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該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以佛手柑、青皮、麥芽、青木香、川楝子、延胡索、黨參、赤小豆、陳皮、甘草、藿香、楊梅樹皮、仙人掌、黑脂麻和白豆蔻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制成。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chǎn)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
[0001](一)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shù)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
[0002](二)
【背景技術(shù)】
胃痛,中醫(yī)又稱胃脘痛,胃痛的病因主要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癥。胃脘痛的的病理病機復(fù)雜,癥候特征不同,其中氣滯所致胃痛是指氣郁傷肝,肝木不能疏滯,橫逆犯胃而發(fā)生的疼痛,多因情志不舒等誘因而發(fā)作,癥見胃脘脹痛,以攻撐作痛,痛竄脅背,同時伴有噯氣頻繁,每因情志不舒,惱怒則脹滿疼痛加重,飲食不佳等。
[0003]目前,市場上有各種治療此類疾病的藥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0004](三)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制備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
[0005]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制成:
佛手柑3_9份、青皮3-9份、麥芽9-15份、青木香1-2份、川楝子3_9份、延胡索3_9份、黨參6-12份、赤小豆10-20份、陳皮3-9份、甘草6_10份、藿香6_10份、楊梅樹皮9_15份、仙人掌10-20份、黑脂麻9-15份、白豆蘧2-6份。
[0006]其優(yōu)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佛手柑6份、青皮6份、麥芽12份、青木香1.5份、川楝子6份、延胡索6份、黨參9份、赤小豆15份、陳皮6份、甘草8份、藿香8份、楊梅樹皮12份、仙人掌15份、黑脂麻12份、白豆蘧4份。
[0007]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將各原料清洗干凈后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定量服用。
[0008]各原料的藥用性能如下所示:
佛手柑:疏肝理氣,和胃化痰。主治肝氣郁結(jié)之脅痛,胸悶,肝胃不和、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噯氣、惡心,久咳痰多;
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主治脅肋、乳房、胃脘脹痛,乳核,乳癰,疝氣,食積,癥瘕積聚,久瘧癖塊;
麥芽:消食化積,回乳。主治食積,腹?jié)M泄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乳汁郁積,乳房脹痛;
青木香:行氣,解毒,消腫。主治脘腹脹痛,疝氣,泄瀉,痢疾,咳喘,高血壓病,蛇蟲咬傷,癰腫疔瘡,禿瘡,濕疹,皮膚瘙癢;
川楝子: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主治脘腹脅肋疼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頭癬; 延胡索:活血,利氣,止痛。主治胸脅,脘腹疼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跌撲腫痛;
黨參: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虛咳喘,氣短自汗,氣血兩虧諸癥; 赤小豆: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治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陳皮:理氣調(diào)中,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主治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
甘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diào)和諸藥。生用治咽喉腫痛,癰瘡腫毒,小兒胎毒,及藥物、事物中毒;
藿香: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主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楊梅樹皮:行氣活血,止痛,止血,解毒。主治脘腹疼痛,脅痛,牙痛,疝氣,跌打損傷,骨折,吐血,衄血,痔血,崩漏,外傷出血;
仙人掌:行氣活血,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治胃痛,痞塊,痢疾,喉痛,肺熱咳嗽,肺癆咯血,吐血,痔血,瘡瘍疔癤,乳癰;
黑脂麻:養(yǎng)血益精,潤腸通便。主治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腳痿軟,須發(fā)早白,肌膚干燥,腸燥便秘;
白豆蘧: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0009]配方中,選用佛手柑、青皮、川楝子、陳皮,用于疏肝理氣、和胃化痰、化濕溫脾;力口配麥芽、赤小豆、藿香,用于消食化積、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又配青木香、延胡索、楊梅樹皮、仙人掌,用于解毒消腫、行氣活血、涼血止血;再配黨參、黑脂麻、白豆蘧,用于健脾補肺、益氣生津;最后加配甘草,和中緩急,調(diào)和諸藥,緩解藥物的毒性和烈性。
[0010]本發(fā)明基于中醫(yī)治療氣滯胃痛的辨病及辯證相結(jié)合的原則,標(biāo)本兼治,虛實并治,內(nèi)外通調(diào),緩急兼收,篩選出疏肝理氣、利水消腫、行氣活血的天然植物藥,根據(jù)中醫(y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對氣滯胃痛有顯著的療效和作用。
[0011]臨床觀察:
(I)臨床資料
本發(fā)明人于2007年至今,對374例氣滯胃痛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
[0012](2)治療方法
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2_3天,重病患者連服7_10天。
[0013](3)療效判定標(biāo)準(zhǔn)
療效標(biāo)準(zhǔn)參照《中醫(yī)病癥判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中有關(guān)療效標(biāo)準(zhǔn)。
[0014]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0015]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試驗室檢查各相關(guān)指標(biāo)接近正常水平。
[0016]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試驗室檢查各相關(guān)指標(biāo)有所改善,體征有改善。
[0017]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或加重。
[0018](4)臨床結(jié)果
臨床治愈 314 M (83.96%),顯效 34 例(9.09%),有效 19 例(5.08%),無效 7 例(1.87%),總有效率為98.13%。
[0019]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chǎn)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0020](四)【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
取佛手柑3g、青皮3g、麥芽9g、青木香lg、川楝子3g、延胡索3g、黨參6g、赤小豆10g、陳皮3g、甘草6g、藿香6g、楊梅樹皮9g、仙人掌10g、黑脂麻9g、白豆蘧2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21 ]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0022]實施例2:
取佛手柑9g、青皮9g、麥芽15g、青木香2g、川楝子9g、延胡索9g、黨參12g、赤小豆20g、陳皮9g、甘草10g、藿香10g、楊梅樹皮15g、仙人掌20g、黑脂麻15g、白豆蘧6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23]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0024]實施例3:
取佛手柑6g、青皮6g、麥芽12g、青木香1.5g、川楝子6g、延胡索6g、黨參9g、赤小豆15g、陳皮6g、甘草8g、藿香8g、楊梅樹皮12g、仙人掌15g、黑脂麻12g、白豆蘧4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散劑或丸劑。
[0025]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三次,每次5?10g,飯后服用。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制成:佛手柑3-9份、青皮3_9份、麥芽9-15份、青木香1-2份、川楝子3-9份、延胡索3_9份、黨參6_12份、赤小豆10-20份、陳皮3-9份、甘草6-10份、藿香6-10份、楊梅樹皮9_15份、仙人掌10-20份、黑脂麻9-15份、白豆蘧2-6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原料制成:佛手柑6份、青皮6份、麥芽12份、青木香1.5份、川楝子6份、延胡索6份、黨參9份、赤小豆15份、陳皮6份、甘草8份、藿香8份、楊梅樹皮12份、仙人掌15份、黑脂麻12份、白豆蘧4份。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氣滯胃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散劑或丸劑。
【文檔編號】A61P1/00GK104225432SQ201410416311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8月22日
【發(fā)明者】張志偉 申請人:濟南偉傳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