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昆蟲誘捕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
背景技術:
葉蟬,同翅目葉蟬科昆蟲的通稱。因多為吸食植物葉片而得名,早期吸食花萼、花瓣,落花后吸食葉片,被害葉片出現(xiàn)失綠的白色斑點,嚴重時全樹葉片呈蒼白色,提早落葉,使樹勢衰弱。每年發(fā)生4-6代,成蟲在桃園附近的松、柏等常綠樹或雜草叢中越冬。
本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葉蟬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學農(nóng)藥防治,但其易引起害蟲抗藥性增加,造成農(nóng)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另外還有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蟲板等技術防治葉蟬,但是粘蟲板難于處理,存在一定的環(huán)保問題,而且同時將害蟲天敵粘住,減少有益昆蟲的種群數(shù)量;而頻振式殺蟲燈能耗較高,且同樣存在選擇性不強,對天敵和其它無益無害昆蟲也具有較強的殺傷能力,并且現(xiàn)有的葉蟬誘捕籠多體積較大,無法直接安裝到茶樹上面使用。
于是,發(fā)明人有鑒于此,秉持多年該相關行業(yè)豐富的設計開發(fā)及實際制作的經(jīng)驗,針對現(xiàn)有的結構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以期達到更具有更加實用價值性的目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xiàn)有的葉蟬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學農(nóng)藥防治,但其易引起害蟲抗藥性增加,造成農(nóng)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另外還有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蟲板等技術防治葉蟬,但是粘蟲板難于處理,存在一定的環(huán)保問題,而且同時將害蟲天敵粘住,減少有益昆蟲的種群數(shù)量;而頻振式殺蟲燈能耗較高,且同樣存在選擇性不強,對天敵和其它無益無害昆蟲也具有較強的殺傷能力,并且現(xiàn)有的葉蟬誘捕籠多體積較大,無法直接安裝到茶樹上面使用的問題。
本發(fā)明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的目的與功效,由以下具體技術手段所達成:
一種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其中,該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包括有:
葉蟬集中盒、引導繩、誘捕筒體、大誘捕開口、毛刷、小誘捕開口、頂蓋和掛鉤;
所述葉蟬集中盒的頂部通過螺紋安裝有一個頂蓋;所述頂蓋的頂部固定安裝有一個掛鉤;所述葉蟬集中盒的底部內(nèi)側嵌入安裝有一個誘捕筒體;所述誘捕筒體的外側對稱設置有三排共十二個大誘捕開口;所述誘捕筒體的內(nèi)側設置有兩根引導繩,且引導繩的底部與誘捕筒體的底部內(nèi)側固定連接,引導繩的頂部與誘捕筒體的頂部內(nèi)側固定連接;所述誘捕筒體的頂部與葉蟬集中盒的嵌接處對稱設置有兩個小誘捕開口;所述兩個小誘捕開口的一側均設置有一個毛刷。
進一步的,所述葉蟬集中盒為透明狀的底部設置有一個圓形凹槽的柱狀玻璃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毛刷為一個蓬松的軟毛球狀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葉蟬集中盒的內(nèi)側為光滑狀結構,小誘捕開口的內(nèi)側帶有防滑紋路。
與現(xiàn)有結構相較之下,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葉蟬集中盒的設置,有利于使用的方便性,葉蟬集中盒為透明狀的底部設置有一個圓形凹槽的柱狀玻璃結構,當葉蟬被引誘進入到誘捕筒體內(nèi)時,葉蟬會通過引導繩爬到誘捕筒體頂部,因為葉蟬集中盒透光性好,葉蟬又有趨光的習性,所以葉蟬會通過小誘捕開口進入到葉蟬集中盒中,有利于圍困葉蟬。
2.本發(fā)明毛刷的設置,有利于使用的高效性,毛刷為一個蓬松的軟毛球狀結構,這個毛球狀結構的一側與小誘捕開口的一側相貼合,當葉蟬從誘捕筒體爬入葉蟬集中盒時,小誘捕開口可以給葉蟬的腿部帶來一定的支撐力,使葉蟬可以將毛刷上的軟毛分開,進而進入到葉蟬集中盒中,但如果葉蟬想再通過小誘捕開口爬出時,毛刷上的軟毛不能給葉蟬的腿部帶來足夠的支撐,避免葉蟬向外逃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葉蟬集中盒-1;引導繩-2;誘捕筒體-3;大誘捕開口-4;毛刷-5;小誘捕開口-6;頂蓋-7;掛鉤-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其實例顯示在附圖和以下描述中。雖然將結合示例性的實施例描述本發(fā)明,但應當理解該描述并非要把本發(fā)明限制于該示例性的實施例。相反,本發(fā)明將不僅覆蓋該示例性的實施例,而且還覆蓋各種替換的、改變的、等效的和其他實施例,其可包含在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
參見附圖1至附圖2,一種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包括有:
葉蟬集中盒1、引導繩2、誘捕筒體3、大誘捕開口4、毛刷5、小誘捕開口6、頂蓋7和掛鉤8;
葉蟬集中盒1的頂部通過螺紋安裝有一個頂蓋7;頂蓋7的頂部固定安裝有一個掛鉤8;葉蟬集中盒1的底部內(nèi)側嵌入安裝有一個誘捕筒體3;誘捕筒體3的外側對稱設置有三排共十二個大誘捕開口4;誘捕筒體3的內(nèi)側設置有兩根引導繩2,且引導繩2的底部與誘捕筒體3的底部內(nèi)側固定連接,引導繩2的頂部與誘捕筒體3的頂部內(nèi)側固定連接;誘捕筒體3的頂部與葉蟬集中盒1的嵌接處對稱設置有兩個小誘捕開口6;兩個小誘捕開口6的一側均設置有一個毛刷5。
如上述所述的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的較佳實施例,其中,葉蟬集中盒1為透明狀的底部設置有一個圓形凹槽的柱狀玻璃結構,當葉蟬被引誘進入到誘捕筒體3內(nèi)時,葉蟬會通過引導繩2爬到誘捕筒體3頂部,因為葉蟬集中盒1透光性好,葉蟬又有趨光的習性,所以葉蟬會通過小誘捕開口6進入到葉蟬集中盒1中,有利于圍困葉蟬;
如上述所述的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的較佳實施例,其中,毛刷5為一個蓬松的軟毛球狀結構,這個毛球狀結構的一側與小誘捕開口6的一側相貼合,當葉蟬從誘捕筒體3爬入葉蟬集中盒1時,小誘捕開口6可以給葉蟬的腿部帶來一定的支撐力,使葉蟬可以將毛刷5上的軟毛分開,進而進入到葉蟬集中盒1中,但如果葉蟬想再通過小誘捕開口6爬出時,毛刷5上的軟毛不能給葉蟬的腿部帶來足夠的支撐,避免葉蟬向外逃出;
如上述所述的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的較佳實施例,其中,葉蟬集中盒1的內(nèi)側為光滑狀結構,小誘捕開口6的內(nèi)側帶有防滑紋路,這樣可使葉蟬在從誘捕筒體3爬入葉蟬集中盒1時較為方便,在葉蟬集中盒1時因為內(nèi)側較光滑又難以移動,進一步避免葉蟬爬出。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
在使用該安裝在茶樹的葉蟬誘捕籠時,可以通過掛鉤8將本誘捕籠掛置在茶樹上,有些葉蟬會落在誘捕筒體3的外側并通過大誘捕開口4進入誘捕筒體3的內(nèi)側,葉蟬被引誘進入到誘捕筒體3內(nèi)時,葉蟬會通過引導繩2爬到誘捕筒體3頂部,因為葉蟬集中盒1透光性好,葉蟬又有趨光的習性,所以葉蟬會通過小誘捕開口6進入到葉蟬集中盒1中,毛刷5為一個蓬松的軟毛球狀結構,這個毛球狀結構的一側與小誘捕開口6的一側相貼合,當葉蟬從誘捕筒體3爬入葉蟬集中盒1時,小誘捕開口6可以給葉蟬的腿部帶來一定的支撐力,使葉蟬可以將毛刷5上的軟毛分開,進而進入到葉蟬集中盒1中,但如果葉蟬想再通過小誘捕開口6爬出時,毛刷5上的軟毛不能給葉蟬的腿部帶來足夠的支撐,避免葉蟬向外逃出,并且葉蟬集中盒1的內(nèi)側為光滑狀結構,小誘捕開口6的內(nèi)側帶有防滑紋路,這樣可使葉蟬在從誘捕筒體3爬入葉蟬集中盒1時較為方便,在葉蟬集中盒1時因為內(nèi)側較光滑又難以移動,進一步避免葉蟬爬出,進入葉蟬集中盒1的葉蟬最后會困死在葉蟬集中盒1當中,旋轉頂蓋7可將頂蓋7取下,取下頂蓋7后可將葉蟬集中盒1內(nèi)的葉蟬清理出。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異形件根據(jù)說明書的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制,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等常規(guī)手段,機械、零件和設備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常規(guī)的型號,發(fā)明人在此不再詳述。
綜上所述,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