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與健身用品有關,更詳而言之,乃是指一種操作更為方便、順暢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
按,
圖1所示,是為一習用的健身輪,包含有一中空軸棒11,由其一端向中段位置開設一長槽12;一渦卷彈簧13,是以其中央的定位片131嵌置于該長槽12內(nèi);二滾輪14,各該滾輪14中央具有一圓孔15,而分別以該圓孔15由該軸棒的兩端套入,該二滾輪14并相互接合于該軸棒11中央,并將該渦卷彈簧13限位于該二滾輪14內(nèi),該二滾輪14于其圓孔15的周緣設有對應的中空導柱16,用以供螺拴17螺接固定,其中一導柱16’具有較短的長度,而得對應連接的螺栓17露出來,藉以供該渦卷彈簧13外端的定位片132鉤接。該習用的健身輪于操作時,使用者是俯身操作,以雙手握住軸棒11兩端,使?jié)L輪沿地面向前向后滾動,藉以達到運動的目的;在滾輪向前滾動時,會使得該渦卷彈簧卷縮,而產(chǎn)生反向的彈性復彈力,在使用者向前操作一段距離之后欲向后操作時,該渦卷彈簧13即會提供回復時的輔助力。
前述習用健身輪在使用時具有如下缺失一、由于該習用健身輪在使用時僅以相互結(jié)合的該二滾輪來滾抵于地面,因此當使用者手持該中空軸棒的兩端來運動時,較不穩(wěn)定,其重心容易在運動狀態(tài)下偏移,導致向左、或向右傾斜的意外。
二、渦卷彈簧所能提供的復歸彈力較小,換言之,該習用健身輪提供給使用者的回復助力較小,其功效較差。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操作時較習用者更為穩(wěn)定。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可提供較大的回復助力。
緣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包含有一殼體,具有開口朝下的一容室;一握桿,其體身套穿于該殼體,該握桿的兩端是外露于該殼體的兩側(cè),以便供人手握持;一主輪,具有一盤狀身部,以其輪心套穿于該握桿,而位于該容室內(nèi),該主輪得于受外力作用時以該握桿為軸轉(zhuǎn)動;二副輪組,是樞設于該殼體內(nèi),并對應該主輪的前、后方而位于該主輪的下方,該二副輪組是與該主輪連接且露出于該殼體下方,而滾抵于地面,得于受推滾動時帶動該主輪轉(zhuǎn)動;至少一彈性復歸裝置,設于該主輪與該殼體之間,用以使該主輪于轉(zhuǎn)動后向原來的角位置復歸。
其中各該副輪組具有一軸桿、以及至少一滾輪,而以該軸桿套穿于該滾輪,并以該軸桿的兩端樞設于該容室內(nèi)的殼體體壁。
其中該副輪組是以其軸桿桿壁連接于該主輪的輪緣,藉以連動該主輪。
其中該主輪周緣是環(huán)設有嚙接齒,各該副輪組的軸桿周面則環(huán)設有嚙齒部,而嚙接于該主輪。
其中該副輪組具有二滾輪,而固接于該軸桿的兩端,且位于該容室內(nèi)。
其中該主輪的輪緣是貼接于該等副輪組的軸桿,該等副輪組是以摩擦連動的方式帶動該主輪轉(zhuǎn)動。
其中該副輪組是以其滾輪的輪緣連接于該主輪的輪緣,藉以連動該主輪。
其還包含有一底罩,是由該殼體的下方罩蓋住該容室,該底罩對應于各該副輪組的滾輪位置各設有一透孔,于該底罩罩住于該殼體的底部時,該等透孔即可供該等滾輪透出。
其中該彈性復歸裝置是為一扭力彈簧,該扭力彈簧的體身是套接于該握桿,并以其第一、第二端分別固接于該主輪的體身、以及該殼體,于該主輪轉(zhuǎn)動時,該扭力彈簧即隨該主輪移動而產(chǎn)生角位移。
其中該主輪身部的預定位置是設有一嵌位孔,該殼體預定位置是設有一定位孔,該扭力彈簧是以其第一、第二端分別插置于該嵌位孔、以及該定位孔內(nèi)。
其中該主輪兩側(cè)與該殼體間是分別設有一限位件,各該限位件套穿于該握桿,用以保持該主輪位于該容室中央。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結(jié)構(gòu),特征及功效,以下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作進一步的說明,其中
圖1是習用健身輪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側(cè)面局部透視的示意圖,顯示主輪、副輪組、與彈性復歸裝置間的連接關系;圖5是沿圖4中5-5剖線的剖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圖,顯示使用者由起始點向前推動的狀態(tài)。
請參閱圖2至圖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20,主要是由一殼體21、一底罩25、一握桿28、一主輪31、二副輪組41、以及二彈性復歸裝置51所組成,其中該殼體21,具有開口朝下的一容室22,于該殼體21的預定部位設有相對的二穿孔23;該底罩25,是由該殼體21的下方罩蓋于該容室22,該底罩25并設有預定數(shù)目的長孔26,且該底罩25頂面的預定位置設有二定位孔27;該握桿28,套穿于該等穿孔23,且兩端是外露于該殼體21的兩側(cè),并于各該外露端套設一握套29,以便提供人手握持時的舒適性;該主輪31,具有一盤狀身部32,中央具有一軸孔33,套穿于該握桿28而位于該容室22內(nèi),得于受外力作用時,以該握桿28為軸于該容室22內(nèi)轉(zhuǎn)動,該主輪的身部32兩端面各具有一嵌位孔34,且該身部32的周緣環(huán)設有多數(shù)的嚙接齒35;該二副輪組41,各具有一軸桿43、以及分別固設于該軸桿43兩端的二滾輪45,其中,各該軸桿43的表面設有嚙齒部44,如圖4所示,該二副輪組41是位于該殼體的容室22內(nèi),且分別位于該主輪31下方的前、后位置,并各以其軸桿43樞接于該殼體21體壁,各該軸桿43并以其嚙齒部44嚙接于該主輪31的嚙接齒35;該二副輪組41的滾輪45是由該容室22穿經(jīng)該底罩的長孔25露出于該殼體底緣,而得滾抵于地面,于使用者將該健身輪20沿地面操作時,該等滾輪45是沿地面滾動,而藉該等軸桿43帶動該主輪31轉(zhuǎn)動;該二彈性復歸裝置51,于本實施例中是各為一扭力彈簧,如圖5所示,各該彈性復歸裝置51是分別位于該主輪31兩端與該殼體21之間,而以其體身的旋繞部位套穿于該握桿28上;如圖4所示,各該彈性復歸裝置51是以其第一端511插置于該主輪31的嵌位孔34,第二端512插置于該底罩25的定位孔27,藉此,當該主輪31轉(zhuǎn)動時,各族彈性復歸裝置51即會受連動而產(chǎn)生角位移,進而產(chǎn)生復歸的彈性力;另包含有二限位件59,如圖3及圖5所示,是呈套管狀,各具有一缺口591,各該限位件59是對應于該主輪31的兩端而分別套接于該握桿28,并以該缺口591對應于各該彈性復歸裝置51的第二端512,該二限位件59位于該等彈性復歸裝置51與該殼體21之間,用以保持該主輪位于該殼體21內(nèi)的中央。
使用時,如圖6所示,使用者是手持該握桿28兩端的握套29,并蹲下將該健身輪20置于地面,使該等滾輪45抵于地面,圖中假想線所示,即為該健身輪20的起始位置,使用者可由該起始位置將該健身輪20向前推動,在該等滾輪45向前滾動的過程中,會藉由其軸桿43與該主輪31嚙接的連接關系而帶動該主輪31沿該握桿28向后轉(zhuǎn)動,連帶使該二彈性復歸裝置51的第一端511產(chǎn)生向后旋轉(zhuǎn)的角位移,該二彈性復歸裝置51的第二端512則因插接于該底罩25的定位孔27而無法隨之向后轉(zhuǎn)動,藉此而得使該二彈性復歸裝置51產(chǎn)生使該主輪31向前復歸的彈性能,圖6所示,即為使用者向前推進預定距離后的狀態(tài);當使用者在向前推后欲向回拉時,該二彈性復歸裝置51所儲存的彈性能即可輔助使用者向回拉動,使得使用者感到較為輕松、順暢,而藉由反復操作上述步驟,可達到運動的目的。
須加以補充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輪31與該等副輪組41間并不以嚙接的關系為限,而得于主輪31周緣設置一磨擦帶(圖中未示),并使該等副輪組的軸桿43貼接于該磨擦帶,而得于該等副輪組41滾動時,帶動該主輪31轉(zhuǎn)動。
此外,尚須補充的一點是,該主輪31與該等副輪組41間并不以主輪輪緣連接于該等軸桿43局限,而亦得以主輪連接于副輪的滾輪45輪緣,亦得產(chǎn)生相同的效果。
再者,各該副輪組41亦得僅裝設一滾輪45,亦能產(chǎn)生滾抵于地面且與該主輪31連動的功效。
最后須再補充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以于殼體底部設置該底罩為限,未設置該底罩時,該二彈性復歸裝置是以其第二端插置于該殼體配合設置的定位孔(未示),亦可產(chǎn)生與前揭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殼體,具有開口朝下的一容室;一握桿,套穿于該殼體,該握桿的兩端外露于該殼體的兩側(cè);以便供人手握持;一主輪,具有一盤狀身部,以其輪心套穿于該握桿,而位于該容室內(nèi),該主輪得于受外力作用時以該握桿為軸轉(zhuǎn)動;二副輪組,是樞設于該殼體內(nèi),并對應該主輪的前、后方而位于該主輪的下方,該二副輪組是與該主輪連接且露出于該殼體下方,而滾抵于地面,得于受推滾動時帶動該主輪持動;至少一彈性復歸裝置,設于該主輪與該殼體之間。
2.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副輪組具有一軸桿、以及至少一滾輪,而以該軸桿套穿于該滾輪,并以該軸桿的兩端樞設于該容室內(nèi)的殼體體壁。
3.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副輪組是以其軸桿桿壁連接于該主輪的輪緣。
4.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主輪周緣是環(huán)設有嚙接齒,各該副輪組的軸桿周面則環(huán)設有嚙齒部,而嚙接于該主輪。
5.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副輪組具有二滾輪,而固接于該軸桿的兩端,且位于該容室內(nèi)。
6.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主輪的輪緣是貼接于該等副輪組的軸桿,該等副輪組是以摩擦連動的方式帶動該主輪轉(zhuǎn)動。
7.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副輪組是以其滾輪的輪緣連接于該主輪的輪緣。
8.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還包含有一底罩,是由該殼體的下方罩蓋住該容室,該底罩對應于各該副輪組的滾輪位置各設有一透孔。
9.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彈性復歸裝置是為一扭力彈簧,該扭力彈簧的體身是套接于該握桿,并以其第一、第二端分別固接于該主輪的體身、以及該殼體。
10.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主輪身部的預定位置是設有一嵌位孔,該殼體預定位置是設有一定位孔,該扭力彈簧是以其第一、第二端分別插置于該嵌位孔、以及該定位孔內(nèi)。
11.依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主輪兩側(cè)與該殼體間是分別設有一限位件,各該限位件套穿于該握桿。
專利摘要一種改良的健身輪構(gòu)造,有一容室;一握桿體身套穿于殼體,握桿的兩端是外露于殼體的兩側(cè);一主輪具有一盤狀身部,以其輪心套穿于握桿位于容室內(nèi),主輪得于受外力作用時以握桿為軸轉(zhuǎn)動;二副輪組樞設于殼體內(nèi),并對應主輪的前、后方而位于主輪的下方,二副輪組是與主輪連接且露出于殼體下方,而滾抵于地面,得于受推滾動時帶動主輪轉(zhuǎn)動;至少一彈性復歸裝置,設于主輪與殼體之間,用以使主輪于轉(zhuǎn)動后向原來的角位置復歸。
文檔編號A63B22/00GK2379157SQ9921673
公開日2000年5月24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9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湯念祖, 余惠南 申請人:湯念祖, 余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