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小墻肢就是墻體的截面長度與截面高度之比< 3的剪力墻,而對小墻肢的傳統(tǒng)加固方法為水泥砂漿面層加固法或鋼筋網(wǎng)水泥砂漿面層加固法,這種傳統(tǒng)加固方法僅僅能夠提高小墻肢的受壓承載力,而對墻體的抗震能力提高不明顯。小墻肢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彎剪變形大,延性差,容易被破壞而成為危險構件;而如果小墻肢被破壞,樓房將由于內(nèi)力調整和應力集中等原因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chǎn)安全,因此亟待解決小墻肢的加固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本組合式加固結構提高了小墻肢的剛度和延性,從而大大提升了砌體結構校舍的整體抗震能力。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包括小墻肢,本組合式加固結構還包括水平箍筋和縱向鋼筋;所述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平面垂直于小墻肢的高度方向,水平箍筋沿環(huán)向呈封閉狀繞設在小墻肢的周偵牝且水平箍筋沿小墻肢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均勻布置;所述縱向鋼筋的鋼筋長度方向與小墻肢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縱向鋼筋沿環(huán)向均勻地布設在小墻肢的周側,且縱向鋼筋設置在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區(qū)域內(nèi)部;所述小墻肢、水平箍筋、縱向鋼筋以及設置在小墻肢外部的水泥砂漿面層共同相連以構成一個整體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得以進一步實現(xiàn)所述小墻肢沿其高度方向設置有縱向刻槽,所述縱向鋼筋嵌設在縱向刻槽中。所述沿小墻肢高度方向布置的上下兩相鄰水平箍筋的間距為200mm,沿小墻肢周向布置的兩相鄰縱向鋼筋的間距為200_。所述水平箍筋由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構成,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的總長度大于小墻肢的周向長度;所述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的端部均設置有彎鉤狀的鉤頭,且第一箍筋的鉤頭和第二箍筋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所述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沿小墻肢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對稱分布在小墻肢的兩側。所述小墻肢的中部設置有構造柱,構造柱在小墻肢的其中一個長邊側設置有第一墻;所述第一箍筋環(huán)繞在小墻肢的遠離第一墻的長邊側,且第一箍筋的兩鉤頭分別繞過小墻肢的兩短邊側并延伸至第一墻處;所述第二箍筋穿過第一墻,且第二箍筋的兩鉤頭伸出在第一墻的外側并與第一箍筋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所述小墻肢的沿墻寬方向的一端也即其中一個短邊側設置有構造柱,構造柱在小墻肢的其中一個長邊側設置有第二墻;所述第一箍筋環(huán)繞在小墻肢的遠離第二墻的短邊偵牝且第一箍筋的兩鉤頭分別沿小墻肢的周向延伸至第二墻處;所述第二箍筋穿過第二墻,且第二箍筋的兩鉤頭伸出在第二墻的外側并與第一箍筋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小墻肢的周側加設封閉狀的水平箍筋以及縱向鋼筋,所述小墻肢、水平箍筋、縱向鋼筋和水泥砂漿面層共同相連以形成鋼筋-砌體組合柱,從而大大提高了小墻肢乃至整個建筑框架的整體抗震能力。
圖1、3、5均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的水平箍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的水平箍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中的水平箍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的含義如下10-小墻肢 11-水泥砂漿面層20-構造柱30A-第一箍筋30B-第二箍筋 31-鉤頭 40-縱向鋼筋50-第一墻 60-第二墻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 6所示,一種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包括小墻肢10,本組合式加固結構還包括水平箍筋和縱向鋼筋40 ;所述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平面垂直于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水平箍筋沿環(huán)向呈封閉狀繞設在小墻肢10的周側,且水平箍筋沿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均勻布置;所述縱向鋼筋40的鋼筋長度方向與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縱向鋼筋40沿環(huán)向均勻地布設在小墻肢10的周側,且縱向鋼筋40設置在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區(qū)域內(nèi)部;所述小墻肢10、水平箍筋、縱向鋼筋40以及設置在小墻肢10外部的水泥砂漿面層11共同相連以構成一個整體。進一步的,如圖1、3、5所示,所述小墻肢10沿其高度方向設置有縱向刻槽,所述縱向鋼筋40嵌設在縱向刻槽中。優(yōu)選的,所述沿小墻肢10高度方向布置的上下兩相鄰水平箍筋的間距為200mm,沿小墻肢10周向布置的兩相鄰縱向鋼筋40的間距為200mm。進一步的,如圖I 6所示,所述水平箍筋由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構成,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的總長度大于小墻肢10的周向長度;所述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的端部均設置有彎鉤狀的鉤頭31,且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和第二箍筋30B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優(yōu)選方案,如圖1、2所示,如圖1、2所示,所述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沿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對稱分布在小墻肢10的兩側。在第一種優(yōu)選方案中,所述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均呈彎折狀,且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的彎折狀的開口相對設置,所述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分別包覆在小墻肢10的兩短邊側,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和第二箍筋30B的鉤頭在小墻肢10的兩長邊側彼此交錯相連。[002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優(yōu)選方案,如圖3、4所示,所述小墻肢10的中部設置有構造柱20,構造柱20在小墻肢10的其中一個長邊側設置有第一墻50 ;所述第一箍筋30A環(huán)繞在小墻肢10的遠離第一墻50的長邊側,且第一箍筋30A的兩鉤頭分別繞過小墻肢10的兩短邊側并延伸至第一墻50處;所述第二箍筋30B穿過第一墻50,且第二箍筋30B的兩鉤頭伸出在第一墻50的外側并與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優(yōu)選方案,如圖5、6所示,所述小墻肢10的沿墻寬方向的一端也即其中一個短邊側設置有構造柱20,構造柱20在小墻肢10的其中一個長邊側設置有第二墻60 ;所述第一箍筋30A環(huán)繞在小墻肢10的遠離第二墻60的短邊側,且第一箍筋30A的兩鉤頭分別沿小墻肢10的周向延伸至第二墻60處;所述第二箍筋30B穿過第二墻60,且第二箍筋30B的兩鉤頭伸出在第二墻60的外側并與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綜合上述三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中的小墻肢、水平箍筋、縱向鋼筋和水泥砂漿面層共同相連以形成鋼筋-砌體組合柱,從而大大提高了小墻肢乃至整個建筑框架的整體 抗震能力。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包括小墻肢(10),其特征在于本組合式加固結構還包括水平箍筋和縱向鋼筋(40);所述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平面垂直于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水平箍筋沿環(huán)向呈封閉狀繞設在小墻肢(10)的周側,且水平箍筋沿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均勻布置;所述縱向鋼筋(40)的鋼筋長度方向與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縱向鋼筋(40)沿環(huán)向均勻地布設在小墻肢(10)的周側,且縱向鋼筋(40)設置在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區(qū)域內(nèi)部;所述小墻肢(10)、水平箍筋、縱向鋼筋(40)以及設置在小墻肢(10)外部的水泥砂漿面層(11)共同相連以構成一個整體。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墻肢(10)沿其高度方向設置有縱向刻槽,所述縱向鋼筋(40)嵌設在縱向刻槽中。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沿小墻肢(10)高度方向布置的上下兩相鄰水平箍筋的間距為200mm,沿小墻肢(10)周向布置的兩相鄰縱向鋼筋(40)的間距為200mm。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箍筋由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構成,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的總長度大于小墻肢(10)的周向長度;所述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的端部均設置有彎鉤狀的鉤頭(31),且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和第二箍筋(30B)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箍筋(30A)和第二箍筋(30B)沿小墻肢(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對稱分布在小墻肢(10)的兩側。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墻肢(10)的中部設置有構造柱(20),構造柱(20)在小墻肢(10)的其中一個長邊側設置有第一墻(50);所述第一箍筋(30A)環(huán)繞在小墻肢(10)的遠離第一墻(50)的長邊側,且第一箍筋(30A)的兩鉤頭分別繞過小墻肢(10)的兩短邊側并延伸至第一墻(50)處;所述第二箍筋(30B)穿過第一墻(50),且第二箍筋(30B)的兩鉤頭伸出在第一墻(50)的外側并與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墻肢(10)的沿墻寬方向的一端也即其中一個短邊側設置有構造柱(20),構造柱(20)在小墻肢(10)的其中一個長邊側設置有第二墻(60);所述第一箍筋(30A)環(huán)繞在小墻肢(10)的遠離第二墻(60)的短邊側,且第一箍筋(30A)的兩鉤頭分別沿小墻肢(10)的周向延伸至第二墻¢0)處;所述第二箍筋(30B)穿過第二墻(60),且第二箍筋(30B)的兩鉤頭伸出在第二墻¢0)的外側并與第一箍筋(30A)的鉤頭彼此交錯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小墻肢的組合式加固結構。本組合式加固結構包括小墻肢、水平箍筋和縱向鋼筋;水平箍筋沿環(huán)向繞設在小墻肢的周側,且水平箍筋沿小墻肢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均勻布置;所述縱向鋼筋的鋼筋長度方向與小墻肢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縱向鋼筋沿環(huán)向均勻地布設在小墻肢的周側,且縱向鋼筋設置在水平箍筋所圍合而成的區(qū)域內(nèi)部;所述小墻肢、水平箍筋、縱向鋼筋以及水泥砂漿面層共同相連以構成一個整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小墻肢的周側加設封閉狀的水平箍筋以及縱向鋼筋,所述小墻肢、水平箍筋、縱向鋼筋和水泥砂漿面層共同相連以形成鋼筋-砌體組合柱,從而大大提高了小墻肢乃至整個建筑框架的整體抗震能力。
文檔編號E04B2/64GK202627554SQ201220118409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7日
發(fā)明者錢禮平, 曾偉, 馬良浮 申請人: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