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械主體及具備該機械主體的工程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挖掘機或起重機等工程機械,主要涉及其中的工作油箱的組裝結構。
背景技術:
普通的工程機械具備履帶式或車輪式的下部行走體和設在下部行走體上的機械主體,并且能夠自走。機械主體具備由下部行走體支撐的上框架。在上框架上設置有作業(yè)裝置、駕駛室及機械室等。在多數工程機械中,實際進行作業(yè)的作業(yè)裝置設置在上框架前部的中央部,駕駛室設置在上框架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一側的角部。并且,機械室占據了上框架中工程機械及駕駛室以外的大部分的范圍。在機械室的內部,為了驅動控制工程機械,以密集的狀態(tài)設置有包括發(fā)動機、液壓泵、工作油箱及燃料箱等設備。在工程機械的多數機型中,所述設備中的工作油箱偏向機械主體的左右方向的一側部而設置。另一方面,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177499號(以下稱作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液壓挖掘機中,工作油箱設置在上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若如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液壓挖掘機般,將工作油箱設置在上框架的中央部,則會對工作油箱的組裝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造成妨礙。具體而言,工作油箱的底面上設有用于輸送工作油的大直徑的輸油接口。在組裝工作油箱時,必須將從液壓泵延伸的較粗的進油管連接于輸油接口。而且,在組裝工作油箱后,還必須對用于安裝進油管的緊固部件進行進一步緊固等,以維護及管理進油管的連接狀態(tài)。然而,由于輸油接 口與進油管的連接部分位于工作油箱的下方,因此,存在進油管的組裝、維護及管理作業(yè)(以下稱作組裝作業(yè)等)無法從工作油箱的上方來進行而只能從工作油箱的側方或下方進行的限制。對此,由于上框架的前后方向較長而且設備密集在輸油接口與進油管的連接部分的前后,因此難以從工作油箱的前側及后側進行組裝作業(yè)等。而且,上框架上豎立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一對縱板。輸油接口與進油管的連接部分被各縱板從左右兩側覆蓋。因此,難以從工作油箱的左側及右側進行組裝作業(yè)等。因此,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工程機械中,必須從工作油箱的下方進行組裝作業(yè)等。并且,為了從工作油箱的下方進行組裝作業(yè)等,必須鉆入狹窄的機械主體的下側,以朝上的狀態(tài)進行作業(yè)。因此,作業(yè)負擔大且作業(yè)性欠缺。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械主體及具備該機械主體的工程機械,在上框架上豎立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一對縱板,并且從上方觀察時在該一對縱板之間設置有輸油接口,能夠使工作油箱與管件的組裝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效率良好地進行。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機械主體,設在工程機械的下部行走體上,其包括:上框架,具有由所述下部行走體所支撐的底板和在左右方向隔開設置并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豎立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I縱板及第2縱板;工作油箱,具有用于收容工作油的箱主體和設在所述箱主體的底面且能夠連接管件的輸油接口 ;其中,所述作油箱以下述方式設置在所述上框架上,即:在俯視下所述輸油接口位于所述第I縱板與所述第2縱板之間,且在從與所述第2縱板側相反側的位置觀察所述第I縱板的側視下,在所述箱主體的底面與所述第I縱板的上端之間形成有用于將所述管件連接于所述輸油接口的作業(yè)間隙。本實用新型中,由于在側視下在箱主體的底面與第I縱板的上端之間設有作業(yè)間隙,因此能夠通過作業(yè)間隙從第I縱板的側方對在俯視下設置在兩縱板之間的輸油接口進行管件的連接作業(yè)。由于無須從工作油箱的下方進行管件的連接作業(yè),因此能夠效率良好地進行工作油箱與管件的組裝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輸油接口具有從所述箱主體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并且用于連接所述管件的連接部,在所述側視下,所述連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作業(yè)間隙的范圍內。根據該結構,由于連接管件的連接部設在側視下作業(yè)間隙的范圍內,因此能夠從作業(yè)間隙容易地視認管件及連接該管件的連接部。因此,根據該結構,作業(yè)性進一步提高。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上框架上形成有用于經由所述作業(yè)間隙進行所述管件的連接作業(yè)的作業(yè)用空間,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以在所述側視下能視認所述作業(yè)間隙的方式向側方敞開所述作業(yè)間隙(也就是,所述作業(yè)用空間在所述側視下鄰接在所述作業(yè)間隙的側方)。根據該結構,由于使作業(yè)間隙向側方敞開的作業(yè)用空間形成在上框架上,因此能夠從作業(yè)用空間經由作業(yè)間隙進行管件的連接作業(yè)。
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以在所述側視下能視認所述箱主體的方式向側方敞開所述工作油箱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述作業(yè)用空間在所述側視下鄰接在所述工作油箱的一部分的側方),所述箱主體具有突出在所述作業(yè)用空間內的突出部以便增大該箱主體的內容量。根據該結構,通過如上所述般形成作業(yè)間隙,既能實現管件的連接作業(yè)的效率化,又能維持工作油箱的容量。具體而言,由于箱主體的底面的位置比不形成作業(yè)間隙時高,另一方面箱主體的頂面的可設置高度位置為一定,因此,形成作業(yè)間隙會將工作油箱的高度尺寸限制得較小。為此,通過如所述般設置突出在作業(yè)用空間內的突出部以增大箱主體的內容量,能夠通過突出部來彌補因箱主體的高度尺寸的縮小造成的容量的減少量。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燃料箱,用于收容發(fā)動機的燃料;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所述發(fā)動機;其中,所述燃料箱及所述冷卻裝置以在彼此之間形成有所述作業(yè)用空間的方式在所述上框架上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隔開設置。根據該結構,能夠在上框架上在冷卻裝置與燃料箱之間形成作業(yè)用空間。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電池,在所述側視下位于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中的與所述作業(yè)間隙重合的范圍,且能夠拆卸地設置于所述上框架。此該結構中,電池在側視下在與作業(yè)間隙重合的范圍能拆卸地設置于上框架。由此,能夠在進行管件的連接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時拆卸電池,另一方面能夠在不需要所述各作業(yè)的期間中將作業(yè)用空間作為電池設置用空間予以利用。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吸氣裝置,用于對發(fā)動機供應空氣,在所述側視下位于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中的與所述箱主體的所述突出部重合的范圍。在該結構中,吸氣裝置設置在側視下與箱主體的突出部重合的范圍。由此,能夠將作業(yè)用空間中的箱主體側方的區(qū)域作為吸氣裝置的設置空間予以利用。所述機械主體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支撐部件,設在所述上框架上,以所述箱主體的底面位于比所述第I縱板的上端更上方的方式支撐所述工作油箱。根據該結構,能夠由支撐部件以形成作業(yè)間隙的方式將工作油箱支撐在上框架上。另外,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工程機械,包括:自走式的下部行走體;所述機械主體,設在所述下部行走體上。根據該工程機械,能獲得與上述機械主體同樣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使工作油箱與管件的組裝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效率良好地進行。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壓挖掘機的概略側視圖。圖2是表示設置在上框架上的主要設備的設置的概略俯視圖。圖3是表示上框架的 結構與工作油箱及進油管的設置的概略俯視圖。圖4是省略了設置在上框架上的一部分設備而表示機械主體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圖。圖5是表示工作油箱的概略立體圖。圖6是在圖4中以箭頭I所示部分的放大圖。圖7是表示上框架中的工作油箱的設置部的概略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以下的實施方式是將本實用新型具體化的一例,并不意圖限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圖1及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工程機械的一例即液壓挖掘機I。液壓挖掘機I包括履帶式下部行走體2以及可回轉地設在下部行走體2上的機械主體3。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壓挖掘機I為了進行砂土等的推出作業(yè)而具備安裝在下部行走體2前側的推土韋產2a。在圖1 圖3中,示出了以下的說明中使用的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機械主體3具備上框架5、駕駛室6、作業(yè)裝置9、發(fā)動機21、液壓泵22、冷卻裝置23、工作油箱24、燃料箱25、控制閥26、吸氣裝置27、排氣裝置28、電池29及機械室蓋7a、7b。在所述上框架5上,形成由機械室蓋7a、7b覆蓋的機械室7。如圖3所示,上框架5在俯視時實質形成為矩形。而且,上框架5為了在上框架5上設置重物(例如駕駛室6、發(fā)動機21等)而具有高強度及剛性。具體而言,上框架5具備:底板51,由下部行走體2所支撐;左右一對縱板52L、52R,沿左右方向隔開設置并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豎立設置在底板51上;左右一對側框53L、53R,分別設在底板51的左右緣部;前框53F,設在底板51的前緣部;多個梁板54,設在各縱板52L、52R間;以及托架(支撐部件,參照圖7) 55A,支撐工作油箱24。底板51實質上沿水平方向設置,并且具有相對較大的厚度尺寸的金屬板。底板51經由設在其下表面的圓環(huán)狀的回轉支撐部5a(圖1所示)而回轉自如地被下部行走體2支撐。縱板52L 、52R(在無須特別區(qū)分左右的情況下統一使用標號52)是形成為帶狀并且具有相對較大的厚度尺寸的金屬板。各縱板52左右隔開設置,并且分別一邊彎曲一邊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各縱板52在使其端面實質上朝向上下方向的狀態(tài)下,將各縱板52的下端部焊接至底板51的上表面。在兩縱板52之間,在與這些縱板52及底板51大致正交的狀態(tài)下,固定有多個梁板54。各縱板52的前端部從前框53F朝向前方突出,并且構成作業(yè)裝置9的支撐部5b。作業(yè)裝置9在機械主體3的左右方向的中間位于上框架5的前部。作業(yè)裝置9具備安裝在上框架5上的動臂11、安裝在動臂11的前端部的斗桿12以及安裝在斗桿12的前端部的挖斗13。動臂11被支撐于支撐部5b。而且,作業(yè)裝置9具備使動臂11等、斗桿12及挖斗13分別工作的液壓缸14。S卩,液壓缸14對應于液壓缸14的液壓控制而伸縮,作業(yè)裝置9與其聯動地位移。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撐部5b從前框53F向前方突出,但支撐部5b也可設在前框53F的后方。駕駛室6具有用于劃分運行室的矩形箱形的蓋。駕駛室6設置在上框架5的左前角部,在上框架5上占據了較大的空間。乘坐在駕駛室6內的駕駛席上的操作員操作各種裝置,從而驅動下部行走體2及作業(yè)裝置9。機械室7形成在上框架5上的空間中的設有駕駛室6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體而言,機械室7設在從上框架5的右前部直至駕駛室6的后部為止的范圍。機械室7的周圍由機械室蓋7a、7b所覆蓋。覆蓋機械室7后部的后部蓋7b兼作用于在與作業(yè)裝置9之間確保前后方向的平衡的配重。在機械室7的內部,以密集的狀態(tài)設置有發(fā)動機21、液壓泵22、冷卻裝置23、工作油箱24、燃料箱25、控制閥26、吸氣裝置27、排氣裝置28及電池29。另外,雖省略了圖示,但在這些設備類之間設置有多條電線液壓管件及配管。發(fā)動機21以其驅動軸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勢設置在上框架5上。具體而言,發(fā)動機21設置在機械主體3后部的從上框架5的左端直至上框架5的中間部的范圍。發(fā)動機21在工作時會產生熱及噪音。因此,發(fā)動機21被收容在機械室7內劃分的發(fā)動機室7A中。在發(fā)動機室7A的右端,設置有用于冷卻發(fā)動機21的冷卻裝置23。冷卻裝置23包括熱交換器與風扇。液壓泵22以液壓泵22的輸入軸連結于發(fā)動機21的驅動軸的方式,在發(fā)動機室7A內排列設置在發(fā)動機21的左側。液壓泵22由發(fā)動機21來驅動。通過液壓泵22的驅動,工作油通過進油管30從工作油箱24被抽吸。從液壓泵22噴出的工作油經由控制閥26被壓送給各液壓設備(例如液壓缸14)。進油管30通常具有大的內徑,以便容易抽吸工作油。基于同樣的理由,進油管30的長度越短越好。因此,為了將工作油箱24與液壓泵22設置得盡可能近,工作油箱24設置在與發(fā)動機室7A的前表面相鄰且與駕駛室6的右側面相鄰的位置上。并且,在工作油箱24的右偵U,設有用于收容發(fā)動機21的燃料的燃料箱25。具體而言,燃料箱25的前表面設置在工作油箱24的前表面的前方,且燃料箱25的后表面設置在工作油箱24的后表面的前方。而且,工作油箱24的右側面的前部與燃料箱25的左側面的后部相鄰。如圖4所示,在上框架5上,形成有作業(yè)用空間31,其在從左側的縱板(第2縱板)52L的相反側(右側)觀察右側的縱板(第I縱板)52R的側視下,使后述的作業(yè)間隙46朝側方(右側)敞開,并且用于通過作業(yè)間隙46來進行進油管30的連接作業(yè)。而且,如該圖4所示,作業(yè)用空間31在側視下,使工作油箱的一部分朝側方(右側)敞開。具體而言,作業(yè)用空間31是形成在冷卻裝置23 (發(fā)動機室7A)的前表面與燃料箱25的后表面之間的左右方向較長的空間。詳細情況將于后文進行敘述,但工作油箱24的右側面的后部突出至作業(yè)用空間31內。而且,在作業(yè)用空間31的上側部分(在側視下與工作油箱24重合的范圍),設有吸氣裝置27。吸氣裝置27對發(fā)動機21供應空氣。具體而言,吸氣裝置27具備對發(fā)動機21所吸入的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器。而且,在吸氣裝置27的下側,即作業(yè)用空間31的下側部分(在側視下與作業(yè)間隙46重合的范圍),設有電池29。電池29相對于上框架5可拆卸地設置。控制閥26設在燃料箱25的前方。在控制閥26上,連接有液壓泵22、各液壓設備(例如液壓缸14)以及從工作油箱24延伸的多根液壓管件。這些液壓管件穿過工作油箱24的前方的空間而設置(為了方便,各液壓管件在圖4中省略,在圖2中以標號32表示)。因此,工作油箱24除了作業(yè)用空間31的下側部分以外,被組裝在上框架5上的設置部件(燃料箱25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堵塞。
(工作油箱、進油管)如圖5所示,工作油箱24是貯存工作油的大致矩形箱狀的容器。具體而言,工作油箱24具有用于收容工作油的箱主體24a、設在箱主體24a的底面40并且可連接進油管30的輸油接口 41以及設在箱主體24a下部的安裝用凸緣42、42。箱主體24a具有向作業(yè)用空間31內突出(進入)的突出部43以增大其內容量。具體而言,突出部43通過箱主體24a后部的右壁面突出而構成。更詳細而言,突出部43在工作油箱24的右側面的后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后所述,本實施方式中,箱主體24a的底面40較通常設置在更上方。另一方面,能夠設置箱主體24a的頂面的高度因機械室蓋7a而被限定為固定。因此,通過設置向作業(yè)用空間31內突出的突出部43以增大箱主體24a的內容量,從而能夠彌補因箱主體24a的高度尺寸的縮小造成的容量的減少量。輸油接口 41設在箱主體24a的底面40的靠后的部分,并且連通于箱主體24a的內部。而且,輸油接口 41從箱主體24a的底面40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形成為圓筒狀。本實施方式中,輸油接口 41的前端側構成連接進油管30的連接部41a。具體而言,連接部41a具有比進油管30的內徑稍小的外徑。安裝用凸緣42、42從箱主體24a下部的前后方向的兩面分別朝前后方向反向突出。雖省略了圖示,但在工作油箱24的前表面設有用于接納來自控制閥26的回油的回油接口。[0058]進油管30如圖3所示,從液壓泵22延伸到工作油箱24并且沿底板51設置。具體而言,進油管30通過扣件33安裝于底板51。進油管30的工作油箱24側的端部如圖6所示,彎曲成L字狀而構成朝上方延伸的連接端30a。圖7表示工作油箱24相對于上框架5的設置結構。工作油箱24經由前后設置的兩個托架55A、55A而支撐在上框架5上。各托架55A分別具備固定于梁板54、54的支撐部55b以及設在支撐部55b的上端部并且安裝工作油箱24的各凸緣部42的臺座部55a。支撐部55b從下方支撐臺座部55a。而且,各支撐部55b被分別固定于在一對縱板52L、52R之間前后相鄰地設置的兩個梁板54、54。對將工作油箱24組裝到上框架5上的順序進行說明。首先,將工作油箱24載置于事先安裝有進油管30的上框架5。具體而言,例如,通過起重機等吊起工作油箱24,并且將該工作油箱24載置于上框架5上的兩托架55A上。在該載置時,使輸油接口 41的連接部41a與進油管30的連接端30a對位。隨后,向工作油箱24的連接端30a插入進油管30的連接部41a。在連接部41a的插入前,在連接端30a上安裝一個以上的環(huán)狀的緊固件45。緊固件45具有能夠調 整相對于連接端30a的緊固量的調整機構45a。通過調整機構45a將連接端30a緊固至連接部41a。由此,在輸油接口 41上連接進油管30。而且,在將工作油箱24組裝到上框架5上之后,有時還要進行對進油管30與輸油接口 41的連接狀態(tài)進行檢查等的維護作業(yè)。具體而言,在為了防止工作油泄漏而增加緊固件45的調整機構45a的緊固量等時,需要所述維護作業(yè)。此類維護作業(yè)通過操作員的手動作業(yè)來進行。然而,在工作油箱24以從上方觀察時輸油接口 41位于一對縱板52L、52R之間的方式設置于上框架5的中央部分時,無法容易地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即,輸油接口 41與進油管30的連接部41a位于工作油箱24的下方。因此,難以從工作油箱24的上方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若從工作油箱24的下方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則作業(yè)負擔大,作業(yè)性差。此外,設置在上框架5上的部件密集在工作油箱24的前后位置。因此,難以從工作油箱24的前方及后方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而且,工作油箱24由于其容量等的關系,通常設置在低位置。由此,輸油接口 41被縱板52從左右方向的外側堵塞。因此,在工作油箱24像通常那樣設置在低位置的狀態(tài)下,無法從縱板52的左右方向的外側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為此,所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壓挖掘機I中,使工作油箱24的設置位置較通常偏向上方,以便能夠從左右方向的外側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具體而言,工作油箱24以下述方式設置在上框架5上,即:從上方觀察時輸油接口 41位于各縱板52之間,且在從與左側的縱板52L側相反側(右側)的位置觀察右側的縱板52R的側視下,在箱主體24a的底面40與右側的縱板52R的上端之間形成有用于將輸油接口 41連接于進油管30的作業(yè)間隙46。因此,能夠通過作業(yè)間隙46來從左右方向的外側位置進行所述維護作業(yè)。S卩,所述各托架55以在箱主體24a的底面40與至少右側的縱板52R(也可為兩縱板52)的上端之間形成有適當大小的作業(yè)間隙46的方式,在突出在比縱板52更上方的位置支撐工作油箱24。具體而言,作業(yè)間隙46如圖4及圖6所示,是能將手放入其中以進行緊固件45的緊固等作業(yè)的程度的間隙。而且,作業(yè)間隙46設置在所述側視下通過作業(yè)用空間31能視認的位置上。S卩,作業(yè)間隙46通過作業(yè)用空間31而朝側方(右側方)敞開。[0067]此處,本實施方式中,連接部41a整體設置在所述側視下的作業(yè)間隙46的范圍內。因此,能夠從作業(yè)間隙46容易地視認到輸油接口 41與進油管30的整個連接部分。另外,并非整個連接部41a,只要連接部41a的至少一部分設在側視下的作業(yè)間隙46的范圍內即可。由此,能夠通過作業(yè)間隙46來進行維護作業(yè)。為了能夠從機械室7的外側進行組裝作業(yè)等,必須確保從作業(yè)間隙46通向機械室7外側的空間。因此,本實施方式中,對設置在上框架5上的設備的設置進行了設計,以確保作業(yè)用空間31。由此,能夠通過作業(yè)用空間31及作業(yè)間隙46來從機械室7的外側進行組裝等作業(yè)。如上所述,所述實施方式中,在側視下,在箱主體24a的底面40與右側的縱板52R的上端之間設有作業(yè)間隙46。因此,能夠通過作業(yè)間隙46從右側的縱板52R的側方對從上方觀察時設置在兩縱板52之間的輸油接口 41進行進油管30的連接作業(yè)。由于無須從工作油箱24的下方進行進油管30的連接作業(yè),因此能夠效率良好地進行工作油箱24與進油管30的組裝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所述實施方式中,連接進油管30的連接部41a設在側視下作業(yè)間隙46的范圍內。由此,能夠從作業(yè)間隙46容易地視認進油管30及連接該進油管的連接部41a。因此,根據所述實施方式,作業(yè)性進一步提高。所述實施方式中,在上框架5上,形成有使作業(yè)間隙46朝側方敞開的作業(yè)用空間31。因此,能夠從作業(yè)用空間31通過作業(yè)間隙46進行進油管30的連接作業(yè)。根據所述實施方式,通過如上所述般形成作業(yè)間隙46,既能實現進油管30的連接作業(yè)的效率化,又能維持工作油箱24的容量。具體而言,由于箱主體24a的底面40的位置比不形成作業(yè)間隙46時高,另一方面箱主體24a的頂面的可設置高度位置為一定,因此,形成作業(yè)間隙46會將工作油箱24的高度尺寸被限制得較小。為此,如所述實施方式般,通過設置突出在作業(yè)用空間31內的突出部43以增大箱主體24a的內容量,能夠通過突出部43來彌補因箱主體24a的高度 尺寸的縮小造成的容量的減少量。S卩,當簡單地使工作油箱24的位置移向上方時高度尺寸減小,相應地工作油箱24的容量減少。對此,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利用作業(yè)用空間31在工作油箱24內設置突出部43。因此,能夠通過突出部43來彌補所述容量的減少,能夠確保工作油箱24的容量。根據所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上框架5上,在冷卻裝置23與燃料箱25之間形成作業(yè)用空間31。所述實施方式中,電池29在側視下在與作業(yè)間隙46重合的范圍能拆卸地設置于上框架5。由此,能夠在進行進油管30的連接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時拆卸電池29,另一方面,能夠在不需要所述各作業(yè)的期間中將作業(yè)用空間31作為電池29的設置用空間予以利用。所述實施方式中,吸氣裝置27設置在側視下與箱主體24a的突出部43重合的范圍。由此,能夠將作業(yè)用空間31中的箱主體24a側方的區(qū)域作為吸氣裝置27的設置空間予以利用。根據所述實施方式,能夠由托架55A以形成作業(yè)間隙46的方式將工作油箱24支撐在上框架上。所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壓挖掘機I中,工作油箱24設置在液壓泵22的附近。因此,能夠從工作油箱24向液壓泵22效率良好地輸送工作油,并且能夠通過作業(yè)間隙46來效率良好地進行工作油箱24與進油管30的組裝作業(yè)。因此,作業(yè)性優(yōu)異。另外,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工程機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其還包括除此以外的各種結構。例如,設置在上框架上的多個設備的布置也可在左右方向相反地設定。而且,實施方式中的設 備的設置為一例,可根據規(guī)格來適當變更。
權利要求1.一種機械主體,設在工程機械的下部行走體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框架,具有由所述下部行走體所支撐的底板和在左右方向隔開設置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豎立設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I縱板及第2縱板; 工作油箱,具有用于收容工作油的箱主體和設在所述箱主體的底面且能夠連接管件的輸油接口 ;其中, 所述工作油箱以下述方式設置在所述上框架上,即:在俯視下所述輸油接口位于所述第I縱板與所述第2縱板之間,且在從與所述第2縱板側相反側的位置觀察所述第I縱板的側視下,在所述箱主體的底面與所述第I縱板的上端之間形成有用于將所述管件連接于所述輸油接口的作業(yè)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輸油接口具有從所述箱主體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并且用于連接所述管件的連接部, 在所述側視下,所述連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作業(yè)間隙的范圍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框架上形成有用于經由所述作業(yè)間隙進行所述管件的連接作業(yè)的作業(yè)用空間, 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以在所述側視下能視認所述作業(yè)間隙的方式向側方敞開所述作業(yè)間隙。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以在所述側視下能視認所述箱主體的方式向側方敞開所述工作油箱的一部分, 所述箱主體具有突出在所述作業(yè)用空間內的突出部以增大該箱主體的內容量。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燃料箱,用于收容發(fā)動機的燃料; 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所述發(fā)動機;其中, 所述燃料箱及所述冷卻裝置以在彼此之間形成有所述作業(yè)用空間的方式在所述上框架上相互在前后方向上隔開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電池,在所述側視下位于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中的與所述作業(yè)間隙重合的范圍,且能夠拆卸地設置于所述上框架。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吸氣裝置,用于對發(fā)動機供應空氣,在所述側視下位于所述作業(yè)用空間中的與所述箱主體的所述突出部重合的范圍。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械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支撐部件,設在所述上框架上,以所述箱主體的底面位于比所述第I縱板的上端更上方的方式支撐所述工作油箱。
9.一種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走式的下部行走體; 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械主體,設在所述下部行走體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主體及具備該機械主體的工程機械,所述機械主體包括上框架,具有由下部行走體所支撐的底板和在左右方向隔開設置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豎立設置在底板上的第一縱板及第二縱板;工作油箱,具有箱主體和設在箱主體的底面且能夠連接管件的輸油接口;其中,工作油箱以下述方式設置在上框架上,即在俯視下輸油接口位于第一縱板與第二縱板之間,且在從與第二縱板側相反側的位置觀察第一縱板的側視下,在箱主體的底面與第一縱板的上端之間形成有用于將管件連接于輸油接口的作業(yè)間隙。由此,能夠使工作油箱與管件的組裝作業(yè)及維護作業(yè)效率良好地進行。
文檔編號B66C23/62GK203096797SQ20122050005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7日
發(fā)明者久留島曉, 藤井靖充 申請人:神鋼建設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