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中間轉印裝置、轉印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44354閱讀:26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中間轉印裝置、轉印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間轉印裝置、轉印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關于諸如電子照相式復印機和打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該圖像形成裝置中,將形成在感光體表面上的可見圖像一次轉印到諸如中間轉印帶等中間轉印 體上、將該圖像從中間轉印體二次轉印到介質上然后將該圖像定影到介質上,已知在 JP-A-10-26846、JP-A-2001-194932、JP-A-2002-91185 以及 JP-A-2008-139749 中記載的下 述技術。JP-A-10-26846 (摘要、W048]
、圖1、圖3)記載了 一種涉及圖像形成裝 置的技術即,預先設定張緊輥(14d、14e、14i、14j)的位置,其中所述張緊輥用于張緊與感 光鼓(10)接觸的帶狀調色劑圖像接收部分(14a)。JP-A-10-26846記載的技術通過使張緊 輥(14d、14e、14i、14j)之間的間隔不太長,從而可抑制由于調色劑圖像接收部分(14a)的 褶皺而導致的圖像劣化。JP-A-2001-194932(摘要、

、圖 1 3)記載了這樣一種技術即, 在預先設定用于張緊中間轉印帶(2、110)的張緊輥(3、105Y 105K、131 135)的位置的 圖像形成裝置中,通過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增大感光鼓(1、101Y 101K)與中間轉印帶(2、 110)之間的壓緊力即一次轉印咬合載荷來強制地使一次轉印咬合區(qū)域平滑化,從而抑制在 中間轉印帶(2、110)的形成有沿傳送方向的褶皺即所謂的張緊線(L)的部分中產生的圖像 缺陷。JP-A-2002-91185(摘要、

、圖 1、圖 3、圖 6)記載了這樣一種技術 即,在預先設定用于張緊中間轉印帶(2,110)的張緊輥(2、2a、2b、3、105Y 105K、131 136)的位置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利用轉向輥(2b、133)和第二轉向輥(5、160)來抑制上述圖 像缺陷的發(fā)生,其中轉向輥(2b、133)能夠傾斜以便校正中間轉印帶(2、110)的蛇行,第二 轉向輥(5、160)通過沿著與轉向輥(2b、133)的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來減小中間轉印 帶(2、110)的張力分布偏斜不均。這樣,JP-A-10-26846、JP-A-2001-194932以及 JP-A-2002-91185 記載了這樣的技 術即,抑制當中間轉印帶不與感光鼓接觸或與感光鼓分離時由于中間轉印帶的褶皺而導 致的圖像劣化。JP-A-2008-139749 (摘要、

、圖 1 3)記載了一種涉及彩色圖 像形成裝置的技術,其中,設置有用于輸出黑白圖像的所謂的單色模式和用于輸出全色 圖像的所謂的全色模式,并且在單色模式下,停止對黃色、品紅色以及藍綠色(青色)感 光體(1Y 1C)的驅動,并且使相應的一次轉印輥(5Y 5C)與中間轉印帶(6)分離。 JP-A-2008-139749記載了一種涉及彩色圖像形成裝置的技術即,將用于張緊中間轉印帶 (6)的張緊輥(5Y 5K、7、9、13)之中的載荷施加輥(13)移動到該載荷施加輥與載荷對置 輥(14)接觸或分離的位置處,由此利用載荷施加輥(13)改變中間轉印帶(6)的張力從而改變中間轉印帶(6)的姿勢,其中該載荷施加輥(13)與載荷對置輥(14)相對且將中間轉印帶(6)夾在兩者之間。這樣,JP-A-2008-139749記載了這樣的技術S卩,張緊輥與中間轉 印帶接觸或分離,由此改變中間轉印帶的姿勢。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技術問題是抑制隨著對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的狀態(tài)的變化而在所述中 間轉印體上產生的褶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中間轉印裝置,包括環(huán)帶狀的中間轉印體(中 間轉印材料),其外表面沿著旋轉方向依次穿過所述外表面與用于保持第一圖像的第一圖 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和所述外表面與用于保持第二圖像的第二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 域;第一移動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背面?zhèn)炔⑶椅挥谒龅谝粓D像保持部件的 一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1與第二位置-1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一移動部件在所述第一 位置-1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所述第二位置-1比所述第一位置-1遠離所述中間轉 印體;第二移動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炔⑶椅挥谒龅诙D像保持 部件的一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2與第二位置_2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二移動部件在所 述第一位置_2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所述第二位置_2比所述第一位置_2遠離所 述中間轉印體;第一張力施加部件,其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設置在所述第 一移動部件的上游側,并且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第二張力施加部件,其沿著所述中 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的下游側,并且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 張力;以及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并且至少當所述?一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1或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_2時,所述 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并且當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處于所述第一位 置-1且所述第二移動部件處于所述第一位置_2時,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與所述中間轉 印體分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如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還包括第 四張力施加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炔⑶已刂鲋虚g轉印體的所述 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之間,并且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 加張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如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其中,所述 第三張力施加部件預先設置在交點位置處,所述交點位置是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的交點, 所述第一線段連接所述第一張力施加部件和處于所述第一位置-2的所述第二移動部件, 所述第二線段連接處于所述第一位置-ι的所述第一移動部件和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提供如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包括所 述中間轉印體,其外表面沿著所述旋轉方向依次穿過所述外表面與所述第一圖像保持部件 相對的區(qū)域、所述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以及所述外表面與用于保持 第三圖像的第三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第三移動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 述背面?zhèn)炔⑶已刂鲋虚g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二張 力施加部件之間,并且可在第一位置_3與第二位置_3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三移動部件 在所述第一位置_3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所述第二位置_3比所述第一位置_3遠離所述中間轉印體;以及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當所述第一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一位 置-1、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一 位置_3時,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對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一 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三移動部件之間的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并且當所述第一移動部件 移動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_2并且所述第三移動部 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_3時,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對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 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之間的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種轉印裝置,包括如本發(fā)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其中,將由各個圖像保持部件保持的圖像轉印到所述環(huán)帶 狀的中間轉印體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中間轉印體設置成使所述外表面與各圖像保持部件 相對;以及最終轉印部件,其將已轉印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圖像轉印 到最終轉印體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圖 像保持部件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對應于各圖像的各潛像;顯影裝置,其將所述各個圖像保持 部件各自表面上的所述各潛像顯影成作為可見圖像的各圖像;如本發(fā)明第五方面所述的轉 印裝置,其將所述圖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各圖像轉印到介質上;以及定影裝置,其對 所述介質的表面上的圖像進行定影。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第五或第六方面,與未設置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 抑制隨著對所述中間轉印體的張力施加狀態(tài)的改變而在所述中間轉印體上引起的褶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當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時,可以通過 將從所述第四張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的長度分割成從所述第四張力施加 部件到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的長度和從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 件的長度,從而縮短下述自由長度即,各部件不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的長度,從而 與未設置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減少當所述自由長度太長時所產生的張緊線。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與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不設置在所述交點位置處相 比,可以抑制從所述第一張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的長度和從所述第三張力 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的長度太長,從而可以減少張緊線。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第三方面,可以抑制由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施加的張力高,從而可以防止整個中間轉印 體的張力分布偏斜不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將兩個或更多個移動部件設置在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與 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之間的構造中,與未設置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抑制隨 著對所述中間轉印體的張力施加狀態(tài)的改變而在所述中間轉印體上引起的褶皺。


將基于以下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總體說明圖;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帶組件的總體說明圖;圖3A和3B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第一連動件的相關部分放大說明圖,圖3A為當?shù)?一退避輥移動到接觸位置時的第一連動件的狀態(tài)說明圖,并且圖3B為當?shù)谝煌吮茌佉苿拥椒蛛x位置時的第一連動件的狀態(tài)說明圖;圖4為示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圖;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的說明圖; 圖6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姿勢設定表的說明圖;圖7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操作說明圖,是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的姿勢變化的實 例的放大說明圖,并且是對應于綠色和橙色的感光鼓從圖2的狀態(tài)變?yōu)榕c中間轉印帶分離 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8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操作說明圖,是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的姿勢變化的實 例的放大說明圖,并且是對應于黃色、品紅色以及藍綠色的感光鼓從圖7的狀態(tài)變?yōu)榕c中 間轉印帶分離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9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操作說明圖,是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的姿勢變化的實 例的放大說明圖,并且是對應于黃色、品紅色、藍綠色以及黑色的感光鼓從圖2的狀態(tài)變?yōu)?與中間轉印帶分離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10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作用說明圖,并且是在中間轉印帶上引起的張緊線的 放大說明圖;圖11為與第一實例的圖2相對應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帶組件的相關部分放大說 明圖;圖12為與第一實例的圖4相對應的示出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控制 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圖;圖13為與第一實例的圖5相對應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的 說明圖;以及圖14為與第一實例的圖6相對應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姿勢設定表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將參考

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具體實例(在下文中稱作實例);然而,本 發(fā)明不限于下述各實例。為了易于理解隨后的說明內容,在附圖中,將與圖面垂直的方向稱作X軸方向;將 左右方向稱作Y軸方向;將上下方向稱作Z軸方向;并且將由箭頭χ、-χ、γ、-γ、ζ以及-Z表 示的方向或側分別稱作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以及下方,或前側、后側、右側、左側、上 側以及下側。此外,在圖中,內部帶有“ · ”的“〇”表示從圖面的背面指向表面的箭頭,并且內 部帶有“ X ”的“〇”表示從圖面的表面指向背面的箭頭。在利用附圖的下述說明中,為了易于理解,適當?shù)厥÷允境龀吮匾f明的部件 之外的其他部件。[第一實例]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總體說明圖。在圖1中,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設置有作為操作單元實例的用戶界面UI、 作為圖像信息輸入裝置實例的圖像輸入裝置U1、供紙裝置U2、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以 及紙張?zhí)幚硌b置U4。
用戶界面UI設置有諸如作為圖像形成開始按鈕實例的復印開始鍵、作為圖像形 成計數(shù)設定按鈕實例的份數(shù)設定鍵以及作為數(shù)字輸入按鈕實例的數(shù)字小鍵盤等輸入按鈕 和顯示裝置UI1。作為自動文檔輸送裝置實例的圖像輸入裝置U1由作為圖像讀取裝置實例的圖像 掃描儀等構成。在圖1中,在圖像輸入裝置U1中,讀取未示出的文檔,將所讀取的文檔轉換 成圖像信息,并且將轉換后的圖像信息輸入到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將設定了在圖像 形成操作時所使用的圖像形成顏色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和根據(jù)所設定的圖像形成顏 色經過顏色分離的圖像信息從作為圖像信息發(fā)送裝置實例的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輸入到 與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連接的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第一實例的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由所謂的計算裝置(即所謂的計算機裝置)構 成,并且包括作為圖像信息發(fā)送裝置主體單元實例的計算機主體單元HI、作為顯示部件實 例的顯示器H2、作為輸入部件實例的鍵盤H3和鼠標H4以及作為信息存儲部件實例的未示 出的硬盤驅動器。在該圖像形成裝置中設置有下述部件作為多個供紙部件實例的供紙托盤TR1 TR4 ;以及用于取出收容在供紙托盤TR1 TR4中的作為最終轉印體或介質實例的記錄紙張 S并且將該記錄紙張S傳送到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的供紙路徑SH1。在圖1中,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設置有圖像記錄器,其對從供紙裝置U2傳 送來的記錄紙張S進行圖像記錄;調色劑分配裝置U3a,其是顯影劑補給裝置的實例;紙張 傳送路徑SH2 ;紙張排出路徑SH3 ;紙張翻轉路徑SH4 ;以及紙張循環(huán)路徑SH6。稍后將說明 圖像記錄器。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還設置有控制器C ;激光器驅動電路D,其是由控制器 C控制的潛像寫入裝置驅動電路的實例;以及電源電路E,其由控制器C控制。激光器驅動 電路D在預定時間即所謂的定時將與從圖像輸入裝置U1輸入的綠色(G)、橙色(0)、黃色 (Y)、品紅色(M)、藍綠色(C)以及黑色(K)的圖像信息相對應的激光器驅動信號輸出到對應 于顏色G K的潛像形成裝置ROSg、ROSo、ROSy、ROSm、ROSc以及ROSk。在對應于各顏色的潛像形成裝置ROSg ROSk的下方,以可拆裝的方式布置有對 應于顏色G K的圖像保持部件單元UG、U0、UY、UM、UC以及UK和作為顯影裝置實例的對 應于顏色G K的顯影單元GG、GO、GY、GM、GC以及GK。黑色圖像保持部件單元UK是第六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并且設置有作為對應于 黑色的圖像保持部件實例的對應于黑色的感光鼓Pk、充電單元CCk以及作為用于圖像保持 部件的清潔裝置實例的清潔器CLk。在感光鼓Pk的右側,以與感光鼓Pk鄰接的方式設置有 作為黑色顯影單元GK的顯影部件的實例的顯影輥R0。對應于其他顏色G C的圖像保持部件單元UG UC也分別設置有作為第一圖 像保持部件的實例和第一專色用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的對應于綠色的感光鼓Pg、作為第二 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和第二專色用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的對應于橙色的感光鼓Po、作為第 三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的對應于黃色的感光鼓Py、作為第四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的對應于 品紅色的感光鼓Pm以及作為第五圖像保持部件的實例的對應于藍綠色的感光鼓Pc。對于 感光鼓Pg Pc,以與各感光鼓Pg Pc鄰接的方式分別布置有對應于各顏色的相應的充電 單元 CCg、CCo、CCy、CCm、CCc 以及清潔器 CLg、CLo、CLy、CLm、CLc。在感光鼓 Pg Pc 的右側,同樣以與各感光鼓Pg Pc鄰接的方式布置有作為對應于各顏色的顯影單元GG GC 的顯影部件的實例的顯影輥R0。在第一實例中,與其他顏色的感光鼓Pg Pc相比,使用頻率高且其表面磨損程度 大的黑色感光鼓Pk具有大的直徑,以便能夠高速旋轉且耐用時間長。綠色感光鼓Pg和橙色感光鼓Po構成兩個作為專色圖像保持部件實例的專色感光 鼓Pg和Po。黃色感光鼓Py、品紅色感光鼓Pm以及藍綠色感光鼓Pc構成三個作為三種顏 色圖像保持部件實例的三種顏色感光鼓Py、Pm以及Pc。圖像保持部件單元UG UK和顯影單元GG GK分別構成可見圖像形成部件 (UG+GG)、(U0+G0)、(UY+GY)、(UM+GM)、(UC+GC)以及(UK+GK)。在圖1中,充電單元CCg CCk分別對感光鼓Pg Pk均勻充電,然后,利用由潛 像形成裝置ROSg ROSk輸出的作為潛像寫入光實例的激光束Lg、Lo、Ly、Lm、Lc以及Lk 在感光鼓Pg Pk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顯影單元GG GK將感光鼓Pg Pk表面上的 靜電潛像顯影成綠色(G)、橙色(0)、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以及黑色(K)的圖像 即作為可見圖像實例的調色劑圖像。作為中間轉印部件實例的一次轉印輥Tig、Tlo、Tly、Tim、Tic以及Tlk在設定在 感光鼓Pg Pk下方的作為中間轉印區(qū)域實例的一次轉印區(qū)域Q3g、Q3o、Q3y、Q3m、Q3c以 及Q3k中,將感光鼓Pg Pk表面上的調色劑圖像以相互疊加的方式轉印到作為中間轉印 體實例的中間轉印帶B上,從而在中間轉印帶B上形成多色圖像即所謂的彩色圖像。將形 成在中間轉印帶B上的彩色圖像傳送到二次轉印區(qū)域Q4。當僅存在黑色圖像數(shù)據(jù)時,僅使用對應于黑色的感光鼓Pk和顯影單元GK,并且僅 形成黑色調色劑圖像。在第一實例中,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將三種顏色感光鼓Py Pc的一次轉印區(qū)域 Q3y.Q3m.Q3c與黑色感光鼓Pk的一次轉印區(qū)域Q3k連接的線段呈直線狀延伸。在一次轉印之后,用于感光鼓的清潔器CLg CLk分別清除感光鼓Pg Pk表面 上的殘留調色劑。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帶組件的總體說明圖。帶組件BM具有中間轉印帶B。在中間轉印帶B的背面?zhèn)鹊挠叶?,設置有作為第一 張力施加部件的實例和中間轉印體驅動部件的實例的帶驅動輥Rd。該帶驅動輥Rd使中間 轉印帶B沿著箭頭Ya的方向作為旋轉方向進行旋轉。在中間轉印帶B的背面?zhèn)?,作為第?張力施加部件實例的第二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2設置在黑色感光鼓Pk的左側,并且作為 第四張力施加部件實例的第三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3設置在綠色感光鼓Pg與橙色感光 鼓Po之間。此外,在中間轉印帶B的背面?zhèn)?,設置有作為向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張力 施加部件實例的多個張緊輥Rt。此外,在中間轉印帶B的背面?zhèn)?,設置有作為防止中間轉印 帶B發(fā)生蛇行的蛇行防止部件實例的步移輥Rw、作為從動部件實例的多個空轉輥Rf以及作 為二次轉印對置部件實例的支承輥T2a。這樣,在第一實例的帶組件BM中,由輥子Rd、Rt2、Rt3、Rt、Rw、Rf、T2a等張緊中間 轉印帶B。此外,在第一實例中,沿著箭頭Ya的方向在對應于綠色的一次轉印輥Tig的上游 側,設置有被支撐成可沿著與箭頭Ya的方向垂直的接觸分離方向移動的作為第一移動部件實例的第一退避輥R1。將第一實例的第一退避輥R1支撐成可在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綠 色感光鼓Pg接觸的第一接觸位置和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綠色感光鼓Pg分離的第一分離位 置之間移動。也就是說,將第一退避輥R1支撐成可在作為向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第一 位置實例的第一接觸位置與作為比第一接觸位置遠離中間轉印帶B的第二位置實例的第 一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在對應于橙色的一次轉印輥Tlo與對應于黃色的一次轉印輥Tly之間,并排布置 有構造類似于第一退避輥R1的作為第二移動部件實例的第二退避輥R2和作為第三移動部 件實例的第三退避輥R3。將第一實例的第二退避輥R2支撐成可在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橙 色感光鼓Po接觸的第二接觸位置和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橙色感光鼓Po分離的第二分離位 置之間移動。也就是說,將第二退避輥R2支撐成可在作為向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第一 位置實例的第二接觸位置與作為比第二接觸位置遠離中間轉印帶B的第二位置實例的第 二分離位置之間移動。此外,將第一實例的第三退避輥R3支撐成可在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 三種顏色的感光鼓Py Pc同時接觸的第三接觸位置和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三種顏色的感 光鼓Py Pc同時分離的第三分離位置之間移動。也就是說,將第三退避輥R3支撐成可在 作為向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第一位置實例的第三接觸位置與作為比第三接觸位置遠 離中間轉印帶B的第二位置實例的第三分離位置之間移動。沿著箭頭Ya的方向在對應于黑色的一次轉印輥Tlk的下游側,設置有構造類似于 退避輥R1 R3的作為第四移動部件實例的第四退避輥R4。將第一實例的第四退避輥R4 支撐成可在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黑色感光鼓Pk接觸的第四接觸位置和使得中間轉印帶B 與黑色感光鼓Pk分離的第四分離位置之間移動。也就是說,將第四退避輥R4支撐成可在 作為向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第一位置實例的第四接觸位置與作為比第四接觸位置遠 離中間轉印帶B的第二位置實例的第四分離位置之間移動。此外,在對應于藍綠色的一次轉印輥Tic與對應于黑色的一次轉印輥Tlk之間,設 置有構造類似于退避輥R1 R4的作為第五移動部件實例的第五退避輥R5。將第一實例 的第五退避輥R5支撐成可在使得三種顏色的感光鼓Py Pc或黑色感光鼓Pk或者感光鼓 Py Pk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的第五接觸位置和使得黃色、品紅色、藍綠色以及黑色感光鼓 Py Pk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的第五分離位置之間移動。也就是說,將第五退避輥R5支撐 成可在作為向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第一位置實例的第五接觸位置與作為比第五接觸 位置遠離中間轉印帶B的第二位置實例的第五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實例中,如圖2所示,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沿著中間轉印帶B的外表面從 位于第三接觸位置的第三退避輥R3到位于第四接觸位置的第四退避輥R4之間的第一線段 L1呈直線狀。此外,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沿著中間轉印帶B的外表面從被固定支撐的第 三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3到位于第三接觸位置的第三退避輥R3之間的第二線段L2呈直 線狀。此外,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沿著中間轉印帶B的外表面從位于第四接觸位置的第四 退避輥R4到被固定支撐的第二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2之間的第三線段L3呈直線狀。此 外,預先設定中間轉印帶B,以使得沿著中間轉印帶B的外表面從被固定支撐的帶驅動輥Rd 到第三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3之間的第四線段L4呈直線狀。在第一實例中,第二線段L2相對于第一線段L1向下傾斜第一角度a。第三線段 L3相對于第一線段L1向下傾斜第二角度0。第四線段L4相對于第二線段L2向下傾斜第三角度Y。這樣,在第一實例中,預先設定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以使得線段L2、L3以及L4延伸成相對于線段Ll向下即向中間轉印帶B的背面?zhèn)葍A斜角度α、β以及(α+ Y)。在第三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3與第二退避輥R2之間,設置有作為第三張力施加 部件實例的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第一實例的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預先設置在第 一分離時刻接觸位置,在該第一分離時刻接觸位置處,當?shù)诙吮茌丷2移動到第二接觸位 置時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并且當?shù)诙吮茌丷2移動到第二分離 位置時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從背面?zhèn)戎沃虚g轉印帶B。在第三退避輥R3與第五退避輥R5之間,設置有作為第二個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實 例的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第一實例的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預先設置在第二分離 時刻接觸位置,在該第二分離時刻接觸位置處,當退避輥R3和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時 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并且當?shù)谌吮茌丷3移動到第三分離位置 或當?shù)谖逋吮茌丷5移動到第五分離位置時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從背面?zhèn)戎沃虚g轉 印帶B。沿著箭頭Ya的方向在綠色至黑色的一次轉印輥Tlg Tlk各自的下游側,設置有 作為去除中間轉印帶B背面上的電荷的除電部件實例的板狀除電金屬片JB。第一實例的除 電金屬片JB設置成不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并且例如可以設置在離開中間轉印帶B的背面 2mm的位置處。輥子Rd、Rt、Rw, Rf、T2a以及Rl R5構成作為從背面?zhèn)瓤尚D地支撐中間轉印 帶B的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實例的帶支撐輥Rd、Rt、Rw, Rf、T2a以及Rl R5。中間轉印帶 B、帶支撐輥 RcU Rt、Rt2、Rt3、Rta、Rtb、Rw、Rf、T2a 以及 Rl R5、一 次轉印輥Tlg Tlk、除電金屬片JB等構成第一實例的帶組件BM。在支承輥T2a的下方設置有二次轉印單元Ut。作為二次轉印單元Ut的二次轉印 部件實例的二次轉印輥T2b設置成將中間轉印帶B夾在支承輥T2a與二次轉印輥T2b之間, 同時該二次轉印輥T2b可以與支承輥T2a分離或接觸,并且,由二次轉印輥T2b壓靠中間轉 印帶B的區(qū)域形成二次轉印區(qū)域Q4。作為電壓施加接觸部件實例的接觸輥T2c抵靠支承輥 T2a,并且輥子T2a T2c構成作為最終轉印部件實例的二次轉印器T2。通過控制器C控制的電源電路在預定時刻將極性與調色劑的帶電極性相同的二 次轉印電壓施加到接觸輥T2c。在帶組件BM的下方設置有紙張傳送路徑SH2。作為介質傳送部件實例的傳送輥Ra 將從供紙裝置U2的供紙路徑SHl供給的記錄紙張S傳送到紙張傳送路徑SH2,進而作為供 紙時間調節(jié)部件實例的定位輥Rr借助于介質引導部件SGr和轉印前介質引導部件SGl與 調色劑圖像傳送到二次轉印區(qū)域Q4同步地將記錄紙張S傳送到二次轉印區(qū)域Q4。介質引導部件SGr連同定位輥Rr —起由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固定地支撐。當中間轉印帶B上的調色劑圖像穿過二次轉印區(qū)域Q4時,二次轉印器T2將該調 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紙張S上。在為全色圖像的情況下,相互疊加地一次轉印在中間轉印 帶B表面上的各調色劑圖像被共同地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S上。作為中間轉印體清潔單元實例的帶清潔器CLB對二次轉印之后的中間轉印帶B進 行清潔。將二次轉印輥T2b和帶清潔器CLB支撐成可以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和接觸。
帶組件BM、二次轉印器T2、帶清潔器CLB等構成將感光鼓Py Po表面上的圖像 轉印到記錄紙張S上的轉印裝置TS。借助于轉印后介質引導部件SG2和作為定影前介質傳送部件實例的紙張傳送帶 BH將其上二次轉印有調色劑圖像的記錄紙張S傳送到定影裝置F處。定影裝置F設置有作 為加熱定影部件實例的加熱輥Fh和作為加壓定影部件實例的加壓輥Fp,并且由加熱輥Fh 與加壓輥Fp彼此壓靠的區(qū)域形成定影區(qū)域Q5。
當記錄紙張S上的調色劑圖像穿過定影區(qū)域Q5時,定影裝置F通過加熱對該調色 劑圖像進行定影。在定影裝置F的下游側,設置有傳送路徑切換部件GT1。傳送路徑切換部 件GTl將沿著紙張傳送路徑SH2傳送的已在定影區(qū)域Q5中經過加熱定影的記錄紙張S選 擇性地切換到紙張?zhí)幚硌b置U4的紙張排出路徑SH3或紙張翻轉路徑SH4。將被傳送到紙張 排出路徑SH3的記錄紙張S傳送到紙張?zhí)幚硌b置U4的紙張傳送路徑SH5。在紙張傳送路徑SH5的途中設置有卷曲校正裝置U4a,并且在紙張傳送路徑SH5上 設置有作為傳送路徑切換部件實例的切換門G4。切換門G4根據(jù)彎曲即所謂的卷曲的方向 將從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的紙張傳送路徑SH3傳送來的記錄紙張S朝向第一卷曲校 正部件hi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傳送。被傳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i或第二卷曲校正 部件h2的記錄紙張S隨著通過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i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該記錄紙張 S的卷曲得到校正。從作為排出部件實例的排出輥Rh將其卷曲得到校正的記錄紙張S排出 到作為紙張?zhí)幚硌b置U4的輸出部分實例的輸出托盤THl上同時使記錄紙張S處于其圖像 定影面面向上方的狀態(tài),即所謂的面朝上狀態(tài)。由傳送路徑切換部件GTl朝向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的紙張翻轉路徑SH4傳 送的記錄紙張S在推開由彈性薄膜部件制成的傳送方向限制部件即所謂的聚酯薄膜門GT2 的同時穿過該聚酯薄膜門GT2,進而將該記錄紙張S傳送到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的紙 張翻轉路徑SH4。紙張循環(huán)路徑SH6和紙張翻轉路徑SH7與圖像形成裝置主體單元U3的紙張翻轉 路徑SH4的下游側端部連接,并且在連接部分處設置有聚酯薄膜門GT3。通過切換門GTl被 傳送到紙張翻轉路徑SH4的記錄紙張S穿過聚酯薄膜門GT3繼而被朝向紙張?zhí)幚硌b置U4 的紙張翻轉路徑SH7傳送。在雙面打印的情況下,沿著紙張翻轉路徑SH4傳送的記錄紙張 S在照原樣穿過聚酯薄膜門GT3時即被傳送到紙張翻轉路徑SH7,然后沿著相反的方向傳送 該記錄紙張S,也就是說,向后切換記錄紙張S進而由聚酯薄膜門GT3限制該記錄紙張S的 傳送方向,從而朝向紙張循環(huán)路徑SH6傳送經向后切換的記錄紙張S。被傳送到紙張循環(huán)路 徑SH6的記錄紙張S穿過供紙路徑SH1,繼而被再次傳送到轉印區(qū)域Q4。另一方面,當在沿著紙張翻轉路徑SH4傳送的記錄紙張S的后端穿過聚酯薄膜門 GT2之后,并且在記錄紙張S的后端穿過聚酯薄膜門GT3之前向后切換記錄紙張S時,由聚 酯薄膜門GT2限制記錄紙張S的傳送方向,并且在記錄紙張S被翻轉的狀態(tài)下將記錄紙張 S傳送到紙張傳送路徑SH5。在由卷曲校正部件U4a校正卷曲之后,可以將經翻轉的記錄紙 張S排出到紙張?zhí)幚韱卧猆4的紙張輸出托盤THl上同時使記錄紙張S處于其圖像定影面 面向下方的狀態(tài),即面朝下狀態(tài)。由附圖標記SHl SH7表示的元件構成紙張傳送路徑SH。由附圖標記SH、Ra、Rr、 Rh、SGr、SGI、SG2、BH以及GTl GT3表示的元件構成介質傳送裝置SU。
(連動件LNl LN4的說明)圖3A和3B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第一連動件的相關部分放大說明圖。圖3A為當 第一退避輥移動到第一接觸位置時第一連動件的狀態(tài)說明圖。圖3B為當?shù)谝煌吮茌佉苿?到分離位置時第一連動件的狀態(tài)說明圖。
在圖3A和3B中,第一實例的第一退避輥Rl的旋轉軸1在貫穿第一引導槽2的狀 態(tài)下被可旋轉地支撐,該第一引導槽2沿著接觸分離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在分別設置在帶組 件BM的前后兩端的未示出的框架部件中。也就是說,將第一實例的第一退避輥Rl支撐成 通過第一引導槽2引導旋轉軸1而使第一退避輥Rl可沿著接觸分離方向移動。沿著接觸分離方向延伸的由帶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撐的按壓部件4支撐對應于 綠色的一次轉印輥Tlg的旋轉軸3。第一實例的按壓部件4的基座部分4a由框架部件支 撐。在基座部分4a中,形成沿著接觸分離方向延伸的彈性部件收容空間4b。在基座部分 4a的中間轉印帶B側,設置有可旋轉地支撐旋轉軸3的軸承部分4c,并且在軸承部分4c的 下表面形成有延伸到彈性部件收容空間4b中的彈性部件貫穿支撐部分4d。在基座部分4a 與軸承部分4c之間以下述狀態(tài)安裝作為彈性部件實例的按壓彈簧4e 即,該按壓彈簧4e 收容在基座部分4a的彈性部件收容空間4b中并且軸承部分4c的彈性部件貫穿支撐部分 4d貫穿該按壓彈簧4e。也就是說,將第一實例的對應于綠色的一次轉印輥Tlg支撐成在 能夠沿著彈性部件收容空間4b和彈性部件貫穿支撐部件4d伸縮的按壓彈簧4e朝向中間 轉印帶B按壓一次轉印輥Tlg的狀態(tài)下該一次轉印輥Tlg可沿著接觸分離方向移動。在除電金屬片JB沿箭頭Ya方向的兩端形成有從除電金屬片JB的前后兩端向外 突出的突起部分6和7,并且在突起部分6和7貫穿第二引導槽8和第三引導槽9的狀態(tài)下 支撐突起部分6和7,其中第二引導槽8和第三引導槽9沿著接觸分離方向延伸并且分別形 成在帶組件BM的框架部件中。也就是說,將第一實例的除電金屬片JB支撐成通過引導槽 8和9引導突起部分6和7進而使除電金屬片JB可沿著接觸分離方向移動。在第一退避輥R1、綠色一次轉印輥Tlg以及除電金屬片JB的下方,作為可沿著箭 頭Ya方向移動的連動部件主體單元實例的連動件主體單元11設置成從第一退避輥Rl沿 箭頭Ya方向的上游側延伸至除電金屬片JB沿箭頭Ya方向的下游側。在第一實例的連動 件主體單元11沿箭頭Ya方向的上游側端部形成有朝向中間轉印帶B延伸的第一卡合接收 部分11a。在連動件主體單元11上,在與第一退避輥Rl沿箭頭Ya方向的下游側和綠色一 次轉印輥Tlg沿箭頭Ya方向的上游側相對應的位置處,朝向中間轉印帶B延伸的第二卡合 接收部分lib形成為平行于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此外,在連動件主體單元11上,在分別 與綠色一次轉印輥Tlg沿箭頭Ya方向的下游側和除電金屬片JB沿箭頭Ya方向的下游側 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有第一連結軸Ilc和第二連結軸lld,并且由連結軸Ilc和Ild可旋轉 地支撐分別作為朝向中間轉印帶B延伸的第一臂部件和第二臂部件實例的第一連動臂12 和第二連動臂13。由帶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撐的第一旋轉軸12a和第二旋轉軸13a分別可旋轉地 支撐第一實例的連動臂12和13的中央部分。在第一連動臂12的上端形成朝向箭頭Ya方 向的上游側延伸且從上方與旋轉軸3接觸的第一接觸部分12b。在第二連動臂13的上端形 成朝向箭頭Ya方向的上游側延伸且從下方與除電金屬片JB接觸的第二接觸部分13b。在卡合接收部分Ila與lib之間設置有作為偏心旋轉部件實例的偏心凸輪14。第一實例的偏心凸輪14的截面為圓盤狀,并且由帶組件BM的框架部件可旋轉地支撐偏心凸輪14的旋轉中心14a。在偏心凸輪14的外周上預先設定有第一端點14b,其是離旋轉中心14a最遠的 端點;第二端點14c,其是朝向作為偏心旋轉部件旋轉方向實例的箭頭Yb方向的上游側與 第一端點14b相隔90°的端點;以及第三端點14d,其是朝向箭頭Yb方向的上游側與第一 端點14b相隔180°且最靠近旋轉中心14a的端點。在第一實例中,預先進行設定以便如圖3A所示當支撐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使得 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處于與偏心凸輪14的第一端點14b接觸的狀態(tài)時,第一退避輥Rl移 動到第一接觸位置以使中間轉印帶B與感光鼓Pg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在連動件主體單元11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Ila在第二端點14c處 與偏心凸輪14卡合的狀態(tài)下支撐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其中該第二端點14c設置在偏心 凸輪14沿箭頭Ya方向的上游端。當偏心凸輪14從圖3A所示的狀態(tài)起沿著箭頭Yb的方向旋轉時,支撐第一退避輥 Rl的下端的端點移動以使得第一退避輥Rl進入這樣的狀態(tài)即,如圖3B所示支撐第一退 避輥Rl的下端使得該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與偏心凸輪14的第二端點14c的鄰近點接觸。 在這種情況下,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第一退避輥Rl移動到分離位置從而使中間轉印帶B由 于張力或自重而與感光鼓Pg分離。此時,偏心凸輪14的外周按壓連動件主體單元11的第 二卡合接收部分lib進而使該第二卡合接收部分lib朝向箭頭Ya方向的下游側移動。隨著連結軸Ilc和Ild朝向箭頭Ya方向的下游側移動,連動臂12和13分別以旋 轉軸12a和13a作為旋轉中心而沿著與箭頭Yb方向相反的箭頭Yc方向旋轉。因此,如圖 3B所示,接觸部分12b和13b朝向連動件主體單元11旋轉。結果,第一接觸部分12b從上 方按壓綠色一次轉印輥Tlg,使得綠色一次轉印輥Tlg克服按壓彈簧4e的按壓力而朝向連 動件主體單元11移動。除電金屬片JB也由于其自重而從除電金屬片JB的下表面由第二 接觸部分13b支撐在引導槽8和9的上端的狀態(tài)起朝向連動件主體單元11移動。這樣,第一退避輥R1、綠色一次轉印輥Tlg以及除電金屬片JB相互同步地沿著遠 離感光鼓Pg的方向移動,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感光鼓Pg分離。在第一實例中,也預先進行 設定使得第一退避輥R1、綠色一次轉印輥Tig、除電金屬片J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當偏心凸輪14從圖3B所示的狀態(tài)起沿著箭頭Yc的方向旋轉時,即當偏心凸輪14 沿著相反方向旋轉時,支撐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的端點移動以使得第一退避輥Rl返回到 這樣的狀態(tài)即,如圖3A所示支撐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使得該第一退避輥Rl的下端與偏 心凸輪14的第一端點14b的鄰近點接觸。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退避輥Rl返回到第一接觸 位置并且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進而使中間轉印帶B上升。此時,隨著偏心凸輪14的旋轉, 偏心凸輪14的外周按壓連動件主體單元11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Ila進而使該第一卡合接 收部分1 Ia朝向箭頭Ya方向的上游側移動。隨著連結軸Ilc和Ild朝向箭頭Ya方向的上游側移動,連動臂12和13分別以旋 轉軸12a和13a作為旋轉中心而沿著與箭頭Yc方向相反的箭頭Yb方向旋轉。因此,如圖 3A所示,接觸部分12b和13b朝向中間轉印帶B旋轉。結果,綠色一次轉印輥Tlg不受第一 接觸部分12b的按壓,從而綠色一次轉印輥Tlg由于按壓彈簧4e的按壓力而朝向中間轉印 帶B移動并且將中間轉印帶B按壓在感光鼓Pg上。此外,第二接觸部分13b使除電金屬片JB的下表面上升。連動件主體單元11、連動臂12和13、偏心凸輪14等構成作為連動部件實例的第 一連動件LNl,該第一連動件LNl使得與第一退避輥Rl在第一接觸位置與第一分離位置之 間的移動相對應的中間轉印帶B的移動與綠色一次轉印輥Tlg和除電金屬片JB的移動相 同步。在第一實例的第一連動件LNl中,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由第一退避輥R1、綠色一 次轉印輥Tlg等使中間轉印帶B產生的移動量與除電金屬片JB的移動量相等。 在第二退避輥R2、沿著箭頭Ya的方向設置在第二退避輥R2的上游側的橙色一次 轉印輥Tlo以及除電金屬片JB之間,設置有構造類似于第一連動件LNl的作為連動部件實 例的第二連動件LN2。此外,在第三退避輥R3、沿著箭頭Ya的方向設置在第三退避輥R3的 下游側的黃色、品紅色、藍綠色一次轉印輥Tly Tlc以及除電金屬片JB之間,設置有構造 類似于連動件LNl和LN2的作為連動部件實例的第三連動件LN3。此外,在第四退避輥R4、沿著箭頭Ya的方向設置在第四退避輥R4的上游側的黑色 一次轉印輥Tlk以及除電金屬片JB之間,設置有構造類似于連動件LNl LN3的作為連動 部件實例的第四連動件LN4。由于第一連動件LNl與其他連動件LN2 LN4具有相似的構造,因此省略對連動 件LN2 LN4的詳細說明。(第一實例的控制器C的說明)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圖。在圖4中,控制器C和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的計算機主體單元Hl的控制器包 括輸入輸出(I/O)接口,其是進行從外部接收信號和向外部輸出信號以及調節(jié)輸入輸出 信號的電平等的輸入輸出信號調節(jié)部分的實例;只讀存儲器(ROM),其存儲用于執(zhí)行必要 處理的程序、數(shù)據(jù)等;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其用于臨時存儲必要的數(shù)據(jù);中央處理單元 (CPU),其執(zhí)行與存儲在ROM中的程序相對應的處理;以及計算器,其是具有時鐘發(fā)生器等 的計算裝置的實例,并且通過執(zhí)行存儲在ROM中的程序可以實現(xiàn)各種功能。(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的計算機主體單元Hl的控制器的說明)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的硬盤驅動器存儲用于控制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的基本操 作的基本軟件即所謂的操作系統(tǒng)OS、作為應用程序的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程序APl以及其他 未示出的軟件。(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程序API)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的說明圖??蛻舳藗€人計算機PC的控制器具有下述功能實現(xiàn)單元ClOl 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如圖5所示,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ClOl具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顯示單元 ClOla,其在顯示器H2上顯示用于使用戶設定在圖像形成操作時即在所謂的作業(yè)執(zhí)行時所 使用的圖像形成顏色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進而設定圖像形成顏色。在圖5中,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上顯示出如下十四種方案 使用全部六種顏色“G0YMCK”的情況;分別使用五種顏色“GYMCK”和“0YMCK”的情況;分別 使用四種顏色“YMCK”、“GYMC”以及“0YMC”的情況;使用三種顏色“YMC”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種顏色“GO”、“GK”以及“OK”的情況;分別使用一種顏色“G”、“0”以及“K”的情況;以及“沒有一種”顏色,即不使用任何顏色的情況。例如,不使用任何顏色的情況是基于用于張 緊中間轉印帶 B 的輥子 Rd、Rt、Rt2、Rt3、Rta、Rtb、Rw、Rf、T2a、Rl R5、Tlg Tlk 的傳送 阻力的變化對中間轉印帶B進行初始化設定以減小運動質量(MQ)的劣化即所謂的速度不 均勻性以及清潔操作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還具有作為與十四種方案相對應的圖像形成顏色選 擇按鈕實例的十四個復選框101a。這樣,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中,用戶 可以利用復選框IOla僅選擇圖像形成顏色的十四種方案中的一種。C102 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存儲單元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存儲單元C102將由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ClOl設定的 圖像形成顏色存儲為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存儲 單元C102將利用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的復選框IOla選擇的“G0YMCK”、“GYMCK”、 “ OYMCK ”、“ YMCK ”、“ GYMC ”、“ OYMC ”、“ YMC ”、“ GO ”、“ GK ”、“ OK ”、“ G ”、“ 0 ”、“ K ” 以及“無色”中 的任一個存儲為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C103 圖像信息顏色分離單元圖像信息顏色分離單元C103基于存儲在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存儲單元C102中 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對將要執(zhí)行作業(yè)的圖像信息進行顏色分離。當在圖像形成設定信 息中包括作為專色的綠色(G)和橙色(0)時,第一實例的圖像信息顏色分離單元C103對圖 像信息進行顏色分離,以將其他顏色Y、M、C、K的調色劑的使用量最小化。C104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單元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單元C104將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到圖像形成裝置U,該圖像形成 信息包括存儲在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存儲單元C102中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和經過 圖像信息顏色分離單元C103的顏色分離的圖像信息。(與控制器C連接的信號輸出元件)將下述信號輸出元件UI等的輸出信號輸入到控制器C:UI 用戶界面用戶界面UI檢測復印開始鍵、份數(shù)設定鍵、數(shù)字小鍵盤、顯示裝置UIl等的輸入, 并且將檢測信號輸入到控制器C。(與控制器C連接的控制接收元件)控制器C輸出對下述控制接收元件Dl和E的控制信號Dl:主電動機驅動電路作為主驅動源驅動電路實例的主電動機驅動電路Dl驅動作為主驅動源實例的主 電動機Ml,由此通過作為驅動力傳遞部件實例的齒輪使感光鼓Pg Pk、顯影單元GG GK 的顯影輥R0、定影裝置F的加熱輥Fh、傳送輥Ra、帶組件BM的帶驅動輥Rd等旋轉。E 電源電路電源電路E具有顯影電源電路E1、充電電源電路E2、轉印輥電源電路E3以及加熱 輥電源電路E4。El 顯影電源電路顯影電源電路El對顯影單元GG GK的顯影輥RO施加顯影電壓。
E2:充電電源電路充電電源電路E2對充電單元CCg CCk施加充電電壓。E3:轉印輥電源電路轉印輥電源電路E3對一次轉印輥Tlg Tlk和二次轉印器T2的接觸輥T2c施加轉印電壓。E4:加熱輥電源電路加熱輥電源電路E4對作為定影裝置F的加熱輥Fh的加熱部件實例的加熱器施加 用于加熱的電力。(控制器C的功能)控制器C具有利用根據(jù)信號輸出元件UI的輸出信號來控制控制接收元件Dl和E 的操作的程序的下述功能實現(xiàn)單元Cl 作業(yè)控制單元作為圖像形成操作控制單元實例的作業(yè)控制單元Cl響應復印開始鍵的輸入來控 制潛像形成裝置ROSg ROSk、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G+GG) (UK+GK)、轉印裝置TS、定影單 元F、介質傳送裝置SU等的操作,由此執(zhí)行作為圖像形成操作實例的作業(yè)。C2 主電動機驅動控制單元作為主驅動源驅動控制單元實例的主電動機驅動控制單元C2通過主電動機驅動 電路Dl控制主電動機Ml的旋轉,由此控制感光鼓Pg Pk、顯影單元GG GK的顯影輥R0、 定影裝置F的加熱輥Fh、傳送輥Ra、帶驅動輥Rd等的旋轉。C3:電源電路控制單元電源電路控制單元C3控制電源電路E的操作,由此控制向顯影輥R0、充電單元 CCg CCk、轉印輥Tlg Tlk和T2c、定影裝置F的加熱輥Fh的加熱器等的電壓和電流供應。C4:中間轉印帶姿勢控制單元作為接觸分離控制單元的實例和中間轉印部件姿勢控制單元的實例的中間轉印 帶姿勢控制單元C4設置有圖像形成信息接收單元C4A,其接收由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單元 C104發(fā)送的圖像形成信息;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 ;姿勢選擇單元C4C ;專色側接觸分離 控制單元C4D ;三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E ;黑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F ;以及第五接 觸分離控制單元C4G,并且該中間轉印帶姿勢控制單元C4控制在作業(yè)執(zhí)行時的中間轉印帶 B的姿勢。圖6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姿勢設定表的說明圖。C4B 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如圖6所示,作為姿勢設定信息存儲單元實例的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存儲姿 勢設定表TB,該姿勢設定表TB是對應于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設定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的 姿勢設定信息的實例。在圖6中,第一實例的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 “G0YMCK”的情況而使所有的退避輥Rl 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的第一姿勢設定信息。 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YMCK”的情況而使退避輥 Rl和R3 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第二退避輥R2移動到第二分離位置的第二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OYMCK”的情況 而使退避輥R2 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第一退避輥Rl移動到第一分離位置的第
三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YMCK”的情況而 使退避輥R3 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和R2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 四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YMC” 的情況而使退避輥Rl、R3、R4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2和R5移動到各自的分 離位置的第五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 為“0YMC”的情況而使退避輥R2 R4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和R5移動到 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六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 設定信息為“YMC”的情況而使退避輥R3 R4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R2、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七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O”的情況而使 退避輥Rl和R2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3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八 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K”的情況而使 退避輥Rl、R4、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2和R3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 九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0K”的情況而使退避輥R2、R4、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和R3移動到各自的分離 位置的第十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的情況而使第 一退避輥Rl移動到第一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2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十一姿 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0”的情況而 使第二退避輥R2移動到第二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和R3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 第十二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K” 的情況而使退避輥R4和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 R3移動到各自的分離 位置的第十三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 為“無色”的情況而使所有的退避輥Rl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十四姿勢設定信 肩、ο這樣,第一姿勢設定信息至第十四姿勢設定信息構成第一實例的姿勢設定信息。C4C:姿勢選擇單元姿勢選擇單元C4C基于包括在由圖像形成信息接收單元C4A接收到的圖像形成信 息中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和存儲在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中的姿勢設定表TB來選 擇在作業(yè)執(zhí)行時的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第一實例的姿勢選擇單元C4C通過對應于圖像形 成顏色設定信息來選擇姿勢設定表TB中的姿勢設定信息,從而選擇在作業(yè)執(zhí)行時的中間 轉印帶B的姿勢。C4D 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具有第一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1和第二專 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2,并且控制專色G和0的感光鼓Pg和Po與中間轉印帶B之間的接觸和分離。C4D1 第一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當使用綠色感光鼓Pg時,第一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1使第一退避輥Rl移 動到第一接觸位置,并且當不使用綠色感光鼓Pg時,第一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1使 第一退避輥Rl移動到第一分離位置。C4D2 第二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
當使用橙色感光鼓Po時,第二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2使第二退避輥R2移 動到第二接觸位置,并且當不使用橙色感光鼓Po時,第二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2使 第二退避輥R2移動到第二分離位置。C4E 三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當使用Y、M、C的感光鼓Py Pc時,三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E使第三退避輥 R3移動到第三接觸位置,并且當不使用感光鼓Py Pc時,三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E使 第三退避輥R3移動到第三分離位置。C4F 黑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當使用黑色感光鼓Pk時,黑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F使第四退避輥R4移動到 第四接觸位置,并且當不使用黑色感光鼓Pk時,黑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F使第四退避 輥R4移動到第四分離位置。C4G 第五接觸分離控制單元當使用Y、M、C的感光鼓Py Pc或黑色感光鼓Pk時,第五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G 使第五退避輥R5移動到第五接觸位置,并且當不使用感光鼓Py Pc或黑色感光鼓Pk時, 第五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G使第五退避輥R5移動到第五分離位置。這樣,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姿勢控制單元C4根據(jù)由姿勢選擇單元C4C選擇的姿 勢設定信息使退避輥Rl R5在各自的接觸位置與各自的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從而控制在 作業(yè)執(zhí)行時的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關于由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進行的處理的流程,由于僅是進行當 接收到從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的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程序APl發(fā)送的圖像形成信息時,根據(jù) 與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相對應的姿勢設定表TB中的姿勢設定信息使退避輥Rl R5在 各自的接觸位置與各自的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因此將省略圖示和參考流程圖進行的詳細說 明。(第一實例的作用)在具有上述構造的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當執(zhí)行圖像形成操作, 即所謂的作業(yè)時,利用供應到顯影單元GG GK的顯影輥RO的各種顏色的調色劑對感光鼓 Pg Pk表面上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在一次轉印區(qū)域Q3g Q3k中,一次轉印輥Tlg Tlk將感光鼓Pg Pk表面上的調色劑圖像依次相互疊加地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B上,由 此形成彩色圖像。然后,將形成在中間轉印帶B上的彩色圖像傳送到二次轉印區(qū)域Q4,進而 由二次轉印器T2將彩色圖像二次轉印到記錄紙張S上。在第一實例的帶組件BM中,作為 除電部件實例的板狀除電金屬片JB以非接觸的方式設置在一次轉印輥Tlg Tlk沿箭頭 Ya方向的下游側,進而去除中間轉印帶B上的電荷。結果,將減少由于一次轉印輥Tlg Tlk的放電而導致中間轉印帶B上的調色劑圖像局部帶電從而發(fā)生雜亂或飛散。此外,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當接收到從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發(fā)送的圖像形成信息時,改變對中間轉印帶B的張力施加狀態(tài),由此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在 本申請說明書中,“張力施加狀態(tài)的變化”是指對中間轉印帶B施加張力的帶支撐輥Rd、Rt、 Rt2、Rt3、Rta、Rtb, Rw、Rf、T2a、Rl R5以及Tlg Tlk的位置的變化或施加的張力的大 小的變化。因此,包括退避輥Rl R5從各自的接觸位置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進而不施 加張力的情況和施加的張力小的情況。
具體而言,如圖5和圖6所示,對應于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圖像形成信息中的圖像形 成顏色設定信息選擇姿勢設定表TB中的姿勢設定信息,并且根據(jù)所選的姿勢設定信息使 退避輥Rl R5在各自的接觸位置與各自的分離位置之間移動,由此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 姿勢。例如,當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0YMCK”時,選擇姿勢設定表TB中的第一姿勢 設定信息,并且如圖2所示,使所有的退避輥Rl 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圖7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操作說明圖,是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的姿勢變化的實 例的放大說明圖,并且是對應于綠色和橙色的感光鼓從圖2的狀態(tài)變?yōu)榕c中間轉印帶分離 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8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操作說明圖,是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的姿勢變化的實 例的放大說明圖,并且是對應于黃色、品紅色以及藍綠色的感光鼓從圖7的狀態(tài)變?yōu)榕c中 間轉印帶分離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圖9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操作說明圖,是第一實例的中間轉印帶的姿勢變化的實 例的放大說明圖,并且是對應于黃色、品紅色、藍綠色以及黑色的感光鼓從圖2的狀態(tài)變?yōu)?與中間轉印帶分離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當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圖像形成信息中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YMCK”時,選擇 姿勢設定表TB中的第四姿勢設定信息,并且如圖7所示,退避輥Rl和R2移動到各自的分離 位置。當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K”時,選擇姿勢設定表TB中的第十三姿勢設定信息, 并且如圖8所示,退避輥Rl R3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當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圖像形成 信息中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O”時,選擇姿勢設定表TB中的第八姿勢設定信息,并 且如圖9所示,退避輥R3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因此,在第一實例中,當執(zhí)行所謂的六色模式、四色模式、單色模式等時,不使用的 感光鼓Pg Pk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將抑制諸如 部件Pg Pk和B的磨損等經時劣化。特別地,在第一實例中,如圖5所示,執(zhí)行一種六色模 式、兩種五色模式、三種四色模式、一種三色模式、三種兩色模式、三種一色模式以及一種零 色模式總共十四種方案。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中間轉印帶B對應于十四 種方案而變?yōu)槭姆N姿勢,并且可有效抑制諸如部件Pg Pk和B的磨損等經時劣化。在第一實例中,當退避輥Rl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時,退避輥Rl R5與中 間轉印帶B分離,并且如圖3B所示連動件LNl LN4使相應的一次轉印輥Tlg Tlk和除 電金屬片JB同時離開中間轉印帶B。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可進一步抑制 諸如中間轉印帶B的磨損等經時劣化。如圖7 9所示,當不使用三種顏色Y、M、C的三個感光鼓Py、Pm、Pc時,第三退避 輥R3移動到第三分離位置,由此同時分離三種顏色的感光鼓Py Pc。結果,在第一實例的 圖像形成裝置U中,使Y、M、C的感光鼓Py Pc接觸和分離的機構是通用的,從而可以減少零件的數(shù)量等。此外,在第一實例中,如圖2所示,預先進行設定,以使得沿著中間轉印帶B的外表面從第三退避輥R3到第四退避輥R4的第一線段Ll呈直線狀。也就是說,在第一實例中, 尤其要求在中間轉印帶B上的一次轉印的轉印位置、轉印時間等的精度,即顏色定位的精 度的Y、M、C、K的一次轉印區(qū)域Q3y Q3k呈直線狀。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第一線段Ll不呈直線狀相比,可以提高 顏色定位的精度,從而容易形成高質量的彩色圖像。此外,在第一實例中,由于可以沿著水平方向布置顏色Y、M、C、K的可見圖像形成 部件(UY+GY) (UK+GK),因此可以全部以相同的構造和相同的狀態(tài)布置可見圖像形成部 件(UY+GY) (UK+GK)。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可以使得可見圖像形成部 件(UY+GY) (UK+GK)的零件通用,從而可以降低圖像形成裝置U的總制造成本。關于不要求與Y、M、C、K所要求的顏色定位精度一樣高的專色G和0,同樣可以通 過使第一線段與沿著中間轉印帶B的外表面從第三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3到第三退避輥 R3的第二線段L2之間的圖2所示的第一角度α最小化以使得中間轉印帶B盡可能沿水平 方向延伸,從而使G和0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的零件通用。例如,當?shù)?一角度α不大于1.6°時,即使G和0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與Y、M、C、 K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Y+GY) (UK+GK)構造布置完全相同,也可以在不干涉中間轉印帶 B的情況下沿著與圖面垂直的方向拆裝G和0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此外,通過使圖2所示的角度α、β以及(α + γ)最小化,可以減小中間轉印帶 B沿豎直方向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還可以減小從帶組件BM的下端到可見圖像形成部件 (UG+GG) (UK+GK)的上端的沿豎直方向的高度,從而可以減小圖像形成裝置U的總高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使得退避輥Rl R5的接觸位置與分離位置之間沿豎直方向 的長度短,也可以在十四種方案下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而使部件Rl R5、Tlg Tlk 以及JB不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并且姿勢變化本身小。此外,當姿勢變化本身小時,在姿勢變化前后,隨著張緊中間轉印帶B的張緊輥 (Rd、Rt、Rt2、Rt3、Rta、Rtb, Rw、Rf, T2a, Rl R5, Tlg Tlk)的變化而變動的中間轉印帶 B的蛇行量的變化小。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可以抑制由于姿勢變化而導 致的蛇行增大。在具有上述構造的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專色用感光鼓Pg和Po 沿Ya方向設置在Y、M、C、K的感光鼓Py Pk的上游側。也就是說,在沿Ya方向的上游側 端部,設置有專色用感光鼓Pg和Po,并且在沿Ya方向的下游側端部,設置有黑色用感光鼓 Pk0此外,第一實例支持“G”、“0”、“K”三種一色模式,也就是說第一實例支持單色打印即所 謂的單色模式,并且將綠色(G)、橙色(0)、黑色(K)三種顏色設定為用于單色打印的基準顏 色。這樣,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將用于基準顏色的感光鼓Pg、Po、Pk設置 在兩個或更多個位置,并且可以設定每種基準顏色的單色打印。用于專色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G+GG)和(U0+G0)的顯影單元GG和GO除了綠 色(G)調色劑和橙色(0)調色劑以外可以裝入任意的調色劑;例如,可以裝入無色透明調色 齊U。此外,例如可以裝入象征作為用戶實例的諸如公司或團體等組織的顏色,即所謂的企業(yè)標準色。結果,當形成企業(yè)標準色的圖像時,與利用Y、M、C、K四種顏色形成企業(yè)標準色的 圖像相比,可抑制諸如色調不良或顯色不良等圖像劣化。此外,在第一實例中,在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中,當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包括G 和0時,對圖像信息進行顏色分離以便將其他顏色Y、M、C、K的調色劑的使用量最小化。結 果,例如,當G或0為企業(yè)標準色并且形成大量企業(yè)標準色圖像時,與一貫利用Y、M、C、K四 種顏色進行打印相比,Y、M、C、K的調色劑的使用量小。此外,在第一實例中,為了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以使中間轉印帶B與不使用的 感光鼓Pg Pk分 離,將三個固定的輥子Rd、Rt2、Rt3以及五個可移動的輥子Rl R5預先 設置在圖2和圖7 9所示的各個位置處。也就是說,在第一實例中,預先設置輥子Rd、Rt2、 Rt3以及Rl R5,使得在線段L4、L2和、3分別相對于第一線段Ll向下傾斜角度(α + Y )、 α、β的狀態(tài)下沿著¥3方向按照線段1^4 0 (1、1 1、財3)、線段1^2(財3、1 2、1 3)、線段1^10 3、 R5、R4)以及線段L3(R4和Rt2)的順序布置這些輥子。結果,例如,即使當選擇與“GYMCK”、 或“GYMC”、或“GK”或“0K”相對應的姿勢設定信息時,也就是說,即使當將姿勢變?yōu)椴皇褂?設置在沿Ya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感光鼓Po和Py Pc的狀態(tài)即所謂的中央下降狀態(tài)時,可 以僅通過移動退避輥Rl R5而將中間轉印帶B與感光鼓Po和Py Pc分離。這樣,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帶組件BM由最少數(shù)量的零件Rd、Rl、Rt3、 R2、R3、R5、R4、Rt2以及設定值Ll L4、α、β、γ構成,其中基于圖6所示的十四種姿勢 設定信息利用上述零件和設定值可以實現(xiàn)圖5所示的總共十四種方案的顏色設定。結果, 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線段L4、L2、L3不相對于線段Ll向下傾斜相比,可減少 零件的數(shù)量,并且可降低圖像形成裝置U的總制造成本。此外,在第一實例中,當如圖7所示退避輥R2移動到第二分離位置時,利用第二連 動件LN2使部件R2、Tlo以及J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并且設置在第一分離時刻接觸位置 處的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 中,與不設置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相比,中間轉印帶B的未由任何張緊輥支撐的部分的 長度即所謂的自由長度短。也就是說,如圖7所示,當不存在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時的 自由長度為張緊輥Rt3與R2之間的長度L2,而當存在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時的自由長 度縮短為張緊輥Rt3與Rta之間的長度L2a和張緊輥Rta與R2之間的長度L2b。圖10為本發(fā)明第一實例的作用說明圖,并且是在中間轉印帶上引起的張緊線的 放大說明圖。如圖10所示,通常,如果自由長度長,則當在自由長度的兩端的張緊輥之間的平 行度低時,即當張緊輥的軸向彼此不平行時,中間轉印帶B易于沿著其寬度方向波動,并且 在卷繞張緊輥的部分的上游側易于產生這樣的現(xiàn)象在中間轉印帶B與感光鼓Pg Pk之 間的間隙處產生不均勻性,即所謂的張緊線。反之,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未設置第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相比, 第二線段L2處的自由長度L2a和L2b短,從而可抑制產生由于張緊輥之間的距離長而導致 的沿Ya方向的褶皺即所謂的張緊線。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未設置第 一分離時刻張緊輥Rta相比,可抑制由于對中間轉印帶B的張力施加狀態(tài)的變化而在中間 轉印帶B上產生的褶皺即張緊線,從而可抑制由于張緊線的產生而導致的諸如轉印不良等 圖像劣化。
此外,在第一實例中,如圖8所示,當退避輥R2和R3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時,通過連動件LN2和LN3使部件R2、R3、Tlo Tlc以及J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并且設置在各 自動分離時刻接觸位置處的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結果,如圖8 所示,當不存在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時的自由長度為張緊輥R3與R4之間的長度L5 =L1+L2,而當存在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時的自由長度縮短為張緊輥Rt3與Rta之 間的長度L5a = L2a、張緊輥Rta與Rtb之間的長度L5b以及張緊輥Rtb與R4之間的長度 L5c。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未設置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相比,將 自由長度分割而縮短為長度L5a L5c,從而可抑制張緊線的產生。此外,在第一實例中,如圖9所示,當?shù)诙吮茌丷2移動到第二接觸位置且退避輥 R3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時,通過連動件LN3和LN4使部件R3 R5、Tlo Tlc以及 J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并且設置在第二分離時刻接觸位置處的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 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結果,如圖9所示,當不存在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時的自由長度 為張緊輥R2與Rt2之間的長度L6,而當存在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時的自由長度縮短為 張緊輥R2與Rtb之間的長度L6a和張緊輥Rtb與Rt2之間的長度L6b。結果,在第一實例 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未設置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相比,將自由長度分割而縮短為長 度L6a和L6b,從而可抑制張緊線的產生。結果,在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未設置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相 比,可抑制由于對中間轉印帶B的張力施加狀態(tài)的變化而導致的張緊線的產生,從而可抑 制由于張緊線的產生而導致的諸如轉印不良等圖像劣化。特別地,當存在第二分離時刻張 緊輥Rtb時,可以抑制第二分離時刻張緊輥Rtb的Ya方向上游側和Ya方向下游側的自由 長度長,從而可抑制由于在Ya方向上游側和Ya方向下游側產生張緊線而導致的圖像劣化。[第二實例]接下來,將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例。在第二實例的說明中,與第一實例的元件相對 應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省略其詳細說明。盡管第二實例就下述幾點不同于上述第一實例,但就其他方面而言與第一實例構 造類似圖11為與第一實例的圖2相對應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帶組件的相關部分放大說 明圖。在圖11中,在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與第一實例的構造相比,省略了橙色 (0)的潛像形成裝置ROSo、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0+G0)、一次轉印輥Tlo、一次轉印區(qū)域Q3o、 除電金屬片JB、第二退避輥R2以及第二連動件LN2。也就是說,在第一實例中最多可以進 行六種顏色的顯影,而在第二實例中最多可以進行五種顏色的顯影。此外,在第二實例中,省略第一實例的第三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3,并且取代第 一實例的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將作為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實例的分離時刻張緊輥 Rta'設置在品紅色感光鼓Pm的下方。如圖11中的虛線所示,將第二實例的分離時刻張緊 輥Rta’預先設置在交點位置處,即連接被固定支撐的驅動輥Rd和處于第五接觸位置的第 五退避輥R5的第一線段La與連接處于第三接觸位置的第三退避輥R3和被固定支撐的第 二中間轉印體支撐部件Rt2的第二線段Lb的交點。(第二實例的控制器C的說明)
圖12為與第一實例的圖4相對應的示出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控制 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圖。圖13為與第一實例的圖5相對應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的 說明圖。在圖12中,第二實例的客戶端個人計算機PC的圖像形成信息發(fā)送程序APl具有 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Cior以取代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C101。Cior 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單元Cior具有在顯示器H2上顯示圖13所示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顯示單元ClOla’,進而設定圖像形成顏色。在圖13中,在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中,顯示出如下總共八種方 案使用全部五種顏色“GYMCK”的情況;分別使用四種顏色“GYMC”和“YMCK”的情況;使用 三種顏色“YMC”的情況;使用兩種顏色“GK”的情況;分別使用一種顏色“G”和“K”的情況; 以及沒有一種顏色,即不使用任何顏色的情況。此外,圖像形成顏色設定圖像101’具有與 第一實例的復選框IOla相似的對應于總共八種方案的作為圖像形成顏色選擇按鈕實例的 八個復選框101a,。圖14為與第一實例的圖6相對應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姿勢設定表的說明圖。此外,在圖12中,第二實例的控制器C具有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和姿勢選擇 單元C4C’以取代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和姿勢選擇單元C4C。此外,在控制器C中,省略 與被省略的第二退避輥R2相對應的第二專色側接觸分離控制單元C4D2。C4B’ 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作為姿勢設定信息存儲單元實例的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存儲有如圖14所示 的姿勢設定表TB’。在圖14中,第二實例的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 “GYMCK”的情況而使所有的退避輥Rl 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的第一姿勢設定信息。 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YMCK”的情況而使退避輥 R3和R4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第一退避輥Rl移動到第一分離位置的第二姿勢設定信 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YMC”的情況而使退 避輥R1、R3、R4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第五退避輥R5移動到第五分離位置的第三姿勢 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YMC”的情況而 使退避輥R3和R4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和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 四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K”的 情況而使退避輥R1、R4、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第三退避輥R3移動到第三分離位置 的第五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K”的情況而使 退避輥R4和R5移動到各自的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l和R3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六 姿勢設定信息。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G”的情 況而使第一退避輥Rl移動到第一接觸位置且使退避輥R3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 第七姿勢設定信息。
此外,姿勢設定表TB’預先存儲有響應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為“無色”的情況而 使所有的退避輥Rl R5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的第八姿勢設定信息。這樣,第一姿勢設定信息至第八姿勢設定信息構成第二實例的姿勢設定信息。C4C,姿勢選擇單元 第二實例的姿勢選擇單元C4C’對應于包括在由圖像形成信息接收單元C4A接收 到的圖像形成信息中的圖像形成顏色設定信息來選擇存儲在姿勢設定表存儲單元C4B’中 的姿勢設定表TB’中的姿勢設定信息,從而選擇在作業(yè)執(zhí)行時的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第二實例的作用)在具有上述構造的本發(fā)明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如圖11所示,分離時刻 張緊輥Rta’設置在部件Rd與R5之間的第一分離線段La和部件R3與Rt2之間的第二分 離線段Lb的交點的位置處。結果,當?shù)谌吮茌丷3移動到第三接觸位置且退避輥R4和R5 移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時,以及當?shù)谖逋吮茌丷5移動到第五接觸位置且退避輥Rl和R3移 動到各自的分離位置時,第二實例的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可以可靠地張緊中間轉印帶B。 也就是說,在第二實例中,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以及當 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處于交點位置處的分離時刻張緊輥 Rta'均可與中間轉印帶B可靠地接觸。例如,當將分離時刻張緊輥Rta’沿Ya方向設置在交點位置的上游側時,當由Ya 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被固定支撐的張緊輥Rta’與Rt2之間的 自由長度長于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被固定支撐的張緊 輥Rd與Rta’之間的自由長度。相反,例如,當將分離時刻張緊輥Rta’沿Ya方向設置在交 點位置的下游側時,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張緊輥Rd與 Rta'之間的自由長度長于當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張緊輥 Rta,與Rt2之間的自由長度。反之,在第二實例中,由于分離時刻張緊輥Rta’設置在交點位置處,因此與未設置 在交點位置相比,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以及當由Ya方 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被固定支撐的張緊輥Rd與Rta’之間的自 由長度和張緊輥Rta’與Rt2之間的自由長度均不會太長。結果,在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僅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 轉印帶B的姿勢時或者僅當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可抑制 自由長度長,進而抑制圖10所示的張緊線的產生。此外,例如,當將分離時刻張緊輥Rta’沿Ya方向設置在交點位置的上游側時,當 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對中間轉印帶 B施加的張力高于當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分離時刻張緊 輥Rta’對中間轉印帶B施加的張力。相反,例如,當將分離時刻張緊輥Rta’沿Ya方向設 置在交點位置的下游側時,當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分離時 刻張緊輥Rta’對中間轉印帶B施加的張力高于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 帶B的姿勢時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對中間轉印帶B施加的張力。反之,在第二實例中,由于分離時刻張緊輥Rta’設置在交點位置處,因此可使當 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對中間轉印帶B施加的張力與當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分離時刻張緊輥 Rta'對中間轉印帶B施加的張力相等。結果,在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中,僅當由Ya方向上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或者僅當由Ya方向下游側的下降而改變中間轉印帶B的姿勢時,由分離 時刻張緊輥Rta’施加的張力高,并且可抑制整個中間轉印帶B的張力分布偏斜不均。另外,最多能夠進行五種顏色的顯影的第二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產生與最多能 夠進行六種顏色的顯影的第一實例的圖像形成裝置U相似的效果。(變型)盡管已詳細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各實例,但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例,而是在由權利 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主旨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型。下面將示出本發(fā)明的變型(HOl) (H013)。(HOl)盡管在上述實例中圖像形成裝置U是所謂的多功能裝置,但本發(fā)明不限于 此;例如,圖像形成裝置U可以是打印機或傳真機。(H02)在上述實例中,圖像形成裝置U不限于使用五種顏色或六種顏色的調色劑 的圖像形成裝置,而是可以為例如使用不多于四種顏色或不少于七種顏色的調色劑的圖像 形成裝置。(H03)盡管在上述實例中使用了六種顏色綠色(G);橙色(0);黃色⑴;品紅色 (M);藍綠色(C);以及黑色⑷的調色劑,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除了上述六 種顏色之外的其他顏色的調色劑以取代綠色(G)和橙色(0)的調色劑。另外,可以使用下述 顏色的調色劑涂覆在圖像表面以便防水和保護的無色調色劑;以及在打印紙上的圖像中 形成預定構造和布置的例如線狀的磁線的磁調色劑以便防竊。例如,在日本未經審查已公 布的專利申請公開No. 2006-256124中說明了一種檢測從磁線產生的磁脈沖的防竊裝置, 且為公知技術。(H04)盡管在上述實例中,在一次轉印區(qū)域Q3g Q3k中設置與感光鼓Pg Pk相 對的一次轉印輥Tlg Tlk,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設置非接觸型一次轉印電暈管 以取代一次轉印輥Tlg Tlk。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預先設置一次轉印電暈管以使得即使當 退避輥Rl R5移動到分離位置時,也不會接觸未被使用的相應的一次轉印電暈管,進而可 在一次轉印電暈管不與退避輥Rl R5和除電金屬片JB的移動連動的情況下達到本發(fā)明 的效果。(H05)盡管在上述實例中,通過使輥子Rl R5和Tlg Tlk在接觸位置與分離 位置之間移動而使得中間轉印帶B與感光鼓Pg Pk彼此接觸或分離,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 例如,以這樣的構造也可以達到本發(fā)明的效果即,省略退避輥Rl R5,僅使一次轉印輥 Tlg Tlm在接觸位置與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并且使由于一次轉印輥Tlg Tlm引起的中間 轉印帶B的移動與除電金屬片JB的移動彼此同步。也就是說,一次轉印輥Tlg Tlm可以 提供退避輥Rl R5的功能。(H06)盡管在上述實例中,除電金屬片JB設置成不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取代除電金屬片JB,使作為除電部件實例的導 電無紡布或除電刷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在這種情況下,設置類似于連動件LNl LN4的 結構以使中間轉印帶B的移動與導電無紡布或除電刷的移動彼此同步,并且利用導電無紡布或除電刷的按壓力的變化和分離,防止中間轉印帶B的傳送阻力和除電性能改變。
(H07)在第一實例中,除了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之外,為了抑制圖10所示的 張緊線的產生而在一個或多個位置處設置類似的分離時刻張緊輥,可以進一步抑制張緊線 的產生。盡管優(yōu)選在對應于易于產生張緊線的位置,即在如第一實例中自由長度太長的位 置設置多個分離時刻張緊輥Rta和Rtb,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如同第二實例,根據(jù)裝置結構 等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即使當帶組件BM最多能夠進行六種顏色的顯影時,也僅在一 個位置設置分離時刻張緊輥(Rta、Rtb)。(H08)盡管在第一實例中,優(yōu)選設置張緊輥(Rd、Rt、Rt2、Rt3、Rl R5、Tlg Tlk) 以使得圖2所示的線段Ll L4呈直線狀,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當線段Ll L4不呈直線狀 時,也可以達到本發(fā)明的效果。(H09)盡管在第一實例中,線段Ll L4沿著左右方向及其傾斜方向延伸以便盡 可能沿水平方向設置Y、M、C、K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Y+GY) (UK+GK),并且特別地,第一 線段Ll水平地延伸,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線段Ll L4可以沿著上下方向及其傾斜方 向延伸以便將各顏色的可見圖像形成部件(UY+GY) (UK+GK)設置成盡可能沿豎直方向延 伸。在這種情況下,特別地,優(yōu)選第一線段Ll豎直地延伸。(H010)盡管在各實例中,當?shù)谌吮茌丷3移動到第三分離位置時,三種顏色的感 光鼓Py Pc通過連動件LN3而同時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通過 對應于Y、M、C的感光鼓Py Pc設置單獨的退避輥和連動件,三種顏色的感光鼓Py Pc 可以構造成同時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或者分別單獨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HOll)盡管在各實例中,專色用感光鼓Pg和Po沿Ya方向設置在Y、M、C、K的感 光鼓Py Pk的上游側,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專色用感光鼓Pg和Po可以設置在黑色 感光鼓Pk沿Ya方向的下游側或者設置在Y、M、C、K的感光鼓Py Pk之間。此外,例如, 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僅將橙色感光鼓Po設置在黑色感光鼓Pk沿Ya方向的下游側。(H012)盡管在第一實例中,執(zhí)行圖5所示的下述十四種方案使用全部六種顏 色“G0YMCK”的情況;分別使用五種顏色“GYMCK”和“0YMCK”的情況;分別使用四種顏色 “YMCK”、“GYMC”以及“0YMC”的情況;使用三種顏色“YMC”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種顏色“GO”、 “GK”以及“OK”的情況;分別使用一種顏色“G”、“0”以及“K”的情況;以及“沒有一種”顏 色,即不使用任何顏色的情況,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添加使用五種顏色“G0YMC” 的情況和使用三種顏色“G0K”的情況這兩種方案。(H013)在第一實例中,圖2所示的第三角度、可以為0。也就是說,可以采用這 樣的構造即,感光鼓Pg設置在第二線段L2的延伸線上,并且感光鼓Pg和Po設置在同一 條線上。
權利要求
一種中間轉印裝置,包括環(huán)帶狀的中間轉印體,其外表面沿著旋轉方向依次穿過所述外表面與用于保持第一圖像的第一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和所述外表面與用于保持第二圖像的第二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第一移動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背面?zhèn)炔⑶椅挥谒龅谝粓D像保持部件的一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1與第二位置-1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一移動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1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所述第二位置-1比所述第一位置-1遠離所述中間轉印體;第二移動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炔⑶椅挥谒龅诙D像保持部件的一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2與第二位置-2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二移動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2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所述第二位置-2比所述第一位置-2遠離所述中間轉印體;第一張力施加部件,其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一移動部件的上游側,并且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第二張力施加部件,其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的下游側,并且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以及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龋⑶抑辽佼斔龅谝灰苿硬考苿拥剿龅诙恢?1或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2時,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并且當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處于所述第一位置-1且所述第二移動部件處于所述第一位置-2時,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與所述中間轉印體分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還包括第四張力施加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炔⑶已刂鲋虚g轉印體 的所述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之間,并且對所述中間轉 印體施加張力。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其中,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預先設置在交點位置處,所述交點位置是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 的交點,所述第一線段連接所述第一張力施加部件和處于所述第一位置_2的所述第二移 動部件,所述第二線段連接處于所述第一位置-1的所述第一移動部件和所述第二張力施 加部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包括所述中間轉印體,其外表面沿著所述旋轉方向依次穿過所述外表面與所述第一圖像保 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所述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以及所述外表面與用 于保持第三圖像的第三圖像保持部件相對的區(qū)域;第三移動部件,其設置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背面?zhèn)炔⑶已刂鲋虚g轉印體的所 述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之間,并且可在第一位置-3 與第二位置_3之間移動,其中,所述第三移動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_3對所述中間轉印體施 加張力,所述第二位置_3比所述第一位置_3遠離所述中間轉印體;以及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當所述第一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一位置_3時,所述第三 張力施加部件對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三 移動部件之間的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并且當所述第一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一位 置-1、所述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_2并且所述第三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 位置_3時,所述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對沿著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旋轉方向位于所述第一 移動部件與所述第二張力施加部件之間的所述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
5.一種轉印裝置,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中間轉印裝置,其中,將由各個圖像保持部件保持 的圖像轉印到所述環(huán)帶狀的中間轉印體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中間轉印體設置成使所述外 表面與各圖像保持部件相對;以及最終轉印部件,其將已轉印在所述中間轉印體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圖像轉印到最終 轉印體上。
6.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圖像保持部件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對應于各圖像的各潛像;顯影裝置,其將所述各個圖像保持部件各自表面上的所述各潛像顯影成作為可見圖像 的各圖像;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印裝置,其將所述圖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各圖像轉印 到介質上;以及定影裝置,其對所述介質的表面上的圖像進行定影。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中間轉印裝置、轉印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該中間轉印裝置包括環(huán)帶狀的中間轉印體;第一移動部件,其可在第一位置-1與比所述第一位置-1遠離中間轉印體的第二位置-1之間移動;第二移動部件,其可在第一位置-2與比第一位置-2遠離中間轉印體的第二位置-2之間移動;第一張力施加部件;第二張力施加部件;以及第三張力施加部件,至少當?shù)谝灰苿硬考苿拥降诙恢?1或者第二移動部件移動到第二位置-2時,第三張力施加部件對中間轉印體施加張力,并且當?shù)谝灰苿硬考幱诘谝晃恢?1且第二移動部件處于第一位置-2時,第三張力施加部件與中間轉印體分離。
文檔編號G03G15/16GK101846941SQ20091017601
公開日2010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27日
發(fā)明者杉谷和俊, 江連平和, 金山清俊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