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套接式轉軸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套接式轉軸結構,尤其是指一種具自動落下閉鎖功能的套接式
轉軸結構。
背景技術:
具掀蓋的消費性電子產(chǎn)品,例如可攜式計算機、電子辭典及攜帶型影音播放裝置、行動電話...等,該電子產(chǎn)品的整體結構是將主體部置于下半部,并由轉軸與上半部的蓋體部樞接連結,使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可為之開合。因此,轉軸亦為決定上述產(chǎn)品質(zhì)量的一大要因。 而傳統(tǒng)的徑向摩擦,例如套接式轉軸結構是在一套接件一側設有一套筒,而一軸接件的軸柱上則橫向開設一剖溝,使其具有彈性伸縮功能,以便嵌插于套筒內(nèi),即可形成一轉軸。唯該公知的套接式轉軸固然具有停滯定位的效果,唯卻無法提供自動落下閉鎖的功能。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申請人基于上述缺失,進而研發(fā)出一種具有自動落下閉鎖功能的套接式轉軸結構,例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M256670號專利所示。如圖l所示,是該公告第M256670號專利的立體分解圖,該轉軸結構由一套接件10及一軸接件20所組成。該套接件10 —側具有一中空套筒IOI,其周緣橫向開具至少一筒溝102,且套筒101內(nèi)壁形成至少一平削面103 ;而軸接件20對應套筒101開口突伸一尺寸略大于其內(nèi)徑的軸柱201,且該軸柱周緣形成至少一銑面202,并將該軸柱201嵌插于套筒101內(nèi)。 請參閱圖2a至圖2b,該軸柱201的銑面202至對向周緣小于直徑的距離差,使銑面202觸及套筒101內(nèi)壁的平削面103時,該套筒101為因應該距離差,而向內(nèi)縮入,并形成一側向推力,使該銑面202可沿著平削面103移動,據(jù)以形成自動落下的功能。[0006] 由于該套筒IOI內(nèi)壁的平削面103無法以車削方式制作,因此,如圖l所示的套接件10是經(jīng)由連續(xù)的沖壓模進行成型工序,此舉,往往使得套筒101后段的孔徑大于前方開口 ,而造成尺寸的公差外,且該繁瑣的成型工序,亦使得該套筒的制造成本無法降低,除費時耗工外,且良率較差,而亟待改善。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套接式轉軸結構,將經(jīng)由車削工序所制成的轉軸結構具有旋轉及停滯定位的功能外,尚具有自動落下閉鎖的功能。[0008]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包括 —套接件,其一側具有一中空套筒,該套筒圓周上橫向開設一筒溝,且該套筒另側設有一連接部; —定位件,其具有一長條狀嵌柱該嵌柱內(nèi)端設有一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該嵌柱嵌插固定于該套筒的筒溝內(nèi),使該定位面鄰接于套筒內(nèi)壁而定位; —軸接件,其一側對應套筒開口突伸一軸柱,該軸柱圓周上設有至少一平直的接觸面,該軸柱徑向開設一貫穿軸柱的剖溝,該軸柱嵌插于套筒內(nèi),且該軸柱另側設有一銜接部; 當軸柱的接觸面觸及套筒內(nèi)部的定位面時,由該軸柱的彈性伸縮作用,以形成一
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可沿著定位面移動,使兩者形成自動貼合的定位關系。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套接式轉軸結構,還包括 —套接件,其一側具有一中空套筒,該套筒圓周上橫向分別開設一筒溝及一剖溝,且該套筒另側設有一連接部; —定位件,其具有一長條狀嵌柱,該嵌柱內(nèi)端設有一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該嵌柱嵌插固定于該套筒的筒溝內(nèi),使該嵌柱內(nèi)部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鄰接于套筒內(nèi)壁而定位; —軸接件,其一側對應套筒開口突伸一軸柱,該軸柱圓周上設有至少一平直的接觸面,該軸柱嵌插于套筒內(nèi),且該軸柱另側設有一銜接部; 當軸柱的接觸面觸及套筒內(nèi)部的定位面時,由該套筒的彈性伸縮作用,以形成一
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可沿著定位面移動,使兩者形成自動貼合的定位關系。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是,將軸柱及套筒分別形成一彈性體,并由該軸柱及套筒的彈
性擴張或束緊作用,使軸柱的平直接觸面可沿著套筒所接裝的定位件的平直定位面移動,
而形成自動落下的功能。再者,因本實用新型套筒內(nèi)壁的平直定位面,是由一 T形定位件插
接于套筒的筒溝內(nèi)所構成,使該套接件可經(jīng)由車削方式來制作,以降低制造成本,降低組件
尺寸的公差,并可增加良率。
圖1為公知套接式轉軸結構立體分解圖。 圖2a至圖2b為圖1所示套接式轉軸結構形成自動落下的剖面圖。[0021] 圖3為本實用新型套接式轉軸結構的立體分解圖。[0022]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立后的立體圖。 圖5a至圖5d為本實用新型處于蓋合、掀開及自動落下狀態(tài)的剖面圖。[0024]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0025]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組立后的立體圖。 圖8a至圖8d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處于蓋合、掀開及自動落下狀態(tài)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揭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內(nèi)容,首先請參閱附圖。 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套接式轉軸結構由一套接件1,一定位件2,及一軸接件3所組成。 其中,套接件1 一側具有一中空套筒ll,其圓周適當位置橫向開設一筒溝12,以便供后敘定位件2的嵌插與定位。該套接件1于套筒11另側橫向延伸一連接部13,其表面開具至少一接孔14,以供連接組件,例如螺絲穿越,而鎖固于一電子產(chǎn)品的主體部以形成定位。該連接部13實施時不以附圖所示的為限,其亦得為斷面為非圓形柱體,以便利用嵌插方式結合于電子產(chǎn)品的主體部,亦可獲得相同的連結定位效果。[0030] 定位件2為一 T形桿體,其具有一長條狀的嵌柱21嵌插于套筒11的筒溝12,使該嵌柱21與筒溝12干涉配合而固定于筒溝12,該嵌柱21內(nèi)部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22鄰接于該套筒11內(nèi)壁,使該定位件2形成如圖5a所示固設于筒溝12的形態(tài),使該套筒11內(nèi)壁因定位面22的存在,而形成一平直面,以提供后敘軸接件3自動落下閉鎖的功能。[0031] 因此,由圖3與圖5a所示,該套接件1的套筒11內(nèi)壁提供自動落下的平直面,是由定位件2結合于筒溝12后,使該定位件2內(nèi)端的定位面22鄰接于套筒11內(nèi)壁而形成,亦即該平直的定位面22非直接成型于套筒11,以致該套接件1可以車削方式所制成。[0032] 軸接件3為一桿體,其一側軸向延伸一軸柱31,該軸柱31周緣形成至少一平直的接觸面32,如圖5a所示,該軸柱31的圓周面上相對地設有兩平直接觸面32。其中,該接觸面32徑向開設一剖溝33,且軸柱31軸向開設一與剖溝33相通的柱孔34,使該軸柱31具有伸縮的彈性。該軸柱31內(nèi)側突設一軸環(huán)35,與套筒11開口相抵,用以界定軸柱31嵌插于套筒11內(nèi)的深度。而軸環(huán)35另側延伸一銜接部36,其表面開具至少一接孔37,以供連接組件,例如螺絲穿越,而鎖固于一電子產(chǎn)品的蓋體部以形成定位。該銜接部36實施時不以附圖所示的為限,其亦得為斷面為非圓形柱體,以便利用嵌插方式結合于電子產(chǎn)品的蓋體部,亦可獲得相同的連結定位效果。進一步地,該軸柱31與軸環(huán)35間設有一環(huán)形槽38,該環(huán)形槽38可貯存過多的油脂,以避免油脂黏附于電子零件所可能造成的損壞。[0033] 如圖4及圖5a所示,本實用新型組立時,首先將定位件2的嵌柱21插接于套接件1的套筒11的筒溝12內(nèi),使該嵌柱21內(nèi)側的平直定位面22鄰接套筒11內(nèi)壁,而形成一D字型孔洞。接著,將軸接件3的軸柱31嵌插于套筒11內(nèi),使其一接觸面32與該定位面22接合,并受到剖溝33的彈性迫緊作用,使扭矩發(fā)生在軸柱31與套筒11內(nèi)壁之間,即形成一具停滯定位效果的轉軸。 請再參閱圖5a,該軸柱31嵌插于套筒11內(nèi),其中一接觸面32接合于定位件2的定位面22,而形成蓋合的0度形態(tài),且該軸柱31的剖溝33受到套筒11內(nèi)壁施予束緊力的作用,而據(jù)以構成一套接式轉軸結構。 如圖5b所示,是軸柱31逆時針方向旋轉至90度時的示意圖,由于接觸面32至圓心的距離小于軸柱31的半徑,因此,在剛開始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為克服此距離差,使軸柱31的剖溝33及柱孔34受到套筒11及定位面22的壓縮而變形。 如圖5c所示,將該軸柱31繼續(xù)逆時針旋轉至約165度,使其另一接觸面32的端緣觸及定位面22,此時由該剖溝33下方軸柱31的彈性伸展作用,而形成一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32的端緣沿著定位面22逐漸移動,直到形成如圖5d所示該接觸面32自動地與定位面22形成貼合關系。此時,該軸接件3相對于套接件1掀開至最大角度,例如180度。[0037] 反之,若軸柱31順時針旋轉至約15度時,則如前述圖5c的作用,由該軸柱31的彈性伸展作用,使該軸柱31的接觸面32的端緣沿著套筒11內(nèi)的定位面22逐漸移動而自動落下,直到形成如圖5a所示該接觸面32自動地與定位面22形成貼合關系而閉鎖。此時,該軸接件3相對于套接件1形成蓋合或上鎖狀態(tài)。 如圖6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其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于,該軸柱31為一實心柱體,其圓周上具有至少一接觸面32,較佳在圓周上相對設置一對接觸面32。 而套筒11圓周上橫向開設一筒溝12及一剖溝15,其中該筒溝12與剖溝15相對設于套筒ll圓周上為佳。 如圖7及圖8a所示,本實用新型組立時,首先將定位件2的嵌柱21插接固定于套接件1的套筒ll的筒溝12內(nèi),使該嵌柱21內(nèi)側的平直定位面22鄰接套筒11內(nèi)壁,而形成一 D字型孔洞。接著,將軸接件3的軸柱31嵌插于套筒11內(nèi),使其一接觸面32與該定位面22接合,并受到剖溝15的彈性迫緊作用,使扭矩發(fā)生在軸柱31與套筒11內(nèi)壁之間,即形成一具停滯定位效果的轉軸。 請再參閱圖8a,該軸柱31嵌插于套筒11內(nèi),其中一接觸面32接合于定位件2的定位面22,而形成蓋合的0度形態(tài),且該軸柱31受到套筒11的剖溝15的彈性束緊作用,而據(jù)以構成一套接式轉軸結構。 如圖8b所示,是軸柱31逆時針方向旋轉至90度時的示意圖,由于接觸面32至圓心的距離小于軸柱31的半徑,因此,在剛開始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為克服此距離差,使該套筒11呈徑向擴張,并于軸柱31與套筒11內(nèi)壁形成磨擦扭矩。 如圖8c所示,將該軸柱31繼續(xù)逆時針旋轉至約165度,使其另一接觸面32的端緣觸及定位面22,此時由套筒11左邊弧形臂因距離縮減之故,而向內(nèi)縮入,并形成一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32的端緣沿著定位面22逐漸移動,直到形成如圖8d所示該接觸面32自動地與定位面22形成180度的貼合關系。當然,同前所述,當軸柱31順時針旋轉至約15度時,該軸柱31的接觸面32會自動地與套筒11內(nèi)壁的定位面22形成貼合關系。此時,該軸接件3相對于套接件1形成蓋合或上鎖狀態(tài)。 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只是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舉凡局部的變更或修飾而源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而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易于推知的,倶不脫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疇。
權利要求一種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接件,其一側具有一中空套筒,該套筒圓周上橫向開設一筒溝,且該套筒另側設有一連接部;一定位件,其具有一長條狀嵌柱,該嵌柱內(nèi)端設有一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該嵌柱嵌插固定于該套筒的筒溝內(nèi),使該定位面鄰接于套筒內(nèi)壁而定位;一軸接件,其一側對應套筒開口突伸一軸柱,該軸柱圓周上設有至少一平直的接觸面,該軸柱徑向開設一貫穿軸柱的剖溝,該軸柱嵌插于套筒內(nèi),且該軸柱另側設有一銜接部;當軸柱的接觸面觸及套筒內(nèi)部的定位面時,由該軸柱的彈性伸縮作用,以形成一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可沿著定位面移動,使兩者形成自動貼合的定位關系。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軸柱軸向開設一與剖溝相通的柱孔。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套接件的連接部及軸接件的銜接部的表面各具有至少一接孔。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套接件的連接部及軸接件的銜接部的斷面為非圓形柱體。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軸柱與銜接部間包括一軸環(huán),該軸環(huán)與軸柱的交接部位設有一環(huán)形槽。
6. —種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接件,其一側具有一中空套筒,該套筒圓周上橫向分別開設一筒溝及一剖溝,且該套筒另側設有一連接部;一定位件,其具有一長條狀嵌柱,該嵌柱內(nèi)端設有一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該嵌柱嵌插固定于該套筒的筒溝內(nèi),使該定位面鄰接于套筒內(nèi)壁而定位;一軸接件,其一側對應套筒開口突伸一軸柱,該軸柱圓周上設有至少一平直的接觸面,該軸柱嵌插于套筒內(nèi),且該軸柱另側設有一銜接部;當軸柱的接觸面觸及套筒內(nèi)部的定位面時,由該套筒的彈性伸縮作用,以形成一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可沿著定位面移動,使兩者形成自動貼合的定位關系。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套筒圓周上的筒溝及剖溝系相對設置。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套接件的連接部及軸接件的銜接部的表面各具有至少一接孔。
9.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套接件的連接部及軸接件的銜接部的斷面為非圓形柱體。
10.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套接式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軸柱與銜接部間包括一軸環(huán),該軸環(huán)與軸柱的交接部位設有一環(huán)形槽。
專利摘要一種套接式轉軸結構,由一套接件,一定位件,及一軸接件所組成。該套接件的套筒圓周上橫向開設一筒溝;另將一定位件的長條狀嵌柱嵌插于該套筒的筒溝內(nèi),使該嵌柱內(nèi)部寬度較大的平直的定位面鄰接于套筒內(nèi)壁而定位;而軸接件一側對應套筒開口突伸一軸柱,該軸柱嵌插于套筒內(nèi),且該軸柱圓周上設有至少一平直的接觸面;當軸柱的接觸面觸及套筒內(nèi)部的定位面時,由該套筒或軸住所開設的剖溝的彈性伸縮作用,以形成一側向推力,使該接觸面可沿著定位面移動,使兩者形成自動落下的貼合定位關系。
文檔編號H05K5/02GK201487038SQ20092017028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7日
發(fā)明者李坤嘩 申請人:兆利科技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