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印刷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新型印刷機及其印刷工藝。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印刷技術在對紙板進行印刷圖文時,一般需要分兩步進行,即先由印刷機印刷圖文,然后再由壓痕機沖壓。
因此,傳統(tǒng)印刷技術在印刷生產(chǎn)中,不僅存在印刷機與壓痕機對產(chǎn)品產(chǎn)生套印不準的問題,影響產(chǎn)品質量;而且,其還存在印刷速度慢,印刷效率低,生產(chǎn)成本高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傳統(tǒng)印刷技術點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印刷機及其印刷工藝,以使產(chǎn)品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一次成型,提高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準確度以及產(chǎn)品的合格率,達到高速、高效、高質、低成本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新型印刷機,其包括:供紙裝置、印刷裝置以及收紙裝置;所述印刷裝置包括墨斗、膠輥、傳墨滾筒、印版滾筒、壓印滾筒以及傳紙滾筒;所述膠輥設置于所述墨斗的出墨端;所述膠輥、所述傳墨滾筒、所述印版滾筒、所述壓印滾筒和所述傳紙滾筒相互平行設置,并依次臨近;所述印版滾筒設置有凸版,所述傳墨滾筒和所述壓印滾筒均包覆有橡皮布層;所述供紙裝置的出紙端對應于所述印版滾筒與所述壓印滾筒之間的位置;所述收紙裝置與所述傳紙滾筒配合。
基于上述結構的新型印刷機,通過配合的膠輥以及傳墨滾筒將墨斗中的油墨均勻、適量地傳送至印版滾筒處;通過供紙裝置可以將紙板直接輸送至印版滾筒與壓印滾筒之間,通過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對紙板同時進行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同時,通過在傳墨滾筒和壓印滾筒包覆設置的橡皮布層,不僅有利于傳墨滾筒和壓印滾筒分別與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配合,避免凸版磨損;而且,在傳墨滾筒和壓印滾筒的表面變得不平整時只需更換橡皮布層即可,使更換變得方便、快捷。
因此,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新型印刷機使進入印版滾筒與壓印滾筒間的紙板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一次成型,并減少了紙板的傳遞次數(shù)和傳遞距離,從而提高了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準確度以及產(chǎn)品的合格率,達到高速、高效、高質、低成本的優(yōu)點。
進一步,所述供紙裝置的供紙速度、所述印版滾筒的表面線速度、所述壓印滾筒的表面線速度和所述傳紙滾筒的表面線速度均相等。
通過使得供紙裝置的供紙速度、印版滾筒的表面線速度、壓印滾筒的表面線速度和傳紙滾筒的表面線速度均相等,可以有效地避免紙板在傳遞過程中發(fā)生相對移動,提高了紙板傳遞的穩(wěn)定性,更好地保障了套印的準確度。
進一步,所述墨斗位于所述膠輥的上方,且所述墨斗的出料端與所述膠輥的外表面接觸。
進一步,所述傳墨滾筒的外表面與所述膠輥的外表面相切,且所述傳墨滾筒位于所述膠輥的右下方。
進一步,所述印版滾筒的外表面與所述傳墨滾筒的外表面相切,且所述印版滾筒位于所述傳墨滾筒的右下方。
進一步,所述壓印滾筒的外表面與所述印版滾筒的外表面相切,且所述壓印滾筒位于所述印版滾筒的右下方。
進一步,所述傳紙滾筒的外表面與所述壓印滾筒的外表面相切,且所述傳紙滾筒位于所述壓印滾筒的右方。
通過將墨斗、膠輥、傳墨滾筒、印版滾筒、壓印滾筒和傳紙滾筒進行合理的布局,不僅便于紙板穩(wěn)定的傳送,而且還縮短了紙板的傳送距離,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套印的準確度及產(chǎn)品的質量和加工效率。
進一步,所述收紙裝置包括循環(huán)傳送鏈條以及均勻設置于所述循環(huán)傳送鏈條上的若干排叼紙牙排;所述循環(huán)傳送鏈條設置于所述傳紙滾筒的下方;所述牙排的設置方向與所述傳紙滾筒的設置方向平行,并與所述傳紙滾筒配合。
通過設置于循環(huán)傳送鏈條上的叼紙牙排可以對傳送滾筒上的紙板進行剝離,從而其不僅有利于紙板傳送的順利進行,而且還使得紙板地傳送更加穩(wěn)定、快速。
進一步,所述循環(huán)傳送鏈條的傳送速度與所述傳紙滾筒的表面線速度相等。
進一步,相鄰的兩排所述叼紙牙排的間距與所述傳紙滾筒的周長相等。
為了使紙板可以更加順利地由傳送滾筒傳遞至叼紙牙排,優(yōu)選地,循環(huán)傳送鏈條的傳送速度與傳紙滾筒的表面線速度相等。
同時,相鄰的兩排叼紙牙排的間距與傳紙滾筒的周長相等,這樣,在傳紙滾筒轉動一圈后總有相應地叼紙牙排移動至傳送滾筒的出紙端,從而可以對傳送滾筒上的紙板進行更加高效地輸送。
基于上述的新型印刷機,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新型印刷機的印刷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墨斗中的油墨依次經(jīng)膠輥和傳墨滾筒均勻地傳送至印版滾筒上;然后,供紙裝置將紙板直接送入印版滾筒與壓印滾筒之間,通過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對紙板同時進行圖文印刷和壓凹套?。辉僬?,完成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紙板經(jīng)傳紙滾筒送到收紙裝置進行產(chǎn)品收集。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新型印刷機及其印刷工藝,通過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同時進行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從而使得產(chǎn)品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一次成型,提高了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準確度以及產(chǎn)品的合格率,達到高速、高效、高質、低成本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實施例中所述的印刷裝置的原理示意圖
圖中標號為:
墨斗101,膠輥102,傳墨滾筒103,印版滾筒104,壓印滾筒105,傳紙滾筒106,供紙裝置107,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紙板109。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fā)明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型印刷機,其包括:供紙裝置107、印刷裝置以及收紙裝置。其中,印刷裝置包括:墨斗101、膠輥102、傳墨滾筒103、印版滾筒104、壓印滾筒105以及傳紙滾筒106;膠輥102設置于墨斗101的出墨端;膠輥102、傳墨滾筒103、印版滾筒104、壓印滾筒105和傳紙滾筒106相互平行設置,并依次臨近;印版滾筒104設置有凸版,傳墨滾筒103和壓印滾筒105均包覆有橡皮布層;供紙裝置107的出紙端對應于印版滾筒104與壓印滾筒105之間的位置;收紙裝置與傳紙滾筒106配合。
基于上述結構的新型印刷機,通過配合的膠輥102以及傳墨滾筒103將墨斗101中的油墨均勻、適量地傳送至印版滾筒104處;通過供紙裝置107可以將紙板109直接輸送至印版滾筒104與壓印滾筒105之間,進而通過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104對紙張同時進行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從而使得產(chǎn)品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一次成型;同時,通過在傳墨滾筒103和壓印滾筒105包覆設置的橡皮布層,不僅有利于傳墨滾筒103和壓印滾筒105分別與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104配合,避免凸版磨損;而且,在傳墨滾筒103和壓印滾筒105的表面變得不平整時只需更換橡皮布層即可,使更換變得方便、快捷。
因此,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施例的新型印刷機使進入印版滾筒104與壓印滾筒105間的紙板109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一次成型,并減少了紙板109的傳遞次數(shù)和傳遞距離,從而提高了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準確度以及產(chǎn)品的合格率,達到高速、高效、高質、低成本的優(yōu)點。
具體地,墨斗101位于膠輥102的上方,且墨斗101的出料端與膠輥102的外表面接觸;傳墨滾筒103的外表面與膠輥102的外表面相切,且傳墨滾筒103位于所述膠輥102的右下方;印版滾筒104的外表面與傳墨滾筒103的外表面相切,且印版滾筒104位于傳墨滾筒103的右下方;壓印滾筒105的外表面與印版滾筒104的外表面相切,且壓印滾筒105位于印版滾筒104的右下方;傳紙滾筒106的外表面與壓印滾筒105的外表面相切,且傳紙滾筒106位于壓印滾筒105的右方。
基于上述結構的印刷裝置,通過對墨斗101、膠輥102、傳墨滾筒103、印版滾筒104、壓印滾筒105和傳紙滾筒106進行了合理的布局,使得印刷裝置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因此,不僅便于紙板109穩(wěn)定的傳送,而且還縮短了紙板109的傳送距離,可以更好地提高套印的準確度及產(chǎn)品的質量和加工效率;同時,還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節(jié)約了印刷裝置所占用的空間。
本實施例中,供紙裝置107的供紙速度、印版滾筒104的表面線速度、壓印滾筒105的表面線速度和傳紙滾筒106的表面線速度均相等,從而可以使其有效地避免紙板109在傳遞過程中發(fā)生相對移動,提高了紙板109傳遞的穩(wěn)定性,更好地保障了套印的準確度。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型印刷機,其包括:供紙裝置107、印刷裝置以及收紙裝置。其中,印刷裝置包括:墨斗101、膠輥102、傳墨滾筒103、印版滾筒104、壓印滾筒105以及傳紙滾筒106;膠輥102設置于墨斗101的出墨端;膠輥102、傳墨滾筒103、印版滾筒104、壓印滾筒105和傳紙滾筒106相互平行設置,并依次臨近;印版滾筒104設置有凸版,傳墨滾筒103和壓印滾筒105均包覆有橡皮布層;供紙裝置107的出紙端對應于印版滾筒104與壓印滾筒105之間的位置;收紙裝置與傳紙滾筒106配合;供紙裝置107的供紙速度、印版滾筒104的表面線速度、壓印滾筒105的表面線速度和傳紙滾筒106的表面線速度均相等。
具體地,墨斗101位于膠輥102的上方,且墨斗101的出料端與膠輥102的外表面接觸;傳墨滾筒103的外表面與膠輥102的外表面相切,且傳墨滾筒103位于所述膠輥102的右下方;印版滾筒104的外表面與傳墨滾筒103的外表面相切,且印版滾筒104位于傳墨滾筒103的右下方;壓印滾筒105的外表面與印版滾筒104的外表面相切,且壓印滾筒105位于印版滾筒104的右下方;傳紙滾筒106的外表面與壓印滾筒105的外表面相切,且傳紙滾筒106位于壓印滾筒105的右方。
收紙裝置包括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以及均勻設置于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上的若干排叼紙牙排;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設置于傳紙滾筒106的下方;牙排的設置方向與傳紙滾筒106的設置方向平行,并與傳紙滾筒106配合。
基于上述結構的收紙裝置,通過設置于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上的叼紙牙排可以對傳送滾筒上的紙板109進行剝離,從而其不僅有利于紙板109傳送的順利進行,而且還使得紙板109地傳送更加穩(wěn)定、快速。
優(yōu)選地,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的傳送速度與傳紙滾筒106的表面線速度相等,從而使紙板109可以更加順利地由傳送滾筒傳遞至叼紙牙排;相鄰的兩排叼紙牙排的間距與傳紙滾筒106的周長相等,這樣,在傳紙滾筒106轉動一圈后總有相應地叼紙牙排移動至傳送滾筒的出紙端,從而可以對傳送滾筒上的紙板進行更加高效地輸送。
優(yōu)選地,傳紙滾筒106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使得傳紙滾筒106靠近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的位置的運動方向與循環(huán)傳送鏈條108的運動方向相反,更加有利于叼紙牙排的順利工作。
上述實施例中,傳墨滾筒103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膠輥102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更加有利于油墨的傳送;印版滾筒10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壓印滾筒105沿逆時針方向轉動,從而使得印版滾筒104和壓印滾筒105的進紙方向與供紙裝置107的送至方向一致;同時,膠輥102和傳墨滾筒103的轉動速度小于印版滾筒104的轉動速度,以避免膠輥102和傳墨滾筒103上的油墨發(fā)生飛濺。
上述實施例中,印版滾筒104包覆設置有可拆卸的板層,且凸版設置于板層上,從而便于板層及凸版的更換;同時,印版滾筒104設置有調節(jié)裝置,從而通過調節(jié)裝置可以對印版滾筒104進行上、下、左、右位置調節(jié),使其與紙板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位置相適應,其中調節(jié)裝置為現(xiàn)有機構,因此不對其做詳細介紹。
實施例3
基于實施例1或實施例2中的新型印刷機,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新型印刷機的印刷工藝,其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首先,墨斗101中的油墨依次經(jīng)膠輥102和傳墨滾筒103均勻地傳送至印版滾筒104上;然后,供紙裝置107將紙板109直接送入印版滾筒104與壓印滾筒105之間,通過設置有凸版的印版滾筒104對紙板109同時進行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使紙板109的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一次成型;再者,完成圖文印刷和壓凹套印的紙板109由印版滾筒104與壓印滾筒105之間輸出,并經(jīng)傳紙滾筒106送到收紙裝置進行產(chǎn)品收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