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人工魚礁的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海釣資源的誘集和增殖的
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的技術。
背景技術:
海釣是一項高雅的休閑活動和高度剌激的競技運動,素有"海上高爾夫"的美譽,
海洋釣場的開發(fā)能積極拉動海洋地產(chǎn)、旅游觀光、海釣漁船等相關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是隨著
近海海洋捕撈的強度加大,在發(fā)展海釣產(chǎn)業(yè)時必須解決海釣生物資源的保障問題。 目前,在海洋中投放人工魚礁被公認為是一種能有效改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增殖海
洋漁業(yè)資源的技術方法。人工魚礁改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增殖漁業(yè)資源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
兩個方面1)通過合理的人工魚礁規(guī)模和布局,改善海域流場結構,進而改善海域生物餌
料結構;2)通過人工魚礁自身的空間結構及生物附著,誘集魚類在此棲息、繁殖、索餌等。
因此,針對海釣釣場建設,魚礁個體的設計及魚礁的整體配置、布局十分重要。 現(xiàn)有的海釣釣場中所投放的人工魚礁主要是誘集型魚礁和增殖型魚礁,其中誘集
型魚礁都設于各釣點附近,增殖型魚礁都設于釣場的外圍水域中,由于各人工魚礁相互之
間沒有聯(lián)系通道,因此增殖型魚礁四周的魚類不易游向誘集型魚礁,不易將增殖和誘集的
魚類鎖定在釣場區(qū)域內(nèi),影響了誘集型魚礁的集魚效果,進而影響了海洋釣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實用新型內(nèi)容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 引導增殖型魚礁四周的魚類游向誘集型魚礁,從而盡可能將增殖和誘集的魚類鎖定在釣場 區(qū)域內(nèi),提高誘集型魚礁的集魚效果,保障海洋釣場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 礁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包 括至少一個誘集型魚礁和至少一個增殖型魚礁,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條疏導型魚礁 帶,各疏導型魚礁帶分別布設于各誘集型魚礁與各增殖型魚礁之間及各增殖型魚礁之間, 而且每條疏導型魚礁帶的兩端均連接對應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并與所連接的誘集 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之間設有間隔;所述疏導型魚礁帶整體呈帶狀,由多個疏導礁分列串 連而成,相鄰疏導礁列之間隔開一個疏導礁幅寬的距離;所述疏導礁是方體形框架。 進一步的,所述誘集型魚礁是上端小下端大的空心正棱臺,所述正棱臺側壁均鏤 空,而且每個側壁均設有連接上下底面的支柱,其側棱均伸出下底面,其上底面是向內(nèi)凹陷 的凹面。 進一步的,所述正棱臺上底面的厚度從其中心向邊沿遞增。 進一步的,所述誘集型魚礁是空心正六棱臺。 進一步的,所述增殖型魚礁由多個方體形框架層疊并固接而成,其整體呈金字塔形,而且頂層以下各方體形框架均由框條分隔成至少一個方體形子框。 進一步的,所述疏導礁各棱邊的邊長在l-2m之間。 進一步的,每條疏導型魚礁帶的兩端與所連接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之間的 間隔為20-30m。 進一步的,在疏導型魚礁帶上設置有等同于該魚礁帶1/2長度的間隔。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在每個釣點附近水域中布設誘
集型魚礁,在釣場的外圍水域中布設增殖型魚礁,在各誘集型魚礁與各增殖型魚礁之間及 各增殖型魚礁之間布設疏導型魚礁帶,通過各人工魚礁改善海域底棲環(huán)境,培養(yǎng)魚類的棲
息地意識,從而能將增殖和誘集的魚類盡可能的鎖定在釣場區(qū)域內(nèi),并通過疏導型魚礁帶 引導增殖型魚礁四周的魚類游向誘集型魚礁,提高誘集型魚礁的集魚效果,保障海洋釣場 可持續(xù)發(fā)展。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的布設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在單個釣點的布設示
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中的誘集型魚礁在單 個釣點的布設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中的誘集型魚礁的立 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中的誘集型魚礁部分 剖開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中的增殖型魚礁的立 體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中的增殖型魚礁的俯 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中的增殖型魚礁的側 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本實施例并不用 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是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相似結構及其相似變化,均應列入本實用新型 的保護范圍。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包 括至少一個誘集型魚礁1和至少一個增殖型魚礁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條疏導型魚 礁帶3,各疏導型魚礁帶3分別布設于各誘集型魚礁1與各增殖型魚礁2之間及各增殖型 魚礁2之間,而且每條疏導型魚礁帶3的兩端均連接對應的誘集型魚礁1或增殖型魚礁2, 并與所連接的誘集型魚礁1或增殖型魚礁2之間設有間隔;所述疏導型魚礁帶3整體呈帶 狀,由多個疏導礁分列串連而成,相鄰疏導礁列之間隔開一個疏導礁幅寬的距離;[0025] 如圖4-圖5所示,所述誘集型魚礁1是上端小下端大的空心正六棱臺,所述正六 棱臺側壁均鏤空,而且每個側壁均設有連接上下底面的支柱ll,其側棱均伸出下底面構成 底腳12,其上底面13是向內(nèi)凹陷的凹面,而且凹面中心呈正六邊形,凹面的厚度從其中心 向邊沿遞增(參見圖5); 如圖6-圖8所示,所述增殖型魚礁2由多個方體形框架層疊并固接而成,其整體 呈金字塔形,而且頂層以下各方體形框架均由框條分隔成至少一個方體形子框; 所述疏導礁是方體形框架,其各棱邊的邊長在l-2m之間。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島礁海域釣場的魚礁裝置的布設方 法如下 1)在島礁海域釣場設置至少一個釣點4 ; 2)在每個釣點4的拋竿邊界線水域5中布設至少一個誘集型魚礁l,而且在每個 釣點4的拋竿邊界線水域5中的相鄰兩個誘集型魚礁1之間隔開一個誘集型魚礁的幅寬; 每個誘集型魚礁1的高度是該魚礁所對應釣點的拋竿邊界線水域最大水深值的1/5,每個 誘集型魚礁1的頂部均低于水面; 3)在島礁海域釣場的外圍水域中(水深相對穩(wěn)定、非巖礁底質(zhì)處)布設至少一個 增殖型魚礁2,而且每個增殖型魚礁2的擺放方向(即金字塔形增殖型魚礁的塔面)與海流 或潮流的主流方向垂直,以最大限度為近岸水域造成上升流;相鄰兩個增殖型魚礁2之間 隔開一個增殖型魚礁幅寬的1至1. 5倍; 4)在各誘集型魚礁1與各增殖型魚礁2之間及各增殖型魚礁2之間布設疏導型魚 礁帶3,而且每個疏導礁的高度是所屬疏導型魚礁帶3所在水域平均水深值的1/7至1/10 ; 所述釣點4是指人工建設的供人釣魚的平臺;所述拋竿邊界水域5是指普通拋竿 (3-6m長)從釣點拋竿所能達到的最遠點的外側邊的水域,該水域距釣點邊緣15m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疏導型魚礁帶3由多個疏導礁分三列串連而成(參見 圖2);每條疏導型魚礁帶3的兩端與所連接的誘集型魚礁1或增殖型魚礁2之間的間隔為 20-30m。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在相鄰誘集型魚礁與增殖型魚礁之間,或相鄰兩個增殖型 魚礁之間相距較遠時,可在相應的疏導型魚礁帶上設置等同于該魚礁帶1/2長度的間隔。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誘集型魚礁1由水泥、中砂、石子和水按混凝土工藝 配制并均勻攪拌后,按模分體澆筑而成,其垂直高度為1500mm,下底面的邊長為1500mm, 上底面的邊長為1040mm,側壁厚度為100mm,底腳長200mm,上底面中心的正六邊形邊長為 500mm,上底面邊沿厚度為100mm,上底面中心厚度為50mm ;整個礁體分成礁體周部與礁體 頂部兩大部分分體澆筑,澆筑后按混凝土的正常保養(yǎng)方法,36-48小時去模,去模后的礁體 放置于露天場地30天后搬運,并用專用吊具放置于海底;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增殖型魚礁2由三個鋼結構方體形框架層疊而成,其 中底層方體形框架的長度和寬度均為5000mm,高度為1000mm,并由框條分隔成25個邊長 為均為1000mm的正方體形子框,其中中間層方體形框架的長度和寬度均為3000mm,高度為 1200mm,并由框條分隔成9個長度和寬度均為1000mm,高度為1200mm的長方體形子框,其中 頂層方體形框架是長方體形框架,其高度為1500mm,長度和寬度均為1000mm ;各方體形框 架分層制作后層疊并焊接成整體,整體完成后按常規(guī)鋼結構的保養(yǎng)方法保管,投放時用專用吊具投放。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島礁海域釣場具有灣口性質(zhì),而且釣場中使用的海釣方式 主要指岸釣。
權利要求一種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誘集型魚礁和至少一個增殖型魚礁,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條疏導型魚礁帶,各疏導型魚礁帶分別布設于各誘集型魚礁與各增殖型魚礁之間及各增殖型魚礁之間,而且每條疏導型魚礁帶的兩端均連接對應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并與所連接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之間設有間隔;所述疏導型魚礁帶整體呈帶狀,由多個疏導礁分列串連而成,相鄰疏導礁列之間隔開一個疏導礁幅寬的距離;所述疏導礁是方體形框架。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誘集型魚礁是上端小下端 大的空心正棱臺,所述正棱臺側壁均鏤空,而且每個側壁均設有連接上下底面的支柱,其側 棱均伸出下底面,其上底面是向內(nèi)凹陷的凹面。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棱臺上底面的厚度從其 中心向邊沿遞增。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誘集型魚礁是空心正六棱臺o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型魚礁由多個方體形 框架層疊并固接而成,其整體呈金字塔形,而且頂層以下各方體形框架均由框條分隔成至 少一個方體形子框。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導礁各棱邊的邊長在l-2m之間。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每條疏導型魚礁帶的兩端與所 連接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之間的間隔為20-30m。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魚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疏導型魚礁帶上設置有等同 于該魚礁帶1/2長度的間隔。
專利摘要一種島礁海域釣場的人工魚礁裝置,涉及人工魚礁技術領域,所解決的是保障釣場漁業(yè)資源的技術問題。該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誘集型魚礁和至少一個增殖型魚礁,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條疏導型魚礁帶,各疏導型魚礁帶分別布設于各誘集型魚礁與各增殖型魚礁之間及各增殖型魚礁之間,而且每條疏導型魚礁帶的兩端均連接對應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并與所連接的誘集型魚礁或增殖型魚礁之間設有間隔;所述疏導型魚礁帶整體呈帶狀,由多個疏導礁分列串連而成,相鄰疏導礁列之間隔開一個疏導礁幅寬的距離;所述疏導礁是方體形框架。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裝置,能提高集魚效果,保障海洋釣場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1479740SQ200920208398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25日
發(fā)明者劉健, 章守宇, 許強 申請人: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