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繩索的懸掛裝置(belay device),被設計為在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中懸掛攀登者。這種裝置被設計為當繩索處于拉力狀態(tài)下時立即夾緊繩索。為此該懸掛裝置包括具有制動面的法蘭盤,當繩索出于拉力狀態(tài)下時將繩索夾緊于制動面的鉸接于法蘭盤上的凸輪,當繩索上的拉力消失時將凸輪移開的復位彈簧,以及被設計為作用于凸輪以使其逐步釋放繩索的控制桿或把手。該復位彈簧可通過調節(jié)鈕進行調節(jié)。
背景技術:
文獻EP2301631描述了一種用于繩索上的自鎖懸掛裝置,包括被設置為當繩索處于拉力狀態(tài)下時夾緊繩索的凸輪,以及通過人工操作作用于該凸輪以逐步釋放繩索的控制桿。該控制桿分別通過在控制桿釋放行程的初始段的齒輪減速效應和在行程末段的直接作用作用于該凸輪。由控制桿移動引起的凸輪的相對位移在行程的初始段和在末段相比是如此之小,以使在控制桿行程的初始段精確調節(jié)制動力和位移速度成為可能。當該設備被用于頂繩模式時,尤其是被訓練員用于室內攀巖設施時,凸輪的復位彈簧在某些情況下施加的反向力矩在攀巖者墜落事件中減緩了夾緊效果。
文獻EP398819涉及一種繩索上的自鎖懸掛裝置,具有匹配有復位彈簧的凸輪,和釋放桿。根據(jù)繩索的力學張力,該裝置包括兩個具有不同加緊角度的夾緊部,并且第一個低于第二個。從第一夾緊部向第二夾緊部移動的閾值可根據(jù)使用者的體重調整。該調整通過用鈕調節(jié)復位彈簧的預壓力來實現(xià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懸掛裝置,可以快速和有效的夾緊繩索,與在上升或下降中的使用模式的選擇無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懸掛裝置的特征在于,凸輪的復位彈簧被牢固連接于調節(jié)鈕上的控制部件直接驅動,并且可以沿著設置于法蘭盤上的長條形凹槽移動,以根據(jù)兩個預先設定的值調節(jié)彈簧的硬度,該兩個值或者是對應于懸掛操作模式(belay operating mode)的第一值,或者是對應于頂繩操作模式(top rope operating mode)的第二值。
在頂繩模式下,第二值對應于彈簧的低硬度,它在凸輪上的作用被減小到最小,或者甚至為零。凸輪的夾緊動作比復位力矩總是存在于夾緊方向的傳統(tǒng)懸掛裝置更快。
在懸掛模式下,第二值對應于復位彈簧的最高硬度。
根據(jù)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復位彈簧由設置于凸輪內部的扭轉彈簧形成,并且具有被設計為由調節(jié)鈕驅動的彎曲的端墊。彈簧的端墊可以沿著設置于法蘭盤上的長條形凹槽移動。該凹槽呈現(xiàn)出對應于鈕在懸掛和頂繩模式之間的位移路徑的彎曲形狀。
優(yōu)選的,該凹槽以凸輪軸銷為中心。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特征,該調節(jié)鈕被安裝為在在凸輪旋轉軸銷的延伸部上旋轉,所述延伸部突出于法蘭盤以容易進入。
根據(jù)一個可替換的實施例,具有穩(wěn)定的鈕的中間位置以能夠根據(jù)攀登者的體重和繩索的狀態(tài)或直徑獲得一種附加的懸掛模式是可行的。
附圖簡要說明
通過下述兩個僅出于非限定性舉例目和在附圖中體現(xiàn)的特定實施方式的說明將使其他的優(yōu)點和特征變得更加清楚顯見。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懸掛裝置的立視圖,在可移動的第二法蘭盤旋轉后,凸輪位于遠離制動面的位置;
-圖2示出了圖1的懸掛裝置的第一個實施方式的分解軸視圖;
-圖3至6代表了不同的調節(jié)鈕角度位置的懸掛裝置的正面視圖,分別在凸輪彈簧是未被壓縮的頂繩模式下,接著在第一中間位置1通過對凸輪彈簧的逐步壓縮進入懸掛模式,以及接著在能夠到達懸掛模式的調節(jié)鈕旋轉行程的末段,以及在從懸掛模式移動到頂繩模式后最終位于第二中間位置2;
-圖7到9展示了可替換的實施方式,分別具有一個頂繩模式,和兩個根據(jù)所使用繩索的種類和狀態(tài)的懸掛模式。
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說明
在圖1和圖2中,用于繩索的懸掛裝置10包括被安裝在固定法蘭盤12上圍繞第一軸銷14旋轉以在繩索處于拉力狀態(tài)下時實現(xiàn)鎖定的凸輪11,和以被設計為作用于凸輪11以導致繩索逐步解鎖的控制把手形式的控制桿13。
控制桿13通過第二軸銷15鉸接在凸輪11的支撐盤16上。該凸輪11和控制桿13被設置在固定法蘭盤12的兩側。第二可移動法蘭盤19與固定法蘭盤12相對設置,被安裝為圍繞第三軸銷20旋轉以占據(jù)安裝繩索的打開位置和保持繩索就位的關閉位置。
凸輪11被偏心安裝在第一軸銷14上,并且是以滑輪的形式,其周圍纏繞了一圈繩索(未示出)。為了鎖定繩索,凸輪11將繩索壓在制動面17上,該制動面被設置在被插入并固定在兩個法蘭盤12、19之間的間隙的柱頭18上。柱頭18還支撐可移動法蘭盤19的第三旋轉軸銷20。兩個法蘭盤12、19上設置有用于連接附加掛鉤(未示出)的孔21、22。
在圖2中,出于可見性的原因,軸銷14、20被展示為與固定法蘭盤12脫離。在正常的結構中,伴隨凸輪11和柱頭18,這些軸銷14、20被牢固的連接在固定法蘭盤12上。由塑料材質形成的外殼23被側向連接到固定法蘭盤12上以在可移動法蘭盤19的對面封閉該裝置并形成用于繩索通過及保護的內部路徑。
這樣一種懸掛裝置的操作是熟知的,并且它能夠實現(xiàn):當繩索處于拉力狀態(tài)下時,該拉力不論是由于在被用于下降器時的使用者的重量,或者由被用于由被懸掛的首個攀登者施加的牽引力懸掛導致,凸輪11圍繞第一軸銷14被偏心旋轉到鎖定位置。繩索被凸輪11卡在制動面7上以停止使用者的下降運動或墜落??刂茥U19完全向上折疊,靠近固定法蘭盤12的邊緣。為解除在繩索出于拉力狀態(tài)下時的鎖定位置,使用者向下(箭頭F1,圖1)展開控制桿13以移動凸輪11并釋放繩索。在頂繩模式下降時,懸掛攀登者的人因此必須操作控制桿并在他的手中抓住繩索的下行鏈。
在圖2的例子中,凸輪11的復位彈簧處于未被壓縮的空閑狀態(tài)。它由例如同軸圍繞第一軸銷14和在中空的凸輪11內部設置的扭轉彈簧24構成。彈簧24具有突出于固定法蘭盤12上長條形凹槽26的彎曲的端墊25。墊25被設計為通過調節(jié)鈕28沿著凹槽26移動。
鈕28被安裝為在第一軸銷14的軸向延伸部上旋轉,在固定法蘭盤12的外表面上開口。法蘭盤12上的彎曲凹槽26以凸輪11的第一軸銷14為中心,并且它的角長決定了旋鈕28的位移行程。管狀間隔件29被封裝和固定在位于鈕28的頂面的墊圈32的孔30中。
調節(jié)鈕28可由塑料或金屬材料制成,對其的旋轉的驅使能夠移動固定法蘭盤12上扭轉彈簧24的端墊25的支撐點以改變彈簧24的彈性應力。鈕28的內表面裝備有由薄片金屬制成的控制部件33,其具有用作彈簧24的墊25的驅動器件的切除部31。
彈簧24可具有彈簧24硬度為最大的第一值、彈簧24硬度為最小的第二值。當裝置被用在懸掛模式以懸掛首位或第二位攀登者時最大硬度狀態(tài)是可使用的,而最小硬度硬度狀態(tài)被用于頂繩模式。調節(jié)鈕28的預先設定位置對應于彈簧24的這些狀態(tài)的任意一個,位置的選擇由操控和懸掛攀登者的人來決定。
控制部件33通過兩個螺釘34、35固定在鈕28的底面,并且還設置有彎曲形狀的開口36,其中牢固固定在固定法蘭盤12上的軸銷37被接合在其中。
鎖定系統(tǒng)38與調節(jié)鈕28相關聯(lián)以在凹槽26中在預先設定的角度位置阻礙后者。它包括例如圓筒形的軸銷39,彈簧39a卷繞在其上。
圖3至6代表了旋鈕28和墊25沿著凹槽26的不同角度位置以展示從懸掛模式到頂繩模式的轉換,反之亦然。
在對應于頂繩模式的圖3中,彈簧24未被壓縮,并且彈簧24的墊25位于壓在固定法蘭盤12的凹槽26的右手端部的穩(wěn)定位置上。凸輪11是自由的并且不承受彈簧24在釋放方向上的復位力矩
在頂繩模式下鈕28旋轉行程的末端通過開口36靠近由軸銷37形成的檔止部精確地發(fā)生作用。通過按壓軸銷39已在頂繩模式下進行鎖定是可行的,該銷接合凹槽26左手端部處的法蘭盤的凹部40。
參照圖4,調節(jié)鈕28在順時針方向(箭頭H)上的旋轉將彈簧24的墊25在同樣的方向上移動到第一中間位置1。這導致了彈簧24的逐步壓縮以進入懸掛模式。
在鈕28以箭頭H的方向的旋轉行程的末端,懸掛模式得以實現(xiàn)(圖5),其中扭轉彈簧24具有最大硬度。當墊25到達凹槽26的左手端部,其接合到法蘭盤12的凹部40以占據(jù)穩(wěn)定的位置。彈簧墊25的徑向彈性被用于將其在法蘭盤12上鎖定,防止懸掛模式任何不適宜的激發(fā)。軸銷37對應設置于開口36的另一端以在這種模式下精確設定鈕28的角度位置。
在圖6中,控制部件33的切除部31的邊緣允許當鈕28的旋轉反向(箭頭D)發(fā)生時墊25被徑向移開到第二中間位置2。懸掛模式退出,此時墊25被推向頂繩模式。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懸掛裝置10可通過懸掛攀登者的人所選擇的調節(jié)鈕28的位置被用于懸掛模式和頂繩模式。
懸掛模式被用于懸掛首位或第二位攀登者,此時彈簧24處于負載狀態(tài)以將凸輪從制動面17上移開從而避免對攀登者的正常動作產(chǎn)生阻礙。在攀登者墜落的情形下,繩索上施加的張力克服彈簧24的復位力再次夾緊凸輪11并使下落停止。
在頂繩模式下,彈簧24呈現(xiàn)出最小硬度,并且它在凸輪11上的作用被降低到最小。攀登者朝向地面再次下降,但在不可控的下降情形下被立刻阻滯。凸輪11的阻滯動作相對于彈性回復力矩始終存在的傳統(tǒng)懸掛裝置由此更快。由于凸輪11無需克服彈簧24的任何彈性回復力矩,這導致了操控者的安全掌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改進,設置一個或更多個中間位置以使懸掛模式的觸發(fā)閾值能夠被調節(jié)為適應攀登者的體重以及繩索的狀態(tài)是可行的。
圖7至9展示了以在一個實施方式中為了兩個懸掛模式和一個頂繩模式而設置鈕28的三個位置為目的的例子。懸掛裝置的所有部件與之前描述的那些完全相同,除了固定法蘭盤12上的凹槽26的輪廓和控制部件33的結構。出于此目的凹槽26在其中間部分具有凸出部41,并且控制部件33的切除部131具有三角形的形狀。
圖7的頂繩模式與圖3類似,彈簧24的墊25被壓在凹槽26的右手末端上。
在圖8的懸掛模式1下,彈簧24的墊25接合在凹槽25的中間突出部41中。圖9展示了對應于圖5的懸掛模式2,其中墊25位于凹部40處。對懸掛模式1和2其中一個的選擇取決于所用繩索的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