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裁斷機,特別是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非金屬材料的下料,通常是通過裁斷機等設備來完成的?,F(xiàn)有的裁斷機,通常含有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該控制機構(gòu)的主要作用是,在裁斷過程中使上工作臺保持與下工作臺上下平行移動。現(xiàn)有的一種裁斷機的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主要含有上工作臺、下工作臺、油缸、移動柱、連桿,下工作臺的左、右兩邊分別導向套,導向套中均裝有所述移動柱,移動柱的上端分別設置在上工作臺的底部,移動柱的下端分別設置在左右兩連的固定座上,左固定座的下端設有連接塊,連接塊的下端鉸接有可轉(zhuǎn)動的V形轉(zhuǎn)向塊,V 形轉(zhuǎn)向塊的另一端通過連桿與右邊的另一V形轉(zhuǎn)向塊相連。作業(yè)時,設置在下工作臺內(nèi)的液壓油缸帶動固定座,使移動柱帶動上工作臺相對于下工作臺作上下移動,進行裁斷作業(yè)。 在所述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中,由于受有關零部件相對位置關系參數(shù)選擇的影響,導致左、右兩邊的移動柱在上下移動的過程中不同步,其誤差絕對平均值超過0. 5毫米,使上工作臺與下工作臺不平行,因此容易造成裁切量不足或過度,從而帶來了質(zhì)量問題和經(jīng)濟損失。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它能夠提高裁切質(zhì)量,克服裁切量不足或過度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含有上工作臺、下工作臺、油缸、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連桿,下工作臺的左邊前后分別設有左前導向套和左后導向套,下工作臺的右邊前后分別設有右前導向套和右后導向套,上述左前導向套、左后導向套、右前導向套、右后導向套中分別裝有所述的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的上端分別設置在上工作臺的底部,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的下端分別設直在左固定座的如部和后部,右如移動柱、右后移動柱分別設直在右固定座的如部和后部, 左固定座的下端設有左連接塊,左連接塊的下端鉸接在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一端,左V形轉(zhuǎn)向塊裝在左銷軸上,該左銷軸設置在下工作臺的左側(cè),右固定座的下端設有右連接塊,右連接塊的下端鉸接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一端,右V形轉(zhuǎn)向塊裝在右銷軸上,該右銷軸設置在下工作臺的右側(cè),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另一端通過連桿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另一端相連,所述左前導向套和左后導向套的軸心線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右前導向套和右后導向套的軸心線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左前導向套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右前導向套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油缸設置在下工作臺內(nèi),油缸的桿塞柱與左固定座或右固定座相連,左前導向套軸心線與右前導向套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360毫米,所述左連接塊的下端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一端的鉸接點到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109. 23°,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到左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所述連桿的左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右連接塊的下端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一端的鉸接點與所述右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109.23°,所述右銷軸的軸心線到右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所述連桿的右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連桿兩端的左、右鉸接點之間距離為2640. 06毫米。在上述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中,通過對有關零部件相對位置關系參數(shù)的選擇或本身尺寸參數(shù)的選擇,即左前導向套軸心線與右前導向套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 3360毫米,所述左連接塊的下端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一端鉸接點與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109. 23°,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所述連桿一端的鉸接點之間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右連接塊的下端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一端鉸接點與所述右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 109.23°,所述右銷軸的軸心線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所述連桿一端的鉸接點之間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連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距離為2640. 06毫米,這樣就能夠使左前移動柱與右前移動柱在上下移動的過程中基本保持同步,其誤差均方差值為0. 002711毫米,其誤差絕對平均值為0. 042273毫米,大大小于現(xiàn)有技術誤差絕對平均值的最小值0. 5毫米, 因此上述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能夠提高裁切質(zhì)量,克服裁切量不足或過度的問題。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中I.上工作臺,2.左前移動柱,3.下工作臺,4.左前導向套,5.左固定座,6.左連接塊,7.左V形轉(zhuǎn)向塊,8.左連接塊的下端,9.左鉸接點,10.左銷軸,11.連桿,12.右鉸接點,13.右V形轉(zhuǎn)向塊,14.右連接塊的下端,15.右連接塊,16.右銷軸,17.右固定座, 18.右前導向套,19.右前移動柱。
具體實施方式
圖I中,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含有上工作臺I、下工作臺3、油缸、左前移動柱2、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19、右后移動柱、連桿11。下工作臺3的左邊前后分別設有左前導向套4和左后導向套,下工作臺的右邊前后分別設有右前導向套18和右后導向套。左前導向套4、左后導向套、右前導向套18、右后導向套中分別裝有所述的左前移動柱2、左后移動柱、右如移動柱19、右后移動柱。左如移動柱2、左后移動柱、右如移動柱19、右后移動柱的上端分別設置在上工作臺I的底部。左前移動柱2、左后移動柱的下端分別設置在左固定座5的前部和后部。右前移動柱19、右后移動柱分別設置在右固定座17 的前部和后部。左固定座5的下端設有左連接塊6,左連接塊的下端8鉸接在左V形轉(zhuǎn)向塊 7的一端,左V形轉(zhuǎn)向塊7裝在左銷軸10上,該左銷軸10設置在下工作臺3的左側(cè)。右固定座17的下端設有右連接塊15,右連接塊15的下端鉸接右V形轉(zhuǎn)向塊13的一端,右V形轉(zhuǎn)向塊13裝在右銷軸16上,該右銷軸16設置在下工作臺3的右側(cè)。左V形轉(zhuǎn)向塊7的另一端通過連桿11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13的另一端相連。所述左前導向套4和左后導向套的軸心線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右前導向套18和右后導向套的軸心線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左前導向套4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右前導向套18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油缸設置在下工作臺3內(nèi),油缸的桿塞柱與左固定座5或右固定座17相連,圖中未示。左前導向套4的軸心線與右前導向套18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360毫米。所述左連接塊的下端8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7 — 端的鉸接點到所述左銷軸10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左V形轉(zhuǎn)向塊7的角度為 109. 23°。所述左銷軸10的軸心線到左V形轉(zhuǎn)向塊7另一端與所述連桿11的左鉸接點9 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右連接塊的下端14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13 —端的鉸接點與所述右銷軸16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右V形轉(zhuǎn)向塊13的角度為109. 23°。所述右銷軸16的軸心線到右V形轉(zhuǎn)向塊13另一端與所述連桿11 一端的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連桿11兩端的左鉸接點9、右鉸接點12之間的距離為2640. 06毫米。在上述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中,通過對有關零部件相對位置關系參數(shù)的選擇或本身尺寸參數(shù)的選擇,即左前導向套4的軸心線與右前導向套18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360毫米,所述左連接塊的下端8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7 —端的鉸接點到所述左銷軸10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左V形轉(zhuǎn)向塊7的角度為109. 23°,所述左銷軸10的軸心線到左V形轉(zhuǎn)向塊7另一端與所述連桿11的左鉸接點9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右連接塊的下端14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13 —端的鉸接點與所述右銷軸16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右V形轉(zhuǎn)向塊13的角度為109. 23°,所述右銷軸16的軸心線到右V形轉(zhuǎn)向塊13另一端與所述連桿11 一端的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連桿11兩端的左鉸接點9、右鉸接點12之間的距離為2640. 06毫米,這樣就能夠使左前移動柱2與右前移動柱在上下移動的過程中基本保持同步,其誤差均方差值為0. 002711毫米,其誤差絕對平均值為0. 042273毫米,大大小于現(xiàn)有技術誤差絕對平均值的最小值0. 5毫米,因此上述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能夠提高裁切質(zhì)量,克服裁切量不足或過度的問題。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含有上工作臺、下工作臺、油缸、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連桿,下工作臺的左邊前后分別設有左前導向套和左后導向套,下工作臺的右邊前后分別設有右前導向套和右后導向套,上述左前導向套、 左后導向套、右前導向套、右后導向套中分別裝有所述的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的上端分別設置在上工作臺的底部,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的下端分別設置在左固定座的前部和后部,右前移動柱、右后移動柱分別設置在右固定座的前部和后部,左固定座的下端設有左連接塊,左連接塊的下端鉸接在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一端,左V形轉(zhuǎn)向塊裝在左銷軸上,該左銷軸設置在下工作臺的左側(cè),右固定座的下端設有右連接塊,右連接塊的下端鉸接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一端, 右V形轉(zhuǎn)向塊裝在右銷軸上,該右銷軸設置在下工作臺的右側(cè),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另一端通過連桿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另一端相連,所述左前導向套和左后導向套的軸心線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右前導向套和右后導向套的軸心線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左前導向套所在的平面與所述右前導向套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油缸設置在下工作臺內(nèi),油缸的桿塞柱與左固定座或右固定座相連,其特征在于左前導向套軸心線與右前導向套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360 毫米,所述左連接塊的下端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一端的鉸接點到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109.23°,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到左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所述連桿的左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右連接塊的下端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一端的鉸接點與所述右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 109.23°,所述右銷軸的軸心線到右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所述連桿的右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 03毫米,所述連桿兩端的左、右鉸接點之間距離為2640. 06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裁斷機上、下工作臺平行控制機構(gòu),含有左前移動柱,左后移動柱,連桿,左前導向套,左后導向套,左、右連接塊,左、右V形轉(zhuǎn)向塊,左前導向套軸心線與右前導向套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360毫米,左連接塊的下端與左V形轉(zhuǎn)向塊一端的鉸接點到所述左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左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109.23°,左銷軸的軸心線到左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連桿的左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03毫米,右連接塊的下端與右V形轉(zhuǎn)向塊一端的鉸接點與右銷軸的軸心線之間的距離為300毫米,右V形轉(zhuǎn)向塊的角度為109.23°,右銷軸的軸心線到右V形轉(zhuǎn)向塊另一端與連桿的右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470.03毫米,連桿兩端的鉸接點之間距離為2640.06毫米。
文檔編號B26D5/00GK202344589SQ201120530048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陳金松 申請人:江蘇航天鴻鵬數(shù)控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