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和通信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天線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和通信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技術的發(fā)展,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RRU,Radio Remote Unit)高度集成設計將成為日后發(fā)展的一種新型設計方案的趨勢?,F(xiàn)有技術中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AAS,Active Antenna System)包括分別為獨立設計的天線部分與RRU部分兩個單元,兩者之間通過饋線連接進行信號傳輸,如圖1所示,傳統(tǒng)的天線和RRU分別是獨立布局,兩者通過外部的一根饋線進行信號傳輸。顯然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天線和RRU獨立設計的方案無法滿足天線與RRU高度集成的新型設計方案需求。另外,現(xiàn)有技術中對天線和RRU的認證測試方法和相關的認證標準仍然是分別針對獨立的天線和RRU進行的,因此亟待提出一種既能夠使天線和RRU高度集成的設計方案以適應有源天線系統(tǒng)朝大功率、小型化、高熱耗、低成本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仍能夠滿足分別針對天線和 RRU各自單獨的認證測試方法和相關的認證標準。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和通信系統(tǒng),能夠使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集成為一體,同時又便于快速裝連,也不影響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各自單獨的認證。本發(fā)明一方面提供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包括天線、射頻拉遠單元RRU和內部連接單元,其中,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之間通過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相連接,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用于實現(xiàn)所述天線和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為密封連接。一種可選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射頻拉遠單元包括散熱器、印制電路板PCB、屏蔽蓋和濾波器;所述天線包括饋電網絡、反射板、天線陣子、天線罩和轉接圍框;所述濾波器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饋電網絡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另一端相連接,所述天線罩覆蓋在所述饋電網絡、所述反射板和所述天線陣子三者的表面,所述散熱器和所述天線罩都連接在所述轉接圍框上,所述轉接圍框用于實現(xiàn)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可拆卸連接。另一種可選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射頻拉遠單元包括散熱器、印制電路板PCB、屏蔽蓋和濾波器;所述天線包括饋電網絡、反射板、天線陣子和天線罩;所述濾波器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饋電網絡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另一端相連接,所述天線罩覆蓋在所述饋電網絡、所述反射板、所述天線陣子三者的表面,所述天線罩與所述散熱器為可拆卸連接,以實現(xiàn)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可拆卸連接。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基站,包括上述有源天線系統(tǒng)。本發(fā)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種通信系統(tǒng),包括上述基站。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fā)明實施例具有以下優(yōu)點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有源天線系統(tǒng)的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通過內部連接單元進行信號傳輸,實現(xiàn)了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集成,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便于快速裝連,能夠滿足對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各自單獨的認證,符合各自相關的認證標準。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xiàn)有技術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連接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中的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中的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和通信系統(tǒng),能夠使天線和RRU集成為一體,同時又便于快速裝連,也不影響天線和RRU各自單獨的認證。為使得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特征、優(yōu)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可以包括天線、射頻拉遠單元和內部連接單元,其中,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之間通過內部連接單元相連接,內部連接單元用于實現(xiàn)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為密封連接。在實際應用中,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中的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可以通過膠條、涂膠中的至少一種實現(xiàn)密封連接。在實際應用中,內部連接單元具體可以為連接器或線纜或跳線等其中的至少一個,當然在具體應用中還存在其它可以作為內部連接單元的設備,只要能夠實現(xiàn)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即可,其中,內部連接單元可以實現(xiàn)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內部的可拆卸,例如,當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之間需要拆卸時,內部連接單元可以從天線上拆卸下來而保留與射頻拉遠單元的連接,內部連接單元也可以從射頻拉遠單元上拆卸下來而保留與天線的連接,內部連接單元還可以從天線上拆卸下來,同時從射頻拉遠單元上拆下來,具體的實施方式由具體的場景決定,此處不做限定。在實際應用中,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是,如圖2所示,有源天線系統(tǒng)為一長方體,將該有源天線系統(tǒng)沿著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從上向下作剖面圖,假設前面為天線,后面為射頻拉遠單元,將射頻拉遠單元向下翻轉180度即可得到如圖2所示的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剖視圖。射頻拉遠單元201具體可以包括散熱器203、印制電路板204(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屏蔽蓋205和濾波器206。天線202具體可以包括饋電網絡 209、反射板210、天線陣子211、天線罩212和轉接圍框207。其中,濾波器206與內部連接單元208的一端相連接,饋電網絡209與內部連接單元208 的另一端相連接,天線罩212覆蓋在饋電網絡209、反射板210、天線陣子211三者的表面, 散熱器203和天線罩212都連接在轉接圍框207上,轉接圍框207用于實現(xiàn)天線202與射頻拉遠單元201之間的可拆卸連接。其中,屏蔽蓋205和濾波器206可以是固定連接,濾波器 206可以固定在屏蔽蓋205上,天線陣子211可以與饋電網絡209、反射板210相連接,屏蔽蓋205可以覆蓋在印制電路板204上,起到屏蔽信號和保護印制電路板204的作用。散熱器203、天線罩212和轉接圍框207可以共同構成本實施例提供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的外圍面, 使該有源天線系統(tǒng)為天線和RRU集成一體化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中給出了 2個內部連接單元,此處只是舉例而已,當然內部連接單元的個數(shù)由具體的應用場景決定,此處不再贅述。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轉接圍框207屬于天線202的一部分,轉接圍框207與天線202 中的天線罩212相連接,并且轉接圍框207與射頻拉遠單元201中的散熱器203相連接,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天線202和射頻拉遠單元201的可拆卸連接通過轉接圍框207實現(xiàn),當天線202與射頻拉遠單元201之間需要拆卸時,將散熱器203從轉接圍框207上拆卸下來,即可將天線202與射頻拉遠單元201相分開,當天線202與射頻拉遠單元201之間需要組合時,將散熱器203連接在轉接圍框207上,就能夠將天線202與射頻拉遠單元201之間組合在一起,實現(xiàn)一體化集成。在實際應用中,另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是,相比于前一實現(xiàn)方式,不需要轉接圍框, 如圖3所示,有源天線系統(tǒng)為一長方體,將該有源天線系統(tǒng)沿著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從上向下作剖面圖,假設前面為天線,后面為射頻拉遠單元,將射頻拉遠單元向下翻轉180度即可得到如圖3所示的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剖視圖,射頻拉遠單元301具體可以包括散熱器303、印制電路板304、屏蔽蓋305和濾波器306。天線302具體可以包括 饋電網絡309、反射板310、天線陣子311和天線罩312。其中,濾波器306與內部連接單元308的一端相連接,饋電網絡309與內部連接單元308 的另一端相連接,天線罩312覆蓋在饋電網絡309、反射板310和天線陣子311三者的表面, 天線罩312與散熱器303為可拆卸連接,以實現(xiàn)天線302與射頻拉遠單元301之間的可拆卸連接。其中,屏蔽蓋305和濾波器306可以是固定連接,濾波器306固定在屏蔽蓋305上, 天線陣子311可以與饋電網絡309、反射板310相連接,屏蔽蓋305可以覆蓋在印制電路板 304上,起到屏蔽信號和保護印制電路板304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天線罩312與散熱器303相連接并且能夠拆卸,天線302與射頻拉遠單元301之間需要拆卸時, 將散熱器303與天線罩312拆卸開,即可將天線302與射頻拉遠單元301相分開,當天線 302與射頻拉遠單元301之間需要組合時,將散熱器303與天線罩312連接在一起,就能夠將天線302與射頻拉遠單元301之間組合在一起,實現(xiàn)一體化集成。也就是說,散熱器303 和天線罩312可以共同構成本實施例提供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的外圍面,使該有源天線系統(tǒng)為天線和RRU集成一體化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中給出了 2個內部連接單元,此處只是舉例而已,當然內部連接單元的個數(shù)由具體的應用場景決定,此處不再贅述。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有源天線系統(tǒng)的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通過內部連接單元進行信號傳輸,實現(xiàn)了天線和RRU的集成,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便于快速裝連,能夠滿足對天線和RRU各自單獨的認證,符合相關的認證標準。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基站,包括上述任意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所包括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具體可以包括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之間通過內部連接單元相連接, 內部連接單元用于實現(xiàn)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為密封連接。在實際應用中基站所包括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具體可以如圖2和圖3所示,此處不再贅述。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通信系統(tǒng),包括上述基站,該基站包括上述任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所包括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具體可以包括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之間通過內部連接單元相連接,內部連接單元用于實現(xiàn)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天線與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為密封連接。在實際應用中基站所包括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具體可以如圖2和圖3所示,此處不再贅述。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和通信系統(tǒng)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線、射頻拉遠單元RRU和內部連接單元,其中,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之間通過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相連接,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用于實現(xiàn)所述天線和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 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 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為密封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頻拉遠單元包括散熱器、印制電路板PCB、屏蔽蓋和濾波器; 所述天線包括饋電網絡、反射板、天線陣子、天線罩和轉接圍框; 所述濾波器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饋電網絡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另一端相連接,所述天線罩覆蓋在所述饋電網絡、所述反射板和所述天線陣子三者的表面, 所述散熱器和所述天線罩都連接在所述轉接圍框上,所述轉接圍框用于實現(xiàn)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可拆卸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頻拉遠單元包括散熱器、印制電路板PCB、屏蔽蓋和濾波器; 所述天線包括饋電網絡、反射板、天線陣子和天線罩;所述濾波器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一端相連接,所述饋電網絡與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的另一端相連接,所述天線罩與所述散熱器為可拆卸連接,以實現(xiàn)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可拆卸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通過膠條、涂膠中的至少一個實現(xiàn)密封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部連接單元包括連接器、線纜、跳線中的至少一個。
6.一種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jù)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
7.一種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有源天線系統(tǒng)、基站和通信系統(tǒng),能夠使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集成為一體,同時又便于快速裝連,也不影響天線和射頻拉遠單元各自單獨的認證。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有源天線系統(tǒng)包括天線、射頻拉遠單元RRU和內部連接單元,其中,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內部之間通過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相連接,所述內部連接單元用于實現(xiàn)所述天線和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的信號傳輸;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之間為可拆卸連接;所述天線與所述射頻拉遠單元的接合界面為密封連接。
文檔編號H04W88/08GK102395226SQ20111034235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孫偉華, 尚志偉, 楊波, 王希山, 王彬, 龔堅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