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豆類脫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豆類深加工機械,確切地說是一種豆類脫皮機械。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豆類生產國,也是豆類出口大國;隨著國內外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對豆類資源的深加工綜合利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豆類深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脫皮加工?,F有的機械式豆類脫皮設備主要由脫皮機構、輸料機構、動力系統(tǒng)以及機箱組成;其中脫皮機構與傳統(tǒng)的石磨類同,由一對平行齒盤構成,以杠桿、彈簧代替石磨動盤的自重,形成兩齒盤間的工作壓力;動力系統(tǒng)用于驅動脫皮機構;輸料機構由管件構成,從機箱上部通到設置在機箱內的一對齒盤的中心部位;這種豆類脫皮機械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豆類在齒盤中間脫皮加工時,受到的磨搓線速度變化率太大,致使豆類棵粒破碎率較大,商品成品率低,也使加工品種受到限制;同時物料從齒盤中部進入加工區(qū),向四周擴散加工,又限制了生產率的提高,不能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為人們提供一種加工效率高、能夠滿足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的豆類脫皮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機箱、輸料裝置、脫皮機構、動力系統(tǒng),其特點是機箱下部設置機架;脫皮機構由設置在機箱內的定子及轉子組成,轉子由外齒圓錐管和與其小端相聯(lián)接的外齒圓柱體構成,它固定在轉子軸上并通過該軸及其配用軸承鉸接于機箱兩端板上,定子由內齒圓錐管和與其小端相聯(lián)接的圓柱管體構成,它套置于轉子外部并與機箱固聯(lián),定子與轉子同軸,其相臨表面間保持距離;動力系統(tǒng)由設置在位于所述外齒圓柱體一端的轉子軸伸出端上的傳動輪、設置于機架上的動力機以及設置于傳動輪與動力機之間的傳動聯(lián)接件組成;輸料裝置由穿過機箱上面板并與所述圓柱管體內腔連通的輸料管構成;在所述內齒圓錐管大端一側機箱端板上設置與該錐管內腔連通的出料管,使之構成出料裝置。
本實用新型還設置轉子軸調位裝置,該裝置這樣構成使上述傳動輪與轉子軸之間周向定位、軸向滑動聯(lián)接;在位于傳動輪一側的所述軸承內圈與傳動輪之間設置隔套;在所述各軸承內圈與轉子軸之間設置可開啟的定位件;在與傳動輪相對一側的轉子軸伸出端上安裝軸承,軸承外圈與一個軸承座固定,軸承座上對稱制出至少兩個軸向通孔;在該側機箱端面上設置支架,支架的導桿與軸承座的所述通孔滑動接觸,支架的端板上設置絲母及之與之配用的絲杠,絲杠內端通過聯(lián)接件與所述軸承座聯(lián)接。
所述輸料管上設置一個可控制輸料量的插板;所述出料管端部設置壓力門。
本實用新型實現后,由于改善了豆類脫皮過程的受力變化率,實現了合理加工壓力和充滿系數,較已有技術相比具有加工效率高、節(jié)能、并可用于現代化大生產的特點。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了轉子軸調位機構,從而可調節(jié)定子與轉子之同的間距,因此能適用于黃豆、碗豆、小豆、綠豆等多種豆類的脫皮加工需要。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案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案的側視圖。
由
圖1、圖2可見,本實用新型包括機箱、輸料裝置、脫皮機構、動力系統(tǒng),其結構特點是機箱6的下部設置機架29;脫皮機構由設置在機箱內的定子和轉子組成,其中,轉子由外表面上制有螺旋齒的外齒圓錐管10和圓柱面上制有螺旋齒并與外齒圓錐管小端相聯(lián)接的外齒圓柱體8構成,轉子通過聯(lián)接鍵及固定螺母與轉子軸1固定聯(lián)接,并通過轉子軸以及軸承與軸承座組件4、12與機箱兩端板相鉸接,定子由內表面上制有螺旋齒的內齒圓錐管9和與其小端相聯(lián)接的圓柱管體7構成,定子套置于轉子外部并通過端板5、11及其配用的聯(lián)接件與機箱兩端板固定聯(lián)接。定子與轉子保持同軸,兩者相臨表面之間保持間距;動力系統(tǒng)由設置在位于轉子的外齒圓柱體一側的轉子軸伸出端上的傳動輪2、固定設置在機架29上的動力機28以及設置于傳動輪與動力機之間的傳動聯(lián)接件組成;輸料裝置可以僅僅由穿過機箱上面板并與定子的圓柱管體內腔連通的輸料管構成。在本實施例中該輸料管分別由管段24、25組成;本實用新型還設置了出料裝置,該裝置由可以僅僅設置在定子的內齒圓錐管大端一側機箱端板上的出料管構成,并使之內孔與內齒圓錐管大端內腔連通;為了調整上述定子與轉子相臨表面之間的間距,以便適用于多種豆料脫皮加工需要,本實用新型還設置了轉子軸調位裝置,該裝置由以下技術要點構成使傳動輪與轉子軸之間通過長鍵實現周向定位,軸向滑動聯(lián)接;在位于傳動輪一側軸承內圈與傳動輪之間設置隔套3;用于鉸接轉子軸的各軸承內圈與轉子軸之間設置定位螺釘,以保證兩者實現可開啟的周向定位聯(lián)接;在與傳動輪相對一側即
圖1右側的轉子軸伸出端上安裝軸承20與軸承座13的組件,并在軸承座13上對稱制出兩個軸向通孔;在
圖1右側機箱端板上固定安裝支架,該支架由導桿14端板15組成,并使導桿與軸承座13的軸向通孔滑動聯(lián)接,在支架的端板上設置絲母16及與之配用的絲杠17,絲杠內端通過聯(lián)接件19與軸承座13固定聯(lián)接。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還在輸料管件上設置插板26,用以控制輸料量;在出料管30外端部設置壓力門,該壓力門由可以翻轉的擋板23固定在擋板中部的調節(jié)桿21,游砣22組成。
為便于設備維修,在機箱一例壁上還安裝了可開啟的活動門27。
本實用新型使用過程中,物料經輸料管并由插板26控制流量,通過外齒圓柱體8均勻的把物料送入內齒圓錐管錐9和外齒圓錐管10之間的脫皮加工區(qū),當內部物料的壓力略大于游砣的重力時,壓力門被開啟,脫皮的粒瓣得以均勻的流出,從而使外齒圓柱體強制性喂入壓力和出口區(qū)壓力形成了脫皮區(qū)的加工壓力,通過調整手動插板16和游砣22觀察測定流出物料的破碎程度,可以獲得合理的加工壓力和較好的充滿系數;內齒圓錐管9和外齒圓錐管10的工作間隙對加工效果也十分重要,間隙小了物粒的破碎率大,間隙大了破碎率降低而脫皮率也降低了,搖動手柄18通過絲杠17帶動軸承座13在導桿14上滑動,進而拉動轉子軸1沿軸向轉動,從而改變脫皮工作間隙。由于傳動輪2與其同端的軸承內套之間設置隔套3,所以主軸1的軸向移動,不改變傳動輪1對機箱6的相對位置,也就不影響傳動機構的工作。本機的動力源28可用調頻電動機或柴油機。綜上所述本機具有成品率高、耗能低、生產能力大、使用維修方便等特點。
權利要求1.一種豆類脫皮機,包括機箱、輸料裝置、脫皮機構、動力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機箱下部設置機架;脫皮機構由設置在機箱內的定子及轉子組成,轉子由外齒圓錐管和與其小端相聯(lián)接的外齒圓柱體構成,它固定在轉子軸上并通過該軸及其配用軸承鉸接于機箱兩端板上,定子由內齒圓錐管和與其小端相聯(lián)接的圓柱管體構成,它套置于轉子外部并與機箱固聯(lián),定子與轉子同軸,其相臨表面間保持距離;動力系統(tǒng)由設置在位于所述外齒圓柱體一側轉子軸伸出端上的傳動輪、設置于機架上的動力機以及設置于傳動輪與動力機之間的傳動聯(lián)接件組成;輸料裝置由穿過機箱上面板并與所述圓柱管體內腔連通的輸料管構成;在所述內齒圓錐管大端一側機箱端板上設置與該錐管內腔連通的出料管,使之構成出料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豆類脫皮機,其特征在于它還設置轉子軸調位裝置,該裝置這樣構成使所述傳動輪與轉子軸之間周向定位、軸向滑動聯(lián)接;在位于傳動輪一側的所述軸承內圈與傳動輪之間設置隔套;在所述各軸承內圈與轉子軸之間設置可開啟的定位件;在與傳動輪相對一側的轉子軸伸出端上安裝軸承,軸承外圈與一個軸承座固定,軸承座上對稱制出至少兩個軸向通孔;在該側機箱端面上設置支架,支架的導桿與所述軸承座的通孔滑動接觸,支架的端板上設置絲母及之與之配用的絲杠,絲杠內端通過聯(lián)接件與所述軸承座聯(lián)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一種豆類脫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料管上設置一個可控制輸料量的插板;所述出料管端部設置壓力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豆類脫皮機,包括機箱、輸料裝置、脫皮機構、動力系統(tǒng),其特點是機箱下部設置機架;脫皮機構由設置在機箱內的定子及轉子組成,轉子通過轉子軸與機箱鉸接,定子套置于轉子外部并與機箱固聯(lián),定子與轉子同軸,其相臨表面間保持距離;動力系統(tǒng)由傳動輪、動力機以及傳動聯(lián)接件組成;輸料裝置由輸料管構成;在所述內齒圓錐管大端一側機箱端板上設置出料管。本實用新型實現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加工效率高、節(jié)能等特點。
文檔編號A23N15/00GK2468303SQ01211719
公開日2002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1年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2月23日
發(fā)明者王丹, 王景深, 王鳳生, 王東 申請人:王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