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還涉及該中藥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支氣管哮喘的病因及主要癥狀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抗原后,在B細胞介導下,漿細胞產生1gE,后者附著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上,當再次接觸抗原后,鈣離子進入肥大細胞內,細胞釋放組胺,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ECF)等,使平滑肌立即發(fā)生痙攣,此為速發(fā)性哮喘反應(IAR)。更常見的是不少患者在接觸抗原數小時乃至10小時后方始發(fā)生哮喘,稱為遲發(fā)性哮喘反應,這是氣道變應性炎癥(AAI)的結果,此時,支氣管內(以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內),有大量炎性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等),釋放出多種炎性遞質,如白三烯(LTS),前列腺素(PGS),血栓素(TX),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微小血管滲漏,支氣管粘膜水腫,腺體分泌增加,以及滲出物阻塞氣道,有的甚至形成粘液栓,導致通氣障礙和BHR。AAI還表現(xiàn)在氣道上皮損傷,神經末梢暴露,受炎性因子作用后,釋放神經肽(NK)、P(SP)物質等,進一步加強粘膜水腫,腺體分泌和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現(xiàn)在認識到PAF等遞質引起氣道粘膜水腫,炎性細胞浸潤,腺體分泌增加,粘液纖毛清除功能障礙,以及管腔內粘液栓阻塞也是哮喘發(fā)作的重要機制。因此,治療時除強調解痙外,還要兼顧針對非特異性的AAI用藥。這對于LAR尤為重要。
根據有無過敏和發(fā)病年齡的不同,臨床上分為外源性哮喘和內源性哮喘,無論何種哮喘,輕癥可以逐漸自行緩解,緩解期無任何癥狀和異常體征,發(fā)作時,則出現(xiàn)伴有哮喘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每分鐘呼吸常在28次以上,脈搏110次以上,有時嚴重發(fā)作可持續(xù)一兩天之久,稱為“重癥哮喘”。危重病人呼吸肌嚴重疲勞,呈腹式呼吸,出現(xiàn)奇脈,病人不能活動,一口氣不能說完一句話,胸部呼吸音消失,呼吸和脈搏都增快,血壓下降,大汗淋漓,嚴重脫水,神志焦躁或模糊,急需正確處理。
當前治療該疾病的方法甚多,臨床上常采用西藥治療和擬腎上腺素藥物,茶堿類藥物及激素,排痰,抗炎等對癥處理,雖能祛燃眉之急,但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出現(xiàn)了“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之說,更重要的是此類藥物副作用大,經濟負擔重,病情時有發(fā)生,纏綿難愈,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出現(xiàn)一種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比如國內申請?zhí)枮?8113993.0的一種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其是由二十四味中藥組成的方劑,其采用扶正固本療法,重點調理肺,脾,腎三臟增強抗病能力,但是此中藥需要的原料甚多,制備過程比較復雜,有一定的副作用,價格昂貴。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溫肺散寒,化痰定喘,補肺固衛(wèi),補腎攝納作用且治愈率高,無副作用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是按照下列重量份數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麥冬 6-20g白術 10-30g淫羊藿 6-15g
核桃仁 10-60g大棗10-30g五味子 3-9g黃芩5-12g其中麥冬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潤肺養(yǎng)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用于熱傷胃陰,咽干口渴,舌紅而干,大便燥結,陰虛肺燥,咳逆痰稠,咽喉不利,亦用于溫熱病熱入心營,身熱夜甚,煩躁不安。
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用于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納少、氣短,脘腹虛脹,倦怠便溏,水腫和痰飲等。
淫羊藿辛、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止咳平喘,用于腎陽虛衰所致的陽痿精少、尿頻、腰膝無力,神疲體倦及婦女沖任虛損,不孕。肝腎虧虛,風濕痹痛,四肢麻木拘攣,蜜炙用于年老、虛人肺腎虛損之喘促。
核桃仁甘、溫,歸肺、腎、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補腎助陽,補肺斂肺,潤腸通便。用于腎陽虛虧、氣血不足、腰痛如折、兩足痿弱、虛寒喘促或肺虛無咳,氣喘,腎虛,精血不足之老人,虛人腸燥便秘。
大棗甘,平,歸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補脾益胃,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癥候,內傷肝脾,營血虧虛,緩和藥物的烈性,并能健脾益胃,固護正氣,以清除藥物的副作用,達到攻邪不傷正之目的。
五味子酸、甘、溫,歸肺、心、腎經。
功能與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肺虛久咳,脾腎虛寒,五更泄瀉,陽虛自汗,心腎陰血虧損所致的虛煩心悸,失眠多夢,遺精虛脫。
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濕溫,黃疸熱淋,肺熱咳嗽或溫熱病高熱煩躁,熱毒瘡腫及咽喉腫痛,內熱熾盛,胎熱不安等。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是用冷水將上述中藥浸過面,浸泡30分鐘后,文火煎沸10-15分鐘即可服用。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是按照下列重量份數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麥冬6-20g,白術10-30g,淫羊藿6-15g,核桃仁10-60g,大棗10-30g,五味子3-9g,黃芩15-12g。本發(fā)明是從肺、脾、腎入手,未病先防著眼,以及早調動恢復患者的正氣,使之驅邪外出,因為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化津,則痰濁內蘊,肅降無權,并固衛(wèi)外不固,而更容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fā),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養(yǎng)肺,影響肺氣的升降,腎虛精氣虧空,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而致肺氣出納失司,故以肺、脾、腎共治為則,本發(fā)明的主要作用溫肺散寒,化痰定喘,補肺固衛(wèi),補腎攝納發(fā)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虛實夾雜者,又當并顧,平時以正虛為主,為扶正治本,審查陰陽,分別臟器,采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具有見效快,療效高,對支氣管哮喘療效顯著,經臨床驗證,總有效率達到98%。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所述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是按照下列重量份數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麥冬 6g白術 10g淫羊藿6g核桃仁10g大棗 10g五味子3g黃芩 5g所述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是用冷水將上述中藥浸過面,浸泡30分鐘后,文火煎沸10分鐘即可服用。
實施例二所述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是按照下列重量份數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麥冬 14g白術 20g淫羊藿10g核桃仁35g大棗 20g五味子6g黃芩 8g所述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是用冷水將上述中藥浸過面,浸泡30分鐘后,文火煎沸12分鐘即可服用。
實施例三所述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是按照下列重量份數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
麥冬 20g白術 30g淫羊藿 15g核桃仁 60g大棗 30g五味子 9g黃芩 12g所述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是用冷水將上述中藥浸過面,浸泡30分鐘后,文火煎沸15分鐘即可服用。
病例介紹病例1李XX男,43歲,店子集鎮(zhèn)東大莊村,患者與4年前春季出現(xiàn)咳嗽、哮喘不止,呼吸困難,伴有胸部明顯哮鳴音,便到當地衛(wèi)生院就診,經胸部透視檢查,診為支氣管哮喘,并給予抗炎、解痙、平喘等藥物治療,其癥狀無明顯的好轉,且病情逐漸加重,出現(xiàn)呼吸困難,紫紺,出汗,四肢厥冷,因長時間的喘息,體力消耗嚴重,于是四處尋醫(yī)治療,均無良好效果,患者于2005年4月來我處診治,經給予該藥6付服用,癥狀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以達到長期效果,又給予12付服用,癥狀消失,近兩年來未再復發(fā)。
病例2來XX,女,55歲,莒縣絲綢公司退休工人,患者自2004年2月反復發(fā)作性咳嗽呼吸困難,自汗,夜間癥狀加重,遂到當地醫(yī)院進行胸部x射線檢查,診為內源性哮喘,胸部聽診有哮鳴音,給予抗感染,平喘等治療效果無明顯好轉,后經朋友介紹來診,經給予該藥5付服用,咳嗽,哮喘癥狀明顯好轉,為鞏固其療效,又給予15付服用,癥狀消失,患者非常滿意并深表感謝。
病例3張XX,女,38歲,農民,浮來山鎮(zhèn)羅莊子村,患者自2000年前無明顯誘因的出現(xiàn)咽部不適,咳嗽,呼吸困難,時有紫紺伴以哮鳴音,全身乏力,倦怠不適,曾在當地衛(wèi)生院給予抗炎、解痙、平喘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診為混合型哮喘,后經多方醫(yī)療效果都不理想。于是該患者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尋求診治,以上述藥物隨證加減給予5付服用后,呼吸困難較前緩解,病情穩(wěn)定。又給予12付服用,病情大有好轉,咳嗽,哮喘癥狀消失,患者非常滿意,本患者后隨訪3年,未再復發(fā)。
權利要求
1.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其特征是所述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是按照下列重量份數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麥冬 6-20g白術 10-30g淫羊藿6-15g核桃仁10-60g大棗 10-30g五味子3-9g黃芩 5-12g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用冷水將上述中藥浸過面,浸泡30分鐘后,文火煎沸10-15分鐘即可服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其是按照下列重量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麥冬6-20g,白術10-30g,淫羊藿6-15g,核桃仁10-60g,大棗10-30g,五味子3-9g,黃芩15-12g;所述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的制備方法是用冷水將上述中藥浸過面,浸泡30分鐘后,文火煎沸10-15分鐘即可服用;本中藥具有溫肺散寒,化痰定喘,補肺固衛(wèi),補腎攝納作用且治愈率高,無副作用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P11/06GK101019994SQ20061007069
公開日2007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吳春彥 申請人:吳春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