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包括側板和加溫盒,側板和加溫盒之間通過螺釘連接在一起,加溫盒包括盒體和加熱組件,盒體的前端面設置有弧形凹槽,加熱組件包括電源、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上加熱片貼設在盒體的上端內(nèi)壁,弧形加熱片貼設在盒體前端面內(nèi)壁的弧形凹槽處,所述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均與電源之間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加熱盒具有兩個加熱片,分別設置在加熱盒的上端面和加熱盒的弧形凹槽處,開啟加熱后,不但能對輸液管中藥液進行加溫,還能夠?qū)Σ∪说妮斠旱氖植窟M行加溫保護,具有雙重加溫的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病人在輸液過程中的不適感。
【專利說明】
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輔助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給患者輸液體(包括輸血液、輸藥液)時,所用液體(血液或藥液)的溫度往往低于患者體溫,當溫差較大時(例如所用血液是從血庫領取的庫存血,或者藥液處在很低的環(huán)境溫度下),液體輸入到患者體內(nèi)后,會對患者產(chǎn)生較為強烈的低溫刺激,使患者出現(xiàn)疼痛、身體發(fā)冷等不良反應,嚴重時會導致血管壁發(fā)生痙攣,影響輸液的正常進行,延誤治療。針對上述情況,目前醫(yī)院里普遍的做法是先將即將使用的袋裝或瓶裝液體(血液或藥液)放入熱水中浸泡,待其溫度上升至接近患者體溫后,將其從熱水中取出,掛在輸液架上給患者輸液。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減小因溫差所造成的不良反應,但輸液時間往往很長,在輸液過程中,所用的袋裝或瓶裝液體會逐漸向周圍環(huán)境散熱,其溫度逐漸下降,輸入患者體內(nèi)的液體的溫度與患者體溫之間的差距隨著輸液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大,在輸液后期仍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輸液加溫裝置,都僅僅只是對輸液管內(nèi)液體進行加溫,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加溫的是病人的軀體。病人的手缺少供暖裝置,仍舊會感到冰涼、麻木,舒適度較低;同時由于手難以長時間保持手指彎曲的姿勢,在手部活動時雖然能夠緩解血液流動慢造成的手部麻木、冰冷的癥狀,與此同時輸液針刺破血管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所以目前的輸液加溫裝置需要更加完善的設計。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不足,提供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不但能對輸液管中藥液進行加溫,還能夠?qū)Σ∪说妮斠旱氖植窟M行保護。
[0004]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側板以及設置在兩個側板之間的加溫盒,所述兩個側板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通孔,加溫盒與側板相對的兩個側端面對應通孔位置均設置有螺紋孔,側板和加溫盒之間通過螺釘連接在一起,所述加溫盒包括盒體以及設置在盒體內(nèi)部的加熱組件,盒體的前端面設置有可供輸液管嵌入的弧形凹槽,兩個側板的側邊對應弧形凹槽的位置均設置有避讓槽,所述加熱組件包括電源、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上加熱片貼設在盒體的上端內(nèi)壁,弧形加熱片貼設在盒體前端面內(nèi)壁的弧形凹槽處,所述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均與電源之間電連接。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加溫盒的上端面為傾斜的平面,且加溫盒的上端面覆蓋有橡膠軟墊。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橡膠軟墊上均分分布有透氣孔。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加溫盒為陶瓷材質(zhì)的加溫盒。
[0008]有益效果
[0009]本實用新型的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加熱盒與側板之間可拆卸連接,便于組裝和維修,加熱盒具有兩個加熱片,分別設置在加熱盒的上端面和加熱盒的弧形凹槽處,病人進行輸液時,將輸液管穿過加熱盒的弧形凹槽內(nèi),將進行輸液的手搭在加熱盒的上端面,開啟加熱后,不但能對輸液管中藥液進行加溫,還能夠?qū)Σ∪说妮斠旱氖植窟M行加溫保護,具有雙重加溫的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病人在輸液過程中的不適感。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3是本實用新型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加熱盒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4是本實用新型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的加熱盒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標記:1、側板,2、通孔,3、螺紋孔,4、螺釘,5、盒體,6、弧形凹槽,7、避讓槽,8、電源,9、上加熱片,10、弧形加熱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實施例1
[0016]如圖所示: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側板I以及設置在兩個側板I之間的加溫盒,所述兩個側板I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通孔2,加溫盒與側板I相對的兩個側端面對應通孔2位置均設置有螺紋孔3,側板I和加溫盒之間通過螺釘4連接在一起,所述加溫盒包括盒體5以及設置在盒體5內(nèi)部的加熱組件,盒體5的前端面設置有可供輸液管嵌入的弧形凹槽6,兩個側板I的側邊對應弧形凹槽6的位置均設置有避讓槽7,所述加熱組件包括電源8、上加熱片9、弧形加熱片10和控制開關,上加熱片9貼設在盒體5的上端內(nèi)壁,弧形加熱片10貼設在盒體5前端面內(nèi)壁的弧形凹槽6處,所述上加熱片9、弧形加熱片10和控制開關均與電源8之間電連接。
[0017]實施例2
[0018]—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側板以及設置在兩個側板之間的加溫盒,所述加溫盒的上端面為傾斜的平面,且加溫盒的上端面覆蓋有橡膠軟墊,橡膠軟墊上均分分布有透氣孔。所述兩個側板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通孔,加溫盒與側板相對的兩個側端面對應通孔位置均設置有螺紋孔,側板和加溫盒之間通過螺釘連接在一起,所述加溫盒包括盒體以及設置在盒體內(nèi)部的加熱組件,盒體的前端面設置有可供輸液管嵌入的弧形凹槽,兩個側板的側邊對應弧形凹槽的位置均設置有避讓槽,所述加熱組件包括電源、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上加熱片貼設在盒體的上端內(nèi)壁,弧形加熱片貼設在盒體前端面內(nèi)壁的弧形凹槽處,所述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均與電源之間電連接。
[0019]實施例3
[0020]—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側板以及設置在兩個側板之間的加溫盒,所述加溫盒的材質(zhì)為陶瓷材質(zhì),加溫盒的上端面為傾斜的平面,且加溫盒的上端面覆蓋有橡膠軟墊,橡膠軟墊上均分分布有透氣孔。所述兩個側板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通孔,加溫盒與側板相對的兩個側端面對應通孔位置均設置有螺紋孔,側板和加溫盒之間通過螺釘連接在一起,所述加溫盒包括盒體以及設置在盒體內(nèi)部的加熱組件,盒體的前端面設置有可供輸液管嵌入的弧形凹槽,兩個側板的側邊對應弧形凹槽的位置均設置有避讓槽,所述加熱組件包括電源、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上加熱片貼設在盒體的上端內(nèi)壁,弧形加熱片貼設在盒體前端面內(nèi)壁的弧形凹槽處,所述上加熱片、弧形加熱片和控制開關均與電源之間電連接。
[0021]本實用新型的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加熱盒與側板之間可拆卸連接,便于組裝和維修,加熱盒具有兩個加熱片,分別設置在加熱盒的上端面和加熱盒的弧形凹槽處,病人進行輸液時,將輸液管穿過加熱盒的弧形凹槽內(nèi),將進行輸液的手搭在加熱盒的上端面,開啟加熱后,不但能對輸液管中藥液進行加溫,還能夠?qū)Σ∪说妮斠旱氖植窟M行加溫保護,具有雙重加溫的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病人在輸液過程中的不適感。
[0022]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nèi),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nèi)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nèi)容,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
【主權項】
1.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側板(I)以及設置在兩個側板(I)之間的加溫盒,所述兩個側板(I)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通孔(2),加溫盒與側板(I)相對的兩個側端面對應通孔(2)位置均設置有螺紋孔(3),側板(I)和加溫盒之間通過螺釘(4)連接在一起,所述加溫盒包括盒體(5)以及設置在盒體(5)內(nèi)部的加熱組件,盒體(5)的前端面設置有可供輸液管嵌入的弧形凹槽(6),兩個側板(I)的側邊對應弧形凹槽(6)的位置均設置有避讓槽(7),所述加熱組件包括電源(8)、上加熱片(9)、弧形加熱片(10)和控制開關,上加熱片(9)貼設在盒體(5)的上端內(nèi)壁,弧形加熱片(10)貼設在盒體(5)前端面內(nèi)壁的弧形凹槽(6)處,所述上加熱片(9)、弧形加熱片(10)和控制開關均與電源(8)之間電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溫盒的上端面為傾斜的平面,且加溫盒的上端面覆蓋有橡膠軟墊。3.如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膠軟墊上均分分布有透氣孔。4.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病人輸液用雙重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溫盒為陶瓷材質(zhì)的加溫盒。
【文檔編號】A61F7/00GK205549153SQ201620083530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8日
【發(fā)明人】劉騰云, 周旋, 劉麗萍
【申請人】河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