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止咳外用膏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藥品的生產(chǎn)方法,尤其是一種治療咳嗽的外用藥膏。
咳嗽是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治療咳嗽的藥物及方法眾多,但目前的止咳藥大都是口服的溶液、片劑和膠囊等內(nèi)服藥,對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或起到輔治的作用??墒遣糠只颊邊s較難服用,尤其是兒童,對中藥止咳口服制劑亦存在類似的情況,中藥水煎劑更令大部分人望而生畏,既需煎煮且口感不佳。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無任何副作用,敷貼于穴位上就可起到止咳化痰功效的止咳外用膏。
本發(fā)明是根據(jù)中藥外治的原理,以及藥物可以通過皮膚吸收的現(xiàn)代研究成果,參照中醫(yī)古方及驗方設(shè)計研究而成的中藥外用止咳藥膏。
本止咳外用膏全部采用中藥制成,可有兩種配方1、Ⅰ號配號魚腥草5份麻黃2份杏仁2份枳殼2份桔梗2份淫羊藿3份款冬花2份百部2份僵蠶2份浙貝母1~2份前胡2份甘草1份植物油200份黃丹100份2、II號配方:
百部2份僵蠶2份淫羊藿3~3.5份浙貝母1~1.5份當(dāng)歸3份五味子2份蘇子5份沙參2份肉叢蓉3~3.5份山楂2份川芎0.5~1份甘草2份白芍1~2份植物油200份黃丹100份生產(chǎn)工藝過程為
<1>將配方中的中藥烘干,粉碎。用100目的篩過篩備用。
<2>將黃丹炒,冷卻后用100目篩過篩備用。
<3>取植物油置于鍋中加熱,熬至油冒青煙,溫度120-150℃,保持15-30分鐘。
<4>將油自火上取下,在不斷攪拌下撒入備用的藥粉和黃丹細(xì)粉,繼續(xù)攪拌,直到白煙冒盡,油與丹化合變成黑色的膏藥,煉至滴水成珠。
<5>去火毒。將煉好的膏藥趁熱傾入冷水內(nèi),浸泡7-10天,每日換水2次。
<6>攤膏。將去火毒后膏藥再放鍋內(nèi)熔化,攪拌,保持溫度于70-90℃,然后攤涂于備用的紙或布上,得成品。
實施例制備止咳外用膏Ⅰ號取魚腥草150g,麻黃60g,杏仁60g,淫羊藿90g,款冬花60g,百部60g,僵蠶60g,浙貝母45g,前胡60g,桔殼60g,桔梗60g,甘草30g,花生油6000g,黃丹3000g。
將以上的中藥烘干、粉碎,用100目的篩過篩備用。將黃丹炒至顏色變?yōu)樯罴t色,炒去水份后放置冷卻,用100目篩過篩備用。將花生油置鍋內(nèi)加熱,熬至油冒青煙,溫度控制在130℃左右,保持20分鐘,將油自火上取下,在不斷攪拌下撒入備用的藥粉及黃丹細(xì)粉,繼續(xù)攪拌,直到白煙冒盡,油與丹化合變成黑色的膏藥,煉至滴水成珠。將煉好的膏藥趁熱傾入冷水盆內(nèi),浸泡8天,每日換水2次,以除掉有刺激性的分解物。將去火毒后的膏藥放鍋內(nèi)熔化,再次攪拌,保持溫度在80℃,然后攤涂于備用的紙上成膏,即為成品。
本發(fā)明系用中藥制成的外用止咳藥,可起到消炎止咳和化痰的功效,使用方便,無任何副作用,敷貼于穴位上即可起止咳化痰作用,對難于服藥的咳嗽患者尤為適宜。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止咳外用膏,其特征在于a、采用中藥制成,有兩種配方Ⅰ號配方魚腥草5份麻黃2份杏仁2份枳殼2份桔梗2份淫羊藿3份款冬花2份百部2份僵蠶2份浙貝母1~2份前胡2份甘草1份植物油200份黃丹100份Ⅱ號配方百部2份僵蠶2份淫羊藿3~3.5份浙貝母1~1.5份當(dāng)歸3份五味子2份蘇子5份沙參2份肉叢蓉3~3.5份山楂2份川芎0.5~1份甘草2份白芍1~2份植物油200份黃丹100份b、生產(chǎn)工藝過程為<1>將配方中的中藥烘干、粉碎。用100目的篩過篩備用。<2>將黃丹炒,冷卻后過100目篩,備用。<3>取植物油加熱至120-150℃,保持15-30分鐘。<3>將油自火上取下,在攪拌條件下撒入備用的藥粉和黃丹細(xì)粉,繼續(xù)攪拌至白煙冒盡,煉至滴水成珠。<5>將煉好的膏藥趁熱傾入冷水內(nèi),浸泡7-10天,每日換水2次。<6>浸泡后的膏藥再放入鍋內(nèi)熔化,攪拌,保持溫度于70-90℃,然后攤涂于備用的紙或布上,得成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咳嗽的外用藥膏,全部采用中藥制成,以魚腥草、淫羊藿、百部、蘇子、當(dāng)歸、僵蠶、山楂、浙貝母等十幾味中藥,配以植物油、黃丹;經(jīng)烘干中藥、粉碎;炒黃丹;熬油;加藥、丹煉成膏;浸泡去火毒;攤膏等工序制得,有兩種配方。該藥有消炎止咳和化痰的功效,使用方便,無任何副作用,敷貼于穴位上即可起止咳化痰作用,對難于服藥的咳嗽患者尤為適宜。
文檔編號A61K9/06GK1084755SQ93103699
公開日1994年4月6日 申請日期1993年3月2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3年3月23日
發(fā)明者吳暑粵, 卿亮榮 申請人:吳暑粵, 卿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