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外用藥袋及其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中草藥配制的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外用藥袋及藥袋的制作方法。
急、慢性膽囊炎在中醫(yī)上屬“脅痛”范圍。常見的病因是情志不暢、瘀血停積、脅絡不暢;或久病體弱、氣血不足、精血虧損、血虛不能養(yǎng)肝,使經絡失養(yǎng),均可導致脅痛。治療時應疏肝理氣、益氣養(yǎng)血。由于急、慢性膽囊炎是內科的常見病,臨床上多采用口服藥物和靜脈用藥的方法進行治療,其治療時間一般比較長。若長期用西藥治療,則會給人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若用中藥治療,不管是中成藥或是中草藥,口感都比較差,長期服用有些患者也不能堅持,其治療效果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中醫(yī)臍療屬內病外治的方法。其臍中的穴位是神闕穴,該穴位是任脈的要穴。任脈總領人一身的陰經,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聯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所以說神闕穴為經氣的匯海,五臟六腑之本。藥物作用于神闕穴,通過經絡可以使其傳輸到五臟六腑的患病部位,起到對疾病的治療功效。因此臍治也是我國中醫(yī)治療疾病的一種獨特的方法。據金盾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家庭臍療》記載,臍療治療脅痛的藥物有兩種,一種是用艾條熱灸臍部;另一種是用炮山甲、乳香、沒藥醇、雞矢藤發(fā)油、冰片、醋制成的藥物進行臍療。經患者試用以上兩種方法,對脅痛可以減輕、但不能根治。這兩種臍療藥物也不是專治急、慢性膽囊炎的臍療藥物。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地專治急、慢性膽囊炎的外用中藥袋以及該中藥袋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是以如下方案實現的,根據急、慢性膽囊炎發(fā)病的機理,又結合了多年治療膽囊炎的臨床實踐經驗,在對臍療進行多方面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地研制,篩選出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藥物有柴胡、陳皮、香附、川芎、白芍、枸杞子、當歸、黨參、白術、沙參。以上藥物的配伍,作用于臍部可以使藥氣經神闕穴、經絡到達膽臟以達到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目的。經試驗得出上述藥物之間的最佳配比為柴胡3-9%、陳皮5-12%、香附5-12%、川芎3-9%、白芍6-13%、枸杞子7-14%、當歸6-13%、黨參5-12%、白術6-13%、沙參7-14%。上述藥物的配比以重量百分比計。
本外用藥袋的制作方法為按上述藥物的配方選取純凈、干燥的優(yōu)質中草藥進行粉碎,使粉碎后的的藥粉全部通過80目的篩孔,然后按照劑量進行配伍,并將藥粉混合均勻后裝入瓷罐中加蓋密封,在陰涼干燥處放置15天以上,取出裝入布袋中作為藥芯。再將該藥芯移入腰帶的外袋,并進行固定,最后封存于塑料袋中備用。也可以將每個藥芯單獨密封在塑料袋中。每個藥芯中所裝的藥粉為20-100克。使用時打開密封的塑料袋,將腰帶上固定有藥芯的一面朝向皮膚,藥芯對準肚臍(神闕穴)貼緊佩帶,一般持續(xù)佩帶15-25天更換一次藥芯,用兩個藥芯為一個療程。
本發(fā)明所使用的中藥劑量和配伍,符合中醫(yī)理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要求,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當藥物作用于臍部神闕穴時,該藥物通過經絡持續(xù)不斷地滲入體內,起到內病外治的作用。當藥物滲入到體內之后,具有疏肝理氣、益氣養(yǎng)血、解郁止痛、散結通滯等功效,以達到對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治療的效果,經臨床觀察,用本藥袋治療急、慢性膽囊炎,其有效效率分別達96%和95%以上。再者本藥袋制作方法簡單、使用方便、患者可自行治療。
權利要求
1.用于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外用藥袋,其特征在于它的藥物組成為柴胡3-9%、陳皮5-12%、香附5-12%、川芎3-9%、白芍6-13%、枸杞子7-14%、當歸6-13%、黨參5-12%、白術6-13%、沙參7-14%,上述藥物的配比以重量百分比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外用藥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將選取的中藥粉碎后通過80目篩孔,再將藥粉混合均勻,裝入瓷罐加蓋密封后放在陰涼干燥處放置15天以上,取出裝入布袋中作為藥芯,最后將藥芯密封在塑料袋中即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急、慢性膽囊炎的外用藥袋及該藥袋的制作方法,該藥袋中所含的藥物有柴胡3—9%、陳皮5—12%、香附5—12%、川芎3—9%、白芍6—13%、枸杞子7—14%、當歸6—13%、黨參5—12%、白術6—13%、沙參7—14%。上述藥物的配比以重量百分比計,將上述藥粉碎混合制成藥袋,作用于臍部,可以達到疏肝理氣、益氣養(yǎng)血、解郁止痛、散結通滯等功效,對急、慢性膽囊炎有良好地治療效果。
文檔編號A61P1/16GK1170591SQ9611588
公開日1998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1996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王凱 申請人:山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