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該切割調(diào)整裝置包括調(diào)整模塊和切割刀。調(diào)整模塊包括基座、刀具固定座與角度調(diào)整機構。刀具固定座樞接于基座一側,刀具固定座相對于基座的第一限位件設置第二限位件;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分別設置于基座與刀具固定座,并通過推動件抵頂角度定位件來控制基座與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切割刀包括連接部、切割刀部與頂靠部。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刀具固定座。切割刀部對應設于連接部的前端處;頂靠部對應設于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專利說明】
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切割軟性材質(zhì)(如薄膜等),并具有可優(yōu)化軟性材邊緣切割過程的刀具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研發(fā)出各式各樣的科技產(chǎn)品,如臺式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等。由于這些移動設備被大量需求,也帶動有越來越多工廠投入于這些高科技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與制造;然而,這些電子產(chǎn)品的面板尺寸有大有小,常常需要應用到大量的裁切手段。其中,對于平板的切割方式,現(xiàn)有應用于裁切裝置的手段,大多需要依靠人工方式進行,切割的角度及方向都需要以手持續(xù)去作控制,但是,當手部晃動時,則很容易造成薄膜偏移,而且人并非可如同機械一樣精密可以持續(xù)控制的絲毫不差,尤其是于不斷的剪切加工過程中,會持續(xù)增加手部的負擔,而導致剪切效率與準確度的降低,致使薄膜加工的技術常常會因為一個不小心或不注意而使得整片薄膜毀壞的事情發(fā)生。
[0003]此外,現(xiàn)有技術中,會先利用切割薄膜的刀具進行切割,先使面板上的薄膜分離,并于該薄膜上產(chǎn)生一道切線,再依據(jù)薄膜上的這條切線來切割底下的面板。然而,由于切割面板的刀具于刀身的部分較厚,若是直接利用切割薄膜時,該薄膜上的切線直接進行切割,會導致切割面板的刀具因為刀身較厚的關系,進而于切割該切線時,破壞擠壓到該切線兩旁的薄膜,所以通常需要將該面板進行翻面后,再對準另一側面的該切線的方式進行切割,于切割薄膜面板時相當?shù)穆闊?,手續(xù)繁復,增加制作時所需耗費的時間,并且,利用另一側面對準該切線的方式進行切割,其準確度上較容易造成誤差。
[0004]綜觀上述,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人思索并設計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以期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加以改善,進而增進產(chǎn)業(yè)上的實施利用。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以期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難點。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包括:
[0007]調(diào)整模塊,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第一限位件與第三限位件;活動調(diào)整座,位于所述基座的另一側,所述活動調(diào)整座對應于所述基座的一側設有至少一第四限位件;其中,當所述基座傾斜運動時,所述第三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至少一第四限位件的限制;刀具固定座,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刀具固定座對應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設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限制;以及角度調(diào)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與所述基座的同一側,所述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所述推動件設置于所述基座,所述角度定位件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通過所述推動件抵頂所述角度定位件來控制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以及
[0008]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所述切割刀包括: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刀具固定座;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0009]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限位件與所述第四限位件為柱體,所述第二限位件與所述第三限位件為滑槽。
[0010]優(yōu)選地,所述活動調(diào)整座對應于所述基座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固定件,并且所述基座的一側還設有至少一固定孔,所述至少一固定件以可轉動方式設于所述至少一固定孔中。
[001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包括:
[0012]調(diào)整模塊,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第一限位件;刀具固定座,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刀具固定座對應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設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限制,并且所述刀具固定座具有凹槽與磁性件;以及角度調(diào)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與所述基座的同一側,所述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所述推動件設置于所述基座,而所述角度定位件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通過所述推動件抵頂所述角度定位件來控制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以及
[0013]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凹槽,并受所述磁性件的磁力吸附,所述切割刀包括: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凹槽,并受所述磁性件的磁力吸附;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0014]優(yōu)選地,所述刀具固定座包括:固定座本體,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固定座本體的下側具有夾持槽;以及夾持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夾持槽,所述夾持件包括上夾持塊與下夾持塊,所述下夾持塊具有所述凹槽,所述凹槽中設置所述刀具,并且所述凹槽連通所述下夾持塊的相對兩側面,使所述下夾持塊的側面形狀為“U”形,所述上夾持塊相對于所述凹槽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所述上夾持塊具有所述磁性件。
[001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包括:
[0016]調(diào)整模塊,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第一限位件;刀具固定座,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刀具固定座對應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設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限制;以及角度調(diào)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與所述基座的同一側,所述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所述推動件設置于所述基座,所述角度定位件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通過所述推動件抵頂所述角度定位件來控制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以及
[0017]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所述切割刀包括: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刀具固定座;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0018]優(yōu)選地,所述連結定位單元具有第一連結定位柱、第二連結定位柱與彈性件,所述第一連結定位柱設置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第二連結定位柱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上與所述第一連結定位柱相對應的位置,并且所述彈性件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連結定位柱,而所述彈性件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連結定位柱。
[0019]優(yōu)選地,所述切割刀部的上側形成有上平面,并且所述切割刀部自所述上平面的兩側緣處形成朝下斜切配置的兩第一斜壁,所述切刃部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兩個切刃部分別設于所述兩第一斜壁的外側壁面的前端緣處;所述兩第一斜壁的底側緣處進一步朝內(nèi)側形成傾斜的兩第二斜壁,所述兩第二斜壁相連而形成所述切割刀部的所述底部。
[002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刀具固定結構,包括:
[0021 ]刀具固定座,包括:固定座本體,樞接于一基座的一側,所述固定座本體的下側具有夾持槽;以及夾持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夾持槽,所述夾持件包括上夾持塊與下夾持塊,所述下夾持塊具有所述凹槽,并且所述凹槽連通所述下夾持塊的相對兩側面,使所述下夾持塊的側面形狀為“U”形,而所述上夾持塊相對于所述凹槽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以及
[0022]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凹槽,所述切割刀包括: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刀具固定座;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0023]承上所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和刀具固定結構,可對于切割刀的切割角度作精密的調(diào)整,也對于夾持切割刀的固定座有特別的設計,切割刀可穩(wěn)固架設于該切割調(diào)整裝置。并且,于切割時,本實用新型特殊設計的切割刀,會產(chǎn)生具有寬度的一切線,使于后續(xù)可直接利用切割面板的切割刀進行切割時,不需要擔心因為刀身過厚而導致該切線兩旁的薄膜受到擠壓破壞而受損,可進一步減少反轉該薄膜面板進行切割的步驟,同時直接利用該具有寬度的切線進行切割,其準確度也較高。
[0024]進一步地說,本實用新型的切割刀于設計上利用結構的配合,于前端產(chǎn)生一鏟狀的切割構造,且于切割構造的前端底部處設有平緩的頂靠部,如此一來于切割軟性材的過程中將可做為與承載板的接觸緩沖面,可避免因力量過大而造成承載板或者刀具的損傷,以提高其使用的壽命,此外,本實用新型于兩側具有兩第一斜壁的設計,進而于切割的同時,更可因斜向的分力而造成切割過后的軟性材略朝上翹起,而產(chǎn)生破真空的效果以脫離與承載板的黏合,可令后序作業(yè)員較易將其自承載板上撕離,于實際應用上提供了高度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0025]圖1至圖5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意圖至第五示意圖。
[0026]圖6至圖10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調(diào)整模塊的第一示意圖至第五示意圖。
[0027]圖11至圖21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切割刀的第一示意圖至第十一不意圖O
[0028]圖22與圖2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第一示意圖及第二示意圖。
[0029]圖24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0030]附圖標記:
[0031 ] I:切割調(diào)整裝置;10:調(diào)整模塊;100:基座;1000:第一限位件;1001:定位柱;1002:第三限位件;1003:基座本體;1004:固定孔;101:刀具固定座;1010:第二限位件;1011:定位孔;1012:夾持槽;1013:夾持件;1013A:上夾持塊;1013B:下夾持塊;1013B1:凹槽;1013B2:置放槽;1013B3:固定穿孔;1013C:定位件;1013C1:輪件;1013C2:桿軸;1014:固定件;1015:磁性件;1016:固定座本體;102: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0:推動件;1020A:旋轉軸;1020B:推桿;1021:角度定位件;1021A:擋塊;1021B:連結定位單元;1021B1: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2:第二連結定位柱;1021B3:彈性件;103:活動調(diào)整座;1030:第四限位件;1031:固定件;11:切割刀;110:連接部;111:切割刀部;1110:切刃部;1111:上平面;1112:第一斜壁;1113:第二斜壁;112:頂靠部;113:破口; 1130:底壁;1130A:底刃部;1130B:引刃;2:待切割物;3:伺服馬達;30:圓盤;31:柱體表面;32:斜面;33:輪圈;4:推動機構;40:氣閥裝置;A、B:傾角。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為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內(nèi)容與優(yōu)點及其所能達成的功效,茲將本實用新型配合附圖,并以實施例的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圖,其主旨僅為用于示意及輔助說明書,未必為本實用新型實施后的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的附圖的比例與配置關系局限本實用新型于實際實施上的權利要求書范圍。
[0033]以下將參閱相關附圖,說明依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實施例,為便于理解,下述實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說明。
[0034]請參閱圖1至圖5,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示意圖至第五示意圖。如圖所示,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包括調(diào)整模塊10和切割刀11。調(diào)整模塊10包括基座100、刀具固定座101與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00于一側設置至少一第一限位件1000;刀具固定座101樞接于基座100的一側,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第一限位件1000設置第二限位件1010,第二限位件1010的移動范圍受到第一限位件1000的限制;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與基座100的同一側,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具有推動件1020與角度定位件1021,推動件1020設置于基座100,而角度定位件1021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2,通過推動件1020抵頂角度定位件1021來控制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的傾角。切割刀11可拆卸地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切割刀11包括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與頂靠部112。連接部110可拆卸地設于刀具固定座101。切割刀部111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前端處,切割刀部111具有底部,并且,切割刀部111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1110;頂靠部112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112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2呈水平的平面。
[0035]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包括了調(diào)整模塊10和切割刀11。調(diào)整模塊10包括基座100、刀具固定座101與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000為柱體,而第二限位件1010為孔槽,將第一限位件1000穿設于第二限位件1010之中,使第二限位件1010的移動空間受到第一限位件1000的限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二限位件1010的結構,也可將第一限位件1000設為孔槽,而第二限位件1010為柱體,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二限位件1010的技術特征在于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二限位件1010經(jīng)組合后,可限制刀具固定座101的移動空間。
[0036]因此,在用戶使用時,通過推動件1020推動角度定位件1021,使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基座100產(chǎn)生傾角A,進而對切割刀11的切割角度作精密的調(diào)整,以使切割方向能精確的掌握;并且,通過切割刀11的結構設計,于切割刀11前端產(chǎn)生鏟狀的切割構造,并于切割構造的前端底部處設有平緩的頂靠部,使得在切割軟性材的過程中將可做為與承載板的接觸緩沖面,可避免因力量過大而造成承載板或者刀具的損傷,以提高其使用的壽命。
[0037]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限位件1010的移動范圍X受到第一限位件1000的限制,并且,傾角A的偏移角度范圍受到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二限位件1010的限制。
[0038]請參閱圖6至圖21,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調(diào)整模塊的第一示意圖至第五示意圖,與切割刀的第一示意圖至第十一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
5。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基座100的一側設有定位柱1001,而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定位柱1001而設置有定位孔1011,定位柱1001穿設于定位孔1011,使刀具固定座101樞接于基座100的一側,并且,刀具固定座101以定位柱1001為軸心,能進行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的偏移,以產(chǎn)生出傾角A。
[0039]進一步地說,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可設置于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的同一側,并且,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可具有推動件1020與角度定位件1021,推動件1020較佳更可包含旋轉軸1020A與推桿1020B,旋轉軸1020A可結合于推桿1020B的一端,旋轉軸1020A可通過旋動方式將推桿1020B向內(nèi)或向外伸縮。
[0040]進一步地說,角度定位件1021還包含擋塊1021A與連結定位單元1021B,擋塊1021A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的一側,而連結定位單元1021B位于擋塊1021A的一側,并且連結定位單元1021B跨設于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并且,優(yōu)選地,連結定位單元1021B可具有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1、第二連結定位柱1021B2與彈性件1021B3,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1設置于基座100的一側,而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第一連結定位柱102IBl設置第二連結定位柱1021B2,并且彈性件1021B3的一端連接于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1,而彈性件1021B3的另一端連接于第二連結定位柱1021B2。
[0041 ]因此,旋轉軸1020A可結合于推桿1020B的一端,而推桿1020B的另一端抵頂于擋塊1021A。藉此,使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受到推桿1020B抵頂擋塊1021A的推力,而產(chǎn)生互相作用的第一作用力。
[0042]并且,由于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1設置于基座100,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1而設置第二連結定位柱1021B2,并且彈性件1021B3的一端連接于第一連結定位柱1021B1,彈性件1021B3的另一端則連接于第二連結定位柱1021B2,因此,可使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受到彈性件1021B3的拉力,而產(chǎn)生互相作用的一第二作用力。其中,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的第一作用力與連結定位單元1021B的第二作用力相互作用后達到力平衡的效果。其中,本實用新型的彈性件1021B3可以彈簧為例,但是彈性件1021B3并不限制為彈簧,彈性件1021B3也可為橡皮或具有伸縮回復力的彈性元件。
[0043]請參閱圖3,如圖所示,當旋轉軸1020A向內(nèi)旋動時,推桿1020B受到旋轉軸1020A的連動而向內(nèi)縮回,使推桿1020B不再抵頂于擋塊1021A,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無法產(chǎn)生第一作用力與連結定位單元1021B的第二作用力達到力平衡,進而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因第二作用力,而使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基座100而產(chǎn)生傾角A,直至推桿1020B抵頂于擋塊1021A,或是基座10上的第一限位件1000受到刀具固定座101的第二限位件1010的移動范圍X的限制而停止偏轉,以達到另一次的力平衡,從而調(diào)整傾角偏移的角度。
[0044]請再次參閱圖4,如圖所示,當旋轉軸1020A向外旋動時,推桿1020B受到旋轉軸1020A的連動而向外推出,推桿1020B產(chǎn)生一推力抵推于擋塊1021A,使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產(chǎn)生第一作用力大于連結定位單元1021B的第二作用力,擋塊1021A受到推力,而使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基座100而產(chǎn)生傾角A,直至推桿1020B停止推動,或是基座100上的第一限位件1000受到刀具固定座1I的第二限位件11的移動范圍X的限制而停止偏轉,達到另一次的力平衡,從而調(diào)整傾角A偏移的角度。
[0045]本實用新型利用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與連結定位單元1021B對于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的傾角進行調(diào)整,并且利用該第一限位件1000與該第二限位件1010限制該傾角偏移的范圍,此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能對于刀具的切割角度作精密的調(diào)整,也對于夾持刀具的夾持件1013有特別的設計,能夠方便替換夾持的該切割刀11,也加強該夾持件1013對于該切割刀11的夾持功能,不會輕易松脫,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對于切割刀11的切割方向能精確的掌握。
[0046]請參閱圖6,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刀具固定座101的下側可具有夾持槽1012,將夾持件1013設置于夾持槽1012,夾持件1013可分為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下夾持塊1013B可具有凹槽1013B1,凹槽1013B1由下夾持塊1013B的前側連通至下夾持塊1013B的后側,使下夾持塊1013B于側面視為半圓形的凹槽結構,而上夾持塊1013A相對于凹槽1013B1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
[0047]因此,將切割刀11設置于凹槽1013B1,切割刀11的刀身的一側面為弧面,可嵌合于下夾持塊1013B的凹槽1013B1中,而切割刀11的刀身的另一側面則為一平面,可貼合于上夾持塊1013A的平面,使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固設于一起時,切割刀11能同時受到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的夾持作用。其中,本實用新型將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之間進行結合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利用螺絲鎖固,結構之間的嵌合卡固等等方式,故在此不再贅述。
[0048]另外,本實用新型的下夾持塊1013B的凹槽1013B1除了利用半圓形的凹槽結構,也可為三角型、矩形或多邊形等等形狀(圖中未繪示),并配合相對應的切割刀11刀身以嵌合于凹槽1013B1內(nèi),可依據(jù)用戶的需求作設置。
[0049]進一步地說,下夾持塊1013B具有固定穿孔1013B3,固定穿孔1013B3與凹槽1013B1相通,并且,刀具固定座101還包含固定件1014,固定件穿設于固定穿孔1013B3。因此,通過固定件1014穿設于固定穿孔1013B3,而抵住切割刀11的弧面,使切割刀11能穩(wěn)固于夾持件1013ο
[0050]請一并參閱圖7與圖8,進一步地說,上夾持塊1013Α可為L型結構,上夾持塊1013Α可設置于下夾持塊1013Β的上方與一側,而下夾持塊1013Β可具有凹槽1013Β1,并將切割刀11嵌合凹槽1013Β1內(nèi),其中凹槽1013Β1的結構與上夾持塊1013Α、下夾持塊1013Β之間的固定方式,也是依據(jù)用戶的需求作變更,故,不再贅述。
[0051]再者,本實用新型的夾持件1013于另一實施例之中,上夾持塊1013Α可為L型結構,上夾持塊1013Α可設置于下夾持塊1013Β的上方與一側,而下夾持塊1013Β可相對于上夾持塊1013Α的頂面與側面而開設凹槽1013ΒI,并與凹槽1013ΒI相鄰的兩側還設置對應的兩個置放槽1013Β2,再將固定穿孔1013Β3穿設于凹槽1013ΒI側面的相對側,另外,還設有定位件1013C,固定件1013C具有輪件1013C1與桿軸1013C2,將桿軸1013C2穿設于輪件1013C1的中心,并將定位件1013C設置于凹槽1013B1,使輪件1013C1嵌設于凹槽1013B1,而桿軸1013C2的一端穿設于固定穿孔1013B3。因此,于使用時,將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進行結合,并于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的一側具有兩置放槽1013B2的連通孔,再將切割刀11設置于所述兩個置放槽1013B2,所述兩個置放槽1013B2之間具有輪件1013C1,切割刀11穿過輪件1013C1上方,可利用穿設于下夾持塊1013B的桿軸1013C2的轉動,而帶動該輪件1013C1的轉動,進而調(diào)整該切割刀11于所述兩個置放槽1013B2的位置。換句話說,調(diào)整切割刀11受到夾持件1013夾持時,所露出切割刀11的長短。
[0052]請一并參閱圖9,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結合了伺服馬達3,伺服馬達3可連接圓盤30,圓盤30的周緣處可向下延伸形成柱體表面31,而柱體表面31的一側為遞減方式延伸,而形成斜面32,斜面32對應于輪圈33,而本實用新型的伺服馬達3可用來做精密位移控制用的馬達,可控制正轉與反轉,并且,轉速很穩(wěn)可以用作精準定位使用,通過啟動伺服馬達3以驅(qū)使圓盤30進行水平方向的旋轉,使柱體表面31的斜面32接觸輪圈33,利用磨擦力帶動輪圈33進行垂直方向的旋轉。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圓盤30與輪圈33將水平方向的旋轉轉換成垂直方向的旋轉,進而帶動切割調(diào)整裝置I的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調(diào)整,而利用輪圈33進行垂直方向旋轉帶動切割調(diào)整裝置I的基座100的連接結構,此種連接結構具有多種可實現(xiàn)的機構,可以用輪帶或滑軌等等,皆為現(xiàn)有的技術,故,本實用新型不加以限制,也不多加贅述。
[0053]請一并參閱圖10,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設置推動機構4,推動機構4連接氣閥裝置40,氣閥裝置40連接于切割調(diào)整裝置I的上方,利用推動機構4帶動切割調(diào)整裝置I進行垂直方向的位移,其中,推動機構4可為汽缸的部分,而汽缸為現(xiàn)有技術,故,本實用新型不多加贅述。
[005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可通過推動件1020與角度定位件1021的互相作用,而對切割刀11的切割角度作精密的調(diào)整;并且,通過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二限位件1010的組合,而對于傾角A的范圍進行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也對于夾持切割刀11的夾持件1013有特別的設計,利用上夾持塊1013A的一平面與下夾持塊1013B的凹槽1013B1對切割刀11進行夾持,以加強夾持切割刀11的穩(wěn)固性,并且,切割刀11具有可替換性,可依據(jù)用戶的需求以替換不同的切割刀11做使用,以利于切割各式的薄膜,于使用上的變化性與配合性高。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對于切割刀11的切割方向能精確的掌握,并且結合設置伺服馬達3或汽缸部分的推動機構4操控切割調(diào)整裝置I的精密垂直位移。
[0055]以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切割刀11。請一并參閱圖11至圖2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刀11可包含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頂靠部112及破口 113。連接部110可為長直桿體或者片體,其或可成環(huán)形柱狀。
[0056]優(yōu)選地,切割刀部111的上側形成有上平面1111,并且,切割刀部111自上平面的兩側緣處形成朝下斜切配置的兩第一斜壁1112,而切刃部1110的數(shù)量為兩個,各切刃部設于相應的第一斜壁1112的外側壁面的前端緣處;于兩第一斜壁1112的底側緣處進一步朝內(nèi)側形成傾斜的兩第二斜壁1113,兩第二斜壁1113相連而形成切割刀部111的底部。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的切割刀部111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一前端處,切割刀部的外徑自后端朝前端呈現(xiàn)漸縮,并且,切割刀部111的上側形成有上平面1111,而切割刀部111的下側處則自上平面1111的兩側緣處朝內(nèi)側形成斜切配置的兩第一斜壁1112,進而由兩第一斜壁1112與上平面1111呈現(xiàn)近似三角形的配置,而于兩第一斜壁1112的外側壁面的前端緣處進一步設有切刃部1110。此外,于兩第一斜壁1112的底側緣處進一步朝內(nèi)側形成傾斜的兩第二斜壁1113,并且,兩第二斜壁1113相連而做為切割刀部111的底部。
[0057]再者,本實用新型的頂靠部112可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可為呈錐狀的傾斜的平面,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進而可做為本實用新型于切割作業(yè)中的底部接觸點,而通過頂靠部112為平直的切面設計,可避免于承載板上切割軟性材時因為朝下的力量過大,而毀傷了承載板。
[0058]并且,本實用新型自切割刀部111的上平面1111的前端處朝下且同時朝后側凹入成形破口 113,破口的斷面外型貼近于兩第一斜壁1112,進而令兩第一斜壁1112形成薄刃狀的切割結構,此外,破口 113具有底壁1130,底壁1130的前端緣與頂靠部112間進一步設有底刃部1130A,并于底刃部1130A的前端緣上進一步可設有至少一朝前突出的引刃1130B,并且,底壁1130朝后側呈現(xiàn)向上的傾斜角配置,進而令破口 113呈現(xiàn)朝后側漸淺的配置。
[0059]由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切割刀11設計上的巧思變化,于兩側具有兩第一斜壁1112的設計,進而于切割的同時,更可因斜向的分力而造成切割過后的軟性材略朝上翹起,而產(chǎn)生破真空的效果以脫離與承載板的黏合,可令后序作業(yè)員較易將其自承載板上撕離,于實際應用上提供了高度的便利性。
[0060]進一步地說,請一并參閱圖16與圖17,本實用新型中的切刃部1110結構的數(shù)量或可隨使用的需求做改變,例如做僅有單個切刃部1110的結構設計,而讓本實用新型可適用于更多用途的裁切動作上,此外將其必要的結構做精簡的配置,其于實施上或可僅包含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及頂靠部112。其中,切割刀部111可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一前端處,切割刀部111可具有底部,并且,切割刀部111上可設有單一的切刃部1110。而頂靠部112,可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112可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0061]進一步地說,請一并參閱圖18至圖2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對應將頂靠部112以及底刃部1130A做變化形式的實施例的結構設計示意圖,其中變形實施態(tài)樣于實施上包含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及頂靠部112。其中,切割刀部111可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前端處,切割刀部111可具有一底部,并且,切割刀部111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1110。而頂靠部112可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112可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并且,于頂靠部112處的前端緣進一步設有底刃部1130A。其中,底刃部1130A或可朝該切割刀部111的兩側延伸擴張,并且于底刃部1130A的前端緣可進一步設有至少一引刃1130B。
[0062]請參閱圖22與圖2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第一示意圖及第二示意圖,并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21。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與上述各實施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可包含調(diào)整模塊10和切割刀11。調(diào)整模塊10包含基座100、活動調(diào)整座103、刀具固定座101與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谝粋仍O置至少一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三限位件1002;活動調(diào)整座103位于基座100的另一側,活動調(diào)整座103對應基座100的一側設有至少一第四限位件1030;其中,在基座100處于傾斜作動時,基座100的第三限位件1002的移動范圍則受到至少一第四限位件1030的限制;刀具固定座101樞接于基座100的一側,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第一限位件1000設置第二限位件1010,第二限位件1010的移動范圍受到第一限位件1000的限制;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與基座100的同一側,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具有推動件1020與角度定位件1021,推動件1020設置于基座100,而角度定位件1021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2,并以推動件1020抵頂于角度定位件1021,而控制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的傾角。切割刀11可拆卸地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切割刀11包含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與頂靠部112。連接部110位于刀具固定座101。切割刀部111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前端處,切割刀部111具有底部,并且,切割刀部111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1110;頂靠部112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112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2呈水平的平面。
[0063]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相較于前述各實施例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調(diào)整模塊10進一步地增設了活動調(diào)整座103,活動調(diào)整座103可位于基座100的另一側,活動調(diào)整座103的一側可設有至少一第四限位件1030,基座100對應該至少一第四限位件1030也可設有第三限位件1002,第三限位件1002的移動范圍可受到至少一第四限位件1030的限制。
[0064]因此,在用戶操作切割調(diào)整裝置I進行切割軟性材時,除了可通過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二限位件1010調(diào)整切割刀11的前后方向的傾角A外,還可利用第三限位件1002與第四限位件1030調(diào)整切割刀11的左右方向的傾角B,以對切割刀11的切割角度作更精密的調(diào)整,進而使切割方向能更精確的掌握。
[0065]進一步地說,第一限位件1000與第四限位件1030可為柱體,而第二限位件1010與第三限位件1002則可為滑槽。
[0066]進一步地說,活動調(diào)整座103的一側還具有至少一固定件1031,并且,基座100的一側還設有至少一固定孔1004,至少一固定孔1004可轉動地連接于至少一固定件1031。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的基座100可通過至少一固定孔1004可轉動地連接于至少一固定件1031,而與活動調(diào)整座103連接,并可調(diào)整基座100與切割刀11的傾角B。
[0067]請參閱圖24,為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并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23。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與上述各實施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所述的相同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故不在此贅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再提供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I,包含調(diào)整模塊10和切割刀11。調(diào)整模塊10包含基座100、刀具固定座101與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基座100于一側設置至少一第一限位件1000;刀具固定座101樞接于基座100的一側,刀具固定座101相對于第一限位件1000設置第二限位件1010,第二限位件1010的移動范圍受到第一限位件1000的限制,并且,刀具固定座101具有凹槽1013B1與磁性件1015;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與基座100的同一側,角度調(diào)整機構102具有推動件1020與角度定位件1021,推動件1020設置于基座100,而角度定位件1021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2,并以推動件1020抵頂于角度定位件1021,從而控制基座100與刀具固定座101之間的傾角。切割刀11可拆卸地設置于凹槽1013B1,并受磁性件1015的磁力吸附,切割刀11包含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與頂靠部112。連接部110位于凹槽1013B1,并受磁性件1015的磁力吸附。切割刀部111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前端處,切割刀部111具有底部,并且,切割刀部111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1110;頂靠部112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112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2呈水平的平面。
[0068]具體來說,本實用新型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I相較于前述各實施例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進一步地在刀具固定座101中增設了磁性件1015,并且,切割刀11的刀身可包含另一磁性件(于圖中未繪示),或由磁性材料所制成。因此,在用戶將切割刀11設置于刀具固定座101的凹槽1013B1時,通過磁性件1015磁力吸附切割刀11,以使用戶在調(diào)整切割刀11設置在刀具固定座101的位置時,可無須通過雙手調(diào)整,僅利用單手即可進行調(diào)整。
[0069]進一步地說,刀具固定座101包含固定座本體1016與夾持件1013。固定座本體1016樞接于基座100的一側,固定座本體1016的下側具有夾持槽1012;夾持件1013可拆卸地設置于夾持槽1012,夾持件1013分為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下夾持塊1013B具有凹槽1013B1,凹槽1013B1設置切割刀11,并且,凹槽1013B1連通下夾持塊1013B的相對兩側面,使下夾持塊1013B于側面視為U型結構,而上夾持塊1013A相對于凹槽1013B1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上夾持塊1013A具有磁性件1015。
[0070]進一步地說,下夾持塊可具有固定穿孔1013B3,固定穿孔1013B3與凹槽1013B1相通,并且,刀具固定座101還可包含固定件1014,固定件1014穿設于固定穿孔1013B3。因此,通過固定件1014穿設于固定穿孔1013B3,而抵住切割刀11的弧面,使切割刀11能穩(wěn)固于夾持件1013。
[0071]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還提供一種刀具固定結構,并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21,刀具固定結構包含刀具固定座101和切割刀11。刀具固定座101包含固定座本體1016與夾持件1013。固定座本體1016樞接于基座100的一側,固定座本體1016的下側具有夾持槽1012;夾持件1013可拆卸地設置于夾持槽1012,夾持件1013分為上夾持塊1013A與下夾持塊1013B,下夾持塊1013B具有凹槽1013B1,凹槽1013B1設置切割刀11,并且,凹槽1013B1連通下夾持塊1013B的相對兩側面,使下夾持塊1013B于側面視為U型結構,而上夾持塊1013A相對于凹槽1013B1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切割刀11可拆卸地設置于凹槽101381,切割刀11包含連接部110、切割刀部111與頂靠部112。連接部110位于凹槽1013B1。切割刀部111對應設于連接部110的前端處,切割刀部111具有底部,并且,切割刀部111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1110;頂靠部112對應設于切割刀部111的底部的前端處,頂靠部112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2呈水平的平面。其中,本實用新型的刀具固定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于上述各實施例中業(yè)已說明并披露,因此,在此不再特別說明。
[0072]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任何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范疇,而對其進行的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所附的權利要求書中。
【主權項】
1.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調(diào)整模塊,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第一限位件與第三限位件; 活動調(diào)整座,位于所述基座的另一側,所述活動調(diào)整座對應于所述基座的一側設有至少一第四限位件;其中,當所述基座傾斜運動時,所述第三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至少一第四限位件的限制; 刀具固定座,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刀具固定座對應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設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限制;以及 角度調(diào)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與所述基座的同一側,所述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所述推動件設置于所述基座,所述角度定位件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通過所述推動件抵頂所述角度定位件來控制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以及 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所述切割刀包括: 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刀具固定座; 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 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與所述第四限位件為柱體,所述第二限位件與所述第三限位件為滑槽。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調(diào)整座對應于所述基座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固定件,并且所述基座的一側還設有至少一固定孔,所述至少一固定件以可轉動方式設于所述至少一固定孔中。4.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調(diào)整模塊,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第一限位件; 刀具固定座,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刀具固定座對應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設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限制,并且所述刀具固定座具有凹槽與磁性件;以及 角度調(diào)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與所述基座的同一側,所述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所述推動件設置于所述基座,而所述角度定位件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通過所述推動件抵頂所述角度定位件來控制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以及 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凹槽,并受所述磁性件的磁力吸附,所述切割刀包括: 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凹槽,并受所述磁性件的磁力吸附; 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 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具固定座包括: 固定座本體,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固定座本體的下側具有夾持槽;以及 夾持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夾持槽,所述夾持件包括上夾持塊與下夾持塊,所述下夾持塊具有所述凹槽,所述凹槽中設置所述刀具,并且所述凹槽連通所述下夾持塊的相對兩側面,使所述下夾持塊的側面形狀為“U”形,所述上夾持塊相對于所述凹槽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所述上夾持塊具有所述磁性件。6.一種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調(diào)整模塊,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一側設置有至少一第一限位件; 刀具固定座,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刀具固定座對應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設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移動范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限制;以及 角度調(diào)整機構,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與所述基座的同一側,所述角度調(diào)整機構具有推動件與角度定位件,所述推動件設置于所述基座,所述角度定位件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通過所述推動件抵頂所述角度定位件來控制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之間的傾角;以及 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所述切割刀包括: 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刀具固定座; 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 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定位件還包含擋塊與連結定位單元,所述擋塊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的一側,而所述連結定位單元位于所述擋塊的一側,并且所述連結定位單元跨設于所述基座與所述刀具固定座。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定位單元具有第一連結定位柱、第二連結定位柱與彈性件,所述第一連結定位柱設置于所述基座的一側,所述第二連結定位柱設置于所述刀具固定座上與所述第一連結定位柱相對應的位置,并且所述彈性件的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連結定位柱,而所述彈性件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二連結定位柱。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切割調(diào)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刀部的上側形成有上平面,并且所述切割刀部自所述上平面的兩側緣處形成朝下斜切配置的兩第一斜壁,所述切刃部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兩個切刃部分別設于所述兩第一斜壁的外側壁面的前端緣處;所述兩第一斜壁的底側緣處進一步朝內(nèi)側形成傾斜的兩第二斜壁,所述兩第二斜壁相連而形成所述切割刀部的所述底部。10.一種刀具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刀具固定座,包括: 固定座本體,樞接于一基座的一側,所述固定座本體的下側具有夾持槽;以及夾持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夾持槽,所述夾持件包括上夾持塊與下夾持塊,所述下夾持塊具有所述凹槽,并且所述凹槽連通所述下夾持塊的相對兩側面,使所述下夾持塊的側面形狀為“U”形,而所述上夾持塊相對于所述凹槽的一側面為平面結構;以及 切割刀,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凹槽,所述切割刀包括: 連接部,可拆卸地設于所述刀具固定座; 切割刀部,對應設于所述連接部的前端處,所述切割刀部具有底部,并且所述切割刀部上設有至少一切刃部;以及 頂靠部,對應設于所述切割刀部的底部的前端處,所述頂靠部為于切割動作中與待切割物呈水平的平面。
【文檔編號】B26D7/26GK205704434SQ201620536085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日
【發(fā)明人】陳昇陽, 楊仕帆, 張繼澤
【申請人】昌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