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水麻編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水麻編鞋,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鞋面和鞋底,鞋底包括麻編底和防水底,防水底設置有可折疊部分,麻編底腳跟部分與防水底腳跟部分固定相連,防水底尖端及足弓部可以與麻編底分離,防水底邊緣設置有卡條,麻編底邊緣設置有卡槽。本實用新型防水麻編鞋不僅透氣性良好,同時又可防止鞋底被水浸濕足部著涼,增加鞋底耐磨性。
【專利說明】一種防水麻編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麻編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水麻編鞋。
【背景技術】
[0002]麻編鞋:把絡麻采摘后,制成麻線,編織成鞋底和鞋邊。用麻桿磨成粉,壓制成鞋跟。再配以色澤艷麗、款式多樣的鞋幫。這種麻編工藝鞋,每雙不過五六兩重,卻結實耐用、美觀大方。
[0003]目前,市場上的申請?zhí)枮?8240445.X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麻編鞋底,這種鞋底包括三層,由下而上依次為:大底、內襯、底墊,大底由麻繩經滾壓成扁條狀,以扁條面為結合面盤繞而成,扁條面間設有針碼線;內襯為大底上一層松軟麻絲,在麻絲上設一粗麻布封罩,該封罩與大底連接。這種鞋底雖然柔軟性好,透氣,但全部由麻制成,其鞋底耐磨性差,容易磨損,在地上有水的時候,走在上面,麻制品容易吸水,使鞋底潮濕,造成足部長時間潮濕著涼而影響身體健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耐磨防水的防水麻編鞋。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所述鞋底包括麻編底和防水底,麻編底包括第一前端、第一足弓部、第一腳跟部,防水底包括第二前端、第二足弓部、第二腳跟部,第一腳跟部與第二腳跟部固定相連,第二前端與第二足弓部連接處設置有第一活動部,第二足弓部與第二腳跟部連接處設置有第二活動部,第一前端及第一腳跟部設置有若干卡槽,第二前端相對應設置有若干卡條。
[000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防水底設置有第一活動部、第二活動部,可供第二前端及第二足弓部折疊至第一腳跟部,并將第二前端邊緣的卡條插入第一腳跟部邊緣的卡槽,將防水底固定至腳跟部,展開時將第二前端邊緣卡條插入第一前端邊緣卡槽,同時也就固定了第二足弓部,將防水底與麻編底緊密結合固定。
[0007]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卡槽均勻分布在第一前端邊緣及第一腳跟部邊緣,卡條均勻分布在第二前端邊緣,第一前端上卡槽的數(shù)量與第一腳跟部上卡槽數(shù)量相同。
[000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卡條及卡槽均勻分布,卡條與卡槽--對應,使得鞋子外觀保持美觀,第一前端卡槽與第一腳跟部卡槽數(shù)量相同,使得防水底折疊至第一腳跟部時卡條與卡槽能完美結合,防水底展開時,同樣使得所有卡條可插入相應的卡槽。
[0009]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防水底兩面均設置有凸起摩擦塊。
[00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防水底兩面均設置有凸起摩擦塊,防水底展開時防水底兩面分別與麻編底和地面有一定摩擦,使防水底與麻編底不易發(fā)生偏移、滑動現(xiàn)象,更牢固,同時使防水底與地面摩擦增大。
[0011]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第一活動部與第二活動部均呈凹槽狀設置,第一活動部及第二活動部的厚度均小于防水底的厚度,第一活動部的凹槽開口背向麻編底設置,所述第二活動部的凹槽開口朝向麻編底設置。
[00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活動部凹槽厚度小于防水底厚度,第一活動部的凹槽開口背向麻編底設置,使第二足弓部更容易折疊至第二腳跟部,第二活動部的凹槽開口朝向麻編底設置,使第二前端更加容易折疊至腳跟部,展開后連接更自然,整個防水層更平整。
[0013]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鞋面及麻編底全部由麻制成。
[00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鞋面及麻編底全部由麻制成,穿著舒適,材料環(huán)保,透氣使腳不易出汗。
[001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防水麻編鞋不僅透氣性良好,同時又可防止鞋底被水浸濕足部著涼,增加鞋底耐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防水底展開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防水底的展開俯視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防水麻編鞋的防水底折疊圖。
[0019]附圖標記:1、第二前端;2、第二足弓部;3、第二腳跟部;5、第二活動部;6、第一活動部;7、麻編底;8、鞋面;9、防水底;10、卡條;11、卡槽;12、摩擦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一種防水麻編鞋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0021]一種防水麻編鞋,包括鞋面8和鞋底,鞋底包括麻編底7和防水底9,防水底9由硬塑料構成,第一腳跟部與第二腳跟部3固定相連,第二前端I與第二足弓部2間設置可供防水底9折疊的第一活動部6,第二足弓部2與第二腳跟部3間設置有第二活動部5,第二前端I邊緣設置有卡條10,所述麻編底7邊緣設置有供卡條10插入的卡槽11,地面無水時將第二足弓部2經第二活動部5折疊至第二腳跟部3,使第二足弓部2的下表面與第二腳跟部3的下表面緊貼,再將第二前端I經第一活動部6折疊至腳跟部,使第二前端I上表面與第二足弓部2上表面緊貼,將第二前端I邊緣的卡條10插入第一腳跟部邊緣的卡槽11中,將卡條10卡住,保持鞋子透氣性良好,穩(wěn)定在腳跟部不松散。
[0022]地面有水時,將防水底9沿第一活動部6、第二活動部5展開,將防水底9邊緣設置的卡條10插入麻編底7邊緣上的卡槽11,卡條10與卡槽11合起后,將防水底9與麻編底7固定在一起,使麻編底7與水源隔離開,避免麻編底7被濕透,避免麻編鞋被水浸泡發(fā)生腐爛斷裂,防止鞋底被水浸濕足部著涼,同時防水底9由硬塑料構成,不易磨損,增加麻編鞋使用壽命。
[0023]由于防水底9兩面均設置有摩擦塊12,在防水底9折疊至根部固定時,防水底9各個接觸面摩擦力增大與第一腳跟部連接更牢固,在防水底9展開時,防水底9與麻編底7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防水底9與麻編底7結合緊密,防止應用時出現(xiàn)偏移滑動現(xiàn)象;同時防水底9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方便人們穿上行走。
[002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麻編底7第一前端及第一足弓部內設置有磁鐵,防水底9第二前端1、第二足弓部2及第二腳跟部3設置有磁鐵,麻編底7所設置磁鐵朝向防水底9方向磁性與防水底9所設置磁鐵朝向麻編底7方向磁性相反,防水底9展開時,防水底9所設置磁鐵與麻編底7所設置磁鐵磁性相反,互相吸引而連在一起。防水底9折疊至第一腳跟部時第二前端I所設置磁鐵與第一腳跟部設置的磁鐵相吸引而緊密連接在一起,展開或折疊時操作更容易。
[002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水麻編鞋,包括鞋面和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麻編底和防水底,所述麻編底包括第一前端、第一足弓部、第一腳跟部,所述防水底包括第二前端、第二足弓部、第二腳跟部,所述第一腳跟部與第二腳跟部固定相連,所述第二前端與第二足弓部連接處設置有第一活動部,所述第二足弓部與第二腳跟部連接處設置有第二活動部,所述第一前端及第一腳跟部上設置有若干卡槽,所述第二前端上相對應設置有若干卡條。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防水麻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均勻分布在第一前端邊緣及第一腳跟部邊緣,所述卡條均勻分布在第二前端邊緣,第一前端上卡槽的數(shù)量與第一腳跟部上卡槽數(shù)量相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防水麻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底兩面均設置有凸起摩擦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防水麻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動部與第二活動部均呈凹槽狀設置,第一活動部及第二活動部的厚度均小于防水底的厚度,所述第一活動部的凹槽開口背向麻編底設置,所述第二活動部的凹槽開口朝向麻編底設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防水麻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及麻編底均由麻制成。
【文檔編號】A43B13/14GK203952598SQ201420380682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10日
【發(fā)明者】汪崗林 申請人:杭州杉友鞋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