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生產增加有不同顏色纖維或不同特性的分類的或圖案化的紗線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用于生產增加有不同顏色纖維或不同特性的分類的或圖案
化的紗線的裝置本發(fā)明涉及應用于環(huán)錠紡紗機的裝置,以用于生產增加有不同顏色纖維或不同特性的分類的或圖案化的紗線。更精確地,本發(fā)明涉及這樣的裝置,其通過環(huán)錠紡紗機的通道允許紡性質相同或不同的兩個粗紗,以受控制的方式配置每個纖維的量,從而將它們混合,以獲得分類的或圖案化的紗線,其中來自基礎粗紗的纖維覆蓋有增加的不同顏色或特性的纖維?,F今,存在基于與本發(fā)明相似的原理的各種裝置,最近的一個是專利 KR-10-0643097 的目的。如
圖1所示,本專利描述了一種系統(tǒng),其中紡紗機的牽拉區(qū)域通常由以下標記所表示的三個軸和相關壓力羅拉形成-B (供應軸),-M (中間軸或預牽拉區(qū)域軸),-F(輸出軸或牽拉軸),該牽拉區(qū)域被修改為增加在同一個圖1中用C表示的第四軸,該第四軸用于供應
第二粗紗。如所述,每個軸都設置有相應的壓力羅拉B'、C'、M'、F',并且相應的帶R和 R'纏繞軸M且纏繞相應的羅拉M'。此外,壓力羅拉是中空的,如圖2所示,從而-基礎粗紗S相對于增加的軸C是自由的,-有色粗紗T相對于軸B和M是自由的。這樣,用于基礎粗紗S的有效牽拉區(qū)域保持為軸B和F之間初始的牽拉區(qū)域,而用于有色粗紗τ的牽拉區(qū)域是在軸C和F之間形成的新的牽拉區(qū)域。然后,兩個粗紗S和T可以不同地牽拉,以向軸C和B恰當地施加兩個不同的速度, 輸出軸F對于兩個粗紗而言是共用的。因此,通過向軸C施加間歇速度,能夠改變將增加到基礎粗紗上的有色粗紗的纖維量。然后,這樣處理過的這些粗紗在輸出軸處通過壓實裝置再結合,該壓實裝置在上述圖1和2中用V表示,線引導組G在該壓實裝置V之后;它們一起允許形成紗線,其中根據期望的規(guī)范,來自有色粗紗T的纖維“覆蓋”來自基礎粗紗S的纖維?,F在參見圖3,仍然相對于專利KR-10-0643097中提出的裝置,其中左側部分示出了基礎粗紗S的前進,而右側部分示出了有色粗紗T的前進。要注意到,對于基礎粗紗S,整個牽拉區(qū)域由兩個區(qū)段Dl和D2形成,從而考慮了通常在紡紗機上設立的且必須與加工的纖維的長度相一致的距離,以允許它們的有效控制,如基本紡紗原理所記載的。另一方面,對于覆蓋的有色粗紗T而言不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原因在于需要消除覆蓋粗紗T的一側上的滾筒M'上的壓力帶R'(也見圖2),并且因此所獲得的距離D3非常長,而不再與纖維的長度相一致。
這使得必須覆蓋來自基礎粗紗的纖維并且來自增加的粗紗的纖維的量和長度不能夠完全得到控制。因此,上述問題極大地限制了專利KR-I0-0643097中提出的裝置的運行,原因在于其使得由此獲得紗線的外觀不僅取決于滾筒C上的速度變化和制造紗線的時間間隔,而且還取決于根據纖維的不受控制(覆蓋粗紗被牽拉的距離D3的結果)的其它偶然現象。這意味著根據這個原理生產的圖案化的紗線不具有隨時間推移確實可再生的特性,從而使得該申請在實踐中不可能用于工業(yè)水平的生產。本發(fā)明解決了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該方案不需要用于供應有色粗紗的額外滾筒并且保持用于兩個粗紗(基礎粗紗和覆蓋粗紗)的牽拉區(qū)域的正確尺寸,從而允許完全控制纖維,該纖維形成最終紗線,該最終紗線通過基礎纖維被有色粗紗的纖維“覆蓋”而形成。對于將在以下得到更好理解的這些和其它目的,本發(fā)明提出實現根據權利要求1 的裝置。以下通過利用其它的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的運行原理,這些附圖示出了圖4和5分別為根據本發(fā)明的裝置的俯視圖和側視圖,圖6為相對于兩個連續(xù)錠子的該裝置的一部分,以及圖7為整個系統(tǒng)的透視圖。紡紗機的牽拉區(qū)域仍然由三個滾筒構成,如圖4和5所示,三個滾筒由以下標記示出_B(供應軸),-M (中間軸或預牽拉區(qū)域軸),-F(輸出軸或牽拉軸)。與軸B和F有關的壓力滾筒B'和F'相對于現有技術所示的方案沒有變化,而中間軸M的壓力滾筒M'和相關的支撐帶R'被分開,使得兩個半部HB和HC能夠以彼此不同的速度旋轉。從圖6中可以看到,中間軸M被分成多個部分,從而向羅拉和傳送帶HB和HC提供必要的控制。在圖6中,以舉例的方式相對于兩個連續(xù)錠子示出了軸M的一部分-Μ:中軸或軸-MB 與軸M結合成一體的工藝部。該工藝部的外表面被適宜地處理成用于拖曳下部帶CB并且用于使基礎粗紗的纖維向前運動-HB 通過紡紗機的壓力臂壓靠工藝部MB的預牽拉組的上部帶和羅拉-BR 用于工藝部MC的軸承-MC 固定到軸承BR上的工藝部,于是工藝部MC的旋轉獨立于軸M和工藝部MB的旋轉-PT 與工藝部MC結合成一體的齒輪或帶輪。對于與軸M成一體的所有部分MB,軸M用作所有部分MB和相關的支撐帶HB之間的共用控制,其中用作基礎的粗紗被牽拉。軸M(具有相關的部分MB和帶HB)接收來自機器的指令,并且執(zhí)行對中間軸而言正確的功能,從而同時進行構成紗線基礎的纖維的中間牽拉。每個部分MC都同軸地插在軸M上,但是不與該軸一體地旋轉,而是固定在軸承或自動潤滑的軸襯BR上,該軸承或自動潤滑的軸襯使得該部分與軸自身獨立,在這種情況下用作用于所述部分的支撐件。此外,如圖6中高亮部分所示,每個部分MC都具有帶輪PT,該帶輪PT由驅動帶控制,該驅動帶又接納來自定位在附加軸D上的驅動帶輪PM的運動,該附加軸D可以布置在最合適的位置中,而不會妨礙或阻礙工作。從而,從前面的說明(具體是從圖4的說明)可以看出,基礎粗紗經歷了牽拉 D1+D2,其由軸B相對于軸M的部分MB的速度確定,并且由被軸M的部分MB拖曳的中間羅拉和相關的支撐帶HB相對于軸F的輸出速度的速度確定。類似地,有色粗紗將經歷牽拉Dl,該牽拉Dl由被軸M的部分MC拖曳的中間羅拉和相關的支撐帶HC相對于軸F的輸出速度的速度確定。這樣,向軸D提供與軸M的指令獨立的合適指令,能夠調節(jié)工藝部MC的速度,配置必須插入到紗線中的有色纖維的量,并且以間歇的方式控制該軸,實現圖案化的效果,該圖案化的效果是通過插入具有與基礎粗紗中所用的纖維不同的顏色和/或特性的纖維而獲得的。因此,本發(fā)明的基本特征在于,由于裝置的特定構造,上述牽拉區(qū)域符合長度要求,以允許完全控制形成最終紗線的纖維,該最終紗線通過基礎纖維被有色粗紗的纖維“覆蓋”而形成。因此,能夠產生長度、頻率和厚度可以被編程裝置控制的效果,其中這些量被手動地設定并且能夠在任何期望的過程中重復。這些效果可以正確地實施在紗線上,通過由定位在紡紗機的軸F上的傳感器接收的脈沖,編程裝置在輸出處與生產的紗線同步,在由傳感器檢測的每個脈沖處,該傳感器在實踐中檢測在紡紗機的輸出處生產的紗線的量。例如, 在傳感器的對應于Imm的生產的紗線的每個脈沖處。從而,編程器將設置成用于通過操作軸D —段產生期望長度(前提條件是其不小于構成有色粗紗的纖維的長度)效果所需的時間而釋放有色纖維,這段時間是接收對應于編程長度的多個脈沖所需的時間。例如,如果期望25mm長的效果,那么該編程器將操作該軸直到從效果開始處將獲得25個脈沖。在已經達到所選脈沖數量之后,軸D將仍然被同一編程器保持生產無有色效果的紗線所需的時間段,該時間段對應于已經通過編程裝置設定的脈沖的數量。這樣,能夠產生任何期望長度的有色效果和確切等于由電子編程裝置設定的長度的有色效果。由于本發(fā)明的特征,通過插入較多量或較少量的有色纖維,采用這種編程裝置將還能夠影響有色效果的厚度,這仍然涉及由定位在軸F上的傳感器檢測的脈沖,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每秒的脈沖頻率,其等于軸自身的旋轉速度。實際上,有色粗紗的牽拉Dl由軸F的切向速度與工藝部MC的切向速度之間的比確定,工藝部MC的切向速度確定了有色粗紗的纖維的前進。從對軸F的切向速度(其與定位在同一軸F上的傳感器的脈沖頻率成比例)的檢測,電子編程裝置確定在操作軸D的過程期間工藝部MC必須具有的速度,以便對有色粗紗施加期望的牽拉Dl。顯然,施加的牽拉Dl越高,則插入的有色纖維的量越少,并且如果為牽拉的比等于值1 (即所有的有色纖維都插入在基礎粗紗中),則實現最大厚度,該最大厚度等于有色纖維的厚度。在圖7中,以舉例的方式示出了構成本發(fā)明的系統(tǒng)的軸測圖,其中圖6為局部視圖。因此,本發(fā)明允許獲得圖案化的紗線,該圖案化的紗線由基礎粗紗上增加(不同顏色或特性的纖維的)效果而形成,該效果的尺寸(長度、厚度和頻率)可以通過合適的電子系統(tǒng)進行編程。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可能的應用在于操作軸B和M,根據本發(fā)明其以非恒定速度操縱基礎粗紗的前進和形成(見圖4和5),這在傳統(tǒng)裝置中通常稱為“花式(flame)”。這樣,能夠疊加和/或增加在基礎粗紗上產生的花式效果,利用本發(fā)明獲得的效果,從而獲得設置有兩種顏色的花式紗線,基礎粗紗的第一種顏色以及覆蓋基礎粗紗的有色粗紗實現的另一種顏色,如根據本發(fā)明所解釋的。電子控制裝置將設置成用于恰當地同步兩個花式序列,以便獲得期望的外觀,提供花式的兩個類型(基礎和有色)期望的重量,然后這兩個類型形成在根據本發(fā)明原理生產的紗線上。根據本發(fā)明,如圖4和5所示,壓實裝置V可以是傳統(tǒng)的抽吸裝置或簡單的固定棒 (或繞其縱向軸線旋轉的棒),該壓實裝置偏離連續(xù)纖維的路徑,以便使連續(xù)纖維與有色纖維的輸出相對應。
權利要求
1.用于環(huán)錠紡紗機的裝置,其用于生產圖案化的紗線,其中來自構成基礎粗紗(S)的粗紗的纖維覆蓋有由具有不同特性和/或顏色的纖維構成的粗紗(T);在紡紗機的每個位置中,兩個粗紗(S和T)通過具有相關壓力羅拉(M'和F')的中間滾筒(M)和輸出滾筒 (F)且通過被所述中間壓力羅拉(M')拖曳的支撐帶在檢測的相同的平面上平行且單獨地前進;其特征在于,該中間壓力羅拉(M')和相關支撐帶(R')分為兩個部分,羅拉和相關帶(HB)的一個部分作用在基礎粗紗(S)上,而羅拉和相關帶(HC)的另一個部分作用在具有不同特性和/或顏色的粗紗(T)上;壓力羅拉(M')和相關帶(HB,HC)的這兩個部分處于相同的軸線上,但是設置有使它們獨立地旋轉的裝置,從而兩個粗紗能夠具有不同的牽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中間滾筒(M)由軸構成,用于引導基礎粗紗(S)的工藝部(MB)與該軸成一體;在與軸(M)的軸線相同的軸線上但是與該軸獨立地安裝有工藝部(MC),該工藝部設置有帶輪(PT),該帶輪用于控制具有不同特性和/或顏色的覆蓋粗紗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牽拉區(qū)域的開始處,覆蓋粗紗(T)偏離成使得不會與紡紗機的定位在中間滾筒(M)的頂部處的供應軸(B)相交,并且該供應軸僅僅用于基礎粗紗(S)。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安裝有附加軸(D),該附加軸借助與每個錠子對應地布置的帶輪(PM)、通過帶來操作設置在中間軸(M)上但是不與該中間軸成一體的所述工藝部(MC)。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軸(D)由馬達操作,該馬達由電子編程裝置操作,該附加軸與紡紗機的輸出軸或牽拉軸(F)同步,以實現間歇前進,從而實現以可編程長度、厚度和頻率的方式將覆蓋纖維(T)插在基礎粗紗( 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紡紗機的牽拉滾筒(F)的輸出處的纖維通過壓實裝置(V)結合,以獲得圖案化的紗線。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到中間軸(M)上、并且不與該中間軸成一體但是同軸地固定到該中間軸上的每個工藝部(MC)都設置有其自身的帶輪(PM),以用于通過所述附加軸(D)來接納借助傳動帶的運動,從而紡紗機的每個錠子將對應于工藝部(MC)和相關的帶輪(PM)。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工藝部(MC)都實現為借助一個與工藝部自身成一體的單個帶輪(PM)控制與兩個相鄰的錠子有關的覆蓋粗紗(T)。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借助帶齒的輪或齒輪而不借助帶和帶輪來進行附加軸(D)與固定到中間軸(M)上、并且不與該中間軸成一體但是同軸地固定到該中間軸上的工藝部(MC)之間的傳動。
10.根據權利要求2和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不存在附加軸⑶的情況下,通過小型馬達直接提供位于中間軸(M)上的工藝部(MC)的運動,該小型馬達通過編程器接收電指令。
1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與用于環(huán)錠紡紗機的裝置連接的電子編程裝置還關于通過同一編程器給予工藝部(MC)的指令以同步的方式操作軸(M)和(B),以便實現在用作基礎的粗紗(S)與用于覆蓋的粗紗(T)之間組合的圖案化的效果,從而在它們之間以可自由編程且不受限制的頻率、尺寸和比率的方式產生具有不同顏色和/或特性的連續(xù)花式紗線。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電子編程裝置形成兩個不同的“花式” 程序,一個程序作用在基礎粗紗( 上且另一個程序作用在覆蓋有色粗紗(T)上,該電子編程裝置根據每個需要使這兩個程序同步和組合,以便獲得圖案化的紗線,其中通過基礎粗紗產生的花式紗線隨從通過覆蓋有色紗線產生的花式紗線,從而根據使用者在所述電子編程裝置上的設定而形成無限的組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將應用于環(huán)錠紡紗機的裝置,其用于生產圖案化的紗線,其中來自構成基礎粗紗(S)的粗紗的纖維覆蓋有由具有不同特性和/或顏色的纖維構成的粗紗(T);在紡紗機的每個位置中,兩個粗紗(S和T)通過具有相關壓力羅拉(M′和F′)的中間滾筒(M)和輸出滾筒(F)且通過被所述中間壓力羅拉(M′)拖曳的支撐帶在檢測的相同的平面上平行且單獨地前進;該中間壓力羅拉(M′)和相關的支撐帶(R′)分為兩個部分,羅拉和相關帶(HB)的一個部分作用在基礎粗紗(S)上,而羅拉和相關帶(HC)的另一個部分作用在具有不同特性和/或顏色的粗紗(T)上;壓力羅拉(M′)和相關帶(HB,HC)的這兩個部分處于相同的軸線上,但是設置有使它們獨立地旋轉的裝置,從而兩個粗紗能夠具有不同的牽拉。
文檔編號D01H5/36GK102482806SQ201080035754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12日
發(fā)明者A·科斯塔, P·鮑勃拉 申請人:凱珀自動化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