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適應調制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訊領域,尤其涉及自適應調制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移動通信頻譜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未來的移動通信必須采用頻諳利用率高的抗衰落技術來提高系統(tǒng)的性能,從而支持高速率數據和多媒體業(yè)務的傳輸。
自適應編碼調制(Adaptive Code and Modulation, ACM)可才艮據信道衰落程度實時調整傳輸參數,它的基本思想是在不犧牲系統(tǒng)傳輸性能如誤碼率為代價的前提下,根據信道通信質量,通過單獨改變發(fā)送功率、波特率、編碼結構、碼率、調制方式,或者是綜合改變上述的各種參數,在有利的信道條件下,獲得較大的吞吐量,在信道質量下降時,相應地降低傳輸速率,最終達到提高頻語效率、增加系統(tǒng)吞吐量及減輕信道衰落起伏的目的。
自適應編碼調制的基本過程為接收端利用信道估計器得到信道的狀態(tài)信息,并通過反饋信道將該狀態(tài)信息傳遞給發(fā)送端;發(fā)送端根據反饋的狀態(tài)信息進行自身的調整,如改變調制方式、碼率、編碼結構等參數,并將調整后的結果告知接收端,以便接收端能正確的解調譯碼,從而獲得較低的誤碼率。
在實現本發(fā)明的過程中,發(fā)明人發(fā)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
現有技術中的自適應編碼調制一般是針對非對稱業(yè)務的,如WIMAX( World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HSDPA (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ess,高速下行分組接入)等非對稱業(yè)務,非對稱業(yè)務的特點是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業(yè)務不對稱,因此,其上下行鏈路的通信帶寬、編碼調制方式等也可以是不同的。假設有兩個站點進行通信,那么基于非對稱業(yè)務的自適應編碼調制,通常是單向業(yè)務的編碼調制模式發(fā)生了改變,即使兩個方向業(yè)務的編碼調制模式都發(fā)生了改變,其改變也是異步進行的。
對于對稱業(yè)務來講,其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業(yè)務是對稱的,上下行鏈路的帶寬也是相同的,可以看出,它和非對稱業(yè)務有^f艮大的差別,因而現有技術中對非對稱業(yè)務進行的自適應編碼調制則不適用于對稱業(yè)務,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實現對稱業(yè)務的自適應編碼調制。
發(fā)明內容
鑒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自適應調制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可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
為了達到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自適應調制方法,包括第二站點獲取來自第 一 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 一 站點的期望調制模
式;
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
第 一 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
式;
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相應的,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站點,包括
請求發(fā)送模塊,用于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
信息接收處理模塊,用于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第一切換模塊,用于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站點,包括
請求接收處理模塊,用于接收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
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
第二切換模塊,用于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所述第一站點的期
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
信息發(fā)送模塊,用于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當前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信息。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通信系統(tǒng),包括
第一站點,用于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才莫式請求,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f莫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i式;
第二站點,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才莫式,以及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當前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信息。
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在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統(tǒng)一的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的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統(tǒng)的第 一實施例的組成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站點的實施例的組成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站點的實施例的組成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統(tǒng)的第二實施例的組成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在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統(tǒng)一的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假設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之間建立通信連接,在建立通信連接之后,兩站點會自動采用默認的編碼調制模式。然而,兩站點之間的通信質量可能會受到天氣,溫度等因素的干擾。在天氣情況較好的情況下,需要
通過自適應調制,如采用較高的調制模式等,從而提高系統(tǒng)的傳輸效率;在天氣情況惡化的情況下,信號質量會變差甚至導致通信中斷,此時需要通過自適應調制,如采用較低的調制模式等,從而提高信道的抗干擾能力,增強通信質量。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實施例忽略編碼的因素,僅說明調制模式的變化。
參見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的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IOI、第一站點根據檢測信道通信質量的狀況,生成第一站點的信道通信質量測量值;此處,第一站點根據信道通信質量狀況,對信道通信質量進行均方誤差或/和比特誤碼率等的評估,可產生信道估計的均方誤差或/和比特誤碼率等的測量值。
步驟102、第一站點判斷所述測量值是否超出了所述第一站點預先設置的信道通信質量閾值;此處,所述信道通信質量閾值可包括上門限值及下門限值,所述上門限值和下門限值可用信道估計的均方誤差或/和比特誤碼率等來表示。當所述測量值超出了設置的閾值時,為了減少誤碼率,需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使其進行自適應調制以滿足通信的需要。
步驟103、若所述測量值超出了設置的閾值,則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t式請求。此處,若所述測量值在設置的閾值之內,則不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具體為通知第二站點進行調制模式切換的請求,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
9送調制模式請求的同時,會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第一站點還沒有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才莫式的信息時,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第一站點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第 一站點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才莫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為止。
需要說明的是,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
求,不是每次都必須執(zhí)行步驟101~103,例如,在第一站點和第二站點進行模式調制的過程中,當第 一站點荻取到的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自身期望的調制模式時,第一站點會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
調制模式請求;除此之外,當第一站點獲取到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請求中的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自身期望的調制模式時,第一站點也會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因此,步驟101 103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不是必需的,是可選的。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所有實施例中,反復的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可以是周期性的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
步驟104、第二站點獲取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f莫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此處,第二站點接收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
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第一站點通過檢測信道質量變化,從而生成的適合第一站點通信的調制模式,此
處,所述調制模式可為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鍵控)、16QAM (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調制)、64QAM及128QAM等調制模式,在相同的頻帶下,QPSK、 16QAM、 64QAM及128QAM提供的通信帶寬依次提高,抗干擾能力依次下降。
步驟105、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此處,所述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主要包括將獲取到的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分別與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高于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迷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此步驟中,第一站點可作為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另一站點,第二站點可作為第二判定準則中的本站點,根據所述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t式不等于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則將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射模式,由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可以逐級切換,也可以跨級切換,此處,對調制模式做一個抽象,假設第一站點及第二站點都支持調
制模式的集合為S,集合S中包含若干種調制模式,定義為K、 L、 M、 N等,從K到N提供的通信帶寬依次提高,抗干擾能力依次下降,稱K為低調制模式,N為高調制模式,可表示為K<L<M<N,逐級切換可由K切換到L或L切換到M等,跨級切換可由K直接切換到M或K切換到N等。
步驟106、第一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可為第二站點經切換之后的調制4莫式,也可為第二站點沒有經過切換的調制才莫式。所述調制模式信息是第一站點在與第二站點進行通信的過程中,通過信息的交互從第二站點獲取到的信息,在第一站點獲取了所述調制模式信息后,能快速的感知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因為所述調制模式信息的信號幀頭是采用固定的非敏感調制模式,如QPSK,以便在通信質量好或差的情況下,都可以正確進行信號解調,幀頭中還攜帶本幀的調制信息,此處,所述本幀的調制信息即為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步驟107、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t莫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此處,所述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主要包括將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分別與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所述另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高于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所述另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另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此步驟中,第二站點可作為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另一站點,第一站點可作為第一判定準則中的本站點,沖艮據所述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則將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由所述第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可以逐級切換,也可以跨級切換。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在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統(tǒng)一的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
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下面對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進行詳細闡述。第一站點檢測信道通信質量的變化,當通信質量變好或通信質量劣化達到了需要進行調制模式切換的程度時,第 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發(fā)送此請求的目的是希望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的同時,會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第一站點還沒有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時,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所述第一站點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第一站點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 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為止。
第二站點接收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后,第二站點會進行一次比較及相應處理,以及一次判斷及相應的處理。
比較及相應的處理為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第二站點將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分別與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高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t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才莫式,并向網管上報切
12換事件。進行所述比較及相應處理,可將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兩站點中較低的期望調制模式即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
判斷及相應的處理為第二站點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
式是否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若判斷結果為是,第二站點不用向第一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若判斷結果為否,則第二站點向第一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
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在第二站點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時,同時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
的時間內,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二站點則重新向第一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若連續(xù)發(fā)送三次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可向網管上報告警。此處,進行所述判斷及相應的處理的原因是,由于無線通信環(huán)境的多樣性,不能保證第一站點和第二站點檢測到信號質量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兩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可以不一致的,當兩站點的調制模式不一致時,兩站點需要通信協商即向對方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自身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兩站點中的最低期望調制模式,這樣可保證處于惡劣環(huán)境下的站點能夠正常的進行通信。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比較及相應處理與判斷及相應的處理是兩個獨立的過程,比較和判斷的目的各不相同,比較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二站點是否能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判斷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二站點是否需要向第一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因此,兩個過程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也沒有特定的先后順序。
對于第 一站點來說,它可以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此處,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才莫式可以是第二站點經切換后
的調制模式,也可是第二站點沒有經過切換的調制模式;需要說明的是,第一
站點和第二站點在通信的過程中,通信數據中攜帶有發(fā)送方的當前調制模式信息,因此,兩站點在信息交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獲取到攜帶有對方當前調制模式的信息。本實施例中,第二站點是否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或者是否向第一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并不影響第二站點與第一站點發(fā)生信息交互,也不影響第一站點對調制模式信息的獲取。另外,此處的調制模式信息與之前提到的調制模式請求要加以區(qū)分,調制模式請求是在一定的條件下, 一方主動向另一方發(fā)起的一個控制信息,調制模式請求中攜帶的是發(fā)送方的期望調制模式;而
調制模式信息則是在兩站點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不斷向對方發(fā)送和不斷從對方那接收的信息,調制模式信息中攜帶的^Jl送方的當前調制模式。
接著,在第 一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后,也會進行一次比較及相應處理,以及一次判斷及相應的處理。
比較及相應的處理為沖艮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第一站點將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分別與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第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高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并向網管上報切換事件。需要說明的是,進行所述比較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當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發(fā)生變化時,通過比較可獲知第二站點是否已切換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二、當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隨通信信道質量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時,當前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可能不是之前向第二站點發(fā)送的那個調制模式請求中的期望調制模式了,因此,即使第二站點已切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再進行此次比較還是有必要的。
判斷及相應的處理為第 一站點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是否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若判斷結果為是,第一站點不用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若判斷結果為否,則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
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t式為止。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時,同時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 一站點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若連續(xù)發(fā)送三次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可向網管上報告警。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比較及相應處理與判斷及相應的處理也是兩個獨立的過程,比較和判斷的目的各不相同,比較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一站點是否能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判斷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一站點是否需要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因此,兩個過程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也沒有特定的先后順序。
上述實施例描述的是第 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從而進行兩站點之間信息交互的情況,同樣,第二站點也可以向第一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從而進行兩站點之間信息交互,其方法同第一站點,此處,就不再贅述。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在第 一站點與第二站點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兩站點中最低的期望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下面對第一站點的自適應調制方法進行簡單的概括。
當第一站點檢測到信道通信質量的變化,且變化達到了需要進行調制模式切換的程度時,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的同時,會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第一站點還沒有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時,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第一站點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第一站點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為止。
當第 一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后,將進行一次比較及相應處理,以及一次判斷及相應的處理。
比較及相應的處理為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第一站點將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分別與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高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并向網管上報切換事件。
判斷及相應的處理為第一站點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
15式是否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若判斷結果為是,第一站點不用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若判斷結果為否,則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6,調制模式請求時,同時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
的時間內,獲^J'J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才莫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f莫式,第 一站點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才莫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若連續(xù)發(fā)送三次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可向網管上報告警。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比較及相應處理與判斷及相應的處理是兩個獨立的過程,比較和判斷的目的各不相同,比較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一站點是否能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判斷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一站點是否需要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因此,兩個過程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也沒有特定的先后順序。
當第 一站點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后,第一站點會進行一次比較及相應處理,以及一次判斷及相應的處理。
比較及相應的處理為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第一站點將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分別與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高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并向網管上報切換事件。
判斷及相應的處理為第一站點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否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若判斷結果為是,第一站點不用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若判斷結果為否,則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時,同時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 一站點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若連續(xù)發(fā)送三次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可向網管上報告警。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比較及相應處理與判斷及相應的處理是兩個獨立的過程,比較和判斷的目的各不相同比較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一站點是否能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判斷的目的是想獲知第一站點是否需要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因此,兩次判斷及相應處理過程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也沒有特定的先后順序。
可以看出,第一站點進行自適應調制的實質,是第一站點根據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和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不斷進行自身調制的過程。
同理,第二站點的自適應調制的實質,是第二站點才艮據獲取到的第一站點
的調制模式信息和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不斷進行自身調制的過程,其自適應調制的方法同第一站點,此處,就不再贅述。
參見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統(tǒng)的第一實施例的組成示意圖,如
圖所示,所述通信系統(tǒng)包括第 一站點21及第二站點22。
第一站點21,用于向第二站點22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才莫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接收來自第二站點22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調制模式信中的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21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21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才莫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主要包括將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分別與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所述另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高于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所述另 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才莫式,且所述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另一站點的當前調制^t式。此處,第二站點22可作為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另一站點,第一站點21可作為第一判定準則中的本站點,根據所述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21的當前調制模式,則將所述第一站點21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由所述第一站點21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可以逐級切換,也可以跨級切換,此處,對調制模式做一個抽象,假設第一站點21及第二站點22都支持調制模式的集合為S,集合S中包含若干種調制模式,定義為K、 L、 M、 N等,從K到N提供的通信帶寬依次提高,抗干擾能力依次下降,稱K為低調制模式,N為高調制模式,可表示為K〈L〈]VKN,逐級切換可由K切換到L或L切換到M等,跨級切換可由K直接切換到M或K切換到N等。
第二站點22,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第一站點21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22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站點22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以及向第一站點21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22當前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信息。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主要包括將獲取到的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分別與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和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比較,當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高于本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當所述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本站點的期望調制^f莫式,且所述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本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另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此處,第一站點21可作為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另一站點,第二站點22可作為第二判定準則中的本站點,才艮據所述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二站點22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則將所述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由所述第二站點22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21的期望調制模式,可以逐級切換,也可以3爭級切換。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統(tǒng),在第一站點21與第二站點22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統(tǒng)一的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一站點21與第二站點22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莫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參見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站點的組成示意圖,如圖所示,所述第一站點包括
請求發(fā)送模塊31,用于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此處,第一站點檢測信道通信質量的變化,當通信質量變好或通信質量劣化達到了需要進行調制模式切換的程度時,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具體為通知第二站點進行調制模式切換的請求。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站點向第二站
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的同時,會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第一站點還沒有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時,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第一站點自身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第 一站點收到第二站點將該第二站點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的信息為止。
信息接收處理模塊32,用于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此處,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可為第二站點經過切換之后的調制模式,也可為第二站點沒有經過切換的調制模式。在第一站點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后,能快速的感知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因為所述調制模式信息的信號幀頭是采用固定的非敏感調制模式,如QPSK,以便在通信質量好或差的情況下,都可以正確進行信號解調,幀頭中還攜帶本幀的調制信息,此處,所述本幀的調制信息即為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第一切換模塊33,用于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此處,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高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才莫式等于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
第一判斷模塊34,用于判斷所述信息接收處理模塊32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是否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此處,若所述第一判斷模塊34的判斷結果為是,說明第二站點已切換到第一站點期望的調制模式。
第一處理模塊35,用于當所述第一判斷模塊34的判斷結果為否時,則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需要說明的是,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時,會同時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一站點則重新向第二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若連續(xù)發(fā)送三次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可向網管上報告警。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站點除上述的實施例之外,所述第一站點還用于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則將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以及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當前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信息。
參見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站點的組成示意圖,如圖所示,所述第二站點包括
請求接收處理模塊41,用于接收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第一站點通過檢測信道質量變化,從而生成的適合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進行通信的調制模式,此處,所述調制模式可為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鍵控)、16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調制)、64QAM及128QAM等調制模式,在相同的頻帶下,QPSK、 16QAM、 64QAM及128QAM提供的通信帶寬依次提高,抗干擾能力依次下降
第二切換模塊42,用于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t式;此處,當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高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或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不進行調制模式的切換。
信息發(fā)送模塊43,用于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當前調制模式的調
20制模式信息。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可為第二站點經切換之后的調制模式,也可為第二站點沒有經過切換的調制模式。
第二判斷模塊44,用于判斷所述請求接收處理模塊41獲取到的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否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
第二處理模塊45,用于當所述第二判斷模塊44的判斷結果為否時,則向第一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此處,在第二站點向第 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時,同時啟動定時器,若在設定的時間內,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二站點則重新向第一站點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若連續(xù)發(fā)送三次所述調制模式請求,可向網管上報告警。此處,若所述第二判斷模塊44的判斷結果為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則不用向第一站點反復的發(fā)送調制模式請求。此處,由于無線通信環(huán)境的多樣性,不能保證第一站點和第二站點檢測到信號質量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兩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可以不一致的,當兩站點的調制模式不一致時,兩站點需要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到兩站點中的最低期望調制模式,這樣可保證處于惡劣環(huán)境下的站點能夠正常的進行通信。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站點除上述的實施例之外,所述第二站點還用于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接收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f艮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將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參見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統(tǒng)的第二實施例的組成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通信系統(tǒng)包括第一站點及第二站點,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站點中各模塊的功能及各模塊之間的關系_清參考本發(fā)明第 一站點的實施例中的描述,本實施例中的第二站點中各模塊及各模塊之間的關系請參考本發(fā)明第二站點的實施例中的描述。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可應用于微波通信、2G無線網絡、3G無線網絡及WIMAX (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21等無線通信業(yè)務中。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自適應調制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在第一站點與第 二站點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 制模式切換到兩站點中的最低期望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 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 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 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 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
2權利要求
1、一種自適應調制方法,包括第二站點獲取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一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據預先設 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 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步驟包括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 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二站點的當 前調制模式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 制模式。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 站點獲取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步驟之 后還包括第二站點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否等于第二站點的 期望調制模式;若判斷結果為否,則第二站點向第一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的期 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等于第二 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為止。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的步驟包括根據預先設置的第 一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不等于第一站點的當 前調制模式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沖莫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 制模式。
5、 根據權利要求l或4所述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 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的步驟之 后還包括第 一站點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是否等于第 一站點的 期望調制模式;若判斷結果為否,則第一站點向第二站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 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等于第一 站點的期望調制^f莫式為止。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自適應調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 第 一站點獲取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 一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 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二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二站點獲取來自第 一 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 一 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 換條件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 式。
7、 一種站點,包括請求發(fā)送模塊,用于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信息接收處理模塊,用于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第一切換模塊,用于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所述第二站點的當 前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 模式不等于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 述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站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站點還包括第 一判斷模塊,用于判斷所述信息接收處理模塊獲取到的所述第二站點的 當前調制模式是否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沖莫式;第一處理模塊,用于當所述第一判斷模塊的判斷結果為否時,則向第二站 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 第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沖莫式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沖莫式為止。
9、 一種站點,包括請求接收處理模塊,用于接收來自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 調制模式請求中的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二切換模塊,用于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低于或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且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 模式不等于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時,將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 述第 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信息發(fā)送模塊,用于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當前調制模式的調制 模式信息。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站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站點還包括 第二判斷模塊,用于判斷所述請求接收處理^t塊獲取到的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是否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第二處理模塊,用于當所述第二判斷模塊的判斷結果為否時,則向第一站 點反復的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直到獲取到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f莫式等于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f莫式為止。
11、 根據權利要求9或IO所述的站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站點還用于向第 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所述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請求;以及接收來自第 一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 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所述站點滿足所述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 換條件時,則將所述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
12、 一種通信系統(tǒng),包括第一站點,用于向第二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的調制模 式請求,接收來自第二站點的調制模式信息,并獲取所述調制模式信息中的第 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一判定準則,當第一站點滿足所述 第一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一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所述第 二站點的當前調制模式;第二站點,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第一站點的調制模式請求,并獲取所述調制 模式請求中的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根據預先設置的第二判定準則,當第 二站點滿足所述第二判定準則中的切換條件時,第二站點將自身的當前調制模 式切換為所述第一站點的期望調制模式,以及向第一站點發(fā)送攜帶有第二站點 當前調制模式的調制模式信息。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自適應調制的方法、站點及通信系統(tǒng),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在進行自適應調制的過程中,兩站點通過通信協商,分別將各自的當前調制模式切換為統(tǒng)一的調制模式。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實施例,可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使第一站點與第二站點具有相同的調制模式及業(yè)務速率,實現了在對稱業(yè)務模式下進行自適應調制的目的。
文檔編號H04L1/00GK101478366SQ20081021899
公開日2009年7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輝 宋, 宋曉斌, 陳耀明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