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維矯形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工作穩(wěn)定的多維矯形鉗。
【背景技術】
[0002]脊柱是人體重要的中軸骨結構,由頸胸腰24個椎節(jié)及骶尾椎共同構成,除了包繞并保護脊髓外,還有支撐軀干、連接頭顱等功能。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脊柱在冠狀面上沒有彎曲,在矢狀面上存在一定弧度的多個彎曲。由于一些特定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病因,會導致一部分人的脊柱發(fā)生排列異常及不正常的彎曲,并逐漸發(fā)展,形成脊柱畸形;脊柱畸形是三維的畸形,在人體的冠狀面、矢狀面及軸位面上均會出現(xiàn)。當脊柱畸形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需要外科手術進行矯正。
[0003]現(xiàn)代脊柱外科矯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手段,是利用椎弓根螺釘或椎板鉤等固定于各個椎節(jié)上的錨定點,使堅硬的金屬棒在后方通過錨定點與脊柱相連;再采用去旋轉、加壓、撐開以及原位折棒等矯形技術,達到矯正脊柱畸形的目的。其中,原位彎棒技術(In situbending technique)是臨床醫(yī)生較為常用的矯形技術,以專用的操作工具對金屬棒進行折彎,從而帶動脊柱發(fā)生位移,獲得矯形。
[0004]當脊柱畸形發(fā)展到嚴重、僵硬、角狀等復雜狀態(tài)時,常規(guī)的矯形手段難以獲得良好療效,且面臨極高的脊髓損害風險;對此類畸形的治療一直被認為是脊柱外科的“禁區(qū)”,直至本世紀才獲得技術上的真正突破。目前公認最有效且最強有力的方法是全脊椎切除術(vertebral column resect1n, VCR)。其主要內容為,完整切除一個椎節(jié)及其附屬結構,將畸形的脊柱人為分為兩段且其間僅由脊髓相連;整個脊柱的穩(wěn)定性依賴于金屬棒的連接與固定;主要通過原位彎棒技術的反復使用,在保護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將畸形的脊柱重新拼接,獲得良好的矯形效果。原位彎棒技術是維持脊柱穩(wěn)定、保護脊髓功能并獲得有效矯形的基礎。
[0005]此外,在進行脊柱創(chuàng)傷(脊柱骨折)及退變(脊柱滑脫)等手術治療時,輔助原位彎棒技術,可通過對金屬棒的原位折彎而達到骨折或滑脫的復位?,F(xiàn)有的用于原位彎棒的工具被稱為“原位彎棒器”,由左右兩個彎棒構成,彎鈦棒時,操作者左手和右手分別拿著一個,用彎棒前端的U型槽卡住鈦棒需要彎曲的部位,用力扳“彎棒器”,這樣就可以使鈦棒彎曲到想要的位置。目前使用的“原位彎棒器”,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由于兩個彎棒是分離的,左右手施加的力不容易作用在一條線上,操作過程有不平衡力存在,操作不好容易發(fā)生鈦棒滑出U型槽、傷及脊髓的問題。由于脊柱畸形是三維的畸形,在使用原位彎棒技術時要求在脊柱的多個面上進行操作,當手術中需要矢狀面矯形時,操作不符合手術者的正常生理習慣而導致施力困難,且更容易導致失手滑出而產(chǎn)生災難性的脊髓損傷。2)由于受脊柱結構空間的限制,“原位彎棒器”前端的結構非常緊湊,這就導致U型槽部分的強度不是很充分,經(jīng)常發(fā)生鈕斷的情況,為手術操作帶來風險?!緦嵱眯滦蛢热荨?br>[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的多維矯形鉗。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包括左施力臂、右施力臂和固定彎棒爪,所述的左施力臂和右施力臂前端設置連接塊,連接塊上設置連接孔,所述的固定彎棒爪上段為固定軸,其穿過所述連接孔將左施力臂和右施力臂轉動連接,所述的固定彎棒爪下段設置卡槽,所述的左施力臂之固定塊上設置左彎棒爪,右施力臂之固定塊上設置右彎棒爪,左彎棒爪和右彎棒爪下段分別設置卡槽。
[0008]本實用新型采用全新的組合方式,即3個施力點同時作用,形成了一個平衡的封閉力系,整個施力過程穩(wěn)定;在各個方向上的施力均符合手術者生理習慣;不易發(fā)生滑出,避免脊髓損傷;從而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原位彎棒過程;它在3個點上給金屬矯形棒施加矯形力,較2點作用更為省力且可控性佳;在彎棒爪的端部與矯形棒接觸部位有U型槽或者環(huán)形卡槽,防止棒滑出。特別在嚴重僵硬脊柱畸形用全脊椎切除矯形時,上述特點保證了維持脊柱穩(wěn)定、保護脊髓功能并獲得有效矯形。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立體示意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爆炸示意圖;
[0011]圖中:1-左施力臂,2-右施力臂,3-固定彎棒爪,4-卡槽,5-左彎棒爪,6-右彎棒爪。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更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3]如附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左施力臂1、右施力臂2和固定彎棒爪3,所述的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前端設置連接塊,連接塊上設置連接孔,所述的固定彎棒爪3上段為固定軸,其穿過所述連接孔將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轉動連接,所述的固定彎棒爪3下段設置卡槽4,所述的左施力臂I之固定塊上設置左彎棒爪5,右施力臂2之固定塊上設置右彎棒爪6,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下段分別設置卡槽4。
[0014]所述左彎棒爪5或右彎棒爪6上的固定塊為凹槽結構,與右彎棒爪6或左彎棒爪5的固定塊卡接連接。
[0015]所述固定彎棒爪3、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三者垂直投影之間的連線為等腰三角形,長度分別為30~50mm。
[0016]所述固定彎棒爪3、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三者均垂直于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設置。
[0017]所述固定彎棒爪3、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分別從上到下為漸細結構。
[0018]所述卡槽4為U型卡槽或環(huán)形結構卡槽。
[0019]所述卡槽4寬度為4~6.0mm。
[0020]所述卡槽4深度為4~6.0_。
[0021]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上分別設置防滑紋。
[0022]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如下:
[0023]本實用新型采用全新的組合方式,即3個施力點同時作用,形成了一個平衡的封閉力系,整個施力過程穩(wěn)定;在各個方向上的施力均符合手術者生理習慣;不易發(fā)生滑出,避免脊髓損傷;從而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原位彎棒過程;它在3個點上給金屬矯形棒施加矯形力,較2點作用更為省力且可控性佳;在彎棒爪的端部與矯形棒接觸部位有U型槽或者環(huán)形卡槽,防止棒滑出。特別在嚴重僵硬脊柱畸形用全脊椎切除矯形時,上述特點保證了維持脊柱穩(wěn)定、保護脊髓功能并獲得有效矯形。
[0024]使用時,左手握住左施力臂I,右手握住右施力臂2,兩手分別向外扳動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左彎棒爪5順時針轉動,右彎棒爪6逆時針轉動。當左彎棒爪5、右彎棒爪6和固定彎棒爪3之間的空間夠大時,把矯形棒卡在固定彎棒爪3與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之間。這時,兩手分別向內扳動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隨著左加力臂I和右加力臂2的轉動,左加力臂I帶動左彎棒爪5逆時針轉動;右加力臂2帶動右彎棒爪6順時針轉動。矯形棒支撐在固定彎棒爪3上,兩邊被左右2個彎棒爪5和6扳動,并施加給推力,這樣就達到了矯直的目的。
【主權項】
1.一種多維矯形鉗,包括左施力臂(I)、右施力臂(2)和固定彎棒爪(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前端設置連接塊,連接塊上設置連接孔,所述的固定彎棒爪(3 )上段為固定軸,其穿過所述連接孔將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 )轉動連接,所述的固定彎棒爪(3)下段設置卡槽(4),所述的左施力臂(I)之固定塊上設置左彎棒爪(5),右施力臂(2)之固定塊上設置右彎棒爪(6),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下段分別設置卡槽(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彎棒爪(5)或右彎棒爪(6)上的固定塊為凹槽結構,與右彎棒爪(6 )或左彎棒爪(5 )的固定塊卡接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彎棒爪(3)、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三者垂直投影之間的連線為等腰三角形,長度分別為30~50mm。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彎棒爪(3)、左彎棒爪(5 )和右彎棒爪(6 )三者均垂直于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設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彎棒爪(3)、左彎棒爪(5)和右彎棒爪(6)分別從上到下為漸細結構。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4)為U型卡槽或環(huán)形結構卡槽。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4)寬度為4~6.0mm。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4)深度為4~6.0mm。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矯形鉗,其特征在于左施力臂(I)和右施力臂(2)上分別設置防滑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維矯形鉗,包括左施力臂、右施力臂和固定彎棒爪,所述的左施力臂和右施力臂前端設置連接塊,連接塊上設置連接孔,所述的固定彎棒爪上段為固定軸,其穿過連接孔將左施力臂和右施力臂轉動連接,所述固定彎棒爪下段設置卡槽,所述的左施力臂之固定塊上設置左彎棒爪,右施力臂之固定塊上設置右彎棒爪,左彎棒爪和右彎棒爪下段分別設置卡槽。本實用新型采用全新的組合方式,即3個施力點同時作用,形成了一個平衡的封閉力系,整個施力過程穩(wěn)定;在各個方向上的施力均符合手術者生理習慣;不易發(fā)生滑出,避免脊髓損傷;從而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原位彎棒過程;它在3個點上給金屬矯形棒施加矯形力,較2點作用更為省力且可控性佳。
【IPC分類】A61B17-56
【公開號】CN204364099
【申請?zhí)枴緾N201420756789
【發(fā)明人】解京明, 孫東明
【申請人】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公開日】2015年6月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