhuǎn)路徑323沿逆方向搬運,通過反轉(zhuǎn)路徑323使記錄片P的表背反轉(zhuǎn),將記錄片P再次導向?qū)蕽L筒322,與記錄片P的表面同樣,在記錄片P的背面形成并定影色調(diào)劑像,將記錄片P向片排出部340的排出托盤341排出。需要說明的是,從圖1以及后述的圖2可知,在圖15中符號X表示沿水平方向的縱深方向,符號Y表不沿著與縱深方向X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寬度方向,符號Z表不與水平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
[0076][對于定影裝置]
[0077]下面,對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進行以下的說明。
[0078]圖2是概略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表示解除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的壓接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另外,圖3以及圖4是圖2所示的定影裝置17的概略正面圖。圖3表示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將加壓滾筒172壓接的壓接狀態(tài)。圖4表示將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
[0079]需要說明的是,定影裝置17的縱深方向X上的一方側(cè)與另一方側(cè)的關(guān)系僅僅是左右反轉(zhuǎn),實質(zhì)上相同,因此,從圖2到圖4以及從后述的圖5A到圖10,僅表示縱深方向X上的一方側(cè),縱深方向X上的另一方側(cè)省略圖示。另外,在圖2中,主體框架FL省略圖示。
[0080]定影裝置17具備:對記錄片P(參照圖3以及圖4)上的色調(diào)劑像(由色調(diào)劑T構(gòu)成的未定影圖像)進行定影的定影滾筒171 (第一定影部件的一例);與定影滾筒171相對的加壓滾筒172 (第二定影部件的一例);以及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將加壓滾筒172壓接、另一方面將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的壓接裝置400。定影裝置17在由壓接裝置400將定影滾筒171與加壓滾筒172相互壓接的狀態(tài)下,在定影滾筒171與加壓滾筒172之間形成定影鉗夾區(qū)域(定影鉗夾部)N(參照圖3以及圖4)。對于壓接裝置400,如后詳細說明。
[0081]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影滾筒171具備鹵素加熱燈等熱源174,并通過熱源174加熱滾筒表面171a。
[0082]具體地說,定影滾筒171通過軸承177將旋轉(zhuǎn)軸171b旋轉(zhuǎn)自如地設(shè)于定影裝置17的主體(具體地說是主體框架FL,參照圖3以及圖4)。定影滾筒171具備筒狀的芯構(gòu)件171c,且配置在搬運的記錄片P上的色調(diào)劑T側(cè)。在定影滾筒171中的芯構(gòu)件171c的內(nèi)側(cè)設(shè)有熱源174。由此,定影滾筒171通過熱源174加熱滾筒表面171a并將滾筒表面171a的熱傳導給記錄片P上的色調(diào)劑T。然后,定影滾筒171在以將記錄片P夾在中間的方式壓接于加壓滾筒172上的狀態(tài)下,在定影滾筒171與加壓滾筒172之間的定影鉗夾區(qū)域N —邊夾持記錄片P —邊將記錄片P上的色調(diào)劑T與加壓滾筒172 —起加熱定影。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未在加壓滾筒172設(shè)有熱源,但也可以在加壓滾筒172設(shè)置熱源。
[0083]在具備所述結(jié)構(gòu)的定影裝置17中,在裝配于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 (參照圖1)上的狀態(tài)下,主體300側(cè)的齒輪等驅(qū)動機構(gòu)(未圖示)嚙合于在定影滾筒171的旋轉(zhuǎn)軸171b設(shè)置的齒輪(未圖示),來自主體300側(cè)的驅(qū)動機構(gòu)的旋轉(zhuǎn)驅(qū)動力經(jīng)齒輪傳遞給定影滾筒171的旋轉(zhuǎn)軸171b,驅(qū)動定影滾筒171向既定旋轉(zhuǎn)方向El旋轉(zhuǎn)。加壓滾筒172伴隨于定影滾筒171的旋轉(zhuǎn),向定影滾筒171的旋轉(zhuǎn)方向El的逆旋轉(zhuǎn)方向E2從動旋轉(zhuǎn)。然后,記錄片P被夾在定影滾筒171與加壓滾筒172之間而被搬運,在定影鉗夾區(qū)域N被加熱以及加壓。由此,記錄片P上的未定影的色調(diào)劑T熔融、混合、被壓接而熱定影。
[0084](壓接裝置)
[0085]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所具備的壓接裝置400進行說明。
[0086]壓接裝置400具備:將加壓滾筒172支承為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可以接觸/分離的加壓桿410 (支承部件的一例);對加壓桿410施力,使得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壓接的卷簧等第一壓接彈簧420 (施力部件的一例);將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的壓力解除桿430 (壓力解除部件的一例)。在此,所謂“可以接觸/分離”是指:向加壓滾筒172接近定影滾筒171的方向以及加壓滾筒172遠離定影滾筒171的方向可使加壓滾筒172移動。
[0087]在本實施方式中,加壓桿410構(gòu)成為以如下方式支承加壓滾筒172,即圍繞沿著加壓滾筒172的旋轉(zhuǎn)軸172a的轉(zhuǎn)動軸線(具體地說是轉(zhuǎn)動支點176a,參照圖3以及圖4)可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在接觸/分離方向W上轉(zhuǎn)動自如。需要說明的是,接觸/分離方向W是壓接加壓滾筒172的方向以及解除加壓滾筒172的壓接的方向。
[0088]詳細地說,加壓桿410將加壓滾筒172的旋轉(zhuǎn)軸172a支承為旋轉(zhuǎn)自如,且被設(shè)置成繞轉(zhuǎn)動支點176a轉(zhuǎn)動自如。在此,轉(zhuǎn)動支點176a為沿著加壓滾筒172的旋轉(zhuǎn)軸172a固定于定影裝置17的主體(具體地說是主體框架F L,參照圖3以及圖4)的構(gòu)成轉(zhuǎn)動軸的支點銷。
[0089]具體地說,加壓桿410為在加壓滾筒172的旋轉(zhuǎn)軸172a的兩端部設(shè)置的一對加壓桿 410,410ο
[0090]一對加壓桿410、410分別具有承載加壓滾筒172的兩側(cè)的旋轉(zhuǎn)軸172a的承載部411,411ο 一對加壓桿410、410在承載部411、411通過軸承440、440將加壓滾筒172的兩端部的旋轉(zhuǎn)軸172a、172a分別支承為旋轉(zhuǎn)自如。
[0091]在一對加壓桿410、410的規(guī)定方向上的一端部(圖3以及圖4所示的例子中為加壓滾筒172的上方),分別設(shè)有轉(zhuǎn)動自如地卡止于轉(zhuǎn)動支點176a的卡止部410a。在此,卡止部410a為貫通孔,在其中轉(zhuǎn)動自如地插通轉(zhuǎn)動支點176a。
[0092]壓力解除桿430為分別安裝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另外,第一壓接彈簧420為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對應而分別設(shè)置的一對第一壓接彈簧 420,420ο
[0093]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到圖4所示的定影裝置17中,標注的參照符號之中,對于未說明的參照符號的部位,后述。
[0094]圖5Α以及圖5Β是從斜上方觀察壓接裝置400中的一方的加壓桿410以及一方的壓力解除桿430部分的立體圖。圖5Α表示壓力解除桿430位于壓力位置Ql的狀態(tài)。圖5Β表示壓力解除桿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圖6Α以及圖6Β是從正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壓接裝置400中的加壓桿410以及壓力解除桿430部分的在縱深方向X的中央部切斷的切斷狀態(tài)的剖面圖。圖7Α以及圖7Β是從背面?zhèn)鹊男鄙戏接^察圖6Α以及圖6Β所示的切斷狀態(tài)的剖面圖。圖6Α以及圖7Α表示壓力解除桿430位于壓力位置Ql的狀態(tài)。圖6Β以及圖7Β表示壓力解除桿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在圖5Α到圖7Β中,省略主體框架F L、清潔滾筒173以及中間支承部175等的圖示。
[0095]另外,圖8以及圖9分別是從正面?zhèn)鹊男鄙戏揭约皬谋趁鎮(zhèn)鹊男毕路接^察壓接裝置400中的加壓桿410的立體圖。圖10是從斜上方觀察壓接裝置400中的壓力解除桿430的立體圖。
[0096]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中的壓接裝置400構(gòu)成為以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進行作用的方式(由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產(chǎn)生作用力),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相對于一對加壓桿410、410沿著預先確定的既定移動方向Α(參照圖3以及圖4)相對移動。
[0097]詳細地說,壓接裝置400構(gòu)成為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相對于一對加壓桿410、410在沿著移動方向A的假想線(在此,沿著直線方向的假想直線α:圖3的虛線表示的的α?,圖4的虛線表示的α2)上相對移動。需要說明的是,移動方向A除了直線方向以外是還包括圓孤方向、波線方向在內(nèi)的概念,沿著移動方向A的假想線除了假想直線外,還可以例示沿著圓弧方向的假想圓弧、沿著波線方向的假想波線。
[0098]一對加壓桿410、410分別具備第一保持部412 (參照圖2到圖5Β以及圖7Α到圖9),第一保持部412在移動方向A上的(在此為假想直線α上的)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所作用(由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產(chǎn)生作用力)的壓力位置Ql (參照圖3、圖5Α、圖6Α以及圖7Α),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壓力解除桿430的預先確定的規(guī)定部位,具體地說是后述的被保持部431 (參照圖2到圖5Β、圖7Α、圖7Β以及圖10)進行保持。具體地說,第一保持部412為在一對加壓桿410、410的與定影滾筒171側(cè)相反一側(cè)的側(cè)面分別設(shè)置的保持面。
[0099]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分別具有被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的被保持部431 (參照圖2到圖5Β、圖7Α、圖7Β以及圖10)。
[0100]另外,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構(gòu)成為:在被保持部431被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的狀態(tài)下(參照圖3、圖5Α、圖6Α以及圖7Α),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對一對加壓桿410、410分別施加作用力,使加壓滾筒172壓接于定影滾筒171。另一方面,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構(gòu)成為:在被保持部431的向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的保持被解除的狀態(tài)下(參照圖4、圖5Β、圖6Β以及圖7Β),在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對一對加壓桿410、410施加的作用力分別被解除的在移動方向A上的(在此為假想直線a ( α 2)(參照圖4的虛線)上的)解除位置Q2 (具體地說是在軸部432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
[0101]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將加壓滾筒172壓接于定影滾筒171時,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體地說為軸部432)位于假想直線α ( α I)(參照圖3的虛線)上的壓力位置Q1,將被保持部431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由此,可通過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將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作用力傳遞給一對加壓桿410、410。由此,可使被支承于一對加壓桿410、410的加壓滾筒172朝向定影滾筒171壓接。另一方面,當解除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上的壓接時,解除在一對加壓桿410、410的第一保持部412的壓力位置Ql處的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被保持部431的保持狀態(tài),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體地說是軸部432)位于假想直線α ( α 2)上的解除位置Q2,由此,能夠解除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作用力經(jīng)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向一對加壓桿410、410的傳遞。由此,能夠解除被支承于一對加壓桿410、410的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壓接。
[0102]在此,壓接裝置400構(gòu)成為,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經(jīng)一對加壓桿410、410將加壓滾筒172以既定壓接力F(在此為254.9729N:26kgf的壓力)向定影滾筒171壓接,且將經(jīng)加壓桿410以壓接力F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壓接的加壓滾筒172的壓接解除(在此,使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作用力為O)。
[0103]根據(jù)本實施方式,沒有構(gòu)成為如現(xiàn)有結(jié)構(gòu)那樣使用凸輪來解除加壓滾筒(第二定影部件)相對于定影滾筒(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而是構(gòu)成為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相對于一對加壓桿410、410沿移動方向A(在此為在假想直線α上)相對移動,一對加壓桿410、410具有在移動方向A上的(在此為假想直線α上的)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所作用的壓力位置Ql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進行保持的第一保持部412,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有被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的被保持部431,因此,可以減少用于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動作的構(gòu)成部件的數(shù)量,由此,能夠?qū)崿F(xiàn)裝置的省空間化以及實現(xiàn)低成本。
[0104]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有沿著與移動方向Α(在此為假想直線α)正交的正交方向(在此為縱深方向X)的軸部432。一對加壓桿410、410分別具有引導部413,該引導部413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支承為沿移動方向A (在此為假想直線α)往復移動自如。
[0105]如此,在一對加壓桿410、410中的引導部413,可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可靠地沿移動方向A(在此為假想直線α )往復移動。
[0106]具體地說,軸部432在壓力解除桿430設(shè)于一端部。引導部413在加壓桿410中設(shè)置于當把加壓滾筒172夾在中間時與轉(zhuǎn)動支點176a相反一側(cè)的端部上。
[010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413具有引導槽414(參照圖3、圖4、圖6A以及圖6B、圖8以及圖9),該引導槽414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引導成沿移動方向A(在此為假想直線α)移動自如。引導槽414具有朝向外部開放而裝卸自如地供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插入的開口部414a。
[0108]如此,引導槽414通過具有相對于外部開放且供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裝卸自如地插入的開口部414a,由此可以容易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相對于引導部413的引導槽414裝卸,由此,能夠提高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向引導部413組裝的作業(yè)性。
[0109]具體地說,壓力解除桿430的軸部432 (參照圖10)為在壓力解除桿430的主體430a的一端部從主體430a向縱深方向X的兩側(cè)突出的圓柱狀的軸部。引導部413的引導槽414(參照圖8)具備一對第一引導面(引導壁)414b、414b以及第二引導面(引導壁)414c、414c,第一引導面(引導壁)414b、414b在縱深方向X上的兩側(cè)隔開既定第一間隔hi (參照圖8)而沿著寬度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設(shè)置,并用于限制壓力解除桿430的軸部432的縱深方向X上的移動,第二引導面(引導壁)414c、414c從一對第一引導面414b、414b的上下方向Z的兩端部朝向縱深方向X的內(nèi)側(cè)隔開既定第二間隔h2(參照圖8)而立設(shè),并用于限制壓力解除桿430的軸部432的上下方向Z上的移動。在此,第一間隔hi比壓力解除桿430的軸部432在縱深方向X上的長度dl (參照圖10)稍大,大的程度是軸部432在縱深方向X的一對第一引導面414b、414b間可沿寬度方向Y圓滑移動的程度。第二間隔h2比壓力解除桿430的主體430a在縱深方向X上的長度d2 (參照圖10)稍大,大的程度是壓力解除桿430的主體430a在縱深方向X的第二引導面414c、414c間可沿寬度方向Y圓滑移動的程度。另外,第二引導面414c、414c的在上下方向Z上的第三間隔h3(參照圖8)比壓力解除桿430的軸部432的直徑Φ (參照圖10)稍大,大的程度是軸部432在上下方向Z的第二引導面414c、414c間可沿寬度方向Y圓滑移動的程度。
[0110]但是,若對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在多余方向上施加力,則難以使軸部432在引導部413圓滑移動。
[0111]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 (參照圖3以及圖4),以一端421a設(shè)于壓力解除桿430的軸部432、且另一端422a位于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壓接的壓接狀態(tài)下的假想直線α (α I)(參照圖3的虛線)上的方式,被設(shè)置于作為支承定影滾筒171的支承部件起作用的定影裝置17的主體側(cè)的部件(在此為定影裝置17的主體框架F L)上。在此,第一壓接彈簧420的一端421a以及另一端422a稱為力均勻施加的部分(具體地說是通過沿第一壓接彈簧420的長邊方向的中心線的部分)。
[0112]需要說明的是,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另一端422a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設(shè)置于定影滾筒171側(cè)(在此為定影裝置17的主體框架F L),所述方式是位于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下的假想直線α (α2)(參照圖4的虛線)上的方式;或者,所述方式是位于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壓接狀態(tài)下的假想直線α ( α I)(參照圖3的虛線以及圖4的虛線)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下的假想直線α (α 2)(參照圖4的虛線以及圖3的虛線)之間的區(qū)域內(nèi)的方式。
[0113]如此,可以減少或者消除在多余方向上對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施加力的情況,那么,能夠容易使軸部432在引導部413圓滑移動,而且,能夠有效防止加壓桿410、壓力解除桿430以及第一壓接彈簧420的耐久性的下降。而且,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將移動方向A設(shè)為直線方向的情況下,能夠減少第一壓接彈簧420的屈曲所引起的彈簧力的效率的降低,尤其有效。
[0114]具體地說,在壓力解除桿430上,設(shè)有沿軸部432的外周緣貫通的貫通孔433 (參照圖6Α、圖6Β以及圖10),在定影裝置17的主體框架FL上設(shè)有卡止部(具體地說為固定銷)FLa(參照圖3以及圖4)。而且,第一壓接彈簧420在包括一端421a在內(nèi)的一端部421插通于壓力解除桿430上的貫通孔433中的狀態(tài)下卡止于軸部432,并且,包括另一端422a在內(nèi)的另一端部422卡止于主體框架FL的卡止部FLa。
[011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被保持部431沿著與移動方向A(在此為假想直線α)正交的正交方向(在此為縱深方向X)具有突出部431a。一對加壓桿410、410構(gòu)成為引導部413以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為中心軸繞其轉(zhuǎn)動自如地支承。另外,一對加壓桿410、410具有滑動接觸部415,在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突出部431a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的狀態(tài)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之間與該滑動接觸部415滑動接觸。
[0116]如此,在一對加壓桿410、410的引導部413,每當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沿移動方向A(在此為假想直線α)往復移動時,可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突出部431a與一對加壓桿410、410的滑動接觸部415接觸并同時圓滑移動,由此,可使使用者進行的壓接操作或壓接解除操作的操作性提高。
[0117]具體地說,突出部431a(參照圖10)形成為在壓力解除桿430的主體430a的一端部從主體430a向縱深方向X的兩側(cè)突出的圓柱狀的突出部?;瑒咏佑|部415 (參照圖3以及圖4)分別設(shè)于加壓桿410的與定影滾筒171側(cè)相反的一側(cè)的側(cè)面,成為沿著縱深方向X的滑動接觸面。
[011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具有設(shè)于滑動接觸部415的第一凹部412a。第一凹部412a構(gòu)成為在壓力解除桿430位于壓力位置Ql的狀態(tài)下將突出部431a卡止的結(jié)構(gòu)。
[0119]如此,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一保持部412具有設(shè)于滑動接觸部415的第一凹部412a,第一凹部412a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的狀態(tài)下將被保持部431的突出部431a卡止,由此,以簡單的結(jié)構(gòu),就能夠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的狀態(tài)下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突出部431a穩(wěn)定且可靠地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的第一凹部412a。
[0120]具體地說,加壓桿410上的第一凹部412a具有圓弧狀(在此為半圓狀)的曲面形狀,該曲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與壓力解除桿430的突出部431a的半徑rl(參照圖10)相同或大致相同。由此,第一凹部412a在與突出部431a的接觸面積增大了的狀態(tài)下能夠可靠地卡止突出部431a。
[012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加壓桿410、410具有在解除位置Q2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被保持部431進行保持的第二保持部416。
[0122]但是,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對一對加壓桿410、410)施加的作用力被解除,因此,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未被可靠地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二保持部416的狀態(tài)下,存在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脫落的情況。于是,需要追加用于防止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脫落的部件,相應地結(jié)構(gòu)變復雜化。
[0123]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416具有設(shè)于滑動接觸部415的第二凹部416a。第二凹部416a構(gòu)成為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將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卡止的結(jié)構(gòu)。
[0124]如此,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二保持部416具有設(shè)于滑動接觸部415的第二凹部416a,第二凹部416a構(gòu)成為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將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卡止的結(jié)構(gòu),由此,以簡單的結(jié)構(gòu),就能夠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突出部431a可靠地保持于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二凹部416a。
[0125]具體地說,第二保持部416形成為在加壓桿410的與定影滾筒171側(cè)相反的一側(cè)的側(cè)面分別設(shè)置的保持面。第二保持部416上的第二凹部416a具有圓弧狀(在此為半圓狀)的曲面形狀,該曲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與壓力解除桿430上的突出部431a的半徑rl (參照圖10)相同或大致相同。由此,第二凹部416a在與突出部431a的接觸面積增大了的狀態(tài)下,能夠可靠地卡止突出部431a。
[0126]第二保持部416上的第二凹部416a相比于第一凹部412a,設(shè)置在更遠離轉(zhuǎn)動支點176a的方向(在此為下方)且設(shè)置于更靠定影滾筒171側(cè)。第二凹部416a被設(shè)置成:在壓力解除桿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參照圖4),壓力解除桿430上的突出部431a的軸心相比假想直線α (α2)更靠加壓滾筒172偵U。
[012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加壓桿410、410在滑動接觸部415具有設(shè)置于第一凹部412a與第二凹部416a之間的山形狀的凸部415a。
[0128]如此,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突出部431a在第一凹部412a與第二凹部416a之間移動時,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作用力的作用,可使突出部431a與滑動接觸部415處的凸部415a滑動接觸。詳細地說,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突出部431a從第二凹部416a向第一凹部412a移動時,對突出部431a施加壓力的矢量的方向在越過凸部415a的頂點(上死點)的時刻轉(zhuǎn)向,因此,在突出部431a越過凸部415a的頂點(上死點)后,可以避免其回到第二凹部416a。同樣,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突出部431a從第一凹部412a向第二凹部416a移動時,在突出部431a越過凸部415a的頂點(上死點)后,可以避免其回到第一凹部412a。
[0129]具體地說,加壓桿410上的凸部415a在突出部431a與滑動接觸部415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方向上,一端部與第一凹部412a連續(xù)設(shè)置且另一端部與第二凹部416a連續(xù)設(shè)置。凸部415a設(shè)置于靠近第一凹部412a(第一凹部412a的附近)的位置,且曲率半徑與壓力解除桿430上的突出部431a的半徑rl相同或比其大(稍大)。由此,加壓桿410上的凸部415a能夠可靠地維持通過第一凹部412a保持壓力解除桿430上的突出部431a的狀態(tài),而且,可容易使突出部431a在第一凹部412a與第二凹部416a之間滑動接觸。
[0130]但是,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在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二凹部416a中向第一凹部412a的相反側(cè)移動時,有時從第二凹部416a脫落。
[0131]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凹部416a設(shè)有第一限制部415b,該第一限制部415b用于限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向與第一凹部412a相反的一側(cè)移動。
[0132]如此,能夠有效地防止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從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第二凹部416a脫落。
[0133]具體地說,第一限制部415b分別設(shè)置于引導部413(參照圖8)的與開口部414a側(cè)相反的一側(cè)的側(cè)面。第一限制部415b形成為:在突出部431a與滑動接觸部415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方向上一端部與第二凹部416a連續(xù)設(shè)置的突起部。第一限制部415b的前端部在壓力解除桿430位于解除位置Q2的狀態(tài)下(參照圖4)相比被保持部431上的突出部431a更向外側(cè)(與第一壓接彈簧420相反的一側(cè))突出。
[0134]但是,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軸部432在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引導部413向遠離定影滾筒171的方向移動時,存在從引導部413脫落的情況。
[0135]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引導部413上設(shè)有第二限制部413a,該第二限制部413a用于限制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軸部432向遠離定影滾筒171的方向移動。
[0136]如此,能夠有效地防止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軸部432從一對加壓桿410、410上的引導部413脫落。
[0137]具體地說,引導部413上的第二限制部413a形成為沿著縱深方向X的限制面(參照圖8),在與引導槽414的開口部414a相反的一側(cè)的端部,一端部與一方的第二引導面414c連續(xù)設(shè)置、且另一端部與另一方的第二引導面414c連續(xù)設(shè)置。由此,第二限制部413a能夠可靠地限制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軸部432向遠離定影滾筒171的方向移動。在此,第二限制部413a為在上下方向Z彎曲的半圓狀的曲面形狀,該曲面形狀的曲率半徑與壓力解除桿430、430的軸部432的半徑r2(參照圖10)相同或大致相同。即,引導槽414與第二限制部413a —起構(gòu)成U字形狀的槽。
[013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時成為自由長(自然長)的狀態(tài)(參照圖4)。
[0139]如此,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時處于自由長的狀態(tài),由此,在將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分別安裝于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側(cè)與定影滾筒171側(cè)之間時沒必要一邊施加強壓力一邊安裝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例如不用使用工具,通過作業(yè)者的手作業(yè)就能安裝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因此,可以提高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安裝作業(yè)性。
[0140]具體地說,第一壓接彈簧420的一端421a的內(nèi)側(cè)和另一端422a的內(nèi)側(cè)之間與位于解除位置Q2的壓力解除桿430上的軸部432的外側(cè)端和主體框架FL上的卡止部FLa的外側(cè)端之間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距離L(參照圖4)。
[014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有把持部434,該把持部434以將被保持部431夾在中間的方式設(shè)于軸部432的相反側(cè),供使用者把持。
[0142]在所述結(jié)構(gòu)中,通過使用者把持把持部434,從而可使使用者容易操作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由此,能夠?qū)崿F(xiàn)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使用者操作性的提高。
[0143]具體地說,加壓桿410具有向移動方向A突出的突出支承部417,以支承設(shè)于定影滾筒171的相反側(cè)且清潔加壓滾筒172的表面的清潔滾筒173 (參照圖2到圖4)。清潔滾筒173經(jīng)一對中間支承部175、175(參照圖2到圖4)被支承于突出支承部417。一對中間支承部175、175在一端部(下端部)以清潔滾筒173的兩端部為軸線將清潔滾筒173支承為旋轉(zhuǎn)自如,另一方面,一對中間支承部175、175在另一端部(上端部)繞沿清潔滾筒173的軸線方向的擺動軸擺動自如地被支承于突出支承部417的支承孔417a。通過省略圖示的卷簧等施力部件將清潔滾筒173向加壓滾筒172壓接。另外,突出支承部417兼做供使用者把持的突出把持部。
[0144]而且,壓力解除桿430構(gòu)成為:在位于壓力位置Ql時,形成把持部434相對于移動方向A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平行姿勢(參照圖3),且在位于解除位置Q2時,形成把持部434相對于移動方向A傾斜且前端側(cè)打開的傾斜姿勢(參照圖4)。詳細地說,壓力解除桿430的把持部434相對于主體430a呈鈍角屈曲(參照圖10)。
[0145]如此,在壓力解除桿430位于壓力位置Ql時,使把持部434成為平行姿勢,由此,可讓使用者容易對把持部434加力,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將壓力解除桿430從壓力位置Ql向解除位置Q2切換的切換操作。進而,在壓力解除桿430位于解除位置Q2時使把持部434成為傾斜姿勢,由此,使用者能夠用一方手指一邊把持向移動方向A突出的突出支承部(突出把持部)417,一邊用另一方手指對把持部434進行桿操作,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將壓力解除桿430從解除位置Q2向壓力位置Ql切換的切換操作。由此,可使壓力解除桿430的使用者操作性進一步提高。
[0146]另外,在壓力解除桿430上的把持部434的與突出支承部(突出把持部)417相對的一側(cè)以及與突出支承部(突出把持部)417相反的一側(cè)的表面上設(shè)有多個突起434a?434a。具備所述結(jié)構(gòu)的壓力解除桿430的把持部434上的突起434a?434a具有作為止滑部的功能,防止使用者把持時手指打滑。
[0147]在此,例如,在適于對標準紙(普通紙)的記錄片P(P1,參照圖3)定影的壓接力下,為了避免在對信封那樣形成為袋狀的厚記錄片P(P2,參照圖4)進行定影時因褶皺等產(chǎn)生搬運不良,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構(gòu)成為將定影滾筒171和加壓滾筒172之間的壓接力在如下兩者間切換,其一是預先確定的既定第一壓接力Fl (例如,標準紙的記錄片用的壓接力,在此為254.9729N:26kgf,參照圖3),其二是比第一壓接力Fl小的預先確定的既定第二壓接力F2 (例如,信封那樣的記錄片用的壓接力,在此為6.864655N:700gf,參照圖4)。
[0148]但是,當?shù)诙航恿2例如是重荷載(具體地說是254.9729N:26kgf)的第一壓接力Fl的幾十分之一的程度的輕荷載(具體地說是6.864655N:700gf)的情況下,施加重荷載的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在輕荷載時的荷載設(shè)定精度容易下降。
[0149]對于這一點,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影裝置17還具備作為副施力部件起作用的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
[0150]而且,壓接裝置400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 (參照圖3)時,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將加壓滾筒172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向定影滾筒171,在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參照圖4)時,將基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加壓滾筒172對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解除,另一方面,通過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以第二壓接力F2(〈F1)將加壓滾筒172壓接向定影滾筒171。即,壓接裝置400在基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壓接被解除時,始終利用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以第二壓接力F2將加壓滾筒172壓接向定影滾筒171。
[0151]詳細地說,在一對加壓桿410、410中,將加壓滾筒172夾在中間且在轉(zhuǎn)動支點176a的相反側(cè)的加壓滾筒172的周邊部(圖3以及圖4所示的例子中為加壓滾筒172的左斜下偵D設(shè)有卡止部(具體地說是設(shè)于安裝部418的安裝孔)418a。另外,在定影裝置17的主體框架FL設(shè)有卡止部(具體地說是安裝孔)FLb (參照圖3以及圖4)。而且,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的一端部451被卡止于卡止部418a,另一方面,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的另一端部452被卡止于定影裝置17的主體(具體地說是主體框架FL的安裝孔FLb)。
[0152]在具備所述結(jié)構(gòu)的壓接裝置400中,使用者對把持部434進行桿操作,由此使壓力解除桿430位于壓力位置Ql或解除位置Q2,使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以及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伸縮,由此,使相對于定影滾筒171施加于加壓滾筒172的壓力增減。SP,從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 (參照圖3)的狀態(tài)(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以第一壓接力Fl使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壓接的狀態(tài)),通過使用者對把持部434進行的桿操作,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解除位置Q2,通過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以第二壓接力F2使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壓接。另一方面,從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第二壓接位置(參照圖4)的狀態(tài)(通過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以第二壓接力F2使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壓接的狀態(tài)),通過使用者對把持部434進行的桿操作,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以第一壓接力Fl使加壓滾筒172相對于定影滾筒171壓接。
[0153](以標準紙的記錄片進行定影動作的情況)
[0154]而且,在對標準紙的記錄片P(Pl)進行定影動作的情況下,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壓力位置Ql (參照圖3),通過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的作用力使加壓滾筒172朝向定影滾筒171以第一壓接力Fl (在此為254.9729N:26kgf)壓接。
[0155](以信封那樣的記錄片進行定影動作的情況)
[0156]另一方面,在對信封那樣形成為袋狀的厚記錄片P(P2)進行定影動作的情況下,使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位于第二壓接位置壓力位置P2 (參照圖4),使一對第一壓接彈簧420、420處于壓接解除狀態(tài)(作用力為O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通過一對第二壓接彈簧450、450的作用力,使加壓滾筒172朝向定影滾筒171以第二壓接力F2 (具體地說為6.864655N:700gf)壓接。
[0157]在此,第二壓接力F2也是在定影裝置17產(chǎn)生了記錄片P的卡紙(所謂定影阻塞)的情況下可容易將定影滾筒171與加壓滾筒172之間的記錄片P拉出的程度的壓力。
[0158]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定影滾筒作為第一定影部件,使用加壓滾筒作為第二定影部件,但也可以使用加壓滾筒作為第一定影部件,使用定影滾筒作為第二定影部件。另外,作為第一定影部件以及第二定影部件的任一方,可以使用具備包括定影滾筒在內(nèi)的多個滾筒(例如定影滾筒以及加熱滾筒)和卷掛在該多個滾筒上的環(huán)狀定影帶的部件,作為第一定影部件以及第二定影部件的任另一方,可以使用將定影帶夾在中間且相對于定影滾筒壓接的加壓滾筒。
[015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影裝置17構(gòu)成為使加壓桿410繞轉(zhuǎn)動支點176a轉(zhuǎn)動,但也可以構(gòu)成為使加壓桿410沿著相對于加壓滾筒172壓接或壓接解除的直線方向(加壓滾筒172接近定影滾筒171,另一方面,從定影滾筒171遠離的直線方向)移動。
[0160]接著,對于使用者操作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把持部434的操作例,以將因定影阻塞的產(chǎn)生而在定影裝置17卡紙的記錄片P除去的情況為例,結(jié)合圖11到圖15進行以下說明。
[0161]圖11是從右斜上方觀察將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100中的側(cè)面罩101開放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另外,圖12是放大表示圖11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100中的定影裝置17部分的放大立體圖。
[0162]如圖11以及圖12所示,定影裝置17設(shè)置在以對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由使用者進行操作的操作側(cè)(前側(cè))為正面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側(cè)面(在這個例子中為右側(cè)面)側(cè)。
[0163]圖像形成裝置100還具備以可開閉的方式設(shè)于設(shè)有定影裝置17的一側(cè)的側(cè)面(在這個例子中為右側(cè)面)的側(cè)面罩101。
[0164]定影裝置17以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朝向外側(cè)(在這個例子中為右側(cè)面?zhèn)?的方式設(shè)置于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的右側(cè)面?zhèn)?。即,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在縱深方向X分別設(shè)置于跟前側(cè)以及里側(cè),設(shè)置于跟前側(cè)的壓力解除桿430上的把持部434以及設(shè)置于里側(cè)的壓力解除桿430上的把持部434都以朝向外側(cè)(在這個例子中為側(cè)面罩101側(cè))的方式配置。
[0165]偵_罩101在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閉合的位置即閉合位置與開放的位置即開放位置之間,繞沿縱深方向X的旋轉(zhuǎn)軸線β (參照圖12)旋轉(zhuǎn)自如。側(cè)面罩101在閉合位置保持其姿勢(相對于側(cè)面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姿勢),而在開放位置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的側(cè)面呈大致90°或至少90°開放。
[0166]而且,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有在將定影裝置17設(shè)于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體300上的狀態(tài)下朝向外側(cè)(在這個例子中為側(cè)面罩101側(cè))設(shè)置的把持部434,當從以第一壓接力Fl使加壓滾筒172 (在圖11以及圖12中未圖示,參照圖3以及圖4等)壓接于定影滾筒171 (參照圖12、圖3以及圖4等)的狀態(tài),使把持部434向上下方向Z中的下側(cè)方向下降時(具體地說是按下時),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解除,并且,當從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以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解除了的狀態(tài),使把持部434向上下方向Z中的上側(cè)方向上升時(具體地說是抬起時),使加壓滾筒172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于定影滾筒171。如此,能夠容易進行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解除的操作以及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的操作。
[0167]在具備所述結(jié)構(gòu)的圖像形成裝置100中,當相比定影滾筒171和加壓滾筒172的定影鉗夾區(qū)域Ν(參照圖3以及圖4)設(shè)置于更靠片搬運方向上的下游側(cè)的片探測傳感器(未圖示)從既定時刻開始即使經(jīng)過既定時間也未探測到記錄片P的前端(片搬運方向上的下游側(cè)端)或者后端(片搬運方向上的上游側(cè)端)時,判斷為定影阻塞。如此,在判斷為定影阻塞時,停止主體300的圖像形成動作(印刷動作),在主體300的操作側(cè)設(shè)置的顯示部(未圖示)進行將產(chǎn)生了定影阻塞這一情況告知使用者的顯示(所謂的阻塞顯示)。由此,使用者知道發(fā)生了定影阻塞。
[0168]知道產(chǎn)生了定影阻塞的使用者對位于閉合位置的側(cè)面罩101進行朝向開放位置的開放操作。于是,設(shè)于主體300內(nèi)的定影裝置17的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露出。此時,加壓滾筒172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于定影滾筒171,當使用者進行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向上下方向Z的下側(cè)方向壓下的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時,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以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解除。由此,使用者可容易將滯留于定影滾筒171和加壓滾筒172的定影鉗夾區(qū)域N的記錄片P (所謂阻塞片)取出。
[0169]這樣,使用者容易取出記錄片P (阻塞片),從解除了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以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的狀態(tài),由使用者進行將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向上下方向Z的上側(cè)方向抬起的壓接操作(抬起操作),由此,加壓滾筒172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于定影滾筒171。之后,使用者對位于開放位置的側(cè)面罩進行閉合操作而將其保持于閉合位置,這樣就能夠進行主體300的通常的印刷動作。
[0170]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進行的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中在對把持部434操作開始時(操作初期)施加于使用者的初期荷載,大于在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中的把持部434進行的壓接操作(抬起操作)中在對把持部434操作開始時(操作初期)施加于使用者的初期荷載。
[0171]具體地說,從在滑動接觸部415設(shè)于第一凹部412a與第二凹部416a之間的山形狀的凸部415a的形狀(參照圖3以及圖4等)可知,開始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時的從第一凹部412a朝向凸部415a的傾斜面的傾斜角度,大于開始壓接操作(抬起操作)時的從第二凹部416a朝向凸部415a的傾斜面的傾斜角度。因此,在開始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時最初施加于使用者的初期荷載大于開始壓接操作(抬起操作)時最初施加于使用者的初期荷載。如此,不會由于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有意外外力施加向下側(cè)方向,而使得加壓滾筒172對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容易解除。即,相比于壓接操作(抬起操作),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對于使用者而言,能夠更容易使力,因此,通過對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有意外外力施加向下側(cè)方向,加壓滾筒172對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不容易解除,即使這樣,使用者也能無障礙地進行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
[0172]另一方面,開始壓接操作(抬起操作)時最初施加于使用者的初期荷載小于開始壓接解除操作(壓下操作)時最初施加于使用者的初期荷載,由此,使用者能夠容易進行壓接操作(抬起操作)。
[0173]圖13是從側(cè)面觀察以壓力解除桿430上的把持部434相對于主體300A朝向使用者所操作的操作側(cè)(前側(cè))的方式配置了定影裝置17的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概略結(jié)構(gòu)的側(cè)視圖。圖14是從右斜上方觀察圖13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概略結(jié)構(gòu)的立體圖。另夕卜,圖15是表示將圖13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100A上的前罩1lA打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174]圖像形成裝置100A具備片供給部102、圖像形成部103、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17。
[0175]片供給部102設(shè)于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主體300A的下部,并將記錄片P向圖像形成部103供給。圖像形成部103設(shè)于片供給部102的上方,除了感光體鼓103a以及轉(zhuǎn)印滾筒103b以外,具備未圖示的帶電裝置、曝光裝置、顯影裝置、清潔裝置等用于進行圖像形成(印刷)動作的構(gòu)成要素。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片供給部102以及圖像形成部103的結(jié)構(gòu)、動作,與目前公知的技術(shù)同樣,在此省略其說明。
[0176]定影裝置17設(shè)于圖像形成部103的上方,并將從圖像形成部103送來的記錄片P向上方搬運且同時對記錄片P上的色調(diào)劑T(未定影圖像)進行定影。
[0177]在具備所述結(jié)構(gòu)的圖像形成裝置100A中,從片供給部102供給的記錄片P在圖像形成部103進行圖像形成,在定影裝置17被定影后,從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主體300A的上面被排出到外部。
[0178]圖像形成裝置100A還具備前罩101A,該前罩1lA相對于主體300A以可開閉的方式設(shè)于使用者所操作的操作側(cè)(前側(cè))。
[0179]定影裝置17以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上的把持部434朝向外側(cè)(在該例中為前側(cè))的方式設(shè)于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主體300A的上部。即,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在寬度方向Y分別設(shè)于右側(cè)以及左側(cè),設(shè)于右側(cè)的壓力解除桿430上的把持部434以及設(shè)于左側(cè)的壓力解除桿430上的把持部434都配置成朝向外側(cè)(在該例中為前罩1lA側(cè))。
[0180]前罩1lA在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主體300A閉合的位置即閉合位置和開放的位置即開放位置之間,繞沿寬度方向Y的旋轉(zhuǎn)軸線Y (參照圖13)旋轉(zhuǎn)自如。前罩1lA在閉合位置保持其姿勢(相對于前表面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姿勢),在開放位置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主體300A的前表面呈大致90°或至少90°開放。
[0181]而且,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具有在定影裝置17設(shè)于圖像形成裝置100A的主體300A的狀態(tài)下以朝向外側(cè)(在該例中為前罩1lA側(cè))的方式設(shè)置的把持部434,當從使加壓滾筒172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于定影滾筒171的狀態(tài)使把持部434向上下方向Z的下側(cè)方向下降時(具體地說是壓下時),將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解除,且當從解除了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的狀態(tài)使把持部434向上下方向Z的上側(cè)方向上升時(具體地說是抬起時),使加壓滾筒172以第一壓接力Fl壓接于定影滾筒171。如此,能夠容易進行解除加壓滾筒172向定影滾筒171的第一壓接力Fl的壓接的操作以及以第一壓接力Fl將加壓滾筒172壓接于定影滾筒171的操作。
[0182]需要說明的是,定影阻塞的檢測、一對壓力解除桿430、430的操作等與在圖11以及圖12中說明的內(nèi)容相同,在此省略說明。
[0183]本發(fā)明不限于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可以由其他的各種形式實施。因此,所述實施方式在所有點上只不過是簡單的例示,不應解釋為限定意思。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quán)利要求書表示,不限于說明書本文。進而,屬于權(quán)利要求的均等范圍的變形或變更都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其具備: 支承部件,其將與第一定影部件相對的第二定影部件支承為可相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接觸/分離; 施力部件,其對所述支承部件施力,以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接;以及 壓力解除部件,其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 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壓力解除部件相對于所述支承部件沿著預先確定的既定移動方向相對移動,使得所述施力部件進行作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移動方向上的所述施力部件進行作用的壓力位置保持所述壓力解除部件的第一保持部, 所述壓力解除部件具有被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的被保持部, 在所述被保持部被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施力部件對所述支承部件施加作用力,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另一方面,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對所述被保持部的保持被解除了的狀態(tài)下,在將所述施力部件對所述 支承部件的作用力解除了的所述移動方向上的解除位置,解除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力解除部件具有沿著與所述移動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軸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將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支承為沿著所述移動方向往復移動自如的引導部。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部具有沿著所述移動方向?qū)⑺鰤毫獬考系乃鲚S部引導為移動自如的引導槽, 所述引導槽具有朝向外部開放且供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裝卸自如地插入的開口部。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的一端設(shè)置于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并且另一端以如下方式設(shè)置于支承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支承部件上, 所述方式為另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下的沿著所述移動方向的假想直線上、或者另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下的所述假想直線上、或者另一端位于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狀態(tài)下的所述假想直線與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狀態(tài)下的所述假想直線之間的區(qū)域內(nèi)。
5.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被保持部具有沿著與所述移動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支承部件構(gòu)成為在所述引導部支承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使得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繞該軸部的中心軸轉(zhuǎn)動自如,且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與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之間利用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突出部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部。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上的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設(shè)于所述滑動接觸部的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構(gòu)成為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壓力位置的狀態(tài)下卡止所述被保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解除位置保持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被保持部的第二保持部, 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設(shè)于所述滑動接觸部的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凹部構(gòu)成為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狀態(tài)下卡止所述被保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滑動接觸部中設(shè)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之間的山形狀的凸部。
9.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凹部設(shè)有用于限制所述壓力解除部件的所述被保持部上的所述突出部向與所述第一凹部相反的一側(cè)移動的第一限制部。
10.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導部設(shè)有用于限制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上的所述軸部向遠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方向移動的第二限制部。
11.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在所述壓力解除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時處于自由長的狀態(tài)。
12.—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備權(quán)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壓力解除部件具有在所述定影裝置設(shè)于該圖像形成裝置的狀態(tài)下以朝向外側(cè)的方式設(shè)置的把持部, 當從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狀態(tài)使所述把持部向下側(cè)方向下降時,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解除,且當從解除了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壓接的狀態(tài)使所述把持部向上側(cè)方向上升時,使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壓接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文檔編號】G03G15/20GK104076663SQ201410071998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吉川幸太, 淺川昌也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