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接縫織物的針織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平型針織機上制作針織物的針織方法,其中織物帶有以縱行相互垂直狀態(tài)連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
眾所周知,在將已針織好的織物部分連接起來制作成品的生產(chǎn)過程中,常選擇由不同織物組織或紗線原料針織而成的織物部分進行連接,使它們分別用在每個成品的不同部位上。例如,在制作針織套衫時,相對于身體和袖身來說,常選擇更有彈性的織物作為袖口部分,而選擇更厚實的織物作為袖籠(掛肩)部分。因此,這些織物部分是被分別預先針織而成,然后用縫紉機或縫合機之類的機器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的。
在將某些織物部分連續(xù)地織在一起時,它們是可以在同一臺針織機上,以連續(xù)編織的方式針織而成的。比如,可以在同一臺針織機上先織出平織組織的袖身,接著織羅紋組織的袖口,從而把袖口部分與袖身部分連續(xù)地織在一起。但是,當需要將所編織的縱行方向不同的織物部分連接在一起時,便不能連續(xù)地進行編織了。因此,在針織一件背心的(領(lǐng)、袖)邊部或短褲、緊身褲襠部的篤襠部分時,為了將這些邊部或篤當?shù)木€圈與主要織物部分的線圈沿相互垂直的方向連接起來,就必須在主要織物部分針織完后,將另外分別加工織成的邊部或篤襠沿所述方向(用縫紉方式)縫合到該主要織物部分上去。而這些必須做的工作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生產(chǎn)步驟數(shù)量和生產(chǎn)成本的增加。特別是由于當部的篤當也用上述步驟與主要織物部分相連接,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該連接處缺乏彈性,從而使制得的成品穿著不舒適,而且當穿用它的人做劇烈運動時,接縫會脫散開來。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法,它可將縱行方向不同的兩種織物連續(xù)地織在一起。
本發(fā)明的接縫織物針織方法,即相應(yīng)于由排列安裝在一針床的某預定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而成的第一織物部分(該織物已被織好,不再繼續(xù)編組了),而編織第二織物部分(由排列安裝在該針床的另一部位上的多根織針進行編織)上的預定數(shù)量的橫列時,每編織一個橫列都使該橫列中最靠近所說已織好織物的最邊緣線圈,通過依次的(針床)橫移而重疊在該已織好織物的最邊緣線圈中,然后,使下一橫列的編織線圈穿過該重疊線圈繼續(xù)編織,從而將該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連接在一起。
按照本發(fā)明的方法,第一織物部分應(yīng)是由排列安裝在一針床的某預預定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而成,然后,將該第一織物部分上的最邊緣線圈,轉(zhuǎn)移到正在編織第二織物部分的每個橫列的最邊緣線圈的織針上(該第二織物部分由排列安裝在與上述預定部位相鄰的另一部位上的多根織針進行編織),接下來,在下一橫列中,使該第二織物部分的編織線圈穿過該重疊線圈,從而連接起兩個織物部分。在該第二織物部分的預定橫列中的每一橫列的編織過程中加入上述操作,便可制成帶有縱行相互垂直的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的接縫織物。
采用本發(fā)明的方法,兩種帶不同方向縱行的織物便可在平型針織機上,以縱行相互垂直的狀態(tài)一次成型為一個整體。例如,本發(fā)明的方法便可用于如
圖1和圖2所示服裝邊部的針織。
圖6A具體地表示了圖2所示短褲的兩個腿邊和一個篤襠。通過采用本發(fā)明的方法,可以在針織篤襠部分的同時,使由兩個環(huán)形腿邊構(gòu)成的第一織物部分10與由位于當部下面的篤當構(gòu)成的第二織物部分20成為一個整體。
由于該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10、20都是在同一臺針織機的兩個或四個針床上針織而成的,因此它們的縱行方向如圖中示出的那樣,都是垂直的,如圖6A中的箭頭所示,第二織物部分的針織過程中,從起始橫列開始一個接一個橫列逐漸使第一織物部分10重疊到第二織物部分20的橫列兩端上,從而如圖5B所示,以縱行相互垂直的狀態(tài)編織起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
附圖的簡要說明如下圖1和圖2分別為一件背心和短褲的前視圖,它們均可用本發(fā)明的方法針織成型;
圖3表示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線圈設(shè)計圖,其中可以看到第一織物部分的內(nèi)側(cè)線圈和第二織物部分已經(jīng)進行了一部分的橫列編織;
圖4為所述織物部分繼續(xù)進行編織的線圈設(shè)計圖;
圖5-1到圖5-17依次表示了各步驟中的包括前、后針床上織針所鉤住的織物線圈狀態(tài)及喂紗狀態(tài)的編織狀態(tài);
圖6A為示意性的透視圖,表示了圖2所示短褲的腿邊是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針織到篤襠部分上去的;
圖6B為腿邊和篤當部分已經(jīng)被制成為一個整體后的透視圖。
其中1-短褲,2-前織物部分,3-后織物部分,4-篤襠,5,6-腿邊,10-第一織物部分,20-第二織物部分。
-前針床編織前身部分線圈;
-前針床上織針不編織;
-后針床編織后身部分線圈;
○-后針床上織針不編織;
-前針床織針不編織分離橫列;
◎-前針床上前身部分線圈重疊;
↑-線圈從前針床F轉(zhuǎn)移到后針床B上;
-后針床上后身部分線圈重疊;
↓-線圈從后針床B轉(zhuǎn)移到前針床F上;
-后針床織針不編織分離橫列。
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
雖然帶兩針床或四針床的平型針織機都可用來作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方法的設(shè)備,但下面所涉及的將僅為使用帶兩個針床的平型針織機進行編織的一個例子。
就采用本發(fā)明方法將兩種織物部分連接起來制成的接縫織物來說其中的織物分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如圖1所示的內(nèi)衣袖口部分,及如圖2所示的短褲之類的腿邊部分。下面將把短褲腿邊部分的針織過程作為一個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用1表示的短褲包括由篤襠織物部分4連接起來的前、后織物部分2、3,以及沿腿孔的周邊成型的左、右腿邊部分5、6。
采用本發(fā)明的方法,先將左、右腿邊部分5、6本身針織完成,然后織篤襠部分,使腿邊部分5、6上的線圈織入篤檔4,以獲得一個完整的產(chǎn)品。圖3和圖4中表示了與此相關(guān)的設(shè)計圖。在圖示實施例中,采用已用來編織出了左腿邊5的紗線7用來編織前身織物部分2(包括篤襠4),而已用來編織出了右腿邊6的紗線8則用來編織后身織物部分3(包括篤襠4)。
下面將參照圖5解釋這一編織過程。在說明過程中,每個部分僅用了少于實際應(yīng)用數(shù)量的幾根織針來表示。
在編織短褲1時,先將左、右腿邊部分5、6織好作為第一織物部分10。
左腿邊部分5由后針床B上的織針B、D、…H和前針床F上的織針G、E、…A沿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織成,而右腿邊部分6則由后針床B上的織針E、X,…T和前針床上的織針S、U,…Y沿逆時針方向環(huán)繞織成,以分別織成具有預定橫線數(shù)的圓筒形織物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每個腿邊部分上的最終編織位置,便成為了最靠近篤襠4的織針的工作位置。圖5-1表示了在兩腿邊部分5和6已完成編織狀態(tài)下,由前后針床上織針鉤住的織物線圈的位置狀態(tài)。
接下來,將編織篤襠4。
將紗線喂給前針床F上的每根未編織織針I(yè)、K、…Q,以及后針床B上的每根未編織織針J、L、…R,織成篤襠4的起口橫列①(見圖5-2),噪入的紗線是已用于編織左腿邊5的紗線7。然后,使用同一根紗線7和前針床F上的織針Q、O、…I,編織前身織物部分2的橫列②的平針線圈(見圖5-3),而對后身織物部分3的編織橫列③來說,則使用已用于編織右腿邊6的紗線8進行編織,在后針床B上的織針R、P、…J上織成平針線圈(見圖5-4)。通過上述操作,便已織成了這樣三個織物部分,它們是,左、右腿邊部分5、6,和篤當部分4的從起口橫列①開始的橫列②、○③。
接下來,使篤襠部分4的橫列兩端的線圈與腿邊部分的線圈重疊在一起,然后繼續(xù)篤襠4的編織。
更準確地說,接著,使鉤在完成圓筒形編織后處于不工作狀態(tài)的前針床F上的織針A、C、…G上的線圈,轉(zhuǎn)移到后針床B上的織外A、C、…G上(見圖5-5)。同樣,使鉤在完成圓筒形編織后處于不工作狀態(tài)的后針床B上的織針T、V、…Z上的線圈,轉(zhuǎn)移到前針床F上的織針T、V、…Z上(見圖5-6)。在這一狀態(tài)下,使后針床B向右橫移兩個針距,使后針床B上的織針A、B、…X正對著前針床F上的織針C、D、…Z(見圖5-7)。然后,使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后針床B上的織針A、C、…G上并已不再處于編織狀態(tài)的左腿邊部分的線圈轉(zhuǎn)移,回到前針床F上的織針C、E、…I上,這樣一來,在前針床F上處于不編織前身織物部分狀態(tài)的織針A、C、…G上的線圈便移到了相鄰的織針C、E、…I上,從而,原來鉤在織針G上的線圈g便重疊到了襠部區(qū)域的織針I(yè)上的線圈i上(見圖5-8)。同樣,使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前針床F上的織針T、V、…Z上,并已不再處于編織狀態(tài)的右腿邊部分的線圈轉(zhuǎn)移,回到后針床B上的織針R、T、…X上,這樣一來,在后針床B上處于不編織后身織物部分狀態(tài)的織針T、V、…T上的線圈便移到了相鄰的織針上,從而,原來鉤在織針T上的線圈t便重疊到了當部區(qū)域的織針R上的線圈r上(見圖5-9)。
接著,使針床回到原來的位置,從而前后針床F、B上的織針A到Z便相互對應(yīng)了,然后,使左腿邊部分上剛才未參加后身織物編織的、鉤在后針床B上的織針B、D、…H上的線圈,轉(zhuǎn)移到前針床F上的織針B、D、…H上(見圖5-10),同樣,進一步使右腿部分上剛才未參加前身織物編織的、鉤在前針床F上的織針S、U、…Y上的線圈,轉(zhuǎn)移到后針床B上的織針S、U、…Y上(見圖5-11)。在這一狀態(tài)下,使后針床向左橫移兩個針距,使前針床F上的織針A、B、…X和后針床上的織針C、D、…Z相互對應(yīng)。然后使左腿邊部分上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前針床F的織針B、D、…H上,并且未參加后身織物部分編織的線圈,移回到后針床B上的織針D、F、…J上。這樣一來,鉤在后針床B的織針B、D、…H上且未參加后身織物部分編織的線圈,便移到了相鄰織針D、F、…J上,從而使鉤在織針H上的線圈重疊在了織針J上的線圈j上(見圖5-12)。同同樣,使右腿邊上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后針床B的織針S、U、…Y上,且未參加前身織物部分編織的線圈,移回到前針床F的織針Q、S、…W上,這樣一來,鉤在前針床F的織針S、U、…Y上且未參加前身織物部分編織的線圈,便移到了相鄰織針Q、S、…W上,從而使鉤在織針S上的線圈重疊在了襠部區(qū)域中的織針Q上的線圈q上(見圖5-13)。接下來的橫列④、⑤、⑥將以與橫列②、③相同的方式進行編織(見圖5-14~圖5~16)。在完成圖5-16的編織后,編織操作將回到圖5-4并從此重復進行下去,以便不再參加編織的所有線圈都在每個循環(huán)點上依次連接到襠部部分上去(與此相應(yīng)的編織圖在此略)。
在這一實施例中,線圈是在每兩個編織橫列被移動并連接一次的,但也可以根據(jù)縱行方向和橫列方向的線圈尺寸來作具體平衡,如果某處組織改變而使這一平衡被破壞的話,還可相應(yīng)改變橫列數(shù)來進行補償。
上述篤襠部分的編織操作尚未談到該篤襠部分編織寬度的改變,但一旦篤襠部分編織完成,便需進行平移以編織前身和后身織物部分使介于兩腿邊之間的間隔從完成篤襠并開始平移起逐漸增加,直到開始編織腹部的圓筒形織物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將已經(jīng)被連接到篤襠部分上去的部分之外的腿邊部分將由織針保持著,將以這種狀態(tài)增加篤袖的編織寬度,同時使前后兩片織物的端線圈分別與腿邊線圈重疊并編織在一起,從而,使腹部與兩腿邊織成為一個整體。因此,在編織篤襠部分的同時,便通過(針床的)橫移,使不再繼續(xù)編織的腿邊線圈重疊到篤襠部分的端部線圈上去,而在編織腹部部分的同時,則不斷增加介于兩腿邊之間的線圈的數(shù)量,并使該部分織物橫列的兩端線圈與不再參加編織的腿邊線圈相重疊。
如本發(fā)明所述的方法,即相應(yīng)于排列安裝在一針床的某預定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而成的第一織物部分(該織物已被織好,不再繼續(xù)編織了),在編織第二織物部分(由排列安裝在該針床的另一部位上的多根織針進行編織)上的預定數(shù)量的橫列時,每編織該第二織物部分的一個橫列都使該橫列中最靠近所說已織好織物的最邊緣線圈,通過依次的(針床)橫移而重疊到該已織好的織物部分的最邊緣線圈上,然后,使上一橫列的編織線圈穿過該些重疊在一起的線圈,使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連接到一起。因此,便可在編織過程中,同時將縱行方向不同的這些織物部分連續(xù)地連接在一起。例如,在生產(chǎn)針織服裝時,便可以進行這種對腿邊、袖邊部分、套衫開口部分及其他開口部分,以及襠部的篤襠部分的最終加工,使得在編織后不需再使用縫紉步驟就能得到織物成品,從而可降低生產(chǎn)成本。另外,由于在這些織物部分的每個連接點上,相應(yīng)的線圈都是以垂直橫列方向相互垂直的,因此便可以生產(chǎn)中至今不能制作的全新的接縫織物。更進一步地說,在采用本發(fā)明方法進行最終加工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喂入比基本線圈部分紗線粗的紗線,來生產(chǎn)更結(jié)實更有彈性的織物,或者通過喂入與基本線圈部分顏色不同的紗線,來生產(chǎn)具有不同顏色部分的更時髦講究的織物產(chǎn)品。
權(quán)利要求
制作接縫織物的針織方法,其特征在于相應(yīng)于已由排列安裝在一針床預定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完成的第一織物部分,在編織由排列安裝在該針床另一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的第二織物部分的每一橫列時,在該第二織物的每進行預定數(shù)量橫列的編織時,通過針床的依次橫移,使第二織物的所說橫列中最靠近所述已織成織物的線圈,重疊到該已織成織物的最邊緣線圈上,然后,使下一橫列的編織線圈穿過這些重疊線圈,以將該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連接在一起。
全文摘要
制作接縫織物的針織方法,其中相應(yīng)于已由排列安裝在一針床預定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完成的第一織物部分,在編織由排列安裝在該針床另一部位上的多根織針編織的第二織物部分的每一橫列時,在該第二織物的每進行預定數(shù)量橫列的編織時,通過針床的依次橫移,使第二織物的所說橫列中最靠近所述已織成織物的線圈,重疊到該已織成織物的最邊緣線圈上,然后,使下一橫列的編織線圈穿過這些重疊線圈,以將該第一和第二織物部分連接在一起。
文檔編號D04B1/22GK1057498SQ91104200
公開日1992年1月1日 申請日期1991年6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0年6月21日
發(fā)明者島正博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