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漁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咬鉛推送器。
背景技術:
在忙碌后給自己一個放松休息的時間,可幫助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挑戰(zhàn)與動力,而放松休息時可作的活動有許多種類,如家族旅行、球類運動、自行車運動、爬山運動、釣魚運動等等,許多類別的活動依大家的興趣作選擇,讓興趣相投的同好可以相聚研究討論互相給予鼓勵。
其中釣魚運動在中國臺灣也是許多人熱衷的一項休閑活動,而釣魚活動從釣竿、魚線、魚餌、鉛塊重量、浮標等依場地環(huán)境及魚種的不同需作不同的選擇與搭配,當然也要有耐心與經(jīng)驗及環(huán)境觀察,才有好的收獲。釣魚時鉛塊的配重是相當重要的,依水深度的不同需作適當重量搭配,使浮標及魚線反應得以更為準確讓釣客精準的釣到魚;在鉛塊的配重有一種俗稱「咬鉛」,該以夾固方式固定于魚線間,更依重量需求夾固多個使用。由于該咬鉛為球形狀于一側形成剖溝,且依不同重量直徑亦也不等,于夾固時需以手指夾固或以夾固器來夾固,雖然夾固器能成為一種輔助工具,由于咬鉛的體積很小,且咬鉛的剖溝較為細窄,難以快速且準確的夾固于魚線間,又該咬鉛為零散狀更不便取用。
中國臺灣專利證書號:120534,公開了一種釣魚用咬鉛夾盒的裝置,該夾盒提供數(shù)個收藏室供咬鉛存放及u形狀夾合裝置供咬鉛放置,該利用一側開口u形狀設置,使夾合裝置具有變形余量得將咬鉛夾固于魚線間,由于該裝置需將咬鉛以人工方式單一設置再夾固,其過程繁瑣且效率不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咬鉛推送器,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咬鉛裝置采用人工方式裝夾咬鉛且其過程繁瑣、效率低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咬鉛推送器,包括底座、上蓋、壓板、咬鉛匣具模塊、運送模塊以及多個栓件,所述底座與所述上蓋相對設置,所述咬鉛匣具模塊和所述運送模塊設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具有設置部、第一滑移軌道、容置滑槽、定位柱、夾固臺以及對應座,所述上蓋具有凹設部,所述壓板的一端延伸形成壓制件,所述壓制件設于所述凹設部處,所述咬鉛匣具模塊包括咬鉛儲置匣件以及咬鉛推送件,所述咬鉛儲置匣件具有第二滑移軌道,所述鉛儲置匣件設于所述底座的所述設置部上,所述咬鉛推送件跨設于所述第一滑移軌道與所述第二滑移軌道上,所述運送模塊包括依次堆疊設置的運送桿件、定位件以及推桿件,所述運送桿件和所述定位件均設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定位柱上,所述運送件設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容置滑槽處,所述壓板上開設有多個第一穿孔,所述上蓋上開設有多個與所述第一穿孔相對應的第二穿孔,各所述栓件穿過對應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并且固定連接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對應座上。
具體地,所述咬鉛匣具模塊嵌設于所述底座的所述設置部處。
具體地,所述運送模塊設于所述底座的所述容置滑槽處,所述運送模塊的所述定位件以所述底座的所述定位柱為軸作旋轉時可定位且輸送咬鉛。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的所述夾固臺的兩側各設有一凸柱,所述凸柱與所述底座的一側壁之間形成供魚線穿過的槽道。
具體地,所述咬鉛匣具模塊的所述咬鉛儲置匣件還具有用于放置多個咬鉛的置物部,所述咬鉛推送件具有抵制部、推送部以及凹部,所述抵制部用于推送咬鉛,所述推送部用于供手指抵觸,所述凹部嵌設于所咬鉛儲制匣件的所述第二滑移軌道和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滑移軌道。
進一步地,所述運送模塊的所述運送桿件具有一接座、第一夾板以及第二夾板,所述第一夾板、所述第二夾板以及所述定位件定位咬鉛,所述第二夾板于所述壓板抵頂所述第一夾板時作夾持動作以使魚線夾固于咬鉛內(nèi)。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咬鉛推送器,利用咬鉛匣具模塊儲存多個咬鉛,再通過運送模塊將咬鉛的剖溝送至魚線處,最后通過下壓壓板時咬鉛夾固于魚線上,整個過程實現(xiàn)咬鉛快速地夾固于魚線上,簡單、高效、極具實用價值與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推送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推送器的分解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匣具模塊和運送模塊的動作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運動模塊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運動模塊的動作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推送器夾固咬鉛的實施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推送器夾固咬鉛的另一角度的實施示意圖。
附上附圖標記:
咬鉛推送器1、底座10、設置部100、定位凸柱1000、缺口1001、第一滑移軌道101、容置滑槽102、定位柱103、夾固臺104、凸柱1040、擋墻1041、對應座105、孔柱1050、上蓋11、凹設部110、第一穿孔1100、穿置部1101、壓板12、壓制件120、第二穿孔121、鏤空部122、咬鉛匣具模塊13、咬鉛儲置匣件130、置物部1300、第二滑移軌道1301、定位部1302、突出部1303、咬鉛推送件131、抵制部1310、推送部1311、凹部1312、運送模塊14、運送桿件140、接座1400、第一夾板1401、第一槽部14010、第二夾板1402、第二槽部14020、定位件141、軸孔1410、位移孔道1411、支桿1412、定位板14120、推桿件142、連動桿1420、推送柄1421、栓件15、咬鉛2、魚線3、空間a、縫隙b、第一頂點a1、第二頂點a2。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時,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間接在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另一個元件或者間接連接至該另一個元件上。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頂、底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chǎn)品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種咬鉛推送器1,其包括:一底座10、一上蓋11、一壓板12、一咬鉛匣具模塊13、一運送模塊14及栓件15。
該底座10具有設置部100、第一滑移軌道101、容置滑槽102、定位柱103、夾固臺104及對應座105,其中該設置部100具有一空間供與咬鉛匣具模塊13的咬鉛儲置匣件130對應,在該設置部100的一端形成一缺口1001,并于缺口1001側部形成定位凸柱1000,該缺口1001和定位凸柱1000分別用于與咬鉛匣具模塊13的咬鉛儲置匣件130的突出部1303以及定位部1302對應定位,該第一滑移軌道101為位于設置部100一側的弧形壁面,第一滑移軌道101用于提供與咬鉛匣具模塊13的咬鉛儲置匣件130置入設置部100時的安裝需要,該咬鉛匣具模塊13的咬鉛推送件131的凹部1312所嵌設于第一滑移軌道101上,該容置滑槽102設于底座10的中心處,容置滑槽102的一側形成開口并對應于夾固臺104,容置滑槽102用于提供與運送模塊14的安裝需要,該定位柱103形成于容置滑槽102封閉端的一側,并且,定位柱103用于提供與運送模塊14的定位件141的軸孔1410穿置的安裝需要,該夾固臺104形成于底座10的一側,夾固臺104的中心由容置滑槽102貫穿區(qū)分為左右兩部分,該在夾固臺104的一角處形成凸柱1040,該凸柱1040與一側擋墻1041之間形成縫隙b,該縫隙b用于魚線3穿設,并臨時固定魚線3,該對應座105環(huán)設于容置滑槽102和第一滑移軌道101之間,對應座105具有多個孔柱1050,并且,各孔柱1050呈環(huán)形布設,該孔柱1050與上蓋11的第一穿孔1100相對應,栓件15穿過第一穿孔1100栓固于對應的孔柱1050處。
該上蓋11為近似環(huán)形的板體,其于中心形成一柄狀的凹設部110,該凹設部110的中部形成一矩形的穿置部1101及多個第一穿孔1100,該穿置部1101用于提供與運送模塊14的推桿件142的安裝需要,該第一穿孔1100與底座10的孔柱1050以及壓板12的第二穿孔121相對應,前述的凹設部110則與壓板12相對應。
該壓板12為柄狀片體,壓板12對應至上蓋11的凹設部110上。壓板12的一端延伸形成一鉤狀壓制件120,在壓板12上開設有多個第二穿孔121及一矩形的鏤空部122,該壓制件120與運送模塊14的運送桿件140相對應,并可擠壓抵頂于運送桿件140,該第二穿孔121與上蓋11的第一穿孔1100相對應,各栓件15依次穿過第二穿孔121和第一穿孔1100,并且栓固于底座10的對應座105的孔柱1050上。
該咬鉛匣具模塊13包括咬鉛儲置匣件130以及咬鉛推送件131。該咬鉛儲置匣件130具有置物部1300、第二滑移軌道1301、定位部1302以及突出部1303。該置物部1300為環(huán)狀片體,置物部1300用于放置各咬鉛2,并保持各咬鉛2的剖溝方向排列一致。該第二滑移軌道1301為環(huán)狀壁面,第二滑移軌道1301與咬鉛推送件131的凹部1312相對應,該定位部1302和突出部1303用于提供對應防呆作用,定位部1302和突出部1303分別與底座10的設置部100的定位凸柱1000和缺口1001相對應。該咬鉛推送件131為一推抵塊,其具有抵制部1310、推送部1311以及凹部1312。該抵制部1310則對應咬鉛儲置匣件130的置物部1300,并且用于抵頂咬鉛2,該推送部1311由手指推頂提供運動動力,該凹部1312的作用是跨設定位,并跨設于咬鉛儲置匣件130的第二滑移軌道1301與底座10的第一滑移軌道101上,使咬鉛推送件131得以依靠第二滑移軌道1301與第一滑移軌道101推送咬鉛2。
該運送模塊14包括一運送桿件140、定位件141以及推桿件142。該運送桿件140具有一接座1400、一第一夾板1401及一第二夾板1402。該接座1400為一中空矩形塊體,接座1400的一端形成上下對應的第一夾板1401與第二夾板1402,該第一夾板1401于接座1400一端延伸并于延伸端部處形成第一槽部14010,該第二夾板1402于接座1400一端延伸并于延伸端部處形成第二槽部14020,該第一槽部14010與第二槽部14020相對應形成一空間a,該空間a用于容置固定咬鉛2。該定位件141具有一軸孔1410、一位移孔道1411以及一支桿1412。該軸孔1410則對應至底座10的定位柱103,該位移孔道1411則與運送桿件140的接座1400相對應,并由推桿件142的連動桿1420依次穿設入接座1400和位移孔道1411,該支桿1412為由軸孔1410處向一端延伸形成的鉤狀桿,該支桿1412端部形成片狀的定位板14120,該定位板14120可使咬鉛2的剖溝在與魚線嵌固時始終使咬鉛2的剖溝的固持開口方向朝向外側。該推桿件142為一連動件,推桿件142的一端形成一柱狀連動桿1420,推桿件142的另一端形成一推送柄1421,該連動桿1420依次穿過于定位件141的位移孔道1411以及運送桿件140的接座1400,并以位移孔道1411為移動路徑得以將運送桿件140向一端移動。
該栓件15作用是將各組件固定連接,栓件15依次穿過壓板12的第二穿孔121以及上蓋11的第一穿孔1100,并固定連接于底座10的對應座105的孔柱1050上,將壓板12、上蓋11以及底座10固定連接在一起。利用由前述各組件關系,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推送器1針對釣魚時將咬鉛夾持于魚線間的使用與便利性做整合,以提高夾固效率。
如圖2、圖3、圖4及圖5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咬鉛推送器1主要提供體型微小的咬鉛2以模塊化形式設置于匣具中,以提升使用效率及匣具更換便利性,該咬鉛推送器1包括:一底座10、一上蓋11、一壓板12、一咬鉛匣具模塊13、一運送模塊14及栓件15,其中該咬鉛匣具模塊13與運送模塊14的相互運動關系如后說明。
該咬鉛匣具模塊13的咬鉛儲置匣件130為一弧形狀體,咬鉛儲置匣件130具有一片狀的置物部1300以及一弧狀的第二滑移軌道1301,該置物部1300用于提供各咬鉛2的剖溝所嵌設,該第二滑移軌道1301則用于提供咬鉛推送件131所嵌設,該咬鉛推送件131沿第二滑移軌道1301向另一端移動,使咬鉛推送件131的抵制部1310與咬鉛2相抵頂,并且,將咬鉛2向前推抵,使得最前端的咬鉛2移送至運送模塊14的運送桿件140一端的空間a中。
該運送模塊14包括運送桿件140、定位件141以及推桿件142。該運送桿件140包括具有一第一槽部14010的第一夾板1401以及具有一第二槽部14020的第二夾板1402,其中該第一槽部14010與第二槽部14020相對時形成一空間a,該空間a用于容置咬鉛2,當該咬鉛2移送至空間a時,該咬鉛2的剖溝則嵌插于定位件141的支桿1412的定位板14120上,該前述定位板14120提供咬鉛2的剖溝嵌插夾持,以將該剖溝能準確地對準魚線3,并進行定位。
該運送模塊14用于將咬鉛2輸送至魚線3處。通過該定位件141與推桿件142相互連動,使運送桿件140朝向魚線3一側推移,其中該運送模塊14的連動關系如圖4、圖5及圖6所示,該運送模塊14主要提供將咬鉛2能運送至與魚線3對應,且咬鉛2的剖溝位置能不移動,其中該運送模塊14的定位件141具有一軸孔1410、一位移孔道1411以及支桿1412,該位移孔道1411為弧形狀的鏤空孔,通過推桿件142的連動桿1420依次穿過位移孔道1411和運送桿件140的接座1400,而得以連動運送桿件140運動。
當該連動桿1420依次穿過位移孔道1411和接座1400后未執(zhí)行輸送作動前,則停留于位移孔道1411的第一頂點a1端,而當連動桿1420執(zhí)行輸送作動時,則由第一頂點a1端移動至第二頂點a2端,同時該定位件141以軸孔1410為中心向一側旋轉,而該運送桿件140則向前端移動,該運送桿件14的支桿1412的定位板14120則從咬鉛2的剖溝處脫離,讓運送桿件140推頂咬鉛2至魚線3處,使咬鉛2的剖溝得以嵌于魚線3上。
再如圖6及圖7所示,該底座10的一端具有一夾固臺104,該夾固臺104頂端左右兩側各形成凸柱1040,該凸柱1040與夾固臺104的擋墻1041之間具有一縫隙b,該縫隙b用于魚線3穿設,并臨時固定魚線3,使運送桿件140將咬鉛2向魚線3處時,得以嵌于魚線3上。
當該咬鉛2嵌于魚線3上,該咬鉛2的縱向上端與下端由運送桿件140的第一夾板1401與第二夾板1402相夾持抵頂,再經(jīng)由設于上蓋11上的壓板12所延伸形成的壓制件120對第一夾板1401進行壓制,該第二夾板1402作為抵制端,將該咬鉛2的剖溝壓制微密合并固持于魚線3上,進而,結合前述壓板12、咬鉛匣具模塊13以及運送模塊14應用,得以穩(wěn)固準確地將咬鉛2運送至魚線3上并進行夾固,而且整個過程可連續(xù)且快速地實施運送夾固作業(yè),以提高操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