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藥物及其制備和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一種中藥制劑及其制備和使用方法,特別是屬于一種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藥物及其制備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肺炎喘嗽,中醫(yī)病名。肺炎喘嗽是小兒肺部疾患中常見的一種病癥。肺炎喘嗽的命名,首見于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是對麻疹期中出現肺閉喘嗽癥狀時所立的癥候病名。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而以冬春二季尤為常見。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更易發(fā)生,年齡愈小其發(fā)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本病病因,外因責之于感受風邪,內因責之于小兒形氣未充,肺臟嬌嫩,抵抗力差而發(fā)病。小兒感受風邪或從皮毛,或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衛(wèi),肺氣失宣,清肅之令不行,即可出現肺炎喘咳,以風熱閉肺最為常見。主要癥狀為發(fā)熱惡風,咳嗽氣促,微有汗出,咳嗽而喘,氣急鼻煽,喉中痰鳴,甚則張口抬肩,口渴煩躁,面色紅赤,小便黃少,大便不暢,舌苔黃,質紅,脈浮數而滑;風熱邪毒熾盛,肺受炎迫,故煩躁口喝,邪熱蒸郁,熱灼肺津,煉液為痰,故氣急鼻煽,喘咳時喉中痰鳴,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郁閉,大腸傳導失司,故大便不暢,面色紅,小便黃少,為熱象,舌苔黃、質紅,脈相浮數,亦屬熱癥。西醫(yī)診斷為“喘息型支氣管肺炎”,西醫(yī)治療以抗生素、激素、平喘類藥物,副作用大,治療率不高,易復發(fā)。本發(fā)明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藥物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消食的功效,并采用直腸注入給藥的方式用藥,解決了小兒服藥難、輸液難問題,本發(fā)明藥物從大腸吸收直達肺臟,實現了該藥物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目的。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藥物,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該藥物的制備和使用方法。
[0004]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藥物,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份數配比的原料藥制成:黃芩20-25、連翹15-20、苦杏仁12-20、浙貝母15-20、款冬花12-15、麻黃9-15、百部12-15、射干9-12、全瓜蔞9_12、葶藶子9_12、蘇子9_12、桑白皮9_12、桔梗
9-12、白芥子9-12、萊菔子9-12、甘草6_9。
[0005]優(yōu)選的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數配比是:黃芩20、連翹20、苦杏仁15、浙貝母20、款冬花12、麻黃12、百部12、射干10、全瓜蔞10、葶藶子10、蘇子12、桑白皮9、桔梗10、白芥子10、萊菔子10、甘草9。
[0006]—種治療小兒肺炎喘嗽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述步驟:
[0007]A、按照所述的重量份數配比分別稱取黃芩、連翹、苦杏仁、浙貝母、款冬花、麻黃、百部、射干、全瓜蔞、葶藶子、蘇子、桑白皮、桔梗、白芥子、萊菔子、甘草備用;
[0008]B、將步驟A已配好的中藥用高速中藥粉碎機粉碎,過80目篩;
[0009]C、將步驟B過篩后的中藥藥物無菌密封包裝備用,每包該中藥藥物含量分別是:1克、2克、3克、4克、5克。
[0010]一種治療小兒肺炎喘嗽藥物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述步驟:按照小兒3個月內取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1克、4-8個月取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2克、9個月-1歲取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3克、2-3歲取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4克、3歲以上取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5克的用藥量加注射用水5-20ml,放入容器中搖勻,用60°C的溫水把容器內的藥液加溫至36-40°C,根據患兒的用藥量,選擇
10-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拔掉注射針頭,抽取所需直腸給藥的藥液后,按入一次性直腸滴入導管,導管頭端涂少許潤滑油,通過直腸注入給藥,直腸注入給藥的速度與肌肉注射給藥的速度相一致;每日早、晚各一次,一般7天為一個療程。
[0011]直腸注入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的原理:
[0012]直腸注入藥物是中醫(yī)內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據傳統醫(yī)藥與現代醫(yī)學理論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臨床給藥技術。直腸用藥治療小兒疾病,一般是采用中藥湯劑給藥;而本發(fā)明是直接將該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中藥藥物加注射用水放入容器中搖勻,用60°C的溫水把容器的藥液加溫36-40°C,根據患兒的用藥量,選擇10-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所需直腸給藥的藥液后,按入一次性直腸滴入導管,導管頭端涂少許潤滑油,通過直腸注入給藥。中醫(yī)認為肺主宣發(fā),肺與大腸相表里,藥物從直腸吸收后,通過經脈上輸于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F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直腸粘膜血液循環(huán)旺盛吸收能力很強,藥物通過直腸吸收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通過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進行代謝后再循環(huán)至全身;二是通過直腸中靜脈和直腸下靜脈及肛管靜脈,繞過肝臟直接進入血液大循環(huán);三是通過直腸淋巴系統吸收后,通過乳糜池、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由此可見,本發(fā)明直腸注入給藥有利于藥物治療小兒肺炎喘嗽作用的發(fā)揮,也突出了中藥辨證論治的特點。
[0013]發(fā)明人認為:
[0014]本發(fā)明通過采用現代科學研究的前沿手段,以中醫(yī)辯證理論參照中藥藥理研究,既嚴格遵從中醫(yī)的理法方藥辯證體系,又強調以西醫(yī)的病因病理為基礎,結合中藥有效化學成分,根據中藥藥理、藥效及藥代動力學基礎深入探討中醫(yī)治療規(guī)律。發(fā)明人認為治療小兒肺炎喘嗽,首先明確了肺與大腸的關系,中醫(y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藥物從直腸吸收后,通過經脈上輸于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0015]小兒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肺虛必及于腎,腎虛必累及于脾,小兒以肺、脾兩臟的病癥比較突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戀不化,氣機阻滯,失于輸布即發(fā)肺炎喘嗽是主因。
[0016]因此,本發(fā)明確立了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消食為主要的治療方法。
[0017]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
[0018]連翹:性味苦,微寒;歸經入心、肝、膽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瘰疬,小便淋閉。
[0019]苦杏仁:苦,微溫;主治功能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
[0020]浙貝母: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功效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0021]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溫;歸經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主治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勞嗽咳血。
[0022]麻黃: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癥。
[0023]百部:性味溫,味甘、苦,歸肺經;主治功效:止咳化痰、溫潤肺氣、散熱解表。
[0024]射干: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熱解毒、散結消炎、消腫止痛、止咳化痰。
[0025]全瓜蔞:味微酸、甜;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用于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痹心痛,結胸痞滿,乳癰,肺癰,腸癰腫痛,大便秘結。
[0026]葶藶子:性寒,味苦辛,功能:瀉肺、行水、除痰、定喘。
[0027]蘇子:辛,溫;歸肺、大腸經;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治療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0028]桑白皮:甘,寒;入肺、脾經;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癥。
[0029]桔梗: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0030]白芥子:無臭,味辛、辣;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0031]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0032]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y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
[0033]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的藥物組方:黃芩、連翹、苦杏仁、浙貝母為君藥,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長清肺熱;連翹清熱解毒,長于清上焦之熱;苦杏仁有苦泄降氣,止咳平喘,治肺熱咳喘之功;浙貝母清肺化痰而止咳,以上藥物組方為君藥,連翹能夠加強黃芩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苦杏仁能夠協助黃芩清肺熱,浙貝母能助苦杏仁止咳平喘,治肺熱咳喘;黃芩、連翹、苦杏仁、浙貝母為君藥相須為用具有顯著的清肺熱、瀉火解毒、止咳平喘之功效;
[0034]麻黃、百部、射干、款冬花、全瓜蔞為臣藥,麻黃能開宣肺氣,與苦杏仁、百部、射干配伍其止咳平喘功效加強;百部溫潤肺氣、散熱解表對喉中痰鳴、咳喘不止,配伍射干、麻黃,明顯增強其止咳化痰及平喘之療效;款冬花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為治咳嗽之要藥;全瓜蔞具有清肺化痰之功與百部、射干、款冬花配伍清肺化痰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更甚;麻黃、百部、射干、款冬花、全瓜蔞與君藥合用進一步增強君藥清肺化痰、瀉火解毒、止咳平喘之功效;
[0035]葶藶子、蘇子、桑白皮、桔梗為佐藥,葶藶子有瀉肺消痰平喘用于痰涎壅滯、咳嗽喘促的作用;桑白皮能清肺消痰而降氣平喘;桔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