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人工現(xiàn)場制作高空作業(yè)上下通道人工投入量大,重復安裝、移位工作量較大、耗時且影響工效,高度高時上下通道陡峭且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占用場地較大。上下通道長度長運輸、移動困難,導致上下通道不能有效、及時移動就位,影響高空作業(yè)施工進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此,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提高高空作業(yè)上下通道的制作速度和質量,提高其安裝、移位以及使用的便捷性和及時性,優(yōu)化上下通道制作方法,節(jié)約上下通道制作的時間和人工成本。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s1,采用等邊角鋼焊接梯籠框架,框架四周圍鋼絲網(wǎng)進行防護;
步驟s2,在梯籠框架上采用鋼板焊接平臺,采用角鋼焊接踏步;
步驟s3,在踏步上安裝扶手,在梯籠頂部安裝防護欄;
步驟s4,對梯籠框架外面、扶手和防護欄涂漆;
其中,上述步驟s2中的平臺包括設置在框架底部的第一平臺、設置在框架中部的第二平臺和設置在框架頂部的第三平臺;
上述步驟s3中,安裝的防護欄設置在所述第三平臺四周。
進一步地,上述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步寬20cm,高20cm,長90cm。
進一步地,上述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長度3m,寬2m,高4m。
進一步地,上述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鋼管制作扶手和防護欄。
進一步地,上述用于上下高空施工平臺梯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長2m,寬65cm。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采用本發(fā)明制作上下通道成本低、安裝移位簡便、省時,使用效率高,移動便捷且速度快。使用此制作方法改進、優(yōu)化了上下通道的制作方法并簡化了程序,形成標準化制作工藝、集中加工制作,提高上下通道制作的質量和工效,提升了上下通道的實用性,節(jié)約了制作、移位、安裝的時間和人工成本,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可以由專人集中加工制作梯籠,且梯籠制作質量高、效果好,節(jié)約時間和工效,大大提高了上下梯籠使用的方便性和及時性。
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制作方法制作成本低,簡單易操作,經濟實用。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yōu)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結構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xiàn)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參見圖1,本發(fā)明提供的梯籠的制作方法的實施例主要包括:梯籠框架、平臺、踏步以及踏步上的扶手、平臺上的防護欄。具體而言,制作梯籠的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包括:步驟s1,采用等邊角鋼焊接梯籠框架,框架四周圍鋼絲網(wǎng)進行防護;步驟s2,在梯籠框架上采用鋼板焊接平臺,采用角鋼焊接踏步;步驟s3,在踏步上安裝扶手,在梯籠頂部安裝防護欄;步驟s4,對梯籠框架外面、扶手和防護欄涂漆;其中,上述步驟s2中的平臺包括設置在框架底部的第一平臺31、設置在框架中部的第二平臺32和設置在框架頂部的第三平臺33;上述步驟s3中,安裝的防護欄設置在所述第三平臺33四周。
具體而言,上述實施例中,梯籠的尺寸長11為3米,寬12為2米,高2為4米,梯籠采用7.5cm*7.5cm等邊角鋼焊接制作框架。其中,梯籠的高度可根據(jù)實際需要調整。每個梯籠設置兩段樓梯踏步,樓梯踏步4包括第一樓梯踏步41和第二樓梯踏步42,樓梯踏步長度0.9米,樓梯投影長度1.7米,每段樓梯設置8個踏步,踏步寬度為0.20米,相鄰踏步之間垂直高度設置為0.20米,這里采用7.5cm*7.5cm等邊角鋼焊接樓梯踏步。梯籠上設置三個平臺,每個平臺大小規(guī)格均為0.65m*2m*0.05m,用5mm鋼板制作平臺,平臺分別焊接在梯籠的頂部、中部和底部上。為了增強梯籠使用的安全性,第一樓梯踏步41上設置第一扶手61、第二樓梯踏步42上設置第二扶手62,第三平臺33四周設置護欄5,梯籠框架四周圍鋼絲網(wǎng)防護,這里用φ48*3mm鋼管制作樓梯扶手及護欄,用鐵絲網(wǎng)圍護框架并固定牢固,最后對梯籠框架外面、扶手和欄桿涂刷黃黑相間油漆完成制作。將梯籠框架外面、扶手和欄桿涂刷黃黑相間油漆,提升了梯籠警示的整體效果。
繼續(xù)參見圖2,第一樓梯踏步41設置在第二平臺右側322,第二樓梯踏步42設置在第二平臺左側311,第一樓梯踏步41與第二樓梯踏步42之間預留一定的間隙,這樣的設計符合一般設計規(guī)范。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能夠理解的是,上述梯籠的尺寸、樓梯踏步的數(shù)量及規(guī)格、平臺的大小及數(shù)量均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如梯籠尺寸高度較高則可以將樓梯踏步的段數(shù)設計的比較多,例如6米高的梯籠,樓梯踏步的段數(shù)數(shù)量可以設置為三段,同時,踏步則是通向相鄰層的平臺之間的通道,踏步的數(shù)量會受到平臺之間的間距和相鄰踏步之間垂直高度的間距影響。比如將踏步之間的垂直高度設置為15cm或者25cm,同樣能夠達到正常使用梯籠的效果。如果梯籠的平臺數(shù)量為n個,則樓梯踏步的段數(shù)可以為n-1段。對于梯籠的顏色,優(yōu)選醒目的顏色,比如黃色、白色、黑色等能夠使人在遠處便可清晰分辨梯籠的顏色,也符合設計的目的。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