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路基工程技術領域,涉及中凍區(qū)路基防滲防凍保溫墻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擋土墻在土木工程中為一種常用支擋結構,因其具有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性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同時,擋土墻有很多種結構形式,目前常用多為重力式、半重力式等,且功能較為單一,尤其對于寒冷地區(qū)冬季,因公路邊坡滲水引起墻體凍脹損壞及冰漫公路的路基病害防治,一直難以有效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中凍區(qū)防滲防凍保溫墻施工方法,解決了現有每到冬季易出現因滲水結冰引起墻體凍脹損壞,以及冰漫公路的路基病害現象,嚴重影響車輛及行人正常通行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fā)明提供的中凍區(qū)路基防滲防凍保溫墻施工方法,首先在公路路面邊沿與邊坡滲水層之間整修保溫墻的地基底,在公路路面邊沿一側采用砌塊石修筑擋墻隔滲層;在隔滲層的中間位置鑲嵌式修筑保溫層;接著在隔滲層與邊坡滲水層之間修筑隔水層。
優(yōu)選地,在靠近邊坡滲水層一側的地基底處開鑿石質滲溝,石質滲溝置于隔水層的下方,且石質滲溝與隔水層相通。
優(yōu)選地,石質滲溝的上方蓋裝有水泥砼板。
優(yōu)選地,隔滲層高度高于邊坡滲水層的高度,且兩者之間的距離差為120cm。
優(yōu)選地,隔水層通過粒徑小于等于4cm的碎石填充而成,其厚度為30cm;且隔水層的高度與隔滲層的高度相等。
優(yōu)選地,保溫層通過爐渣填充而成,且爐渣的填充厚度為40cm;同時,保溫層的高度與隔水層的高度相等。
優(yōu)選地,隔滲層的墻體上每間隔15m修筑有一道縫寬2cm的伸縮縫,且伸縮縫內填充有瀝青麻絮。
優(yōu)選地,隔滲層的墻體上每間隔100m開設有至少一個貫穿墻體的溫度檢測孔,溫度檢測孔置于距離保溫墻地基底1m處。
優(yōu)選地,在保溫墻的頂部采用7.5#水泥砂漿修筑有厚度為5cm的保溫墻頂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中凍區(qū)路基防滲防凍保溫墻施工方法,首先在公路路面邊沿與邊坡滲水層之間整修保溫墻的地基底,在公路路面邊沿一側采用砌塊石修筑擋墻隔滲層;在隔滲層的中間位置鑲嵌式修筑保溫層;接著在隔滲層與邊坡滲水層之間修筑隔水層,本發(fā)明提供的中凍區(qū)路基防滲防凍保溫墻施工方法,修筑的保溫墻結構強度高,防滲、防凍保溫效果顯著,可有效解決中凍區(qū)公路邊坡冬季因滲水結冰引起墻體凍脹損壞,以及冰漫公路等路基病害問題。
進一步的,在隔水層的下端設置的石質滲溝,用于滲水的匯集和攔截。
進一步的,隔滲層的墻體上每間隔15m修筑有一道縫寬2cm的伸縮縫,且伸縮縫內填充有瀝青麻絮,防止熱脹冷縮引起墻體破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溫墻結構剖切示意圖;
圖2是水泥砼板結構示意圖;
圖3是保溫墻的溫度檢測圖;
其中,1、隔水層2、石質滲溝3、水泥砼板4、隔滲層5、保溫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中凍區(qū)路基防滲防凍保溫墻施工方法,具體處理過程,在公路路面邊沿與邊坡滲水層之間修筑保溫墻,所述保溫墻包括隔水層1、隔滲層4和保溫層5,其中,隔水層1置于邊坡滲水層外表面的下方,隔滲層4置于隔水層1的上方,且與公路路面邊沿相接觸,保溫層5鑲嵌在隔滲層4的中間位置。
在修筑時:首先整修石質邊坡:除掉風化較為明顯的巖石,同時,邊坡的坡比為1:0.3;然后,整修保溫墻地基底,保溫墻地基底設置在公路路面邊沿與邊坡滲水層之間;接著,在靠近邊坡滲水層一側的地基底處開鑿30cm×30cm的石質滲溝2,石質滲溝2的縱坡為1%~3%;接著,在公路路面邊沿一側用7.5#漿砌塊石修筑擋墻隔滲層4,其中,修筑的隔滲層4的高度高于邊坡滲水層的高度,且兩者之間的距離差為120cm;接著,在隔滲層4與邊坡滲水層之間修筑厚度為30cm的隔水層1,其中,隔水層由粒徑小于等于4cm的碎石填充而成;在修筑時,隔水層1的高度與隔滲層4的高度相等;同時,隔水層1置于石質滲溝2的上方,且與石質滲溝2相通。
在石質滲溝2的上方蓋裝有孔徑為3cm的梅花眼水泥砼板3。
在修筑隔滲層4時,在隔滲層4的中間位置鑲嵌式修筑保溫層5,保溫層5通過爐渣填充而成,且爐渣的填充厚度為40cm;爐渣含煤量不大于25%且為連續(xù)級配,填料內摩擦系數為φ≥30°;同時,保溫層5的高度與隔水層1的高度相等。
隔滲層4的墻體上每間隔15m修筑有一道縫寬2cm的伸縮縫,且伸縮縫內填充有瀝青麻絮。
隔滲層4的墻體上每間隔100m開設有至少一個溫度檢測孔,溫度檢測孔置于距離保溫墻地基底1m處;其孔口尺寸為5cm×5cm,且溫度檢測孔內填充有爐渣或麻絮,通過爐渣或麻絮封口;同時,溫度檢測孔貫通隔滲層4直至隔水層1,便于進行日常測溫。
通過采用7.5#水泥砂漿修筑厚度為5cm的保溫墻頂面。
實施例:
在保溫墻施工完成后,根據施工技術要求,從保溫墻竣工1個月后應開始進行溫度檢測,測試期為1年。如從施工完成的當年8月開始至次年7月結束;專職人員每月不定期檢測墻體內側溫度3次,每次測試時間為上午8時、中午12時及下午6時,取其平均值作為本月測試結果。檢測時采用帶鋼筋長桿(視孔深自己加工而成)的普通水銀溫度計緩緩探入墻體內側碎石層內,保持10分鐘,然后將溫度計取出,記錄讀數,并取各測孔溫度月平均值與當地月平均氣溫進行對比,結果見表1和圖3。
表1.連續(xù)1年保溫墻體內外溫度平均值(單位:℃)
由表1和圖3可以看出,隔水層1的溫度一年四季保持在6.2~7.4℃之間,即使在冬季最低溫度為-23℃時也不會改變。另外,根據對墻體的現場觀察,確實沒有滲水結冰的現象和擋土墻凍脹的痕跡,充分證明該保溫墻保溫效果顯著。
公路養(yǎng)護部門曾經采用加厚漿砌塊石擋土墻(厚度為1.5m)對該段進行防滲和防凍處理,費用較高,且整治效果也不很理想。表2為本發(fā)明所述保溫墻與同等厚度實體擋土墻的工程造價對比結果。
由于本實施例中的爐渣來料較易;而碎石采用修筑擋土墻所需余料即可,故表2中爐渣、碎石不單獨計價。由表2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該方法比傳統(tǒng)方法節(jié)省76.6%的費用,相比之下保溫墻工程造價比較低廉,其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表2.同等厚度實體擋墻與保溫墻費用比較
注:保溫墻厚度按外層0.5米,內層0.3米計算。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任何改進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