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變焦鏡頭和攝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63538閱讀:3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變焦鏡頭和攝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變焦鏡頭和拍攝裝置,特別是,適用于攝像機或數碼相機等利用攝影元件受光的照相機,并涉及一種抖動校正的變焦鏡頭、以及使用該變焦鏡頭的攝像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有如下周知的方法作為照相機中存儲單元,通過攝像元件存儲在攝像元件面上形成的被攝體圖像。該存儲動作在由各光電轉換元件將被攝體圖像的光量轉換為電輸出后進行。上述攝像元件采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等光電轉換元件。
隨著近年來微加工技術的技術進步,實現了中央運算處理裝置(CPU)的高速化和存儲介質的高集成化,從而可以高速處理以前無法處理的大容量的圖像數據。而且,受光元件也實現了高集成化和小型化,通過其高集成化可以存儲更高的空間頻率,通過其小型化可以實現照相機整體的小型化。
而且,為了能夠在大范圍的攝像環(huán)境中使用,對變焦鏡頭的要求、特別是對大變焦比的要求越來越高。
但是,由于在大變焦比的光學系統(tǒng)中望遠端狀態(tài)的視角變窄,所以,即使是微小的抖動,也會導致影像發(fā)生較大抖動。因此,特別是在大變焦比的攝像機中,有一種所謂的電子式抖動校正系統(tǒng),該電子式抖動校正系統(tǒng)使受光元件的圖像攝取范圍移位,從而校正抖動。
而且,現有技術中有一種所謂的抖動校正光學系統(tǒng),其通過使構成透鏡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從而對使圖像位置移位時發(fā)生的光學性能劣化進行校正。
抖動校正光學系統(tǒng)有例如檢測系統(tǒng),檢測隨著快門釋放引起的抖動而產生的照相機抖動;控制系統(tǒng),根據從檢測系統(tǒng)輸出的信號而向透鏡位置提供校正量;以及驅動系統(tǒng),根據來自于控制系統(tǒng)的輸出而使規(guī)定的透鏡移位。從而該抖動校正光學系統(tǒng)可以作為光學式抖動校正系統(tǒng)發(fā)揮功能。
在該光學式抖動校正系統(tǒng)中,根據驅動系統(tǒng)驅動的透鏡移位可以使圖像移位,通過驅動系統(tǒng)驅動的透鏡移位可以對照相機抖動導致的圖像抖動進行校正。
作為這些抖動校正光學系統(tǒng),現有技術有例如特開2002-244037號公報、特開2003-228001號公報、特開2003-295057號公報中記載的技術。
在特開2002-244037號公報記載的連續(xù)變焦透鏡中,配置于孔徑光闌的圖像側的第三透鏡群由正部分透鏡群和負部分透鏡群構成,通過使上述正部分透鏡群移位而使圖像移位。
在特開2003-228001號公報記載的連續(xù)變焦透鏡中,配置于孔徑光闌的圖像側的第三透鏡群由負部分透鏡群和正部分透鏡群構成,通過使上述正部分透鏡群移位而使圖像移位。
在特開2003-295057號公報中記載的變焦透鏡中,通過使第三透鏡群整體移動而使圖像移位。
在上述現有技術的抖動校正光學系統(tǒng)中,存在以下問題由于使孔徑光闌附近的透鏡群移位,所以,用于移位的驅動機構和用于開關孔徑光闌的機構、以及在變焦或聚焦時使各透鏡沿光軸方向移動的機構容易發(fā)生干擾,并且使鏡筒在徑方向上增大。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增加透鏡枚數、易于小型化的可以實現抖動校正的變焦透鏡,以及使用該變焦透鏡的攝像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當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上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上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上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孔徑光闌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鏡群包括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并可以通過上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f5p作為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作為沿著從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中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的長度,則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攝像裝置包括變焦透鏡、以及將通過上述變焦透鏡形成的光學圖像變換為電信號的攝像元件,上述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按順序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當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上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上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上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孔徑光闌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鏡群由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構成,并可以通過上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f5p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作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地長度,則本發(fā)明的攝像裝置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
因此,在本發(fā)明中,在作為可動透鏡群的第四透鏡群的圖像側配置作為固定透鏡群的第五透鏡群,并且,在圖像移位時,使處于從孔徑光闌離開的位置上的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
關于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按順序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當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上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上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上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孔徑光闌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鏡群由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構成,并可以通過上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f5p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作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的長度,則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
而且,本發(fā)明的攝像裝置包括變焦透鏡、以及將通過上述變焦透鏡形成的光學圖像變換為電信號的攝像元件,上述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按順序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當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上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上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上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孔徑光闌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鏡群由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構成,并可以通過上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f5p作為配置于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作為沿著從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的長度,則本發(fā)明的攝像裝置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
因此,本發(fā)明由于配置有第五透鏡群,減少了可動的第四透鏡群的透鏡枚數,實現輕量化,從而,可以實現驅動第四透鏡群的機構的結構簡化,透鏡系統(tǒng)的小型化。
而且,當安裝了抖動校正機構時,使透鏡在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機構不會和用于變焦或聚焦的透鏡驅動機構或光闌開閉機構發(fā)生干擾,鏡筒的尺寸、特別是徑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
而且,因為滿足了條件式(1),所以可以將用于使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移動的驅動機構小型化,同時,還可以實現透鏡全長的小型化,并且,可以抑制當上述正部分透鏡群移位時(下面,稱為“圖像移位時”),在畫面中心部發(fā)生的偏心彗形像差過大的現象。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和第十方面中,Db作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面到孔徑光闌的光軸的長度,并滿足以下條件式(2)0.5<f5p<Db<1.3,因此,可以很好地校正圖像移位時發(fā)生的軸外像差的變動。
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十一方面以及第十二方面中,f5n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負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ft作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點距離,并滿足條件式(3)0.3<|f5n|/ft<0.9,因此,可以很好地校正在第五透鏡群中的負部分透鏡群發(fā)生的正的球面像差。
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至第八方面以及第十三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配置于所述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中至少有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C5p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面的透鏡面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并滿足條件式(4)-5<C5p·ft<-2,因此,可以很好地校正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發(fā)生的各像差,并在圖像移位時獲得良好的光學性能。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折射力配置以及變焦時各透鏡群是否可動的示意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第一實施例透鏡構成的示意圖;圖3是和圖4至圖8共同表示數值實施例1的各種像差圖,該數值實施例1將具體數值適用于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第一實施例;本圖3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4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5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6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7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8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9示出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第二實施例的透鏡構成;圖10是和圖11至圖15共同表示數值實施例2的各種像差圖,該數值實施例2將具體數值適用于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第二實施例;圖10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
圖11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中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12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13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14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15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16示出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第三實施例的透鏡構成;圖17是和圖18至圖22共同表示數值實施例3的各種像差圖,該數值實施例3將具體數值適用于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第三實施例;圖17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18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19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球面像差、像散現象、失真像差以及彗形像差;圖20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21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22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以及圖23是表示適用于數碼照相機的本發(fā)明攝像裝置的實施例的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和攝像裝置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
本發(fā)明涉及的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或負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
第二透鏡群具有變焦功能,第四透鏡群具有校正功能,通過將兩者組合,當第二透鏡群從物體側移動到圖像側時,在保持像面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焦點距離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為望遠端狀態(tài)。
第四透鏡群具有上述校正功能的同時,還具有聚焦功能,對被攝體位置變化導致的像面位置的變化進行補償。
第五透鏡群由負部分透鏡群以及隔著空氣間隔配置在其圖像側的正部分透鏡群所組成,并可通過使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
孔徑光闌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中,具有可以使第二透鏡群和第四透鏡群沿光軸方向移動的結構,所以,變焦時或聚焦時的驅動方法可以采用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驅動方法。此外,通過使比第四透鏡群更靠近圖像側配置的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因此,減少變焦時或聚焦時的驅動機構和驅動孔徑光闌的機構之間的干擾,縮小各透鏡群彼此之間的間隔。其結果是,可以實現透鏡系統(tǒng)的小型化,可以在抖動校正時,以圖像劣化較少的狀態(tài)進行圖像移位。
此外,對于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即使是不進行圖像移位,也可以充分發(fā)揮高光學性能。以往,在光學系統(tǒng)的圖像側配置有顏色分解棱鏡的變焦透鏡中,可動的第四透鏡群多由三枚構成,這樣,第四透鏡群變重,存在難以實現自動聚焦高速化和驅動機構的結構簡易化的問題。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通過在可動的第四透鏡群的圖像側配置固定于光軸方向的第五透鏡群,可以減少構成第四透鏡群的透鏡枚數,隨著第四透鏡群的輕量化,可以實現自動聚焦高速化、以及用于驅動第四透鏡群的驅動機構的結構簡化。
如果將f5p作為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將Da作為沿著光軸的長度,該長度從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則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1)上述條件式(1)是規(guī)定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和逆光聚焦的比率的條件式,并且是規(guī)定抖動校正系數的條件式。
抖動校正系數是圖像移位量相對于透鏡移位量的比率,該透鏡移位量是使規(guī)定的透鏡群在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動時的透鏡移位量。在本發(fā)明中,移位透鏡群(第五透鏡群的正部分透鏡群)配置于最靠近圖像側,因此,如果正部分透鏡群的橫向倍率是βs,則抖動校正系數γ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γ=1-βs
例如,條件式(1)是1時,射入到正部分透鏡群的軸光接近于平行光,因為βs幾乎是0,所以,抖動校正系數γ是接近于1的數值。而且,當條件式(1)是大于1的數值時,βs是正值,反之,當條件式(1)是小于1的數值時,βs是負值。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中,超過條件式(1)的上限值時,抖動校正系數變小,在只進行規(guī)定量的圖像移位時所需要的透鏡移位量過大,從而導致驅動機構的大型化。
反之,在低于條件式(1)的下限值時,在分母變大的情況下,則會導致透鏡全長的大型化。此外,在分子變小的情況下,移位透鏡群的焦點距離過短,當圖像移位時、在畫面中心部產生的偏心彗形像差過大,從而導致難以對其進行校正,無法確保規(guī)定的光學性能。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中,為了很好地校正圖像移位時發(fā)生的軸外像差的變動,優(yōu)選Db作為沿著從配置在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面到孔徑光闌的光軸的長度,并滿足以下條件式(2)0.5<f5p/Db<1.3(2)上述條件式(2)位條件式,用于規(guī)定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與孔徑光闌和正部分透鏡群之間距離的比,并規(guī)定射出瞳孔的位置。
當超過條件式(2)的上限值時,射出瞳孔位置接近像面位置,即、入射到CCD上主光線以離開光軸的方式進行,為了獲得規(guī)定的周圍光量,則無法避免透鏡直徑的大型化的問題。
反之,當低于條件式(2)的下限值時,在分母變大的情況下,會引起透鏡全長的大型化。此外,在分子變小的情況下,透鏡移位時發(fā)生的入射角度的變化過大。其結果是,即使在畫面中心部對抖動進行了較好地校正,在畫面周圍部卻無法進行圖像抖動校正。
在本發(fā)明中,為了進一步實現高性能化,優(yōu)選f5n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負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ft作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點距離,并滿足以下條件式(3)。
0.3<|f5n|/ft(3)上述條件式(3)是規(guī)定第五透鏡群中的負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的條件式。
當低于條件式(3)的下限值時,則難以更好地校正負部分透鏡群中產生的正球面像差,并且無法獲得規(guī)定的光學性能。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中,為了很好地對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單獨產生的各像差進行校正,從而在圖像移位時也可以獲得更加好的光學性能,優(yōu)選正部分透鏡群至少由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構成,C5p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面的透鏡面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并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5<C5p·ft<-2(4)上述條件式(4)是規(guī)定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透鏡面曲率半徑的條件式。
當超過條件式(4)的上限值時(曲率半徑增大),則無法控制圖像移位時畫面中心部產生的彗形像差。
反之,當低于條件式(4)的下限值時(曲率半徑減小),則圖像移位時在畫面周圍部產生的彗形像差的變動增大。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中,由于采用了非球面透鏡,因此可實現更高的光學性能。特別是,通過在第五透鏡群中導入非球面,可以進一步實現中心性能的更高的性能化。此外,通過在第二透鏡群中使用非球面透鏡,還可以更好地校正廣角端狀態(tài)下產生的視角導致的彗形像差的變動。
而且,無庸諱言,通過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中采用多個非球面,可以獲得更高的光學性能。
此外,為了防止莫爾圖的發(fā)生,也可以在第五透鏡群的圖像側配置低通濾光鏡,或者根據CCD等受光元件的光譜靈敏度特性配置紅外線截止濾光鏡。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各實施例和數值實施例進行說明。
此外,在各實施例中采用了非球面,下面的等式1表示非球面形狀。
等式1x=cy2/(1+(1-(1+κ)c2y2)1/2)+c4y4+c6y6+…這里,y為距離光軸的高度x為下垂量
c為曲率κ為圓錐常數C4、C6…為非球面系數圖1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涉及的變焦透鏡的折射力分配,從物體側開始,依次排列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G1、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G2、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G3、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G4、具有正折射力或負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G5。當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望遠端狀態(tài)變焦時,第二透鏡群G2向圖像側移動,以使第一透鏡群G1和第二透鏡群G2之間的空氣間隔增大,第二透鏡群G2和第三透鏡群G3之間的空氣間隔減小。這時,第一透鏡群G1、第三透鏡群G3、第五透鏡群G5固定于光軸方向,第四透鏡群G4進行移動,以校正隨著第二透鏡群G2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并且,在近距離聚焦時向物體側移動。
圖2示出本發(fā)明變焦透鏡的第一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第一透鏡群G1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負透鏡和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的組合透鏡L111、以及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L 112構成;第二透鏡群G2由凹面朝向圖像側的負透鏡L 121、以及兩側凹面形狀的負透鏡和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的組合透鏡L 122構成;第三透鏡群G3由正半月形(meniscus)透鏡L 13構成;第四透鏡群G4由兩側凸面透鏡和凹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負透鏡的組合透鏡L14構成;第五透鏡群G5由凹面朝向圖像側的負透鏡L 151、以及兩側凸面透鏡和凹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負透鏡的組合正透鏡L152構成。
在該第一實施例中,孔徑光闌S配置于第三透鏡群G3的物體側,而在透鏡位置狀態(tài)變化時是固定的。
在該第一實施例中,配置于第五透鏡群G5中的負透鏡L 151作為負部分透鏡群、組合正透鏡L 152作為正部分透鏡群而發(fā)揮功能,并可以通過組合正透鏡L 152沿著與光軸垂直的方向移位而移動圖像。此外,在第五透鏡群G5的圖像側配置有棱鏡PP和低通濾波器LPF 1。
表1示出將具體數值適用于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數值實施例一的各個值。該數值實施例一和后面說明的各數值實施例的各個表中的f表示焦點距離、FNo表示F號碼、2ω表示視角,折射率和阿貝(abbe)數是與d線(λ=587.6nm)對應的值。此外,表1中的曲率半徑0表示平面。
表1f 2.94~7.31~27.6FNO 1.72~1.80~2.792ω 56.73~22.28~5.93°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1 58.6067 0.700 1.84666 23.82 19.1434 3.250 1.60738 56.83 -66.31640.1404 18.6022 2.100 1.80400 46.65 72.8181 (D5)6 72.8181 0.400 1.83500 43.07 6.2198 2.1508 -8.1923 0.500 1.74430 49.29 7.3027 2.394 1.92286 20.910 0.0000 (D10)11 0.0000 1.390 (孔徑光闌)12 -36.63622.500 1.48749 70.413-13.2678(D13)14 18.7886 2.150 1.77250 49.615 -11.22940.450 1.92286 20.916 -19.5023(D16)17 -63.88510.600 1.83400 37.418 29.2408 0.80019 287.70060.500 1.92286 20.920 49.9719 1.750 1.69350 53.221 -10.43581.00022 0.0000 11.0001.58913 61.323 0.0000 1.900 1.51680 64.224 0 0000 (Bf)第13面、第21面的各透鏡面是由非球面構成,非球面系數如表2所示。此外,在表2和以下示出非球面系數的表中“E-i”是以10為底的指數表示,即、表示“10-i”,例如、“0.26029E-05”表示“0.26029×10-05”。
表2第13面κ=+0.000 C4=+0.23076×10-3C6=+0.70769×10-5C8=-0.32205×10-6C10=+0.11069×10-7第21κ=+0.000 C4=+0.38815×10-3C6=-0.34876×10-5C8=+0.21930×10-6C10=-0.53874×10-8隨著透鏡位置狀態(tài)由廣角端狀態(tài)向望遠端狀態(tài)變化,第一透鏡群G1和第二透鏡群G2之間的面間隔D5、第二透鏡群G2和孔徑光闌S之間的面間隔D10、第三透鏡群G3和第四透鏡群G4之間的面間隔D13、第四透鏡群G4和第五透鏡群G5之間的面間隔D16也發(fā)生變化。因此,在表3中,焦點距離f同時表示上述各面間隔的廣角端狀態(tài)、廣角端和望遠端之間的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以及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各值。
表3可變間隔表f 2.940 7.31227.628D5 0.420 7.35313.851D1015.9719.0382.540D138.830 6.9428.808D161.192 3.0791.213Bf 0.811 0.8110.811
表4示出數值實施例一中的各條件式(1)、(2)、(3)、(4)的對應值。
表4f5n=-12.864f5p=+13.559(1)f5p/Da=0.922(2)f5p/Db=0.757(3)|f5n|/ft=0.466(4)C5p·ft=-2.647圖3至圖5分別示出上述數值實施例一的無限聚焦狀態(tài)下的各像差圖。圖3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f=2.940)下的各像差圖,圖4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f=7.312)下的各像差圖,圖5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f=27.628)下的各像差圖。
在圖3至圖5的各像差圖中,像散現象圖中的實線表示弧矢像面,虛線表示子午像面。在彗形像差圖中A表示視角。
圖6至圖8分別示出上述數值實施例一的無限聚焦狀態(tài)下的透鏡移位大致0.5度的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圖6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f=2.940)下的橫向像差圖,圖7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f=7.312)下的橫向像差圖,圖8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f=27.628)下的橫向像差圖。
根據各像差圖可以明確看出在數值實施例一中各像差得到了較好的校正,并具有較好的成像性能。
圖9示出本發(fā)明變焦透鏡的第二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第一透鏡群G1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負透鏡和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的組合透鏡L 211、以及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L 212構成;第二透鏡群G2由凹面朝向圖像側的負透鏡L 221、以及兩側凹面形狀的負透鏡和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的組合透鏡L 222構成;第三透鏡群G3由負半月形透鏡L 231以及兩側凸面透鏡L 232構成;第四透鏡群G4由兩側凸面透鏡以及凹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負透鏡的組合透鏡L 24構成;第五透鏡群G5由兩側凹面透鏡L 251以及兩側凸面透鏡L 252構成。
在第二實施例中,孔徑光闌S配置于第三透鏡群G3的物體側,并在透鏡位置狀態(tài)變化時是固定的。
在該第二實施例中,配置于第五透鏡群G5中的負透鏡L 251作為負部分透鏡群、兩側凸面透鏡L 252作為正部分透鏡群發(fā)揮功能,通過兩側凸面透鏡L 252沿著與光軸垂直的方向移位,可以移動圖像。此外,在第五透鏡群G5的圖像側配置有棱鏡PP和低通濾光鏡LPF 2。
表5示出將具體數值適用于上述第二實施例的數值實施例二的各個值。
表5f 2.94~7.31~27.6FNO1.75~1.98~2.402ω 56.72~22.59~5.99°面序號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1 30.3357 0.700 1.84666 23.82 14.8545 3.070 1.69680 55.33 -310.2570 0.1004 16.3110 1.900 1.75500 52.35 48.4268 (D5)6 26.6368 0.400 1.88300 40.87 5.3926 2.2508 -6.8120 0.400 1.83500 43.09 5.4927 1.750 1.92286 20.910 -123.8628 (D10)11 0.0000 1.430 (孔徑光闌)12 -20.11041.000 1.69350 53.213 -32.52141.65014 29.0170 1.450 1.48749 70.415 -14.7718(D15)1627.2370 1.900 1.60300 65.517 -9.7700 0.400 1.92286 20.918 -14.5822(D18)19 -52.79150.600 1.88300 40.820 100.00000.80021 42.3276 1.850 1.48749 70.422 -9.2283 1.00023 0.00001 1.000 1.58913 61.324 0.0000 1.900 1.51680 64.225 0.0000 (Bf)第12面、第21面、第22面的各透鏡面由非球面構成,表6示出非球面系數。
表6第12面κ=+0.000 C4=-0.23700×10-3C6=-0.11404×10-4C8=+077423×10-6C10=-0.34115×10-7第21面κ=+0.000 C4=-0.29538×10-3C6=-0.75249×10-5C8=-0.11808×10-5C10=+0.31175×10-7第22面κ=+0.000 C4=+0.25661×10-3C6=-0.19920×10-4C8=+0.00000 C10=+0.00000隨著透鏡位置狀態(tài)由廣角端狀態(tài)向望遠端狀態(tài)變化,第一透鏡群G1和第二透鏡群G之間的面間隔D5、第二透鏡群G2和孔徑光闌S之間的面間隔D10、第三透鏡群G3和第四透鏡群G4之間的面間隔D15、第四透鏡群G4和第五透鏡群G5之間的面間隔D18也發(fā)生變化。在表7中,焦點距離f同時表示上述各面間隔的廣角端狀態(tài)、廣角端和望遠端之間的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以及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各值。
表7可變間隔表f 2.941 7.31227.615D5 0.420 5.84911.231D10 13.3517.9222.540D15 5.392 2.2625.349D18 0.987 4.1171.031Bf 0.809 0.8090.809
表8示出數值實施例二中的各條件式(1)、(2)、(3)、(4)的對應值。
表8f5n=-13.171f5p=+11.947(1)f5p/Da=0.812(2)f5p/Db=0.765(3)|f5n|/ft=0.477(4)C5p·ft=-2.992圖10至圖12分別示出上述數值實施例二的無限聚焦狀態(tài)下的各像差圖。圖10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f=2.941)下的各像差圖,圖11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f=7.312)下的各像差圖,圖12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f=27.615)下的各像差圖。
在圖10至圖12的各像差圖中,像散現象圖中的實線表示弧矢像面,虛線表示子午像面。在彗形(慧尾)像差圖中A表示視場角。
圖13至圖15分別示出上述數值實施例二的無限聚焦狀態(tài)下的透鏡移位大致0.5度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圖13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f=2.941)下的橫向像差圖,圖14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f=7.312)下的橫向像差圖,圖15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f=27.615)下的橫向像差圖。
從各像差圖可以明確看出,在數值實施例二中各像差得到了較好的校正,并具有很好的成像性能。
圖16示出本發(fā)明變焦透鏡的第三實施例的透鏡結構。第一透鏡群G1由凸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的負透鏡和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的組合透鏡L 311、以及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L 312構成;第二透鏡群G2由凹面朝向圖像側的負透鏡L 321、以及兩側凹面形狀的負透鏡和凸面朝向物體側的正透鏡的組合透鏡L 322構成;第三透鏡群G3由負半月形透鏡L 331以及兩側凸面透鏡L 332構成;第四透鏡群G4由兩側凸面透鏡和凹面朝向物體側的半月形負透鏡的組合透鏡L 34構成;第五透鏡群G5由兩側凹面透鏡L 351以及兩側凸面透鏡L 352構成。
在第三實施例中,孔徑光闌S配置于第三透鏡群G3的物體側,并且不取決于透鏡位置狀態(tài)變化而被固定住。
在該第三實施例中,配置于第五透鏡群G5中的負透鏡L 351作為負部分透鏡群、兩側凸面透鏡L 352作為正部分透鏡群發(fā)揮功能,并可以通過兩側凸面透鏡L 352沿著與光軸垂直的方向移位而移動圖像。此外,在第五透鏡群G5的圖像側配置有棱鏡PP和低通濾光鏡LPF 3。
表9示出將具體數值適用于上述第三實施例的數值實施例三的各個值。
表9f 2.94~7.31~27.6FNO1.75~1.97~2.312ω 56.72~22.46~5.94°面序號 曲率半徑面間隔折射率阿貝數129.3835 0.700 1.84666 23.8215.0400 3.800 1.69680 55.33-199.9795 0.100417.1421 2.250 1.75500 53.3544.1766 (D5)632.1142 0.400 1.88300 40.875.6901 2.0708-7.0860 0.400 1.83500 43.095.2586 1.830 1.92286 20.910 0.0000 (D10)11 0.0000 1.430 (孔徑光闌)12 -20.00001.000 1.69350 53.313 -63.95241.18014 26.2395 1.660 1.48749 70.415 -13.0529(D15)16 21.6861 2.040 1.62041 60.317 -9.1741 0.400 1.92286 20.918 -14.0265(D18)19 -40.16270.600 1.88300 40.820 100.00000.80021 -183.8033 1.720 1.58913 61.322 -8.6252 1.00023 0.0000 11.0001.58913 61.324 0.0000 1.900 1.51680 64.225 0.0000 (Bf)第12面、第21面、第22面的各透鏡面由非球面構成,表10示出非球面系數。
表10第12面κ=+0.000 C4=-0.32050×10-3C6=-0.10580×10-4C8=+0.37615×10-6C10=-0.16632×10-7第21面κ=+0.000 C4=-0.36738×10-3C6=-0.94788×10-5C8=-0.13654×10-5C10=+0.38979×10-7第22κ=+0.000 C4=+0.21270×10-3C6=-0.21110×10-4C8=+0.00000 C10=+0.00000隨著透鏡位置狀態(tài)由廣角端狀態(tài)向望遠端狀態(tài)變化,第一透鏡群G1和第二透鏡群G2之間的面間隔D5、第二透鏡群G2和孔徑光闌S之間的面間隔D10、第三透鏡群G3和第四透鏡群G4之間的面間隔D15、第四透鏡群G4和第五透鏡群G5之間的面間隔D18發(fā)生變化。在表11中,焦點距離f同時表示上述各面間隔的廣角端狀態(tài)、廣角端和望遠端之間的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以及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各值。
表11可變間隔表f 2.942 7.31327.617D5 0.420 5.85611.256D10 13.3767.9402.540D15 4.636 2.0584.595D18 0.988 3.5661.029Bf 0.811 0.8110.811
表12示出數值實施例三中的各條件式(1)、(2)、(3)、(4)的對應值。
表12f5n=-20.092f5p=+14.994(1)f5p/Da=1.019(2)f5p/Db=1.017(3)|f5n|/ft=0.728(4)C5p·ft=-3.202圖17至圖19分別示出上述數值實施例三的無限聚焦狀態(tài)下的各像差圖。圖17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f=2.942)下的各像差圖,圖18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f=7.313)下的各像差圖,圖19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f=27.617)下的各像差圖。
在圖17至圖19的各像差圖中,像散現象圖中的實線表示矢形像面,虛線表示子午像面。在彗形像差圖中A表示視角。
圖20至圖22分別示出上述數值實施例三的無限聚焦狀態(tài)下的透鏡移位大致0.5度狀態(tài)下的橫向像差圖。圖20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f=2.942)下的橫向像差圖,圖21示出中間焦點距離狀態(tài)(f=7.313)下的橫向像差圖,圖22示出望遠端狀態(tài)(f=27.617)下的橫向像差圖。
從各像差圖可以明確看出,在數值實施例三中各像差得到了較好的校正,并具有很好的成像性能。
圖23示出使用了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的攝像裝置的實施例。此外,圖23所示的實施例是將本發(fā)明適用于數碼照相機的實施例。
數碼照相機100包括照相機單元10,承擔攝像功能;照相機信號處理部20,進行所拍攝的圖像信號的模擬-數字變換等的信號處理;圖像處理部30,進行圖像信號的存儲重放處理;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40,顯示所拍攝的圖像等;R/W(讀入器/寫入器)50,向存儲卡51進行寫入/讀出;CPU 60,對裝置整體進行控制;輸入部70,用于客戶的操作輸入;以及透鏡驅動控制部80,控制照相機單元10內的透鏡的驅動。此外,透鏡驅動控制部80包括抖動校正機構,該抖動校正機構包括檢測系統(tǒng),用于檢測快門釋放時產生的沒有預想到的照相機振動,即抖動的方向和量;以及驅動系統(tǒng),根據上述檢測系統(tǒng)的檢測結果,使第五透鏡群G5中的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垂直的方向,向消除抖動導致的圖像抖動的方向、只移動足以消除圖像的上述抖動的量。
照相機單元10由光學系統(tǒng)或者CCD等攝像元件12等構成,其中,該光學系統(tǒng)包括適用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11(可以使用上述實施例以及數值實施例1至3所涉及的變焦透鏡)。照相機信號處理部20進行如下信號處理即將從攝像元件12輸出的輸出信號變換為數字信號、除去噪音、畫質校正、變換成灰度·色差信號等。圖像處理部30進行根據規(guī)定圖像格式的圖像信號的壓縮編碼·擴展解碼處理、析像度等數據規(guī)格的變換處理等。
存儲卡51由可安裝拆卸的半導體存儲器構成。R/W 50將圖像處理部30編碼的圖像數據寫入存儲卡51,或者讀出存儲卡51中存儲的圖像數據。CPU 60是用于控制數碼照相機內的各電路單元的控制處理部,根據來自輸入部70的指示輸入信號等來控制各電路單元。
輸入部70由例如用于進行快門操作的快門釋放按鈕、用于選擇動作模式的選擇開關等構成,向CPU 60輸出與用戶的操作對應的指示輸入信號。透鏡驅動控制部80根據來自CPU 60的控制信號,控制未圖示的用于驅動變焦透鏡11中的透鏡的電動機等。
下面,簡單說明該數碼照相機的動作。
在攝像待機狀態(tài)下,在CPU 60的控制下,通過照相機單元10拍攝到的圖像信號通過攝像信號處理部20輸出到LCD 40,作為照相機到圖像(camera-through image)進行顯示。此外,當輸入來自輸入部70的用于變焦的指示輸入信號時,CPU 60向透鏡驅動控制部80輸出控制信號,并根據透鏡驅動控制部80的控制,移動變焦透鏡11內的規(guī)定透鏡。
然后,當根據來自輸入部70的指示輸入信號,關閉未圖示的照相機單元10的快門時(此時,如果發(fā)生抖動,上述抖動校正機構開始動作,對抖動導致的圖像移位進行校正),所拍攝的圖像信號從照相機信號處理部20輸出到圖像處理部30,并進行壓縮編碼處理,變換為規(guī)定數據格式的數字數據。將變換后的數據輸出到R/W 50,并寫入存儲卡51中。
此外,例如在半按下快門釋放按鈕時,或者為了存儲而完全按下快門釋放按鈕時,根據來自CPU 60的控制信號,由透鏡驅動控制部80移動變焦透鏡11中的規(guī)定透鏡來進行聚焦。
此外,當再生存儲卡51中存儲的圖像數據時,根據輸入部70的操作,由R/W 50從存儲卡51中讀出規(guī)定的圖像數據,在圖像處理部30進行擴展解碼處理后,將再生圖像信號輸出到LCD 40。從而顯示再生圖像。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示出了將本發(fā)明適用于數碼照相機的示例,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適用于數碼照相機,也可以適用于數字攝像機或者其他的照相機。
此外,上述各實施例和數值實施例中所示的各部的具體形狀以及數值,均為僅是實施本發(fā)明時的一個具體化示例,并不是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可以提供一種小型、輕量、性能優(yōu)良、且包括抖動校正功能的變焦透鏡,以及使用該變焦透鏡的攝像裝置,本發(fā)明可以廣泛應用于數字攝像機、數碼照相機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當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所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所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所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所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所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孔徑光闌配置于所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所述第五透鏡群由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構成,通過所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可以進行圖像移位,所述變焦透鏡的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 (1)其中,f5p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的長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0.5<f5p/Db<1.3 (2)其中,Db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面到孔徑光闌的光軸的長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0.3<|f5n|/ft<0.9(3)其中,f5n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負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ft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點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0.3<|f5n|/ft<0.9(3)。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 (4)其中,C5p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面的透鏡面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 (4)。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4)。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變焦透鏡,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4)。
9.一種攝像裝置,包括變焦透鏡、以及將通過所述變焦透鏡形成的光學圖像變換為電信號的攝像元件,所述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當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所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所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所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所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所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孔徑光闌配置于所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所述第五透鏡群由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構成,并可以通過所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所述攝像裝置的特征在于,滿足以下條件式(1)0.6<f5p/Da<1.4(1)其中,f5p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的長度。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2)0.5<f5p/Db<1.3(2)其中,Db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面到孔徑光闌的光軸的長度。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0.3<|f5n|/ft<0.9 (3)f5n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負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ft為望遠端狀態(tài)下的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點距離。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0.3<|f5n|/ft<0.9 (3)。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 (4)其中,C5p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面的透鏡面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
14.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4)。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4)。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至少包括一枚正透鏡和一枚負透鏡,所述變焦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4)-5<C5p·ft<-2(4)。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不增加透鏡枚數、且適用于小型化的可以進行抖動校正的變焦透鏡、以及使用該變焦透鏡的攝像裝置。該變焦透鏡從物體側開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鏡群G1;具有負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群G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鏡群G3;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鏡群G4;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鏡群G5。透鏡位置狀態(tài)從廣角端狀態(tài)變化到望遠端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鏡群向圖像側移動,上述第三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鏡群對隨著上述第二透鏡群的移動而產生的像面位置的變動進行校正,同時,在近距離聚焦時,向光軸方向移動,上述第五透鏡群固定于光軸方向,孔徑光闌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鏡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鏡群由具有負折射力的負部分透鏡群(L151)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鏡群(152L)構成,并可以通過上述正部分透鏡群沿著與光軸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進行圖像移位。本發(fā)明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0.6<f5p/Da<1.4。其中,f5p作為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焦點距離,Da作為沿著從配置于第五透鏡群中的正部分透鏡群的最靠近圖像側的面到近軸像位置的光軸的長度。
文檔編號G02B15/16GK1906518SQ200580001619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0月14日
發(fā)明者大竹基之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