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置釘鋼板(1),其上設有第一置釘孔(3)、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還包括與第一置釘鋼板(1)鏡像設置的第二置釘鋼板(2)。本實用新型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在跟骨前部形成能量較低的次級骨損傷,使跟骨前部受損及移位的程度大為減輕,本實用新型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將前方一枚螺釘固定至跟骨前部能夠得到牢固的固定,由于鎖定鋼板的角穩(wěn)定性,進而固定后關節(jié)面的中、后二枚螺釘穩(wěn)定性也能得到比較好的保障。
【專利說明】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骨科治療輔助器械領域,尤其是一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
【背景技術】
[0002] 跟骨骨折是最常見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75%累及距下關節(jié),手 術治療恢復后距下關節(jié)面解剖復位是關節(jié)內跟骨骨折治療的主要目的,然而由于切開復位 有較多的并發(fā)癥,于是有較多的學者提出微創(chuàng)治療跟骨骨折的概念。目前的治療中,由于跟 骨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載距突是骨折內固定中的重要固定點,但是如何進行精準的置釘成 為手術中的難點。為了進一步加深對跟骨解剖形態(tài)的認識,提高固定的精確度。
[0003] 跟骨載距突是跟骨前部和體部向內側及上方的骨性突起,骨質較致密。載距突周 圍肌腱和韌帶很多,同時有堅強的關節(jié)囊附著,因此在跟骨骨折中,載距突很少發(fā)生移位。 所以為了使復位后的后關節(jié)面骨塊得到有效固定,載距突成為螺釘固定的重要支點。螺釘 的固定往往需要內外側二個支點,跟骨外側壁較薄,由于骨折造成后關節(jié)面塌陷外,也造成 外側壁破損,很難成為內固定的止點,單獨螺釘固定,關節(jié)面一旦受力,容易發(fā)生復位的丟 失。
[0004] 傳統(tǒng)方法是應用外側鋼板,通過三點固定原理來制造后關節(jié)面在外側壁的有效支 點。
【發(fā)明內容】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以克服傳統(tǒng)方法的不 足。本實用新型通過研究跟骨載距突與外側壁的解剖關系,探討跟骨載距突向外側壁置釘 的可行性,提供一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
[0006]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7] -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置釘鋼板1,其上設有第一置釘 孔3、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還包括與第一置釘鋼板1鏡像設置的第二置釘鋼板2。
[0008] 所述第一置釘孔3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水平夾角a為15度至18度。 優(yōu)選為16. 3度。
[0009] 所述第二置釘孔4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垂直。
[0010] 所述第三置釘孔5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水平夾角0為8度至12度。 優(yōu)選為9。2度。
[0011] 所述第一置釘孔3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Y為6度至10度。 優(yōu)選為8度。
[0012] 所述第二置釘孔4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S為6度至10度。 優(yōu)選為8. 1度。
[0013] 所述第三置釘孔5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e為4度至6度。優(yōu) 選為4. 8度。
[0014] 所述第一置釘孔3、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等間距設置。
[001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 本實用新型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可有效避免外側切口的并發(fā)癥、得到了螺 釘?shù)姆€(wěn)定固定,手術操作時通過內側載距突入路暴露,使得手術入路切口小,無需暴露脛后 血管神經。
[0017] 本實用新型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在跟骨前部形成能量較低的次級骨損傷, 使跟骨前部受損及移位的程度大為減輕,本實用新型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將前方一 枚螺釘固定至跟骨前部能夠得到牢固的固定,由于鎖定鋼板的角穩(wěn)定性,進而固定后關節(jié) 面的中、后二枚螺釘穩(wěn)定性也能得到比較好的保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9]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橫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0]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置釘孔的縱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1]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置釘孔的縱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2]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置釘孔的縱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3] 圖中:1為第一置釘鋼板、2為第二置釘鋼板、3為第一置釘孔、4為第二置釘孔、5 為第三置釘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5] 如圖1至5, 一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是包括第一置釘鋼板1,其上設有第一 置釘孔3、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還包括與第一置釘鋼板1鏡像設置的第二置釘鋼 板2。
[0026] 第一置釘孔3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水平夾角a為15度至18度。優(yōu) 選為16. 3度。
[0027] 第二置釘孔4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垂直。
[0028] 第三置釘孔5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水平夾角P為8度至12度。優(yōu)選 為9。2度。
[0029] 第一置釘孔3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Y為6度至10度。優(yōu)選 為8度。
[0030] 第二置釘孔4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S為6度至10度。優(yōu)選 為8. 1度。
[0031] 第三置釘孔5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e為4度至6度。優(yōu)選 為4. 8度。
[0032] 第一置釘孔3、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等間距設置。
[0033] 我們借助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 CT)獲得40例正常跟骨的相關 數(shù)據(jù),擬設計跟骨載距突的鎖定鋼板,在標本上模擬置釘,確認了置釘?shù)陌踩院涂尚行裕?為微創(chuàng)治療跟骨骨折提供一種新的固定方法。
[0034] (1)根據(jù)載距突長度均值,確定載距突螺釘鋼板的孔距為6mm。利用反正切函數(shù)a =DEGREES (ATAN2 (Z,X)) P = DEGREES (ATAN2 (Z,Y)),計算各螺釘對應的角度,利用長方體 對角線的長度L = V X2+Y2+Z2計算螺釘?shù)拈L度。
[0035] 采用SPSS18. 0軟件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用X士 S表示。
[0036] 通過CT測量,跟骨外側壁底部長度(62. 28±4. 98)mm,外側壁前方高 度(24.70±2.56)mm,外側壁距下關節(jié)面長度(23.83±2. 載距突基底部長 度(22. 05±1.84)_,高度(9. 51±0. 93)_,斜度(49. 28±4. 61)_;從載距突鋼板 螺釘孔向外側壁置釘,前螺釘前斜角(16. 30±3. 17) °、上斜角(7.96±3. 23) °、長 度(42. 59±2. 91)mm,中螺釘后斜角(0? 03±3. 28) °、下斜角(8. 11±2. 68) °、長 度(40. 90±2. 72)mm,后螺釘后斜角(9. 22±2. 74) °、下斜角(4. 78±3. 34) °、長度 (41. 17±2. 80)mm。按照以上各螺釘?shù)慕嵌群烷L度,通過載距突鋼板模板在10例跟骨標本 置釘,其中有2例后螺釘破入跟骨溝,未發(fā)現(xiàn)穿透關節(jié)面,X線攝片螺釘位置滿意。
[0037]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 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構思前提下,本領域中普通工程 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 圍,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經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
【權利要求】
1. 一種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置釘鋼板(1),其上設有第一置 釘孔(3)、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還包括與第一置釘鋼板(1)鏡像設置的第二 置釘鋼板(2)。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釘孔(3) 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水平夾角a為15度至18度。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置釘孔(4) 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垂直。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置釘孔(5) 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水平夾角0為8度至12度。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釘孔(3) 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Y為6度至10度。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置釘孔(4) 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S為6度至10度。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置釘孔(5) 的中心線與第一置釘鋼板(1)平面垂直夾角e為4度至6度。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載距突鎖定置釘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置釘孔(3)、 第二置釘孔(4)和第三置釘孔(5)等間距設置。
【文檔編號】A61B17/80GK204147108SQ201420569992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桂鑒超, 蔣逸秋, 吳衛(wèi)東, 周建新 申請人:南京市第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