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曲別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曲別針,特別涉及為了夾住文件等紙片,布匹等物 品時,所用到的由具有彈性的線材所構(gòu)成的曲別針。
技術(shù)背景以前,此種曲別針,也就是被稱作小夾子的曲別針,其形狀可見于實開平4-67082號公報(專利文獻(xiàn)l)中所刊載的例子。圖2,圖4,圖6以及圖8為顯示曲別針的以前的形態(tài)的平面圖A和 正面圖B。如圖中所示,以前的曲別針200、 400、 600、 800是將一根線材或是 鐵絲進(jìn)行彎曲,作為在長度方向一側(cè)上相對較小的圈狀部分,在內(nèi)側(cè)形 成第1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作為相對較大的圈狀部分,在外側(cè) 形成第2彎曲部分220、 420、 620、 820。在長度方向的另一側(cè),形成圈 狀的連接部分270、 470、 670、 870。以前的曲別針200、 400、 600、 800 整體上都是呈扁平形狀,如各圖b所示,各彎曲部分和連接部分基本上 被固定在同一個平面上。呈此種形狀的以前的曲別針,將相對較大的第2彎曲部分220、 420、 620、820按在文件等紙片的表面,用手指將相對較小的第l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壓開,在第1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和第2彎曲 部分220、 420、 620、 820之間夾入紙片,沿紙片的表面移動曲別針,通 過使連接部分270、 470、 670、 870接觸到多張紙片的側(cè)面,從而夾住多 張紙片并予以固定。專利文獻(xiàn)1實開平4-67082號公報發(fā)明內(nèi)容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為了使用此種以前的曲別針,要將相對較大的第2彎曲部分220、 420、 620、 820按在文件等的紙片表面上,將相對較小的第1彎曲部分 210、 410、 610、 810用手指壓開,在曲別針的長度方向的一側(cè)插入紙片 的邊緣,并夾住紙片的邊緣。為了進(jìn)行此動作,在曲別針的長度方向上, 有必要對相對較小的第l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所在的一側(cè)進(jìn)行 辯識。但是,這種以前的曲別針,位于內(nèi)側(cè)的相對較小的第1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和位于外部的相對較大的第2彎曲部分220、 420、 620、 820之間存在較大的空間。因此,當(dāng)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用手指壓住 長度方向的一端時,位于外側(cè)的形成相對較大的第2彎曲部分220、 420、 620、 820的一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在一側(cè),即使用手指去壓長度方向的另 外一側(cè),會由觸感而辯別為形成連接部分270、 470、 670、 870的同一根 線材的圈狀部分在曲別針的另外一側(cè)也存在,因此對于他們來說,辨別 相對較小的第l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究竟在長度方向的哪一側(cè) 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對于老花眼的人來說,在比較暗的地方,很難辨 別出相對較小的第1彎曲部分210、 410、 610、 810究竟在曲別針長度方 向的哪一側(cè)。也就是說,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很難辨別 出應(yīng)該將紙片的邊緣插入曲別針的長度方向的哪一側(cè)。結(jié)果是,以前的 曲別針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是很難以使用的。此外,如圖2,圖4,圖6和圖8所示,以前的曲別針的線材的末端 邊緣251、 451、 651、 851延伸至曲別針的外側(cè)。因此,在將多個曲別針 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時,在一個曲別針的直線部分230、 430、 630、 830 和直線部分250、 450、 650、 850之間的間隙中,通過末端部分251、 451、 651、 851多會導(dǎo)致一個曲別針和相鄰的其他曲別針的線材糾纏在一起的狀況。發(fā)生這種情況時,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從多個糾 纏在一起的曲別針中取出一個曲別針是很困難的。因此,此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給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提供一種方 便他們使用的曲別針。解決課題的方法(1)此發(fā)明中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如將對應(yīng)構(gòu)成要素的圖 1中的符號在括弧內(nèi)顯示并進(jìn)行說明的話,它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所構(gòu)成 的曲別針100,它由以下部分所組成位于長度方向一側(cè)的通過將線材彎曲成U字形而形成的第1和第2彎曲部分110, 120;從第1彎曲部分110兩端向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將線材空出間隔后,基本上呈直線狀延伸而形成的第1和第2直線部分130, 140;從第2彎曲部分120的兩端向 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將線材空出間隔后,基本上呈直線狀延伸而形成 的第3和第4直線部分150, 160;將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4直線部分 16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相連接,橫跨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4直線部 分160之間間隔的連接部分170。第1直線部分130從第l彎曲部分110 起至連接部分170,延伸至接近于第3直線部分150,第4直線部分160 從第2彎曲部分120起至連接部分170,延伸至接近于第2直線部分140。 第2直線部分140與第3直線部分15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具有線材 末端邊緣141, 151。依上述而構(gòu)成的曲別針,還具有如下a d的特征性限制事項。 (a)第1彎曲部分110或是第1直線部分130延伸至第2彎曲部分 120或是第3直線部分150的上方并進(jìn)行交叉,由此,第2直線部分140 與第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41, 151通過第1直線部分130、第4 直線部分160和連接部分170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b) 第l彎曲部分110在長度方向上與第2彎曲部分120基本位于 同一位置,并且,在長度方向上,以小于線材直徑的間隔被置于接近于 第2彎曲部分120的位置上。(c) 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2直線部分1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 第l彎曲部分110被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上。(d) 第1直線部分130與第3直線部分150緊密連接并平行延伸, 第2直線部分140與第4直線部分160緊密連接并平行延伸。此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可以獲得如下i v的作用與效果。(0首先,如圖la所示,第1直線部分130從第1彎曲部分110 起至連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第3直線部分150的方式延伸。另外,第4 直線部分160從第2彎曲部分120起至連接部分170按照至接近于第2 直線部分140的方式延伸。而且,第1直線部分130與第3直線部分150 緊密連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線部分140與第4直線部分160緊密相接 并平行延伸。此外,第l彎曲部分110或是第l直線部分130延伸至第2彎曲部 分120或是第3直線部分150的上方并進(jìn)行交叉,由此,第2直線部分 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51通過第1直線部 分130、第4直線部分160和連接部分170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由于上述構(gòu)成,如圖lc所示,使用曲別針100將紙片IO夾住時, 從圖中的左邊開始,第l直線部分130位于紙片IO的上方。第3直線部 分150位于紙片10的下方,第2直線部分140位于紙片10的上方,第4 直線部分160位于紙片IO的下方,即,曲別針的各個部分以上下位置交 互的順序被固定。因此,在與曲別針100的長度方向幾乎呈垂直的方向 上,也就是
圖1A中的C-C線的方向上,可以有效防止曲別針100出現(xiàn) 滑落的現(xiàn)象。由此,可以提高曲別針I(yè)OO對紙片等物品的夾力。與此相對,以前的曲別針200,如圖2c所示,使用曲別針200將紙 片10夾住的時候,從圖的左邊開始,第3直線部分250位于紙片IO的 下方,第1直線部分230位于紙片10的上方,第2直線部分240位于紙 片10的上方,第4直線部分260位于紙片IO的下方,g卩,曲別針的各 個部位的位置順序并未出現(xiàn)上下位置順序的交叉。因此,在與曲別針200 的長度方向呈垂直角度的方向上,也就是在圖2a的C-C線的方向上,曲 別針200容易出現(xiàn)打滑的現(xiàn)象。(ii)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如圖la所示,第1直線部分130與第3 直線部分150緊密相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線部分140與第4直線部分 160緊密相接并平行延伸。并且,第2直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 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51被置于曲別針100的內(nèi)側(cè)區(qū)域內(nèi),因此, 如圖la和圖lc所示,與第1彎曲部分IIO相連接的第1與第2直線部 分130, 140之間的間隔、與和第2彎曲部分120相連接的第3和第4直 線部分150, 160之間的間隔是可以設(shè)置為基本相同的。由此,如圖2a 和圖2c所示,在以前的曲別針200中,與第1彎曲部分210相連接的第 l和第2直線部分230, 240之間的間隔,與和第2彎曲部分220相連接 的第3和第4直線部分250, 260之間的間隔是有所不同的。與以前的曲 別針200的上述情況相比,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I(yè)OO可以將夾力提高。(iii)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第1和第2彎曲部 分IIO, 120,也就是2根線材的圈狀部分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此外, 以小于線材直徑的間隔相重疊。因此,與以前的曲別針的第1與第2彎 曲部分之間所存在的一定空間相比,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可以將此空間縮 小。通過將空間縮小,可以實現(xiàn)將曲別針小型化,從而節(jié)省用于制作大 型曲別針的所必需的線材用量。(iv)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第1彎曲部分110 和第2彎曲部分220基本位于相同的位置,并以小于線材直徑的間隔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也就是說,2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基本位于相同位置, 而且位于接近的位置上。與此相對,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具有連接 部分,也就是只有1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因為曲別針的長度方向的一側(cè)與另外一側(cè)以上述方式由不同形態(tài)構(gòu) 造而成,所以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和與1根線材的圈狀 部分相連接的一側(cè)不同,由于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中,2根線材的圈狀部分 幾乎位于相同的位置,而且在接近位置相互重疊,而這一側(cè)就是要將紙 片邊緣插入的一側(cè),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地依據(jù)手指的觸感進(jìn)行辨別。 并且,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2根線材的圈狀部分以一定的間隔位于相互分 離的上方和下方,而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卻只有1根線材的圈部。 所以,不只是長度方向兩側(cè)的區(qū)別,在曲別針的上下方向,也就是表面 和里面的區(qū)別,也可以使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通過手指的觸感來容 易地進(jìn)行辨別。由此,可以容易地辨別出構(gòu)成連接部分的只有1根線材 的圈狀部分的一側(cè),用手指按住構(gòu)成連接部分的1根線材的圈部,在這個連接部分的相反一側(cè),也就是2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基本上位于相同位置,并且以小于線材直徑的間隔在接近的位置上重疊的一側(cè)。在這一側(cè), 將紙片的邊緣插入,并將紙片的邊緣夾住。通過上述構(gòu)造,這一系列的 動作將變得很容易進(jìn)行。(v)而且,在此基礎(chǔ)上,在本發(fā)明中,如圖la所示,第1直線部 分130和第3直線部分150緊密連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線部分140和 第4直線部分160緊密連接并平行延伸。此外,第1彎曲部分110或是 第1直線部分130延伸至第2彎曲部分120或是第3直線部分150的上 方并進(jìn)行交叉,由此,第2直線部分140和第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 緣141、 151通過第1直線部分130、第4直線部分160和連接部分170 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如上所述,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3直 線部分150緊密相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線部分140和第4直線部分160緊密相接并平行延伸,與此同時,第2直線部分140和第3直線部分150 的末端邊緣141, 151被置于曲別針I(yè)OO的內(nèi)側(cè)范圍內(nèi)。因此,在多個曲 別針被保存在箱子等容器里面時,在各個曲別針互相接近的第1直線部 分130和第3直線部分150之間的間隙中,以及各個曲別針相互之間接 近的第2直線部分140和第4直線部分160之間的間隙中,通過第2直 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以及第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51,可 以防止每個曲別針的線材和相鄰曲別針的線材糾纏在一起的現(xiàn)象。由此, 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從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的多個曲別 針里,可以很容易地取出一個曲別針。(2)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除了具備以上所述 的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的特征之外,如將對應(yīng)構(gòu)成要素的圖11中的符號 在括弧中顯示并予以說明的話,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還具備如下的特征性 限制事項e。(e)第1直線部分1130或是第4直線部分1160中至少一個在圖11 中為第4直線部分1160包含彎曲部分1162和底部的直線部分1161以及 夾著彎曲部分1162并被彎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1161向上方延伸的傾斜 直線部分1163,并該傾斜直線部分1163上與連接部分1170相連接。具備了上述特征的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在另一個實施形態(tài)中,除了在 以上的實施形態(tài)中能夠獲得的作用和效果之外,還能獲得如下vi x的 作用和效果。(vi)當(dāng)用曲別針去夾的紙片變厚時,如圖8所示,以前的曲別針 800的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的間隙會被打開變大。 隨著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的間隙變大,就會加大 在連接部分870上的擰力。由于此擰力,連接部分870會容易產(chǎn)生塑性 變形(永久變形)的現(xiàn)象,而曲別針也會由此失去對紙片的夾力。結(jié)果 是,曲別針很容易從厚紙片上脫落。與此相對,本發(fā)明中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的曲別針,如圖11和圖13所示,第1彎曲部分lllO和第2彎曲部分1120之間的間隙被打開變大。 通過打開第l彎曲部分1110和第2彎曲部分1120之間的間隙,就會在 連接部分1170上附加擰力。由于此擰力,連接部分1170會容易發(fā)生塑 性變形(永久變形)的現(xiàn)象,由此曲別針也會失去夾住紙片所必需的彈 力。但是,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下的曲別針1100中,為夾住紙片50 的彈力不只來自于連接部分ino的擰力,還來自于隔開彎曲部分1162 并被彎曲的底部直線部分1161和傾斜直線部分1163之間的彈力。通過 以上兩處彈力,可以將較厚的紙片50夾住并予以保持。(vii) 通過上述兩處彈力,此外根據(jù)上面(i)和(ii)中所敘述的 作用和效果,都可以提高曲別針夾住紙片并保持的能力,也就是說提升 了曲別針的夾持力。(viii) 在此種情況下,曲別針I(yè)IOO夾住紙片50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力, 可以被以彎曲部分1162為支點的底部直線部分1161和傾斜直線部分 1163向兩個方向進(jìn)行分散。也就是說,夾著彎曲部分1162的底部直線部 分1161和傾斜直線部分1163作為用來緩和應(yīng)力的手段而起作用。因此, 即使曲別針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使材料的疲勞程度得到緩和,從而 能夠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的使用頻率很高,曲別針 對紙片的夾持力也不會下降,使曲別針的使用壽命得到延長。(ix) 此外,如圖13所示,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通過抓住與 連接部分1170相連接的傾斜直線部分1163,可以很容易地進(jìn)行將紙片 50的邊緣插入曲別針1100,并夾住紙片50的動作,或是從紙片50的邊 緣將曲別針I(yè)IOO取下的動作。(x) 此外,如圖13所示,在用曲別針夾住紙片50時,在傾斜直線 部分1163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之前,通過沿紙片50的表面移動曲別針的動作,可以將多張的紙片50夾住并固定。由此,傾斜直線部分1163 可以被用作夾住紙片50的卡止裝置。(3)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下的曲別針,除了具備在上述實 施形態(tài)下的特征之外,如沿用圖11中的符號進(jìn)行說明的話,本發(fā)明中的 曲別針還具有如下的特征性限制事項(f)。(f)第1直線部分1130或是第4直線部分1160中至少一個在圖11 中,是第4直線部分1160包括第1和第2彎曲部分1162, 1164和位于 相對下方平面的下方直線部分1161和夾著第1彎曲部分1162并被彎曲 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161向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163和夾著第2彎 曲部分1164并被彎曲后與傾斜直線部分116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方 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1165,在該上方直線部分1165上連接有連接部 分1170。另外,在具備了上述特征的基礎(chǔ)上,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下的曲 別針,除了能夠獲得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下的作用與效果之外,還可以獲得 如下(xi) (xiv)的作用和效果。(xi)當(dāng)用曲別針夾住的紙片變厚時,如圖8所示,以前的曲別針800 的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的間隙就會被打開變大。 由于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的間隙被打開變大,就 會附加給連接部分870擰力。由于此擰力,連接部分870就會容易發(fā)生 塑性變形永久變形的現(xiàn)象,而曲別針也會由此失去為夾住紙片而必需的 彈力。結(jié)果是,曲別針會比較容易從厚紙片上脫落下來。與此相對,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如圖11和圖13所示,第l彎曲部 分lllO和第2彎曲1120之間的間隙會被打開變大。由于第1彎曲部分 1110和第2彎曲部分1120之間的間隙被打開變大,就會附加給連接部分 1170擰力。因為此擰力,導(dǎo)致連接部分1170容易出現(xiàn)塑性變形(永久變 形)的現(xiàn)象,而曲別針也會失去為夾住紙片而必需的彈力。但是,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100中,用于夾住紙片50的彈力不只來 自于連接部分1170的擰力,還來自于隔開第1彎曲部分1162并被彎曲 的下方直線部分1161與傾斜直線部分1163之間的彈力,以及隔開第2 彎曲部分1164并被彎曲的上方直線部分1165與傾斜直線部分1163之間 的彈力,由于上述彈力,可以使曲別針夾住厚紙片50并保持。(xii) 通過上述三處彈力,以及上面的(i)和(ii)中所敘述的作用和效果, 使得曲別針夾住紙片并進(jìn)行保持的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說提高了曲別 針的夾持力。(xiii) 此種情況下,曲別針夾住紙片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力,就可以被以 第l和第2彎曲部分1162, 1164為支點的下方直線部分1161和傾斜直 線部分11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1165向三個方向分散掉。也就是說,夾 著第1和第2彎曲部分1162, 1164的下方直線部分1161和傾斜直線部 分11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1165做為對應(yīng)力的緩和手段在起作用。由此, 即使曲別針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使材料的疲勞程度得到緩解,因此 可以提高材料的疲勞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的使用頻率很高,曲別針 對紙片的夾持力也不會出現(xiàn)下降的現(xiàn)象,從而可以延長曲別針的使用壽 命。(xiv)此外,如圖13所示,在曲別針夾住紙片50的時候,在傾斜 直線部分1163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之前,可以通過沿紙片50表面移動 曲別針的動作,夾住多張紙片并予以固定。由此,通過傾斜直線部分1163 的位置,可以對曲別針夾住紙片的程度進(jìn)行調(diào)節(jié)。也就是說,傾斜直線 部分1163起到了曲別針夾住紙片時的安全裝置的作用。(4)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下的曲別針,除了具備在上述實 施形態(tài)下的特征之外,如將圖22中的符號顯示在括弧內(nèi)并進(jìn)行說明的話, 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還具有如下的特征性的限制事項g。(g)連接部分1870,具有由以下部分組成的圈狀部分,即與第1 直線部分1830相連接并相對轉(zhuǎn)彎于上方的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和 與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相連接,并相對轉(zhuǎn)彎于下方后又與第4直線 部分1860相連接的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873, 1874。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形態(tài)下的曲別針,在具備了上述特征的基礎(chǔ)上, 除了能夠獲得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下的作用和效果之外,還可以取得如下 (xv) (xvii)的作用和效果。(xv)用曲別針夾住的紙片變厚時,如圖8所示,以前的曲別針800 的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的間隙會被打開變大。由 于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的間隙被打開變大,就會 附加給連接部分870擰力。由于此擰力,會導(dǎo)致連接部分870容易出現(xiàn) 塑性變形永久變形的現(xiàn)象,由此曲別針也會失去用來夾住紙片而必需的 彈力。結(jié)果是,曲別針容易從較厚的紙片上脫落下來。與此相對,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如圖22和圖24所示,第l彎曲部 分1810和第2彎曲部分1820之間的間隙會被打開變大。由于第l彎曲 部分1810和第2彎曲部分1820之間的間隙被打開變大,就會附加給連 接部分1870擰力。由于此擰力,導(dǎo)致連接部分1870容易出現(xiàn)塑性變形 永久變形的現(xiàn)象,而曲別針則會失去為夾住紙片所必需的彈力。但是,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800中,夾住紙片50的彈力不只來自于 連接部分1870,還來自于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與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873, 1874所組成的圈狀部分對紙片50的彈力,也就是說,通過圈狀部分的發(fā) 條作用所產(chǎn)生的夾住紙片50的彈力,可以夾住厚紙片50并進(jìn)行保持。并且,即使由于連接部分1870發(fā)生了塑性變形(永久變形),而失去 由圈狀部分的發(fā)條作用所產(chǎn)生的夾住紙片50的彈力時,通過上面(vi)和 (xi)中所述的彈力,也可以將厚紙片50夾住并予以保持。(xvi) 通過上述彈力,以及上面(i)和(ii)中所敘述的作用與效果,可以提高曲別針夾住紙片并予以保持的能力,也就是說可以提高曲別針的夾 持力。(xvii) 此外,在此種情況下,如圖22所示,構(gòu)成連接部分1870的由 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和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873, 1874所組成的圈狀部 分也作為對應(yīng)力的緩和手段而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的使用頻 率很高,也可以使材料的疲勞程度得到緩和,結(jié)果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用 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的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對紙片的 夾持力下降的現(xiàn)象,從而延長了曲別針的使用壽命。發(fā)明的效果依據(jù)以上的發(fā)明,可以將曲別針小型化,由此可以節(jié)約用于制作大 型曲別針?biāo)匦璧木€材的用量。本發(fā)明在提高了曲別針對于紙片,布匹 等物品的夾持力的同時,也為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提供了一種能夠 方便使用的曲別針。附圖簡要說明圖la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lb是本發(fā)明的第1 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lc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夾著紙張狀態(tài)的曲 別針的圖la中的C-C線斷面圖。圖2a是以前的曲別針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b是以前的曲別針形態(tài) 的平面圖正面圖,圖2c是以前的曲別針形態(tài)的顯示夾著紙張狀態(tài)的曲別 針的圖2a中的C-C線斷面圖。圖3a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3b顯示本發(fā)明的第2 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4a是以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2的平面圖,圖4b是以前的曲別針 的形態(tài)2的正面圖。圖5a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5b是本發(fā)明的第3 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6a是以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3的平面圖,圖6b是以前的曲別針 的形態(tài)3的正面圖。圖7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4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7b是本發(fā) 明的曲別針的第4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8a是以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4的平面圖,圖8b是以前的曲別針 的形態(tài)4的正面圖。圖9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5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9b是本發(fā) 明的曲別針的第5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10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6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0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6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ll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7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ll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7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12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8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2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8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13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7實施形態(tài)時,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 態(tài)的圖紙。圖14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8實施形態(tài)時,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 態(tài)的圖紙。圖15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9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5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9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16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9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 態(tài)的圖紙。圖17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IO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H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IO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18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1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8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1實施形態(tài)正面圖。圖19a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2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9b顯 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2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20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3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0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3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21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13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之前的使 用狀態(tài)的圖,圖21b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13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之 后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圖22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4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2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4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23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5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3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5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24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14實施形態(tài)態(tài)下,夾住紙片時的使 用狀態(tài)的圖紙。圖25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15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時的使用 狀態(tài)的圖紙。圖26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6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6b是本 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6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 符號的說明 100:曲別針 120:第2彎曲部分, 131, 161:底部直線部分 133, 163:傾斜直線部分141, 151:末端邊緣, 160:第4直線部分,110:第l彎曲部分, 130:第1直線部分,132, 162:彎曲部分,140:第2直線部分, 150:第3直線部分, 170:連接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針對實施本發(fā)明的形態(tài)結(jié)合圖紙進(jìn)行說明。圖la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lb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 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lc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夾著紙張狀態(tài)的曲別 針的平面圖a中的C-C線斷面圖。為了方便進(jìn)行比較,圖2a是以前的曲 別針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b是以前的曲別針形態(tài)的平面圖正面圖,圖2c 是以前的曲別針形態(tài)的顯示夾著紙張狀態(tài)的曲別針的平面圖A中的C-C 線斷面圖。如圖1中所示,曲別針1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所構(gòu)成的曲別針。 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00由第1彎曲部分110、第2彎曲部分120、第l直 線部分130、第2直線部分140、第3直線部分150、第4直線部分160 以及連接部分170所組成。第l彎曲部分110和第2彎曲部分120位于 長度方向的一側(cè)在圖1中位于右側(cè),線材基本上被彎曲成U字形狀,幾 乎呈半圓形。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2直線部分140,從第1彎曲部分 110的兩端起向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在圖1中位于左側(cè))線材之間留有 空間,基本上呈直線狀延伸而形成。第三直線部分150和第4直線部分 160從第2彎曲部分120的兩端起向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線材之間留有 空間,基本上呈直線狀延伸而形成。連接部分17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 惻上,將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4直線部分160進(jìn)行連接,線材基本上 呈U字形被彎曲,幾乎呈半圓形,并按照橫跨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4 直線部分160之間的間隔的方式延伸。第1直線部分130從第1彎曲部分110起至連接部分170按照接近 于第2直線部分150的方式延伸。第4直線部分160從第2彎曲部分起 至連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第2直線部分140的方式延伸。第2直線部分140與第3直線部分15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具有 線材的末端邊緣。第1彎曲部分IIO延伸至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并形成交叉,由此,第2直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3直線部分 150的末端邊緣151,通過第1直線部分130,第4直線部分160和連接 部分1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在長度方向上,第1彎曲部分110幾乎與第2彎曲部分120位于同 樣的位置上。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130與第2直線部分140在上方進(jìn)行 彎曲,而將第1彎曲部分1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第1直線部分13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具有彎曲部分132,第 4直線部分16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具有彎曲部分162。第l直線 部分130具有單一彎曲部分132,且包括底部直線部分131,和夾著單一 彎曲部分132并被彎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131向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 分133。傾斜直線部分133上連接連接部分170。第4直線部分160具有 單一彎曲部分162,且包括底部直線部分161,和夾著單一彎曲部分162 并被彎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161起向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63。傾斜 直線部分163與連接部分170相連接。與此相對,如圖2所示,以前的曲別針200,由第1彎曲部分210, 第2彎曲部分220,第1直線部分230,第2直線部分240,第3直線部 分250,第4直線部分260,以及連接部分270所組成。如圖2b中所示, 以前的曲別針整體上呈扁平形狀。第1彎曲部分210和第2彎曲部分220 之間有相對較大的空間。第2直線部分240的末端邊緣241通過第1直 線部分230、第4直線部分260和連接部分270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 第3直線部分250的末端邊緣251則延伸至曲別針200的外側(cè)。作為圖1中顯示的曲別針I(yè)OO相對于圖2中顯示的以前的曲別針的 優(yōu)點,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00將第l彎曲部分110 和第2彎曲部分120基本上置于在長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通過將第1 直線部分130和第2直線部分1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使得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2直線部分140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位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 110和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與此相對,連接第1直線部分130 和第4直線部分160的連接部分170位于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第1直 線部分130和第4直線部分160都具有彎曲部分132和162。如上所述,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第1彎曲部分IIO和第2彎曲部 分120幾乎位于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說,與兩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在同一 位置相對,連接部分170則位于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也就是說,只有 一根線材的圈狀部分位于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此外,在長度方向的一 側(cè),第1彎曲部分110位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與兩根 線材的圈狀部分重疊的情況相對,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與一根線材 的圈狀部分相連接的兩個直線部分呈彎曲狀。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00中,如上所述,長度方向的一側(cè)與另外一側(cè) 呈不同的形態(tài)而構(gòu)成。因此,與連接在一根線材的圈狀部分的兩根直線 部分呈彎曲狀的一側(cè)不同,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中,兩根線材的圈狀部分 幾乎在相同位置重疊的一側(cè)就是應(yīng)該將紙張邊緣插入的那一側(cè),這對于 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是很容易通過手指的觸感就可以進(jìn)行辨 別的。由此,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可以比較容易地辨別出構(gòu)成連接 部分170的一根線材的圈狀部分的一側(cè),用手指抓住構(gòu)成連接部分170 的一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在與連接部分170的相反一側(cè),也就是兩根線 材的圈狀部分幾乎在相同位置重疊的一側(cè),將紙片的邊緣插入,并夾住 紙片的邊緣。這一系列的動作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是比較 容易進(jìn)行的。此外,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由于第1彎曲部分IIO和第2彎曲部分 120即兩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基本上在相同位置上重疊,與以前的曲別針 200在第1彎曲部分210和第2彎曲部分220之間存在一定空間相比,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可以將這個空間縮小。由此,可以將曲別針小型化,也 就可以節(jié)省用于制作大型曲別針?biāo)匦璧木€材用量。并且,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第1彎曲部分110位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也就是說,兩根線材以一定的伺隔位于上方和下方的位置,所以可以很容易地進(jìn)行在此間隔中將紙張的邊緣插入,并夾住 紙張的動作。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由于連接于一根線材的兩個直線部分呈彎曲狀,所以通過抓住彎曲部分132, 162,可以很容易地進(jìn)行在連接部分 170,以及相反一側(cè)的第1彎曲部分IIO和第2彎曲部分120之間將紙片 的邊緣插入,并夾住紙片的動作。此外,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兩根線材的圈狀部分以一定的間隔位于 上方和下方的位置,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由于有一根線材的圈狀部 分,所以,不只是長度方向的一側(cè)與另外一側(cè)的區(qū)別,曲別針100的在 上下方向上的區(qū)別,也就是表面和里面的區(qū)別也使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 的人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觸感來進(jìn)行辨別。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中,第1彎曲部分110延伸至第2彎曲部分120 的上方并進(jìn)行交叉,由此,第2直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3直 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51,通過第1直線部分130,第4直線部分160, 以及連接部分1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如上所述,第2直線部 分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51被置于曲別 針100的內(nèi)側(cè)區(qū)域。因此,將多個曲別針100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時, 每個曲別針100互相接近的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3直線部分150之間 的間隙中,以及每個曲別針互相接近的第2直線部分140和第4直線部 分160之間的間隙中,通過第2直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3直 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51,可以防止每個曲別針I(yè)OO和相鄰的其他曲別 針100之間出現(xiàn)互相糾纏的現(xiàn)象。由此,可以使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能夠比較容易地從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的多個曲別針100中,取出一 個曲別針100。此外,由于第2直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和第3直線部分150 的末端邊緣151被置于曲別針100的內(nèi)側(cè)區(qū)域,因此基本上可以將與第1 彎曲部分110相連接的第1直線部分130和第2直線部分140之間的間 隔,以及與第2彎曲部分120相連接的第3直線部分150和第4直線部 分160之間的間隔構(gòu)造為相同的。因此,與在以前的曲別針200的內(nèi)側(cè) 有相對較小的第1彎曲部分210,外側(cè)有相對較大的第2彎曲部分220 的情況相比,本發(fā)明可以將曲別針小型化,從而節(jié)省用于制作大型曲別 針?biāo)匦璧木€材的用量。并且,由于第2直線部分140的末端邊緣141與第3直線部分150 的末端邊緣151被置于曲別針100的內(nèi)側(cè)區(qū)域,如圖lc所示,在曲別針 IOO夾住紙片IO的時候,從圖的左側(cè)起,第1直線部分130位于紙片10 的上方,第3直線部分150位于紙片IO的下方,第2直線部分140位于 紙片10的上方,第4直線部分160位于紙片10的下方,通過此種位置, 各個部分以上下位置交互的順序被固定。因此,在與曲別針100的長度 方向幾乎呈垂直的方向上,也就是圖la中的C-C線的方向上,可以有效 地防止曲別針100出現(xiàn)滑落的現(xiàn)象。由此,可以提高曲別針I(yè)OO對紙片 等物品的夾持力。與此相對,在以前的曲別針200中,如圖2c中所示,在用曲別針200 夾住紙片10時,從圖紙的左側(cè)起,第3直線部分250在紙片10的下方, 第1直線部分230在紙片10的上方,第2直線部分240在紙片10的上 方,第4直線部260在紙片10的下方,各個部分呈上述位置排列。因此, 在與曲別針200的長度方向幾乎呈垂直的方向上,也就是圖2a中的C-C 線的方向上,曲別針200比較容易出現(xiàn)滑落的現(xiàn)象。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00中,第l直線部分130與第4直線部 分160都具有單一彎曲部分132, 162,并且包括底部直線部分131, 161, 和夾著單一彎曲部分132, 162彎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131, 161起向上 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33, 163,傾斜直線部分133、 163與連接部分 170相連接。通過上述構(gòu)造,在用曲別針I(yè)OO夾住紙片時,在傾斜直線部分133, 163接觸到紙片的邊緣之前,可以通過沿紙片邊緣移動曲別針100的動 作,夾住多張紙片并予以固定。由此,在曲別針I(yè)OO夾紙片時,傾斜直 線部分133, 163起到了卡止裝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種情況下,用曲別針100夾住紙片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力, 可以被以彎曲部分132, 162為支點的底部直線部分131, 161和傾斜直 線部分133, 163向兩個方向進(jìn)行分散。也就是說,夾著彎曲部分132, 162的底部直線部分131, 161和傾斜直線部分133, 163作為對應(yīng)力的緩 沖手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1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通 過對材料疲勞程度的緩和,從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別 針1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I(yè)OO對紙片的夾持力下降的 現(xiàn)象,從而可以延長曲別針I(yè)OO的使用壽命。另外,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通過抓住與連接部分170相連接的 傾斜直線部分133, 163可以比較簡單地實現(xiàn)將紙片的邊緣插入曲別針 IOO并夾住紙片的動作或是將紙片的邊緣從曲別針100中抽出的動作。圖3a是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3a是本發(fā)明 的曲別針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為了方便進(jìn)行比較,圖4a為顯示以 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2的平面圖,圖4a為顯示以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2的正 面圖。如圖3所示,曲別針300由具有彈性的線材所組成。本發(fā)明中的曲 別針300,由第1彎曲部分310,第2彎曲部分320,第1直線部分330,第2直線部分340,第3直線部分350,第4直線部分360,以及連接部 分370所組成。其中,第1直線部分330和第4直線部分360各自擁有 底部直線部分331, 361,和彎曲部分332, 362,以及傾斜直線部分333, 363。第2直線部分340和第3直線部分350各自擁有末端邊緣341,351。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100不同,在將曲別針用于夾住較厚的紙片 時,為了防止曲別針滑落,在線材的外部周圍設(shè)有多個具有間隔的溝槽。 另外,第1彎曲部分310在長度方向上與第2彎曲部分320位于接近的 位置。并且,在長度方向上,與第2彎曲部分320相比,第l彎曲部分 310位于更接近于另外一側(cè)的內(nèi)側(cè)。第1彎曲部分310延伸至第2彎曲部 分320和第3彎曲部分350的上方,并形成交叉,由此,第2直線部分 340的末端邊緣341與第3直線部分350的末端邊緣351,通過第1直線 部分330,和第4直線部分360,以及連接部分3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的 區(qū)域內(nèi)。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300中,第1彎曲部分310與第2彎曲部分 320在長度方向上的間隔小于線材直徑。曲別針3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100的構(gòu)成相同。與此相對,如圖4所示,以前的曲別針400由第l彎曲部分410,第 2彎曲部分420,第l直線部分430,第2直線部分440,第3直線部分 450,第4直線部分460,以及連接部分470構(gòu)成。如圖4b中所示,整體 上呈扁平的形狀。在第1彎曲部分410和第2彎曲部分420之間存在相 對較大的空間。第2直線部分440的末端邊緣441通過第1直線部分430, 第4直線部分460,以及連接部分4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第3 直線部分450的末端邊緣451則延伸至曲別針400的外側(cè)。作為圖3中所示的曲別針300相對于圖4中所示的以前的曲別針400 的優(yōu)點,除了可以起到和圖1的曲別針100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外,還可 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24曲別針300的第1彎曲部分310在長度方向上與第2彎曲部分320 位于接近位置上,第1彎曲部分310與第2彎曲部分320在長度方向上 的間隔小于線材的直徑,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由于第1彎曲部分310和 第2彎曲部分320,也就是兩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可以在接近位置上重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曲別針小型化,從而可以節(jié)省為制作大型 曲別針?biāo)匦璧木€材的用量。此種情況下,第1彎曲部分310和第2彎 曲部分320在長度方向上的間隔可以在線材直徑的3倍以下。此外,此種情況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與一根線材的 圈狀部分相連接的兩根直線部分呈彎曲狀的一側(cè)不同,通過手指的觸感 可以很容易地辨別出,兩根線材的圈狀部分在接近的位置重疊的一側(cè)就 是應(yīng)該將紙片插入的那一側(cè)。圖5a為顯示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的第3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5b為 顯示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的第3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為了方便進(jìn)行比較, 圖6a為顯示以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3的平面圖,圖6b為顯示以前的曲別 針的形態(tài)3的正面圖。如圖5中所示,曲別針5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500,由第1彎曲部分510,第2彎曲部分520,第l直 線部分530,第2直線部分540,第3直線部分550,第4直線部分560, 以及連接部分5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530和第4直線部分560分別 各自擁有底部直線部分531, 561,彎曲部分532, 562和傾斜直線部分 533, 563。第2直線部分540和第3直線部分5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 緣541, 551。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100不同,曲別針500的整體平面形狀基本 上呈等腰三角形,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為了將等腰三角形的頂點做圓 而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形成了第1彎曲部分510和第2彎曲部分520, 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沿等腰三角形的底邊形成了呈直線狀的連接部分570。此外,在曲別針500中,通過將第l直線部分530與第2直線部 分5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5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 分520的上方位置,通過將第3直線部分550和第4直線部分560在下 方進(jìn)行彎曲,還將第2彎曲部分5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510的下方 位置,由此,使得第1彎曲部分510與第2彎曲部分520之間的距離變寬。曲別針5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I(yè)OO的構(gòu)成相同。 與此相對,如圖6所示,以前的曲別針600由第1彎曲部分610,第 2彎曲部分620,第1直線部分630,第2直線部分640,第3直線部分 650,第4直線部分660,以及連接部分670所組成。如圖6b中所示,曲 別針600整體上呈扁平的形狀。第1彎曲部分610與第2彎曲部分620 之間存在相對較大的空間。第2直線部分640的末端邊緣641通過第1 直線部分630,第4直線部分660,以及連接部分6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 的區(qū)域內(nèi)。第3直線部分650的末端邊緣651則延伸至曲別針600的外 側(cè)。圖5中所顯示的曲別針500與圖6中所顯示的以前的曲別針600相 比,作為優(yōu)點,能起到與圖1中的曲別針I(yè)OO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圖7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4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7a為顯 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4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為了方便進(jìn)行比較,圖8a 為顯示以前的曲別針的形態(tài)4的平面圖,圖8a為顯示以前的曲別針的形 態(tài)4的正面圖。如圖7所示,曲別針7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發(fā) 明中的曲別針700,由第1彎曲部分710,第2彎曲部分720,第1直線 部分730,第2直線部分740,第3直線部分750,第4直線部分760, 以及連接部分7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730和第4直線部分760分別 各自擁有底部直線部分731, 761,彎曲部分732, 762,和傾斜直線部分733, 763。第2直線部分740和第3直線部分7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 緣741, 751。與圖3中所示的曲別針300不同,曲別針700整體呈平面形狀。在 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以相對較大的曲率半徑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形成了 第1彎曲部分710和第2彎曲部分72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以與一 側(cè)寬度相比相對較短的長度形成了呈直線狀的連接部分770。此外,在曲 別針700中,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730與第2直線部分740在上方進(jìn)行 彎曲,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7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720的上方位置, 通過將第3直線部分750和第4直線部分760在下方進(jìn)行彎曲,還將第2 彎曲部分7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710的下方位置,由此,使得第1 彎曲部分710與第2彎曲部分720之間的距離變寬。曲別針7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3中所示的曲別針300的構(gòu)成相同。與此相對,如圖8所示,以前的曲別針800由第l彎曲部分810,第 2彎曲部分820,第l直線部分830,第2直線部分840,第3直線部分 850,第4直線部分860,以及連接部分870構(gòu)成。如圖8B中所示,整 體上呈扁平的形狀。在第1彎曲部分810和第2彎曲部分820之間存在 相對較大的空間。第2直線部分840的末端邊緣841通過第1直線部分 830,第4直線部分860,以及連接部分8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的范圍內(nèi)。 第3直線部分850的末端邊緣851則延伸至曲別針800的外側(cè)。作為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相對于圖8中所示的曲別針800的優(yōu) 點,可以起到和圖3中所示的曲別針300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圖9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5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9b為顯 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5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9所示,曲別針9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發(fā) 明中的曲別針900,由第1彎曲部分910,第2彎曲部分920,第1直線 部分930,第2直線部分940,第3直線部分950,第4直線部分960,以及連接部分9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930和第4直線部分960分別 各自擁有底部直線部分931, 961,彎曲部分932, 962,和傾斜直線部分 933, 963。第2直線部分940和第3直線部分9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 緣941, 951。與圖5中所示的曲別針500不同,曲別針900整體呈平面形狀,基 本上呈等腰三角形的形狀。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以相對較大的曲率半徑 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形成了第1彎曲部分910和第2彎曲部分920,在 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以與一側(cè)寬度相比相對較長的長度形成了呈直線 狀的連接部分970。此外,第1彎曲部分910在長度方向上與第2彎曲部 分920位于接近的位置上,與第2彎曲部分920相比,第l彎曲部分910 位于更接近于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的內(nèi)側(cè)位置。第1彎曲部分910延伸 至第2彎曲部分920和第3直線部分950的上方,并形成交叉,由此, 第2直線部分940的末端邊緣941和第3直線部分950的末端邊緣951 , 通過第1直線部分930,第4直線部分960,以及連接部分970,而被固 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900中,第1彎曲部分910與 第2彎曲部分920在長度方向上的間隔大約為線材直徑。曲別針9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5中所示的曲別針5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9中所示的曲別針900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具有相同的作 用和效果。圖10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6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0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6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IO所示,曲別針I(yè)OOO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I(yè)OOO,由第1彎曲部分1010,第2彎曲部分1020,第l 直線部分1030,第2直線部分1040,第3直線部分1050,第4直線部分 1060,以及連接部分1070所組成。第2直線部分1040和第3直線部分 10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041, 1051。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不同,曲別針I(yè)OOO整體上呈平面形狀, 基本上為長方形,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以相對小于長方形短邊的曲率直 徑對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形成了第1彎曲部分1010和第2彎曲部分1020, 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以長方形短邊左右的長度形成了呈直線狀的連 接部分1070。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000中,第1直線部分1030具有第1和 第2彎曲部分1032, 1034,且包括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 分1031,和夾著第1彎曲部分1032并被彎曲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031向 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033,和夾著第2彎曲部分1034并被彎曲后與 傾斜直線部分103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 1035。第4直線部分1060具有第1和第2彎曲部分1062和1064,且包 括位于相對下方的下方直線部分1061,和夾著第1彎曲部分1062并被彎 曲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061向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063,和夾著第2 彎曲部分1064并被彎曲后與傾斜直線部分106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 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1065。上方直線部分1035和1065與連接部 分1070相連接。曲別針10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10中所示的曲別針1000除了能起到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 同樣的作用與效果外,還能起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用曲別針1000夾住紙片的時候,在傾斜直線部分1033, 1063接觸 到紙片的邊緣部分之前,通過沿紙片表面對曲別針1000進(jìn)行移動的動作, 可以夾住多張紙片并予以固定。由此,通過傾斜直線部分1033, 1063的 位置,可以對曲別針I(yè)OOO夾住紙片的程度進(jìn)行調(diào)節(jié)。也就是說,傾斜直 線部分1033, 1063在曲別針1000夾住紙片的過程中起到了卡止裝置的 作用。此外,在此種情況下,在用曲別針1000夾住紙片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力,可以被以第1和第2彎曲部分1032和1034, 1062和1064為支點的下方 直線部分1031, 1061,和傾斜直線部分1033, 10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 1035, 1065向三個方向進(jìn)行分散。也就是說,隔開第1和第2彎曲部分 1032和1034, 1062和1064的下方直線部分1031, 1061,和傾斜直線部 分1033, 10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1035, 1065作為對應(yīng)力的緩和手段起 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I(yè)OOO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通過對材料 疲勞程度的緩和,從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1000的 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I(yè)OOO對紙片的夾持力下降的現(xiàn)象,從 而可以延長曲別針1000的使用壽命。圖ll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7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li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7實施形態(tài)的A和正面圖。如圖11所示,曲別針I(yè)IOO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I(yè)IOO,由第1彎曲部分1110,第2彎曲部分1120,第l 直線部分1130,第2直線部分1140,第3直線部分1150,第4直線部分 1160,以及連接部分1170所組成。第2直線部分1140和第3直線部分 11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141, 1151。與圖10中所示的曲別針1000不同,曲別針I(yè)OOO整體的平面形狀基 本上呈長方形,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以比長方形的短邊更短的長度 形成了呈直線狀的連接部分1170。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100中,第1直線部分1130沒有彎曲部 分,呈直線狀的延伸構(gòu)成。與此相對,第4直線部分1160,擁有第l和 第2彎曲部分1162和1164,且包括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 分1161,和夾著第1彎曲部分1162并被彎曲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161向 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163,以及夾著第2彎曲部分1164并被彎曲后 與傾斜直線部分116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1165。上方直線部分1165與連接部分1170相連接。并且,在曲別針1100 中,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1130和第2直線部分11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 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11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1120的上方位置,通 過將第3直線部分1150和第4直線部分1160在下方進(jìn)行彎曲,將第2 彎曲部分11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1110的下方位置,從而使第1彎 曲部分1110和第2彎曲部分1120之間的距離變寬。曲別針11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0中所示的曲別針10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11中所示的曲別針I(yè)IOO,能夠起到與圖10中的曲別針1000同樣 的作用和效果。圖13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I(yè)IOO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紙。 如圖13所示,用曲別針I(yè)IOO夾住厚紙片50的時候,在傾斜直線 部分1163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之前,通過沿紙片50表面對曲別針 IIOO進(jìn)行移動的動作,可以夾住多張紙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通過傾 斜直線部分1163的位置,可以對曲別針1100夾住紙片50的程度進(jìn)行調(diào) 節(jié)。也就是說,傾斜直線部分1163在曲別針1100夾住紙片50的過程中 起到了卡止裝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種情況下,在用曲別針1100夾住紙片50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 力,可以被以第l和第2彎曲部分1162和1162為支點的下方直線部分 1061,和傾斜直線部分11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1165向三個方向進(jìn)行分 散。也就是說,隔開第1和第2彎曲部分1162和1164的下方直線部分 1061和傾斜直線部分11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1165作為對應(yīng)力的緩和手 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I(yè)IOO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通過對 材料疲勞程度的緩和,從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1100 的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I(yè)IOO對紙片的夾持力下降的現(xiàn)象, 從而可以延長曲別針1100的使用壽命。圖12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8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2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8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12所示,曲別針12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200,由第1彎曲部分1210,第2彎曲部分1220,第l 直線部分1230,第2直線部分1240,第3直線部分1250,第4直線部分 1260,以及連接部分1270所組成。第2直線部分1240和第3直線部分 12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241, 1251。與圖IO所示的曲別針不同,曲別針1200的整體的平面形狀基本上 呈長方形,長方形的短邊相對比較長。此外,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200中,第4直線部分1260具有第l和第 2彎曲部分1262和1264,且包括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分 1261,和夾著第1彎曲部分1262并被彎曲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261向上 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263,和夾著第2彎曲部分1264并被彎曲后傾斜 與上方直線部分126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 1265。上方直線部分1265與連接部分1270相連接。第1直線部分1230具有第3和第4彎曲部分1232和1234,包含位 于相對上方的上方直線部分1231,和夾著第3彎曲部分1232并被彎曲后 從上方直線部分1231向下方延伸的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233,和夾著第4 彎曲部分1234并被彎曲后與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233相連接,并位于相 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分1235。下方直線部分1235與連接部分 1270相連接。此外,在曲別針1200中,通過將第l直線部分1230和第2直線部 分12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12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 部分1220的上方位置,通過將第3直線部分1250和第4直線部分1260 在下方進(jìn)行彎曲,將第2彎曲部分12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1210的下方位置,從而使第1彎曲部分1210和第2彎曲部分1220之間的距離 變寬。曲別針12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0中所示的曲別針7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12a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除了具有與圖IO中的曲別針1000同樣 的作用和效果以外,還具有如下的作用的效果。圖14為顯示用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200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紙。如圖14所示,用曲別針1200夾住厚紙片50的時候,在傾斜的上 方直線部分1263和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233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 之前,通過沿紙片50表面對曲別針1200進(jìn)行移動的動作,可以夾住多 張紙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通過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263和傾斜的 下方直線部分1233的位置,可以對曲別針1200夾住紙片50的程度進(jìn)行 調(diào)節(jié)。也就是說,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263和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233 在曲別針1200夾住紙片50的過程中起到了安全裝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種情況下,在用曲別針1200夾住紙片50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 力,可以被以第1和第2彎曲部分1262和1264為支點的下方直線部分 1261,和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263,以及上方直線部分1265向三個方向 進(jìn)行分散,此外,還可以被以第3和第4彎曲部分1232和1234為支點 的上方直線部分1231,和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233,以及下方直線部分 1235向三個方向進(jìn)行分散。也就是說,隔開第1和第2彎曲部分1262 和1264的下方直線部分1261,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263,上方直線部 分1265,以及隔開第3和第4彎曲部分1232和1234的上方直線部分1231, 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233,和下方直線部分1235各自作為對應(yīng)力的緩和 手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12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通過 對材料疲勞程度的緩和,從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12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1200對紙片50的夾持力下降 的現(xiàn)象,從而可以延長曲別針1200的使用壽命。圖15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9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5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9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16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 別針在第9的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紙。如圖15中所示,曲別針13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 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300,由第1彎曲部分1310,第2彎曲部分1320,第 1直線部分1330,第2直線部分1340,第3直線部分1350,第4直線部 分1360,以及連接部分1370所組成。第2直線部分1340和第3直線部 分13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341, 1351。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不同,曲別針1300整體的平面形狀, 基本上呈長方形,連接部分1370以與長方形的短邊相比相對較短的長度 形成。此外,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300中,第1直線部分1330具有第1彎 曲部分1332,且包括底部直線部分1331,和隔開第1彎曲部分1332并 被彎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1331向上方延伸的傾斜上方直線部分1333在 內(nèi)。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333與連接部分1370相連接。第4直線部分 1360具有第2彎曲部分1362,且包括底部直線部分1361,和隔開第2 彎曲部分1362并被彎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1361向下方延伸的傾斜下方 直線部分1363在內(nèi)。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363與連接部分1370相連接。曲別針13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的構(gòu)成相同。圖15中所示的曲別針1300除了能夠起到與圖7中的曲別針700同 樣的作用與效果之外,還能起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如圖15和圖16所示,用曲別針1300夾住厚紙片50的時候,經(jīng)過 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333和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363,在連接部分1370 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之前,通過沿紙片50表面對曲別針1300進(jìn)行移動的動作,可以夾住多張紙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連接傾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333和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363的連接部分1370,在曲別針 1300夾住紙片50的過程中起到了安全裝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種情況下,在用曲別針1300夾住紙片50時所產(chǎn)生的應(yīng) 力,可以被以彎曲部分1332和1362為支點的底部直線部分1331,和傾 斜的上方直線部分1333向兩個方向進(jìn)行分散,此外,還可以被底部直線 部分1361和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363向兩個方向各自進(jìn)行分散。也就 是說,隔開彎曲部分1332, 1362的底部直線部分1331, 1361,和傾斜的 上方直線部分1333,以及傾斜的下方直線部分1363作為對應(yīng)力的緩和手 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13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通過對 材料疲勞程度的緩和,從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別針1300 的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1300對紙片50的夾持力下降的現(xiàn) 象,從而可以延長曲別針1300的使用壽命。并且,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通過抓住與連接部分1370相連接的 傾斜上方直線部分1333或是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363,可以比較容易地進(jìn) 行將紙片50插入曲別針1300并夾住紙片的動作,或是從曲別針1300中 抽出紙片50的動作。圖17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第IO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7b為顯示本發(fā) 明的第IO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17所示,曲別針14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400,由第1彎曲部分1410,第2彎曲部分1420,第l 直線部分1430,第2直線部分1440,第3直線部分1450,第4直線部分 1460,以及連接部分14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1430與第4直線部分 1460各自具有底部直線部分1431, 1461和彎曲部分1432, 1462,以及 傾斜直線部分1433, 1463。第2直線部分1440和第3直線部分1450各 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441, 1451。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不同,曲別針1400的整體平面形狀在長 度方向的一側(cè),以相對較小的曲率半徑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形成了第1 彎曲部分1410和第2彎曲部分142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在彎曲部 分1432, 1462上,為了使傾斜直線部分1433, 1463互相之間更加接近 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以與一側(cè)相比較小的曲率半徑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 形成連接部分570。此外,在曲別針1400中,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1430和第2直線部 分14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14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 部分1420的上方位置,通過將第3直線部分1450和第4直線部分1460 在下方進(jìn)行彎曲,將第2彎曲部分14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1410的 下方位置,從而使第1彎曲部分1410和第2彎曲部分1420之間的距離 變寬。曲別針14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17中所示的曲別針1400,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具有同樣的 作用和效果。圖18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1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8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H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18所示,曲別針15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500,由第1彎曲部分1510,第2彎曲部分1520,第l 直線部分1530,第2直線部分1540,第3直線部分1550,第4直線部分 1560,以及連接部分15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1530與第4直線部分 1560各自具有底部直線部分1531, 1561和彎曲部分1532, 1562,以及 傾斜直線部分1533, 1563。第2直線部分1540和第3直線部分1550各 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541, 1551。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不同,曲別針1500的整體平面形狀從長 度方向的一側(cè)起向另外一側(cè),為了使第1直線部分1530和第4直線部分1560互相之間更加接近,而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從而使間隔縮小。在另外 一側(cè),在彎曲部分1532, 1562上,以與一側(cè)相比較小的曲率半徑將線材 進(jìn)行彎曲,使連接部分570基本上呈圓形。此外,在曲別針1500中,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1530和第2直線部 分15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15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 部分1520的上方位置,通過將第3直線部分1550和第4直線部分1560 在下方進(jìn)行彎曲,將第2彎曲部分15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1510的 下方位置,從而使第1彎曲部分1510和第2彎曲部分1520之間的距離 變寬。曲別針15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18中所示的曲別針1500,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具有同樣的 作用和效果。圖19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2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19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2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19所示,曲別針16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600,由第1彎曲部分1610,第2彎曲部分1620,第l 直線部分1630,第2直線部分1640,第3直線部分1650,第4直線部分 1660,以及連接部分16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1630與第4直線部分 1660各自具有底部直線部分1631, 1661和彎曲部分1632, 1662,以及 傾斜直線部分1633, 1663。第2直線部分1640和第3直線部分1650各 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641, 1651。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不同,曲別針1600的整體平面形狀從長 度方向的一側(cè)起向另外一側(cè),為了使第l直線部分1630與第4直線部分 1660相隔離,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為了使彎曲部分1636, 1666互相接近而 將線材進(jìn)行彎曲,并使之從彎曲部分1637, 1667起以同樣間隔延伸至連 接部分1670。連接部分570基本上呈直線狀而形成。此外,在曲別針1600中,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1630與第2直線部 分16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從而將第1彎曲部分1610置于遠(yuǎn)離于第2彎 曲部分1620的上方位置。曲別針16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19中所示的曲別針1600與圖7中所示的曲別針700具有同樣的 作用和效果。圖17,圖18和圖19中所示的平面形狀的曲別針,可以作為裝飾用 曲別針,簡易領(lǐng)帶夾等而用于夾住布匹等物品,曲別針的平面形狀不只 限于圖紙中所顯示的形狀,可以根據(jù)具體設(shè)計而對形狀進(jìn)行改變。圖20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3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0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3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圖21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 曲別針在第13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之前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圖21b為顯 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在第13實施形態(tài)下,夾住紙片之后時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如圖20中所示,曲別針17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 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700,由第1彎曲部分1710,第2彎曲部分1720,第 1直線部分1730,第2直線部分1740,第3直線部分1750,第4直線部 分1760,以及連接部分1770所組成。第1直線部分1730與第4直線部 分1760各自具有底部直線部分1731, 1761和彎曲部分1732, 1762,以 及傾斜直線部分1733, 1763。第2直線部分1740和第3直線部分1750 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741, 1751。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I(yè)OO不同,第1彎曲部分1710,第2彎曲部 分1720以及連接部分1770的平面形狀基本上呈直線狀。曲別針17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100的構(gòu)成相同。圖20中所示的曲別針1700除了具有與圖1中所示的曲別針100相 同的作用與效果之外,還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如圖21a中所示,由于位于長度方向的一側(cè)的第1彎曲部分1710和 第2彎曲部分1720呈直線狀形成,因此在第1彎曲部分1710與紙片50 的表面接觸之后,對呈直線狀的第l彎曲部分1710進(jìn)行引導(dǎo),在第l彎 曲部分1710與第2彎曲部分1720之間插入紙片50,如圖21b中所示, 可以用曲別針1700將紙片50夾住。由此,可以比較容易地進(jìn)行將紙片 50插入曲別針1700,并夾住紙片的動作。圖22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4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2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4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22所示,曲別針18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本 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800,由第1彎曲部分1810,第2彎曲部分1820,第l 直線部分1830,第2直線部分1840,第3直線部分1850,第4直線部分 1860,以及連接部分1870所組成。第2直線部分1840和第3直線部分 18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841, 1851。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不同,曲別針1800的整體的平面形狀 基本上呈長方形,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第1彎曲部分1810和第2彎曲 部分1820基本上呈直線狀,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連接部分1870具 有基本上呈圓形的圈狀部分。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800中,第4直線部分1860具有第1和第2彎 曲部分1862和1864,且包含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分 1861,和夾著第1彎曲部分1862并被彎曲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861向上 方延伸的傾斜上方直線部分1863,以及夾著第2彎曲部分1864并被彎曲 后與上方直線部分186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 分1865在內(nèi)。上方直線部分1865與連接部分1870相連接。第l直線部分1830具有第3和第4彎曲部分1832和1834,且包含 位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1831,和隔開第3彎曲部分1832 并被彎曲后從上方直線部分1831向下方延伸的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833,以及隔開第4彎曲部分1834并被彎曲后與下方直線部分1833相連接, 并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分1835。下方直線部分1835與連 接部分1870相連接。此種情況下,連接部分1870具有由以下部分組成的圈狀部分,艮卩, 與第1直線部分1830的下方直線部分1835相連接,相對向上方彎曲的 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和與此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2相連接,相對向下 方彎曲后,與第4直線部分1860的上方直線部分1865相連接的下方轉(zhuǎn) 彎部分1873, 1874。曲別針18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22中所示的曲別針1800除了具有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 同樣的作用和效果之外,還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圖24為顯示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800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如圖22和圖24中所示,對應(yīng)力起到緩和手段的作用的,不只是隔 開第l和第2彎曲部分1862和1864的下方直線部分1861,和傾斜上方 直線部分1863,和上方直線部分1865,和隔開第3和第4彎曲部分1832 和1834的上方直線部分1831,和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833,以及下方直 線部分1834,此外,構(gòu)成連接部分1870的由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 和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873, 1874所組成的圈狀部分也同時起到了對應(yīng)力的緩 和手段的作用。因此,即使曲別針18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可以通過 對材料的疲勞程度的更有效的緩和,從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 即使曲別針1800的使用頻率很高,也不會出現(xiàn)曲別針1800對紙片的夾 持力下降的現(xiàn)象,從而可以延長曲別針1800的使用壽命。此外,在此種情況下,如圖24所示,用曲別針1800夾住紙片50的 時候,構(gòu)成連接部分1870的圈狀部分的邊緣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 之前,通過沿紙片50表面對曲別針1800進(jìn)行移動的動作,可以夾住多張紙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構(gòu)成連接部分1870的圈狀部分,在曲別 針1800夾住紙片50的過程中起到了卡止裝置的作用。圖23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5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3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5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23中所示,曲別針19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 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900,由第1彎曲部分1910,第2彎曲部分1920,第 1直線部分1930,第2直線部分1940,第3直線部分1950,第4直線部 分1960,以及連接部分1970所組成。第2直線部分1940和第3直線部 分1950各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1941, 1951。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不同,曲別針1900的整體平面形狀, 基本上呈長方形,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第1彎曲部分1910和第2彎曲 部分1920基本上呈直線狀,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連接部分1970 具有基本上呈圓形的圈狀部分。在本發(fā)明的曲別針1900中,第1直線部分1930具有第1和第2彎 曲部分1932和1934,包含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分1931, 和隔開第1彎曲部分1932并被彎曲后從下方直線部分1931向上方延伸 的傾斜上方直線部分1933,以及隔開第2彎曲部分1934并被彎曲后與上 方直線部分1933相連接,并位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1935 在內(nèi)。通過連接部分1970與上方直線部分1935相連接。第4直線部分1960具有第3和第4彎曲部分1962和1964,包含位 于相對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線部分1961,和隔開第3彎曲部分1962 并被彎曲后從上方直線部分1961向下方延伸的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963, 以及隔開第4彎曲部分1964并被彎曲后與傾斜下方直線部分1963相連 接,并位于相對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線部分1965在內(nèi)。通過連接部分 1970與下方直線部分1965相連接。在此種情況下,連接部分1970具有由以下部分組成的圈狀部分,艮口,與第4直線部分1960的下方直線部分1965相連接,相對向上方彎曲的 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971, 1972,和與此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972相連接,相對向下 方彎曲后,并與第1直線部分1930的上方直線部分1935相連接的下方 轉(zhuǎn)彎部分1973, 1974。曲別針19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的構(gòu)成相同。 圖23中所示的曲別針1900,除了具有與圖12中所示的曲別針1200 同樣的作用和效果之外,還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圖25為顯示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1900夾住紙片時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紙。 如圖25所示,用曲別針1900夾住紙片50的時候,構(gòu)成連接部分 1970的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971, 1972和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973, 1974所交叉的 部分在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之前,通過沿紙片50表面對曲別針1900 進(jìn)行移動的動作,可以夾住多張紙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上述交叉部 分,在曲別針1900夾住紙片50的過程中起到了卡止裝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種情況中,在用曲別針1900夾住紙片50的狀態(tài)下,構(gòu) 成連接部分1970的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971,1972和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973,1974 的交叉部分接觸到紙片50的邊緣部分,圈狀部分位于從紙片50的邊緣 部分中突出來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在這個位于突出位置的圈狀部分上 掛上便簽,或是付有鐵絲110的紙牌100。并且,為了在這個部分掛上便 簽或是付有鐵絲110的紙牌100,可以將由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971, 1972和 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973, 1974所組成的圈狀部分取代,形成由幾乎位于同一 平面的由轉(zhuǎn)彎部分所組成的呈圓形的圈狀部分。例如,可以形成如圖18 中所示的曲別針150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形成的連接部分1570那 樣的呈圓形的圈狀部分。圖26a為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6實施形態(tài)的平面圖,圖26b為 顯示本發(fā)明的曲別針的第16實施形態(tài)的正面圖。如圖26中所示,曲別針2000是由具有彈性的線材組成的曲別針。 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2000,由第1彎曲部分2010,第2彎曲部分2020,第 l直線部分2030,第2直線部分2040,第3直線部分2050,第4直線部 分2060,以及連接部分2070所組成。第l直線部分2030和第4直線部 分2060各自具有底部直線部分2031, 2061和彎曲部分2032, 2062以及 傾斜直線部分2033, 2063。第2直線部分2040和第3直線部分2050各 自分別擁有末端邊緣2041, 2051。與圖20中所示的曲別針1700不同,在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也就是 靠近第1彎曲部分2010的一側(cè)上,第1直線部分2030具有彎曲部分2035, 2037, 2039,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也就是靠近第2彎曲部分2020 的一側(cè)上,第4直線部分2060具有彎曲部分2065, 2067和2069。第1直線部分2030具有隔開彎曲部分2035并被彎曲后從底部直線 部分2031向曲別針外側(cè)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2036,和隔開位于曲別針最 外側(cè)的彎曲部分2037并向相反方向被彎曲后向曲別針內(nèi)側(cè)延伸的傾斜直 線部分2038,并隔開彎曲部分2039,與傾斜直線部分2038和底部直線 部分2031相連接。第4直線部分2060,具有隔開彎曲部分2065并被彎 曲后從底部直線部分2061向曲別針的外側(cè)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2066,和 隔開位于曲別針最外側(cè)的彎曲部分2067并向相反方向被彎曲后向曲別針 內(nèi)側(cè)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2068,并隔開彎曲部分2069,與傾斜直線部分 2068和底部直線部分2061相連接。將上述彎曲部分隔開,可以將第1直線部分2030和第4直線部分 2060在幾乎同一水平方向上進(jìn)行彎曲,也可以將其在垂直方向,也就是 上方或是下方進(jìn)行彎曲。此外,在曲別針2000中,通過將第1直線部分2030和第2直線部 分20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不只將第1彎曲部分2010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 部分2020的上方位置,通過將第3直線部分2050和第4直線部分2060在下方進(jìn)行彎曲,將第2彎曲部分2020置于遠(yuǎn)離第1彎曲部分2010的 下方位置,從而使第1彎曲部分2010和第2彎曲部分2020之間的距離變寬。曲別針2000的其他構(gòu)成與圖20中所示的曲別針1700的構(gòu)成相同。圖26中所示的曲別針2000除了具有與圖17中所示的曲別針1700 同樣的作用和效果之外,還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各個彎曲部分2035, 2037, 2039都形成在位于第1彎曲部分2010 一側(cè)的第1直線部分2030上,各個彎曲部分2065, 2067, 2069都形成 在位于第2彎曲部分2020 —側(cè)的第4直線部分2060上。由此,可以對 線材進(jìn)行硬化的加工。因此,在用第1彎曲部分2010和第2彎曲部分2020 夾住紙片的時候,與以前的曲別針相比,可以產(chǎn)生更大的夾力。因此, 可以提高曲別針對紙片等物品的夾持力。換句話說,至少通過多個彎曲 部分的形成,在位于靠近第1彎曲部分2010 —側(cè)的第1直線部分2030 上形成了呈凹凸?fàn)畹膹澢螤睿辽偻ㄟ^多個彎曲部分的形成,在位于 靠近第2彎曲部分2020 —側(cè)的第4直線部分2060上也形成了呈凹凸?fàn)?的彎曲形狀,由此,就可以達(dá)到上述效果。此外,上面所述的本發(fā)明中的處于各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不只 可以由金屬,合金材料的鐵絲等具有彈性的線材來構(gòu)成,也可以由具有 彈性的合成樹脂材質(zhì)的線材來構(gòu)成。另外,上面所述的本發(fā)明中的處于各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的第1 直線部分和第4直線部分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也就是靠近連接部 分的一側(cè)上,各自隔開彎曲部分后被向上以及/或是向下彎曲,同時為了 將第l直線部分和第4直線部分之間的間隔擴(kuò)大,將其構(gòu)造向外側(cè)延伸, 連接部分的長度也可以構(gòu)造為比第1直線部分和第4直線部分的間隔更 大。此種情況下,可以用曲別針夾住更厚的紙片。此外,上面所述的本發(fā)明中的處于各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的第1 直線部分和第4直線部分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也就是靠近連接部分 的一側(cè)上,各自隔開彎曲部分后被向上以及/或是向下彎曲,在隔開彎曲 部分后,在水平方向上可以構(gòu)造為呈凹凸?fàn)畹膹澢螤?,另外,也可?在水平方向上彎曲為呈Z字形的曲折形狀。此種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曲別 針對紙片的夾持力下降的現(xiàn)象,可以對線材的疲勞程度進(jìn)行緩和,從而 延長曲別針的使用壽命。在上面所述的本發(fā)明中的處于各種實施形態(tài)中的曲別針中,對于其 各個直線部分和彎曲部分的界限在圖中進(jìn)行了明確的說明,可以在各個 直線部分和彎曲部分之間進(jìn)行圓滑的連接。以上所說明的各個實施形態(tài)的所有要點只是舉例,并不是限制性條 件。本發(fā)明的范圍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個實施形態(tài),而在于權(quán)利要求書中 有所明示包含的專利申請的范圍或同等內(nèi)容,以及在此范圍內(nèi)的所有修 改與變形。關(guān)于在產(chǎn)業(yè)中的應(yīng)用可能性本發(fā)明中的曲別針,可以將曲別針小型化,從而可以節(jié)省用于生產(chǎn) 大型曲別針?biāo)匦璧木€材的用量。也可以提高曲別針對于紙片,布匹等 物品的夾持力,同時,對于視覺障礙者和老花眼的人來說,也提供了一 種可以方便使用的曲別針。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彈性的線材所構(gòu)成的曲別針(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長度方向的一側(cè)上,將線材基本上彎曲為U字形而形成的第1以及第2彎曲部分(110,120),從上述第1彎曲部分(110)的兩端起向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在線材之間留有間隔按照基本上呈直線的方式延伸而形成的第1以及第2直線部分(130,140),上述從第2彎曲部分(120)的兩端起向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在線材之間留有間隔按照基本上呈直線狀的方式延伸而形成的第3以及第4直線部分(150,16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將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和上述第4直線部分(160)相連接,且按照橫跨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和上述第4直線部分(160)之間間隔的方式延伸的連接部分(170);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從上述第1彎曲部分(110)起至上述連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上述第3直線部分(150)的方式延伸,上述第4直線部分(160)從上述第2彎曲部分(120)起至上述連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上述第2直線部分(140)的方式延伸,上述第2直線部分(140)與上述第3直線部分(150)在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cè)上具有線材的末端邊緣(141,151),上述第1彎曲部分(110)或是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延伸至上述第2彎曲部分(120)或是上述第3直線部分(150)的上方位置,并與其形成交叉,由此,上述第2直線部分(140)和上述第3直線部分(150)的末端邊緣(141,151)通過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和上述第4直線部分(160)以及連接部分(170),而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上述第1彎曲部分(110)在長度方向上與上述第2彎曲部分(120)基本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此外,在長度方向上,上述第1彎曲部分(110)以小于線材直徑的間隔位于接近上述第2彎曲部分(120)的位置上,通過將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和上述第2直線部分(140)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可以將上述第1彎曲部分(110)置于遠(yuǎn)離上述第2彎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上,上述第1直線部分(130)與上述直線部分(150)緊密相接并呈平行延伸,上述第2直線部分(140)與上述第4直線部分(160)緊密相接并呈平行延伸。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曲別針(110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直 線部分(1130)或是上述第4直線部分(1160)中的至少任一個,包括彎 曲部分(1162)和底部直線部分(1161)以及夾著上述彎曲部分(1162) 并被彎曲后從上述底部直線部分(1161)起向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163),通過上述連接部分(1170)與傾斜直線部分(1163)相連接。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曲別針(110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直 線部分(1130)或是上述第4直線部分(1160)的至少一個,包含第l和 第2彎曲部分(1162, 1164)和位于相對下方平面的下方直線部分(1161), 和夾著上述第1彎曲部分(1162)并被彎曲后從上述下方直線部分(1161) 起向上方延伸的傾斜直線部分(1163),以及夾著上述第2彎曲部分(1164) 并被彎曲后與上述傾斜直線部分(1163)相連接,且位于上述相對上方平 面的上方直線部分(1165)在內(nèi),通過上述連接部分(1170)與上方直線 部分1165相連接。見申請事項1中所記載的曲別針(1100)。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曲別針(1800),其特征在于上述連接部 分(1870)具有由以下部分所組成的圈狀部分,即與上述第l直線部分(1830) 相連接向相對上方位置彎曲的上方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和與此上方 轉(zhuǎn)彎部分1871, 1872相連接,并向相對下方位置彎曲后,與上述第4直 線部分(1860)相連接的下方轉(zhuǎn)彎部分(1873, 1874)。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即使是視覺障礙者或者是老花眼的人也能夠方便使用的曲別針。曲別針具備第1和第2彎曲部分,第1和第2直線部分,第3和第4直線部分,以及連接部分。第2直線部分和第3直線部分的末端邊緣通過第1直線部分,第4直線部分和連接部分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圍的區(qū)域內(nèi)。第1彎曲部分在長度方向上,基本上與第2彎曲部分位于同一位置,并且被置于以小于線材直徑為間隔的接近位置上。通過將第1和第2直線部分在上方進(jìn)行彎曲,可以將第1彎曲部分置于遠(yuǎn)離第2彎曲部分的上方位置。第1和第3直線部分與第2和第4直線部分緊密連接并平行伸展。
文檔編號B42F1/02GK101247965SQ20068002837
公開日2008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8月1日
發(fā)明者青戶雅章 申請人:青戶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