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種植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食用菌接種打孔機。
背景技術:
目前,食用菌種植行業(yè)種植戶在接種環(huán)節(jié)%95以上還是采用人工打孔接種的工作模式,人工打孔的缺點是勞動強度大、對打孔的作業(yè)人員體質要求高、打孔深度距離偏差大等因數,照成接種人員不穩(wěn)定,菌棒接種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種食用菌接種打孔機,能降低勞動強度、節(jié)省人員、提高質量和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包括汽缸、配電箱、汽缸支架、電磁閥、平臺板、平臺支架、打孔器支架、多個打孔器、壓料板支架、一對壓料板、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光電對射傳感器孔、光電對射傳感器支架及控制電路;所述的平臺板水平設置在所述的平臺支架上,位于所述的平臺支架的上端面上,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孔位于所述的平臺板上,位于所述的平臺板的一側中部;所述的汽缸支架豎直安裝在所述的平臺支架上,所述的汽缸支架為下端開口的倒“U”形結構,所述的汽缸支架的底部開口處分別位于所述的平臺支架的側部兩端,所述的電磁閥安裝在所述的汽缸支架的頂部一側;所述的汽缸及配電箱分別安裝在所述的汽缸支架的頂部另一側,所述的汽缸上設有電磁開關,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設置在所述的配電箱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孔的正上方,所述的控制電路設置在所述的配電箱內;所述的打孔器支架設置在所述的汽缸支架的上部,位于所述的汽缸與所述的平臺板之間,所述的多個打孔器分別間隔安裝在所述的打孔器支架上,豎直位于所述的平臺板的下方;所述的壓料板支架設置在所述的汽缸支架的中部,位于所述的打孔器支架與所述的平臺板之間,所述的一對壓料板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壓料板支架的底部兩側;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通過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支架安裝在所述的平臺支架上,位于所述的平臺板的下方,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設置在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孔的正下方。
上述的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其中,所述的平臺支架的底部間隔設有多個帶鎖萬向輪。
上述的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其中,所述的控制電路包括供電電源、控制屏、可編程控制器及氣源,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分別與所述的電磁閥、磁性開關、供電電源、控制屏、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及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連接;所述的電磁閥分別與所述的汽缸及氣源連接。
上述的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其中,所述的打孔器支架的頂部為倒“L”形的連接塊,所述的連接塊通過螺栓經螺栓孔固定設置在所述的汽缸支架上,所述的打孔器支架的底部為長條狀結構,所述的長條狀結構上對稱設有一對滑動通槽,所述的多個打孔器通過螺栓設置在所述的一對滑動通槽上,并沿所述的一對滑動通槽水平滑動。
上述的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其中,所述的壓料板支架為平板結構,所述的壓料板支架上設有水平調節(jié)槽,所述的一對壓料板的上端分別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的水平調節(jié)槽內,并沿所述的水平調節(jié)槽水平滑動。
上述的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其中,所述的一對壓料板為“L”形結構,且所述的一對壓料板的下端端部上翹。
本實用新型在不改變正常人工作業(yè)習慣下優(yōu)化了機械結構,讓氣缸工作更穩(wěn)定、高效;打孔器的距離、數量、打孔深淺可調,以滿足后期接種晚、需要增加孔數等需求,可調節(jié)壓板和壓板支架,滿足不同的食用菌菌棒的尺寸;能二次打孔和聯動打孔,提高打孔質量,同時預防傳感器故障時,可開啟此功能來保證接種工序正常進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接種打孔機的俯視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接種打孔機的仰視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接種打孔機的控制電路的連接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接種打孔機的打孔器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接種打孔機的壓料板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請參見附圖1及附圖2所示,一種食用菌接種打孔機,包括汽缸1、配電箱2、汽缸支架3、電磁閥4、平臺板5、平臺支架6、打孔器支架8、多個打孔器9、壓料板支架10、一對壓料板11、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12、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13、光電對射傳感器孔14、光電對射傳感器支架15及控制電路;所述的平臺板5水平設置在所述的平臺支架6上,位于所述的平臺支架6的上端面上,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孔14位于所述的平臺板5上,位于所述的平臺板5的一側中部;所述的汽缸支架3豎直安裝在所述的平臺支架6上,所述的汽缸支架3為下端開口的倒“U”形結構,所述的汽缸支架3的底部開口處分別位于所述的平臺支架6的側部兩端,所述的電磁閥4安裝在所述的汽缸支架3的頂部一側;所述的汽缸1及配電箱2分別安裝在所述的汽缸支架3的頂部另一側,所述的汽缸1上設有電磁開關16,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12設置在所述的配電箱2的底部,位于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孔14的正上方,所述的控制電路設置在所述的配電箱2內;所述的打孔器支架8設置在所述的汽缸支架3的上部,位于所述的汽缸1與所述的平臺板5之間,所述的多個打孔器9分別間隔安裝在所述的打孔器支架8上,豎直位于所述的平臺板5的下方;所述的壓料板支架10設置在所述的汽缸支架3的中部,位于所述的打孔器支架8與所述的平臺板5之間,所述的一對壓料板11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壓料板支架10的底部兩側;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13通過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支架15安裝在所述的平臺支架6上,位于所述的平臺板5的下方,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13設置在所述的光電對射傳感器孔14的正下方。
所述的平臺支架6的底部間隔設有多個帶鎖萬向輪7。
請參見附圖3所示,所述的控制電路包括供電電源17、控制屏18、可編程控制器19及氣源20,所述的可編程控制器19分別與所述的電磁閥4、磁性開關16、供電電源17、控制屏18、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12及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13連接;所述的電磁閥4分別與所述的汽缸1及氣源20連接。
請參見附圖4所示,所述的打孔器支架8的頂部為倒“L”形的連接塊81,所述的連接塊81通過螺栓經螺栓孔82固定設置在所述的汽缸支架3上,所述的打孔器支架8的底部為長條狀結構83,所述的長條狀結構83上對稱設有一對滑動通槽84,所述的多個打孔器9通過螺栓設置在所述的一對滑動通槽84上,并沿所述的一對滑動通槽84水平滑動。
請參見附圖5所示,所述的壓料板支架10為平板結構,所述的壓料板支架10上設有水平調節(jié)槽101,所述的一對壓料板11的上端分別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的水平調節(jié)槽101內,并沿所述的水平調節(jié)槽101水平滑動。
所述的一對壓料板11為“L”形結構,且所述的一對壓料板11的下端端部上翹。
被打孔的菌棒放在打孔器端平臺板5上,在菌棒推送打孔器9下方時經過光電對射傳感器孔14時,阻斷光電對射傳感器發(fā)射端12和光電對射傳感器接收端13的信號,當菌棒離開光電對射傳感器時延時0.6秒(時間可調節(jié),延時的目的是保證菌棒被推送至打孔器9下方有一定的時間差)啟動電磁閥4,電磁閥4開啟兩個并聯汽缸1,雙汽缸1同時受力,輸出力量均勻,兩個汽缸1帶動打孔器支架8支架帶動打孔器9向下壓,壓到一定深度后,汽缸1上的磁性開關16接收到信號,斷開電磁閥4,汽缸1回位,完成一次打孔操作。
二次打孔功能:在上述基礎上每放一次菌棒,打孔器9會進行兩次打孔,兩次打孔間隔時間可調。
聯動功能:關閉光電對射傳感器信號,打孔器9按照一定的間隔時間(時間可調)重復打孔動作,還可增加計數功能。
本實用新型去掉傳統(tǒng)的機械開關,改用光電對射傳感器,上料的時候免掉去觸發(fā)開關的時間,讓接種更高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不改變正常人工作業(yè)習慣下優(yōu)化了機械結構,讓氣缸工作更穩(wěn)定、高效;打孔器的距離、數量、打孔深淺可調,以滿足后期接種晚、需要增加孔數等需求,可調節(jié)壓板和壓板支架,滿足不同的食用菌菌棒的尺寸;能二次打孔和聯動打孔,提高打孔質量,同時預防傳感器故障時,可開啟此功能來保證接種工序正常進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附屬在其他相關產品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