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床具及承托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家具用品被廣泛應用,其中,供人們休息的物品包括床。
近年來,對于應用床進行休息過程中的使用便捷性、舒適性的提高,同時,對于使用成本的降低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提高使用便捷性和使用舒適性,同時降低使用成本成為設計目標。
現(xiàn)有技術中,床通常包括凸起的床頭,在使用者需要在床上呈坐姿或半躺臥的狀態(tài)進行休息時,床頭能夠對使用者的頭部和背部等位置進行支撐,然而,由于凸起的床頭常因與使用者所需坐臥的位置不一致,導致了使用者坐和半躺臥狀態(tài)下的舒適性低和使用便捷性低。同時,在床頭上設置軟包覆結構的設置提高了成本。
以上現(xiàn)有技術中,床在使用過程中的使用便捷性和舒適性低,以及成本高的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床具及承托裝置,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應用將明顯提高床具在使用過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同時明顯降低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承托裝置,所述承托裝置應用于床具,所述床具包括向上凸起的床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裝置包括承托板和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設于所述承托板的背面,通過所述支撐結構與所述床頭搭接相抵,所述承托板能夠通過所述床頭支撐,且所述承托板的正面能夠供使用者倚靠。
可選地,所述承托裝置包括安裝于所述承托板的背面的凸塊,所述凸塊與所述承托板構成了凹槽輪廓的所述支撐結構,通過所述床頭嵌于所述凹槽輪廓,實現(xiàn)所述承托板通過所述床頭支撐。
可選地,所述凸塊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凸塊沿縱向間隔排列地安裝于所述承托板的背面。
可選地,所述承托板的背面設有凹陷于所述承托板的板面的凹槽,所述凹槽構成所述支撐結構,通過所述床頭嵌于所述凹槽,實現(xiàn)所述承托板能夠通過所述床頭支撐。
可選地,所述凹槽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凹槽沿縱向間隔排列地設于所述承托板的背面。
可選地,所述支撐結構具體為設于所述承托板背面的、用于與所述床頭相抵的承托區(qū)段,所述承托區(qū)段設有用于增加摩擦系數(shù)的防滑面。
可選地,所述承托板的正面沿縱向設有弧度。
可選地,所述承托板的正面上段的弧度大于所述承托板的正面下段的弧度。
可選地,所述承托板的正面設有反光面,以實現(xiàn)對光線的漫反射。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床具,包括凸起的床頭,還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承托裝置,所述承托裝置能夠通過所述床頭支撐。
在一個關于床具及承托裝置的實施方式中,承托裝置應用于床具,床具包括向上凸起的床頭,承托裝置包括承托板和設于承托板的背面的支撐結構,由此,承托板通過支撐結構與床頭的搭接相抵而能夠被床頭支撐,進而,承托板的正面能夠供使用者倚靠。本實施方式中對于承托裝置的結構設置中,利用了床具中向上凸起的床頭的結構,將結構上獨立的承托裝置通過床頭支撐,便使得使用者能夠倚靠在承托裝置的承托板的正面,承托板正面設置為曲面或平面可以按照使用者倚靠的舒適性規(guī)律進行相應設置,而承托板正面的整體區(qū)域對使用者的支撐必然相比于使用者直接倚靠在床頭位置更加舒適,同時,在使用者不需要在床具上呈坐立或半躺姿勢時,可以將承托裝置從床頭位置移除,恢復床具對于使用者平躺承托的結構,特別是床頭區(qū)域在移除承托裝置的狀態(tài)下,對于使用者平躺不會造成結構上的干涉,而承托裝置僅通過支撐結構對于床頭的支撐狀態(tài)相分離便完成了支撐的解除,操作便 捷。另外,承托裝置中設置的承托板和支撐結構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設置實現(xiàn),這使得承托裝置及床具的成本低。
通過以上論述,本承托裝置及床具的使用便捷性和舒適性高,同時成本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二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三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四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五示意圖;
圖1至圖5中:床頭—1、承托板—2、凸塊—3、凹槽—4、正面上段—21、正面下段—22。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床具及承托裝置,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應用將明顯提高床具在使用過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同時明顯降低成本。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考圖1至圖5,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一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二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三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四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第五示意圖。
根據(jù)圖中所示,承托裝置包括承托板2和支撐結構,支撐結構設于承托板2的背面,支撐結構可以通過支點、凸臺、插銷、凹槽和掛鉤等多種結構構成, 對于床具,床具的床頭1為向上凸起的結構,使用者正常平躺休息時,床頭1位于使用者的頭部前側,在使用者需要坐起和半躺等姿態(tài)休息時,通過將承托裝置的支撐結構搭接于凸起的床頭1,特別是搭接在床頭1的頂部位置,使得承托板2能夠通過凸起的床頭1進行支撐,由此,承托板2的正面能夠供使用者倚靠。在承托板2的背面通過支撐結構支撐在床頭1的結構狀態(tài)下,對于承托板2的姿態(tài),特別是承托板2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不做具體限定,根據(jù)預設的使用者實際需求的姿勢作為承托板2與水平面設置夾角的依據(jù),其夾角設置為N,N的閾值范圍在0°<n≤90°,即承托板2的縱向頂沿高于縱向底沿,縱向底沿可以與床具的床板相抵,當然,依使用者的使用狀態(tài),縱向底沿也可以處于懸空狀態(tài)而不與床板相抵。以上關于承托板2與水平面之間夾角的狀態(tài),以及承托板2縱向底沿是否與床板相抵等論述并不是對承托裝置的結構進行的具體限定,而是使用狀態(tài)的描述。
通過以上論述,承托裝置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可以搭接支撐在床頭1,而在不使用時可以解除搭接支撐狀態(tài),恢復使用者平躺的姿勢。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通過承托裝置的應用,使得使用者能夠倚靠在承托板的正面,通過承托板正面的整體區(qū)域對使用者承托能夠提高舒適性,這是相比于使用者直接倚靠在床頭的狀態(tài)而言的;第二、對于床具的床頭,若旨為使用者倚靠為目的,而設有與床頭一體的結構,其輪廓雖與本承托裝置在支撐于床頭的表面外部輪廓類似,但在使用者需要平躺進行休息時,床頭占用的面積區(qū)域將影響使用者平躺的使用區(qū)域,這或者導致使用者的舒適性降低,或需要通過將床具的整體長度加長進行彌補;第三、進一步來說,若將床頭設置為能夠升降的或能夠折疊的結構以實現(xiàn)供使用者倚靠,如此的設置將造成床具的成本大大提高,這是相比于本承托裝置僅設置承托板和支撐結構的設置而言的。
綜上所述,可知本承托裝置的應用將明顯提高使用者倚靠在床具時的使用便捷性和舒適性,同時使得成本低。
對于上述實施例中的支撐結構,其屬于實現(xiàn)與凸起的床頭1進行支撐的概念性結構定義,實際結構中的支撐結構可以通過多種具體結構實現(xiàn),本實施例中,請重點參考圖1、圖2和圖3,設置承托裝置包括安裝于承托板2的背面的凸塊3,凸塊3凸出于承托板2背面的外表面,則凸塊3與承托板2背面的外表 面輪廓構成了相當于凹槽輪廓的具有夾角的結構,以此作為支撐結構,在床頭嵌于凹槽輪廓的狀態(tài)下,便實現(xiàn)了承托板2通過床頭1支撐。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向上凸起的床頭1,在使用者需要倚靠時,必然具有向下和向床頭方向倚靠的作用力,因此,對于凸塊3與承托板2的背面構成的凹槽輪廓,可以認為是環(huán)形的凹槽輪廓,而實際應用中,是利用了凸塊3與承托板2構成的朝向下側的凹槽輪廓具有實際的支撐結構的意義,即,凸起的床頭1向上和向床具尾部方向發(fā)生反作用力地嵌入上述凸塊3與承托板2構成的凹槽輪廓中,實現(xiàn)對承托裝置的支撐。
對于凸塊3的長度不做限定,而比較優(yōu)選的結構設置是將凸塊3設置為長條狀的凸塊,將長條狀的凸塊橫向地設置在承托板2的背面,即,將凸塊3的長邊沿承托板2的橫向進行設置,如此,能夠使床頭1支撐的狀態(tài)受力更穩(wěn)定,這是指床頭1的頂側也是橫向水平的結構而言的。
進一步地,設置凸塊3的數(shù)量為多個,將多個凸塊3沿承托板2的縱向間隔排列地安裝于承托板2的背面。如此,在每個凸塊3的位置便構成了一個能夠與床頭1相抵的凹槽輪廓結構,這在使用者需要變換不同的位置角度時,通過切換不同的凸塊3與床頭1相抵,便能夠進行角度的調節(jié)轉換,與上述第一個實施例向契合,依據(jù)使用者舒適性的需求進行支撐結構的設置,而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使用者進行適應性地切換,這進一步提高了使用舒適性,例如,使用者的半躺狀態(tài)下,在需要與水平面呈30度、45度和60度時,通過在承托板2的背面自上至下設置三個凸塊3,并以承托板2的下沿與床具的床體相抵為預設結構,則依承托板2的長度確定各凸塊3在承托板2上的設置位置,并且參考凸起的床頭1的高度,使得三個凸塊3在分別與床頭1相抵狀態(tài)下,承托板2的正面分別與水平面呈30度、45度和60度,以此實現(xiàn)上述使用者半躺的需求。以上論述中,對于承托板2的長度、床頭1的高度以及凸塊3的設置位置通過幾何計算便能夠獲得,本實施例旨在通過設置多個凸塊3實現(xiàn)不同角度位置的切換調節(jié),從而提高適應性和舒適性。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請重點參考圖4和圖5,對于支撐結構,還可以通過在承托板2的背面設置凹陷于承托板2的板面的凹槽4實現(xiàn),凹槽4便作為支撐結構,通過床頭1嵌于凹槽4中,通過凹槽4內(nèi)各方位的內(nèi)表面與凸出的床頭1進行搭接相抵,便能夠使床頭1對承托板2實現(xiàn)穩(wěn)定地支撐。
需要說明的是,若將承托板2的背面的光滑板面直接與床頭相抵,雖從幾何規(guī)律上能夠實現(xiàn)相抵,而根據(jù)物理受力規(guī)律和使用者倚靠狀態(tài)下的實際情況來說,光滑的承托板背面無法與凸起的床頭形成穩(wěn)定受力的位置配合狀態(tài),則使用者在倚靠狀態(tài)下,承托板易發(fā)生相對于床頭的滑動,這將導致使用者的倚靠的穩(wěn)定性差,舒適性差。
對于凹槽4,比較優(yōu)選的結構是設置凹槽4為長條形的凹槽,長條形的凹槽橫向設置在承托板2的背面,如此的設置,配合床頭1上沿的橫向結構,相互嵌入相抵,便能夠構成橫向穩(wěn)定的結構,在使用者倚靠在承托板2的狀態(tài)下,進行左右翻身時,橫向設置的長條狀的凹槽4能夠對使用者左右兩側均進行穩(wěn)定地支撐,提高了穩(wěn)定性,進一步提高了舒適性。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在承托板2的背面設置凹陷的凹槽4作為支撐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中設置凸臺3,以凸臺3和承托板2背面構成的拐角所形成的凹槽輪廓的結構不同,而實質上都能夠形成使床頭1嵌入的支撐結構。
進一步地,設置凹槽4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凹槽4沿縱向間隔排列地設于承托板2的背面。如此,通過切換不同凹槽4對床頭1進行嵌入,便能夠實現(xiàn)承托板2承托角度的不同,以適應使用者的需求,這與上一實施例中設置多個凸臺3的原理相同。
另一實施例中,設置支撐結構具體為設于承托板2背面的、用于與床頭1相抵的承托區(qū)段,在承托板2從上部壓至床頭1頂部的結構下,承托區(qū)段與床頭1頂部相抵,在承托區(qū)段設有用于增加摩擦系數(shù)的防滑面。由此,承托裝置的豎向壓力被床頭1支撐,承托裝置沿水平方向的移動的趨勢通過防滑面與床頭1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克服,達到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在上述各實施例的基礎上,對于承托板2的正面,其用于使用者倚靠,將承托板2的正面設置為沿縱向具有弧度,這依人體結構的特性而設置。在使用者呈坐姿或半躺狀態(tài)倚靠在承托板2時,使用者的背部等軀干具有弧度,將承托板2的正面設置弧度,這能夠進一步提高舒適性,對于弧度的數(shù)值,可以進行多種設置。
進一步地,針對人體軀干的不同部位的弧度不同,將承托板2的正面上段21的弧度設置為大于承托板2的正面下段22的弧度。承托板2的正面上段21能夠倚靠使用者的頭部和頸部等部位,承托板2的正面下段22能夠倚靠使用者的 腰部等部位,本實施例中的分段設置弧度的結構更符合人體構造,進一步提高了舒適性。
另一實施例中,在承托板2的正面設置反光面,反光面可以是承托板2的自身材料所具有的屬性,也可以是通過在承托板2的正面設置涂層、覆蓋層進行反光,如此,在使用者進行觀看電子屏幕或紙質讀物時,通過反光面對于光線的漫反射,對于燈泡和燈管等集中光源實現(xiàn)了照射區(qū)域的擴大,這利于保護使用者的眼鏡。
在一個床具的實施例中,床具包括凸起的床頭和上述各個實施例中提出的承托裝置,在裝配狀態(tài)下,承托裝置通過床頭支撐。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