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面料防水包邊方法,屬于面料包邊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面料防水包邊方法為,在相鄰布料之間采用防水條或者卷邊加防水條的方式進行拼接。這兩種方式均存在包邊部位厚度太厚而導致舒適度不佳、外形不美觀的問題。而這問題在超薄面料上更為突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包邊部位厚度薄的面料防水包邊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面料防水包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相鄰對邊重疊、縫制,形成拼接部;
(2)采用包邊布對拼接部進行包邊處理,具體包括:先在包邊布的夾持面(即,與拼接部直接接觸的那一面)上涂覆防水層,然后包邊、縫制;
(3)熨燙。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設置,所述防水層為可熱融性膠或者添加有可熱融性顆粒的膠體。
所述拼接部的縫紉線一上,全部或部分含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即,縫紉線一的全部部位上設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也可以是,縫紉線一的部分部位上設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包邊處理的縫紉線二上,全部或部分含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即,縫紉線二的全部部位上設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也可以是,縫紉線二的部分部位上設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
所述包邊布為帶聚氨酯成分的面料。
本發(fā)明一種面料防水包邊方法,使得包邊部位厚度薄,實現(xiàn)了舒適度佳、外形美觀的目的。本發(fā)明尤其適合超薄、便攜式的防水服裝、帳篷等產(chǎn)品的加工。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一種面料防水包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相鄰對邊重疊、縫制,形成拼接部。本發(fā)明所指的相鄰對邊重疊、縫制方式,包含所有現(xiàn)有技術中應用的方式,而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僅列舉其中兩種方式,實施例1見圖1,實施例2見圖2。
(2)采用包邊布1對拼接部進行包邊處理,具體包括:先在包邊布1的夾持面上涂覆防水層2,然后包邊、縫制。其中,包邊布1的夾持面上可以全部涂覆有防水層2,也可以部分涂覆有防水層2(如圖1、圖2所示),以保證最終加熱后的膠再融融,從而起到堵漏,堵縫和防漏效果。本實施例中,防水層2為可熱融性膠或者添加有可熱融性顆粒的膠體??蔁崛谛阅z優(yōu)選為聚氨酯。
(3)熨燙。熨燙過程中,防水層2上的可熱融物質會將縫紉線一3的針眼蓋住。
本發(fā)明中,拼接部的縫紉線一3上,全部或部分含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包邊處理的縫紉線二4上,全部或部分含有可熱融性膠或可熱融性顆粒,以便于更好融合。
本發(fā)明中,包邊布1為帶聚氨酯成分的面料。
本發(fā)明中,在克重為20-100克每平方米的面料上,最細可用9號針進行縫制。包邊增重至少大于等于3克每平方米,太少會影響粘合/閉合空隙效果。大身面料如有涂膠,膠中可以含部分可熱融性材料或者不含,以保證大身面料的滑爽,防粘,可服用,可儲存。
通過上述方法所制得的包邊部位厚度薄,實現(xiàn)了舒適度佳、外形美觀的目的。
上述實施例僅用于解釋說明本發(fā)明的發(fā)明構思,而非對本發(fā)明權利保護的限定,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