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低速率碼分多址系統(tǒng)中上行信道增強的上行信令傳輸方法

文檔序號:7564863閱讀:21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低速率碼分多址系統(tǒng)中上行信道增強的上行信令傳輸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碼分多址(簡稱CDMA)移動通信系統(tǒng),具體說來是低速率的時分雙工碼分多址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簡稱LCR-TDD),用于上行信道增強的上行信令的傳輸方法。
背景技術
第三代伙伴計劃(簡稱3GPP)是實施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技術標準化組織,其中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包括頻分雙工(FDD)和時分雙工(TDD)模式。3GPP自成立至今,分別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主要包括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以及時分雙工(TDD)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技術標準,簡稱Release 99;于2000年又公布了主要包括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時分雙工(TDD)以及1.28Mcps的時分雙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技術標準,簡稱Release 4;并且于2001年又公布了添加高速數(shù)據(jù)分組接入(HSDPA)于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時分雙工(TDD)以及1.28Mcps的時分雙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技術標準,簡稱Release 5。目前,3GPP正在實施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時分雙工(TDD)以及1.28Mcps的時分雙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上行鏈路增強的技術予研,并且預期將于2004年在對上述上行鏈路增強的技術予研的基礎之上正式研究上行鏈路增強的技術標準化工作,所產(chǎn)生的技術方案將包含于未來的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時分雙工(TDD)以及1.28Mcps的時分雙工(LCR-TDD)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技術標準,簡稱Release 6。
無論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以及時分雙工(TDD)的上行增強技術,還是1.28Mcps的時分雙工(LCR-TDD)的上行鏈路增強的技術,其目的都是通過對由上述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時分雙工(TDD)以及1.28Mcps的時分雙工(TDD)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所構成的無線網(wǎng)絡的上行傳輸資源實施有效管理和規(guī)劃來提高上述系統(tǒng)的上行鏈路的容量和上述系統(tǒng)的無線小區(qū)的覆蓋范圍,以便適合于對傳輸突發(fā)性較強的數(shù)據(jù)業(yè)務;此外,通過改善上行專用傳輸信道的性能,從而提高小區(qū)的覆蓋率和吞吐量,提高上行傳輸速率,減少上行鏈路延遲。
第三代伙伴計劃關于上行信道增強的討論首先是從3.84Mcps的頻分雙工(FDD)開始的,2003年6月,RAN 20次會議同意開始研究時分雙工(簡稱TDD)系統(tǒng)的上行信道增強。研究的主要項目包括基站(Node B)控制的調(diào)度、混合的請求重傳(簡稱HARQ)等,其中HARQ是將數(shù)據(jù)包的自動重傳和信道編碼結合起來進行數(shù)據(jù)傳輸?shù)囊环N方法。針對FDD模式,上行信道增強需要一些新的上行信令,它們是調(diào)度相關的、HARQ相關的或者是將來可能需要的。盡管關于TDD的上行信道增強剛剛開始討論,但是與FDD類似,為了支持Node B控制的調(diào)度和HARQ,新的上行信令同樣是需要的,它們是調(diào)度相關的、HARQ相關的或者是將來可能需要的。
關于基站(Node B)控制的調(diào)度方法,針對FDD模式,3GPP TR25.896V0.4.2包含了兩種主要的方法一種是基站(Node B)控制的速率調(diào)度方法(也即兩個閾值方案),另一種是基站(Node B)控制的速率和時間調(diào)度方法。對于TDD模式,它們也是可能的調(diào)度方案。
為了支持速率調(diào)度方法,兩個新的消息被引入一個是名為速率申請(Rate Request,簡稱RR)的上行信令,用于UE向Node B申請升降自己的速率閥值;另一個是名為速率應答(Rate Grant,簡稱RG)的下行信令,用于Node B告訴終端(UE)是否允許其升降自己的速率閥值。Node B控制的速率調(diào)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每個UE在傳輸信道的初始化過程中,基站控制器(RNC)分配給UE一個傳輸格式組合集合(TFCS),如表1,并通知UE及控制所述UE的基站(Node B),同時RNC還分別給出兩個閾值一個是UE閾值,另一個是Node B閾值。這個TFCS包含了多種傳輸速率。在通信過程中,UE可以自由的選擇不超過UE閾值的傳輸速率即TFC,若UE需要采用比UE閾值大的TFC,則UE通過RR上行信令向NodeB請求提高所述UE閾值。Node B根據(jù)當前的干擾等因素決定是否允許提高所述UE的閾值,如果允許,Node B通過RG下行信令告訴UE。注意在這個過程中UE閾值不可能超過Node B閾值。
表1給出包含三個Node B控制的傳輸信道(TrCh)的TFCS集合,這三個傳輸信道能都編碼復用在一起來構成一個編碼組合傳輸信道(簡稱CCTrCH)。所述CCTrCH可以有8種傳輸格式組合TFC。在TFCS集中,引入了一個RR/RG信令的有效性參數(shù)。假設UE的當前閥值為TFC5(即表中下標為5的TFC,總速率為128k),如果UE向Node B申請?zhí)岣咦约旱拈y值,即發(fā)送RR=1信令,Node B收到此信令后,根據(jù)當前小區(qū)的干擾等情況,發(fā)送RG是否允許UE升的命令,若UE收到RG=1,則UE的閥值由TFC5變到TFC3,而不是TFC4,因為TFC4所對應的RR/RG有效性的參數(shù)為0。關于RR/RG的取值方法,可以有三種方案,一種是Up(請求升)和DTX(不發(fā)送);第二種是Up,Down和Keep(或DTX不發(fā)送)。在這兩種方案中RR可以用1或2信息比特表示。由于無線信道的衰落或者是干擾的影響,RR/RG命令可能發(fā)生傳輸錯誤,進而導致UE的閥值與Node B保存的所述UE的閥值不一樣。為了解決此問題,文獻[R1-030709Robustfeedback scheme for closed loop rate control in E-DCH2003年8.25-29New York,USA)提出第三種RR/RG的傳輸方法,即并行信令的方式,將RG劃分為兩部分RG1用于傳送Node B是否允許所述UE升降速率閾值的信令,RG2用于傳輸某時刻Node B端的精確的速率(TFC)Rnb的部分比特,即將組成一個Node B端的精確速率Rnb的比特,擴展在多個傳輸時間間隔(簡稱TTI)中傳送。這樣可以減少每個TTI中下行信令的開銷。在每個TTI中,UE根據(jù)接收到RG1,更新它的速率閥值,并且將RG2部分保存,待收到L個TTI后,即UE收到完整的Node B端的精確速率值Rnb,則將Rnb與L個TTI之前的UE閥值進行比較,如果不等,UE根據(jù)Rnb及以前L個TTI收到的RG1信令,計算當前新的UE閥值。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nèi),同步Node B端與UE端的UE閥值。
表1.包含三個傳輸信道的TFCS集合


基站(Node B)控制的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方法,其主要思想是Node B根據(jù)UE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緩沖(data buffer)狀態(tài)和發(fā)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等信息,精確的控制UE發(fā)送時刻、發(fā)送數(shù)據(jù)速率速率,以及發(fā)送的時間間隔等控制信息。Node B能夠根據(jù)UE的power margin知道所述UE的最大發(fā)送功率。為支持這種方案,所需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數(shù)據(jù)緩沖狀態(tài)(4比特)和發(fā)送功率余量(4比特)。
針對FDD模式,圖1給出了一種傳輸上行信令數(shù)據(jù)緩沖和發(fā)送功率余量的一種方法,即使用額外的上行物理信道,稱作上行調(diào)度控制信道來發(fā)送上行調(diào)度所需的信息。這種方案需要占用額外的上行擴頻碼字,對于上行擴頻碼字受限的LCR-TDD系統(tǒng)而言,這不是好方案。
HARQ是上行信道增強中討論的另一個主要問題。為支持物理層的快速HARQ,所需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組指示(NDI,1比特)、HARQ邏輯信道編號(簡稱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等。其中新分組指示(NDI,1比特)用于UE通知Node B,所接收的分組是否為新的分組,Node B能夠根據(jù)該新分組指示決定是否要清空用于軟合并的緩沖區(qū),例如當NDI為1,表示所傳送的分組為新分組,Node B收到此信息后,清空相應的soft buffer。HARQ的傳輸采用N等停方式,即將HARQ信道劃分為N個邏輯信道,N的大小與時延有關。UE通過HARQ邏輯信道編號,通知Node B當前傳輸時間間隔(簡稱TTI)所采用的邏輯信道號。在HARQ協(xié)議中,為了能較快的適應信道變化,尤其是每個TTI可獲得的物理比特的變化,3GPP規(guī)范規(guī)定了多種速率匹配參數(shù),UE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乃俾势ヅ鋮?shù)。因此UE需要通過IR version告訴Node B它所采用的速率匹配參數(shù),Node B根據(jù)所述參數(shù)來進行解速率匹配。
綜上說述,在上行信道增強中,所需的上行信令主要包括與調(diào)度相關的速率請求RR,數(shù)據(jù)緩沖(4比特)和發(fā)送功率余量(4比特)、以及與HARQ相關的新分組指示(NDI,1個信息比特)、HARQ邏輯信道編號(HARQProcess Number3個信息比特),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個信息比特)等。
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方法,此處有必要簡要地描述工作于FDD模式的上行信令的傳輸方法,主要提出了下列四種可能的方案1)采用打孔方式在高速專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信道上傳輸,即打掉HS-DPCCH上的若干比特來傳輸可能的上行信令。
2)采用打孔方式在專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上傳輸,即打掉DPCCH上的若干比特來傳輸上行信令。
3)將上行信令當作數(shù)據(jù),即引入新的傳輸信道專門承載信令,利用傳輸格式組合指示(TFCI)將該新的傳輸信道與與其它傳輸信道一起復用在專用物理控制信道DPDCH上傳輸。
4)重新設計一個新而獨立的物理信道來承載上行信令,即需要使用一個單獨的擴頻碼字來傳輸上行信令。
對于LCR-TDD來說,目前還沒有有關傳輸增強的上行信令的方案。故有必要設計新的應用于LCR-TDD模式的上行新令傳輸方法。
根據(jù)3GPP TS25.221v5.5.0,圖2給出了低速率時分雙工碼分多址(LCR-TDD)系統(tǒng)中所規(guī)定的幀結構的示意圖,其中幀結構可分為三層無線幀、子幀和時隙,每個無線幀(10毫秒)又分為兩個子幀,每個子幀(5毫秒)可劃分為7個時隙。每個時隙又對應一個給定的數(shù)據(jù)格式,包括數(shù)據(jù)域、訓練序列(Midamble)域、同步偏移控制(SS)域、傳輸功率控制命令(TPC)、傳輸格式組合指示(TFCI)以及時隙保護域(GP)。同一個時隙中又通過采用不同的擴頻碼字來在碼域上分為多個物理信道,即系統(tǒng)使用時隙和擴頻碼字來在時域和碼域上區(qū)分不同的用戶。
其中同步偏移控制SS,也稱作上行同步控制信令,被網(wǎng)絡端用來對UE的傳輸時延進行控制,該符號僅在下行信道中有意義。在上行方向,SS符號沒有意義,當前的3GPP技術規(guī)范將其留待將來擴展和保持上、下行信道的對稱性。對于每個UE,SS可能在多個時隙中的多個物理信道中傳輸。對于每個分配的時隙,由高層信令單獨指示此時隙是否承載SS,一個時隙中,SS符號也可能在多個物理信道上被傳輸。對于每個時隙,高層通過變量NSS來單獨指定該時隙中有多少個物理信道承載SS。每個物理信道中的SS符號采用的擴頻碼字與該物理信道所承載的數(shù)據(jù)的擴頻碼字相同,根據(jù)所使用的不同的擴頻系數(shù)16,8,4,2,1,SS所占用的比特數(shù)LSSb分別是2,4,8,16,32。
3GPP規(guī)范規(guī)定在每個子幀內(nèi)SS至少要發(fā)送一次。也就是說在每個子幀中,最少有兩個保留的SS比特。假設用Nts表示每個子幀傳輸SS的時隙數(shù),那么在每個5毫秒的子幀內(nèi)可獲得的SS比特數(shù)與Nts,NSS和LSSb有關。當采用的擴頻碼系數(shù)為16時,下面給出幾種可獲得的保留SS比特的例子如果Nts=1,NSS=1并且LSSb=2,那么每個子幀可獲得2個保留的SS比特,每個TTI(10ms)可獲得4個保留的SS比特;如果Nts=2,NSS=2并且LSSb=2,那么每個子幀可獲得8個保留的SS比特,每個TTI(10ms)可獲得16個保留的SS比特;如果Nts=2,NSS=2并且LSSb=4,那么每個子幀可獲得16個保留的SS比特,每個TTI(10ms)可獲得32個保留的SS比特。
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方法,此處有必要簡要地描述工作于FDD模式的上行信令的傳輸方法,主要提出了下列四種可能的方案
1)采用打孔方式在HS-DPCCH信道上傳輸,即打掉HS-DPCCH上的若干比特來傳輸上行信令。這種方式對于LCR-TDD模式是不可能的,因為在LCR-TDD中沒有類似FDD模式的HS-DPCCH信道;2)采用打孔方式在DPCCH信道上傳輸,即打掉DPCCH上的若干比特來傳輸上行信令。這種方式對于LCR-TDD模式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LCR-TDD中同樣也沒有類似FDD模式的DPCCH信道;3)將上行信令當作數(shù)據(jù),即引入新的傳輸信道專門承載信令,利用某些傳輸組合方式(TFCI)與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一起復用在DPDCH上傳輸。這種方式對于LCR-TDD是可能的。但是它的缺陷是信令只有在解復用后才能獲得,即這種方式信令的傳輸時延較大;4)采用一個新的、獨立的物理信道來承載上行信令,即需要使用一個單獨的擴頻碼字來傳輸上行信令;這種方式對于LCR-TDD也是可能的,但在LCR-TDD中上行碼字是受限的,這種方式會增加上行的干擾(PAR),增加終端(UE)的發(fā)送功率余量和實現(xiàn)復雜度。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LCR-TDD系統(tǒng)中,用于上行信道增強的上行信令的傳輸方法。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上行同步偏移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驟a)在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N時,采用(N,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產(chǎn)生N個編碼后的比特;b)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
本發(fā)明充分利用了現(xiàn)有系統(tǒng)中的保留資源,來實現(xiàn)新的功能,實現(xiàn)簡單,具有較好的后向兼容性。本發(fā)明所提出的傳輸上行信令的各種方案,均能同時適用于5毫秒的TTI和10毫秒的TTI這兩種情況。本發(fā)明的方法不需要占用額外的上行擴頻碼字,能較好緩解LCR-TDD系統(tǒng)中上行擴頻碼字受限的問題。


圖1是上行調(diào)度信息控制信道的示意圖;圖2是LCR-TDD的幀結構;圖3A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示意地表示了傳送支持速率調(diào)度的1比特RR信令的方法;圖3B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示意地表示了傳送支持速率調(diào)度的2比特RR信令的方法;圖3C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示意地表示了傳送1比特的RR信令以及UE的速率(TFC)閥值的方法;圖4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示意地表示了傳送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圖5A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傳輸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方案A;圖5B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傳輸RR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方案B;圖6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示意地表示了傳送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所需的上行信息的方法;圖7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傳送1比特的RR信令及UE閥值的實例;圖8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傳送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實例;圖9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同時傳送上行調(diào)度信息RR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實例;圖10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傳送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所需的上行信息的實例;圖11是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傳送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的上行信令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實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LCR-TDD系統(tǒng)中,上行信道中的SS符號區(qū)域是保留未用的,因此本發(fā)明提出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上行信令的傳輸是基于傳輸時間間隔(簡稱TTI)的,在每個TTI中,每個UE所分配的時隙數(shù)、碼道數(shù)以及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可能所獲得的保留SS比特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本發(fā)明根據(jù)可利用的不同的保留SS比特,給出了傳輸不同的上行信令的多種實施方案。
3GPP對于LCR-TDD的上行信道增強的標準化工作正在進行中,關于TTI的長度目前還沒有確定,它可能是5毫秒也可能是10毫秒。下面本發(fā)明給出的各方案均能同時適應于這兩種情況。為了描述方便,本發(fā)明用P表示在每個TTI中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數(shù),用 表示第i個物理信道包含的SS比特數(shù)。N為P個信道所包含的總的SS比特數(shù),即一個TTI內(nèi)所包含的SS保留比特總數(shù),如公式(1)N=Σi=1Pmi---(1)]]>本發(fā)明重點介紹上行信令的傳輸方法,關于下行信令的傳輸方式有所簡略。
方案一利用保留的SS比特來傳輸支持速率調(diào)度的RR上行信令。
關于RR信令的取值方式,有三種可能方案,本發(fā)明提出相應的三種利用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來傳輸RR的方案。
(子方案A)當RR僅需1個信息比特表示時,即RR的取值是1(申請升)和DTX(不發(fā)送)或者是1/0/DTX(1升,0降,DTX不發(fā)送)。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1個信息比特的RR方案為參照圖3A,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N時,所述圖3101步,對1比特的RR信息采用(N,1)重復碼進行編碼,產(chǎn)生N個編碼后的比特;所述圖3102步,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
(子方案B)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2個信息比特的RR(00,11,01)的方案為
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為2時,用這2個保留的SS比特直接承載RR;當可獲得的保留比特N大于2時,采用重復編碼的方式傳輸RR,以提高RR信令的可靠性。
參照圖3B,所述圖的3201步,判斷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是否大于2,若否,則所述圖的3202步,將所述2比特的RR信令直接放置于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區(qū)域進行傳輸;若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2,則所述圖的3203步,采用(N/2,1)重復碼對2比特的RR進行編碼,生成N比特的編碼后RR信息;所述圖3204步,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
(子方案C)利用SS傳輸1比特的RR及精確的UE閥值(TFC傳輸格式組合)當下行信令RG(RG1,RG2)采用打孔方式,例如通過打掉DPDCH中的若干比特來傳輸時,會對打孔信道所承載的業(yè)務的性能產(chǎn)生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下行所傳輸?shù)男帕钚畔⒈忍啬鼙M可能少。
因此,為了減少下行信令的負載,本發(fā)明提出在UE端將UE的閥值Ru的精確值告訴給Node B,由Node B根據(jù)收到的UE的閥值及以前的RG信令,來更新Node B端的UE閥值。傳送精確的UE閥值可能需要較多的比特,所以為了減少每個TTI中所承載的上行信令的比特數(shù),將UE閥值分布在多個TTI(例如L個)中進行傳輸。Node B在收到L個TTI,得到完整的UE閥值后,根據(jù)所述UE閥值及以前的L個RG信令,來更新Node B端的UE的閥值。從而能解決由于傳輸錯誤所造成的Node B端的UE閥值與UE端的實際閥值不一致的問題。
參照圖3C,每個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分割為兩部分NR和Ur,NR部分用于傳送編碼后的RR信令;Ur部分用于傳送編碼后的UE閥值的部分比特。
所述圖的3301步,對1比特的RR信息采用(Nr,1)重復碼進行編碼,產(chǎn)生Nr個編碼后的比特;所述圖3302步,將編碼后的Nr個比特,依次放置在一個TTI中P個物理信道的NR1,NR2,...,NRP部分進行傳輸,其中Σi=1PNRi=Nr.]]>所述圖的3303步,將t比特的UE閥值采用 重復碼或者是(T,t)的分組碼進行編碼,生成T比特數(shù)據(jù);其中 表示對L*m/t的結果向上取整,例如當L=5,m=3,t=4,則 所述圖的3304步,在編碼后的T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T-L*m個比特,得到L*m個比特的編碼后的Ur;所述圖的3305步,將所述的L*m個比特的編碼后的Ur數(shù)據(jù),分割放置于L個TTI中的P個物理信道的Ur1,1,Ur1,2,...,UrL,P部分傳輸,其中Σi=1LΣj=1PUri,j=L×m.]]>注意當T=L*m時,步驟3304可以省略。
方案二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
在每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可以用這些比特來傳送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例如新分組指示(NDI,1個信息比特),HARQ邏輯信道編號(HARQ Process id3個信息比特,簡稱PID),速率匹配版本指示(IR version3個信息比特),總共7個信息比特。
參照圖4,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所述圖的401步,采用 重復碼或(M,7)分組碼對所述與HARQ有關的7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比特;所述圖的402步,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所述圖的403步,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注意當M=N時,步驟402可以省略。
方案三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支持速率調(diào)度的RR信令和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
在每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可以用這些比特來傳送RR信令(1比特)和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7比特)。RR信令和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性能要求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本發(fā)明針對這兩種情況給出兩種同時傳輸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方案方案A,當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性能要求相同時,可以對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一起進行編碼。參照圖5A,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所述圖的5101步,采用 重復碼或者是(M,8)分組碼,對所述8個信息比特一起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所述圖的5102步,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RR和HARQ比特;所述圖的5103步,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RR和HARQ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注意當M=N時,步驟502可以省略。
方案B,當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性能要求不同時,我們需要對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分別進行編碼。將N個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分為NR個比特和NH個比特,其中NR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RR信令,NH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與HARQ有關的信令。參照圖5B,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所述圖的5201步,采用(NR,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進行編碼,產(chǎn)生NR個編碼后的比特;所述圖的5202,采用 重復碼或者是(M,7)分組碼,對所述7個與HARQ有關的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所述圖的5203步,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H個比特,得到NH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所述圖的5204步,將所述NR個編碼后的RR比特和NH個HARQ比特,串接形成N個比特,依次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注意當M=NH時,步驟5203可以省略。
方案四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UE的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
在每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可以用這些比特來傳送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Power margin和data buffer,總共8個信息比特。具體編碼及傳輸方式為
參照圖6,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所述圖的601步,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8)分組碼,對所述8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所述圖的602步,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Power margin和data buffer比特;所述圖的603步,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注意當M=N時,步驟602可以省略。
方案五利用保留的SS比特同時傳輸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和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UE的發(fā)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數(shù)據(jù)緩沖data buffer。共15個信息比特。
上行調(diào)度信令和HARQ有關的信令的性能要求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本發(fā)明針對這兩種情況給出兩種同時傳輸上行調(diào)度信令(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方案方案A,當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性能要求相同時,我們可以對他們一起進行編碼。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15比特時第1步,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15)分組碼,對所述15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第2步,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Power margin和data buffer比特;第3步,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注意當M=N時,第2步可以省略。
方案B,當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性能要求不同時,我們需要對它們分別進行編碼。將N個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分為NS個比特和NH個比特,其中NS個比特用于承載編碼后的與調(diào)度有關的信令,NH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與HARQ有關的信令。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第1步,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1,8)分組碼,對所述8個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1個編碼后的比特;
第2步,在編碼后的M1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1-NS個比特,得到NS個編碼后的Power margin和data buffer比特;第3步,采用 重復碼或者是(M2,15)分組碼,對所述7個與HARQ相關的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2個編碼后的比特;第4步,在編碼后的M2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2-NH個比特,得到NH個編碼后的與HARQ相關的比特;第5步,將所述NS個比特和NH個比特串接后形成N個編碼后的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注意當M1=NS時,7202步可以省略,當M2=NH時,第4步可以省略。
結合實施例,下面將對本發(fā)明所提出的五種方案進行更詳細的說明。本發(fā)明重點介紹上行信令的傳輸方法,關于下行信令的傳輸方式、Node B等的有關動作有所省略。
方案一的子方案A的實施例例1(N=2)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當所分配的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數(shù)P=1,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為16,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2比特,即N=2。對于此UE,發(fā)送1比特的RR信息的方法為采用(2,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若UE想升高自己的UE閥值,則置RR=1,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11;若UE覺得可以降低自己的UE閥值,則置RR=0,相應的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00;將編碼后的2比特RR信息,放置在所述上行物理信道中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傳送。Node B收到UE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后,解出相應的RR命令,根據(jù)RR命令及當前小區(qū)的干擾等情況,決定是否允許UE調(diào)整速率閥值,并通過RG信令告訴UE;UE根據(jù)收到的RG調(diào)整自己的速率閥值。假設UE端的TFCS如表1,UE的當前閥值為TFC5。若UE收到RG=1,則UE的閥值由TFC5變到TFC3。
在后續(xù)的有關RR的傳輸方法的實施例中,UE據(jù)RG調(diào)整UE閥值的動作和Node B根據(jù)接收的RR產(chǎn)生RG的動作都是類似的。所以在下面的敘述中有所省略。
例2(N=8)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當所分配的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數(shù)P=2,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為8,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數(shù)為2*4=8比特,即N=8。對于此UE,發(fā)送1比特的RR信息的方法為采用(8,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若UE想升高自己的UE閥值,則RR=1,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11111111;若UE覺得可以降低自己的UE閥值,則RR=0,相應的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00000000;若UE想要保持自己的速率閥值,則UE不發(fā)送RR信息,即RR=DTX。將編碼后的8比特RR信息,放置在所述上行物理信道中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傳送。
方案一的子方案B的實施例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當所分配的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數(shù)P=2,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為16,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4比特,即N=4。對于此UE,發(fā)送2比特的RR信息的方法為采用(4,1)重復碼,對2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若UE想升高自己的UE閥值,則RR=11,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1111;若UE覺得可以降低自己的UE閥值,則RR=00,相應的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0000;若UE要保持自己的UE閥值,則RR=01,相應的編碼后的比特信息為0101;將編碼后的4比特RR信息,放置在所述上行物理信道中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傳送。
方案一的子方案C的實施例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當所分配的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數(shù)P=2,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為16,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4比特,即N=4。假設精確的UE閥值用4比特表示,即t=4;令L=5,UE端的速率閥值Ur=TFC5,并且每個TTI中有2比特用于傳輸RR編碼后的信息,另外2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UE精確閥值的部分比特,即m=2。那么對于此UE,在t0時刻,發(fā)送1比特的RR信息和精確的UE閥值的具體步驟為1)所述圖的801步,采用(2,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產(chǎn)生2比特的編碼后的RR信息;2)所述圖的802步,將編碼后的2比特數(shù)據(jù),依次放置在第一個物理信道的NR1部分和第二個物理信道的NR2部分進行傳輸。所述的NR1和NR2均為1比特;3)所述圖的803步,將4比特的UE閥值采用 重復碼進行編碼,生成12比特數(shù)據(jù);若UE閥值=0101(TFC的下標),則編碼后的序列為010101010101;4)所述圖的804步,在編碼后的12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T-L*m=12-10=2個比特,得到10個比特的編碼后的Ur;如010101010101打孔后為0101010101;5)所述圖的805步,將所得到的10個比特的編碼后的Ur數(shù)據(jù),分別放置于5個TTI中的2個物理信道的Ur1,1,Ur1,2,...,UrL,P部分傳輸。
即每個TTI傳送2比特的Ur數(shù)據(jù),并且每個TTI的每個物理信道傳送1比特的Ur。
L個TTI之后,Node B將它在t0時刻(L個TTI之前)所保留的UE閥值TFC3與收到的完整的UE閥值TFC5進行比較,由于TFC3≠TFC5,所以Node B需根據(jù)收到的UE閥值和以前的5個RG命令(假設為1,DTX,DTX,DTX,0),來計算當前UE實際的閥值,計算過程如下 最后Node B將新得到的UE閥值TFC5作為UE的當前閥值,然后在此基礎上對所述UE的速率閥值進行控制。
方案二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實施例。
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假設所分配的時隙數(shù)為2個,每個時隙包含2個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即P=2*2=4,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均為4,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32比特,即N=32。那么參照圖8,用所述32比特來承載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具體步驟為1)所述圖的901步,采用 重復碼對所述與HARQ有關的7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35個編碼后比特;2)所述圖的902步,在編碼后的35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3個比特,得到32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3)所述圖的903步,將所述32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分別放置于4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方案三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支持速率調(diào)度的RR信令和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實施例。
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假設所分配的時隙數(shù)為2個,每個時隙又包含2個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即P=2*2=4,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均為4,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32比特,即N=32。當RR和與HARQ有關的信令的性能要求相同時,那么參照圖9,用所述32比特來承載RR信令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具體步驟為a)所述圖的1001步,采用 重復碼,對所述8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32個編碼后的比特;b)所述圖的1002步,將所述32個編碼后的RR和HARQ比特,分別放置于4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方案四利用保留的SS比特傳輸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UE的發(fā)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數(shù)據(jù)緩沖data buffer)的實施例。
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假設所分配的時隙數(shù)為3個,每個時隙包含2個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即P=3*2=6,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均為4,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48比特,即N=48。那么參照圖10,用所述32比特來承載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UE的發(fā)送功率余量(Power margin)和數(shù)據(jù)緩沖(data buffer)的具體步驟為a)所述圖的1101步,采用 重復碼,對所述8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48個編碼后的比特;b)所述圖的1102步,將所述48個編碼后的Power margin和databuffer比特,分別放置于6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方案五利用保留的SS比特同時傳輸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和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UE的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的實施例。
對于某UE而言,在1個TTI中,假設所分配的時隙數(shù)為4個,每個時隙包含2個能承載SS區(qū)域的上行物理信道,即P=4*2=8,且所采用的擴頻系數(shù)SF均為4,則在此TTI中所能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64比特,即N=64。那么參照圖11,用所述64比特來承載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和支持時間和速率調(diào)度機制的上行信令的具體步驟為a)所述圖的1201步,采用 重復碼,對所述15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75個編碼后的比特;b)所述圖的1202步,在編碼后的75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11個比特,得到64個編碼后比特;c)所述圖的1203步,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比特,分別放置于8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可以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上面所述的內(nèi)容只是示例性的,不能認為是對本發(fā)明所公布方法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上行同步偏移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驟a)在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N時,采用(N,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產(chǎn)生N個編碼后的比特;b)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R的取值為1/DTX,其中1表示UE申請升高它的UE閥值;DTX為UE不發(fā)送RR信息。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R的另一種取值可以為1/0/DTX,1表示UE申請升高它的UE閥值,0表示UE申請降低它的UE閥值;DTX為UE不發(fā)送RR信息。
5.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N時,采用(N/2,1)重復碼對2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產(chǎn)生N個編碼后的比特;b)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R的取值為11、00、10或01,其中11表示UE申請升高它的UE閥值;00表示UE申請降低它的UE閥值;10或01為UE申請保持它的UE閥值;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8.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驟a)每個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劃分為NR和Ur兩部分,NR部分用于傳送編碼后的RR信令比特,Ur部分用于傳送編碼后的UE閥值的部分比特;b)對1比特的RR信息采用(Nr,1)重復碼進行編碼,產(chǎn)生Nr個編碼后的RR比特;c)將所述的Nr個編碼后的RR比特,依次放置在一個TTI中P個物理信道的NR1,NR2,...,NRP部分進行傳輸,其中Σi=1PNRi=Nr.]]>d)將t比特的UE閥值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T,t)分組碼進行編碼,生成T比特數(shù)據(jù);e)在編碼后的T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T-L*m個比特,得到L*m個編碼后的Ur比特;f)將所述的L*m個比特的編碼后的Ur數(shù)據(jù),分割放置于L個TTI中的P個物理信道的Ur1,1,Ur1,2,...,UrL,P部分傳輸,其中Σi=1LΣj=1PUri,j=L×m.]]>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T=L*m時,步驟(e)可以省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11.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采用( 1)重復碼或(M,7)分組碼對所述與HARQ有關的7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產(chǎn)生M個編碼后的比特;b)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c)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傳輸?shù)呐c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包括新分組指示、HARQ邏輯信道編號、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M=N時,步驟(b)可以省略。
14.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8)分組碼,對所述8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b)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RR和HARQ比特;c)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RR和HARQ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所述的8個信息比特包括1比特的RR和與HARQ有關的7比特上行信令,與HARQ有關的7比特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組指示、HARQ邏輯信道編號、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M=N時,步驟(b)可以省略。
18.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將N個比特分為NR個比特和NH個比特,其中NR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RR信令,NH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與HARQ有關的信令;b)采用(NR,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進行編碼,產(chǎn)生NR個編碼后的比特;c)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7)分組碼,對所述7個與HARQ有關的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d)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H個比特,得到NH個編碼后的HARQ比特;e)將所述NR個編碼后的RR比特和NH個HARQ比特,串接形成N個比特,依次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采用不同的編碼方式分別進行編碼。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R和NH的取值與RR和與HARQ有關的上行信令的性能要求有關;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b)中所述的與HARQ有關的7比特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組指示、HARQ邏輯信道編號、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23.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M=NH時,步驟(d)可以省略。
24.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8比特時,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8)分組碼,對所述8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b)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編碼后的Power margin和data buffer比特;c)將所述N個編碼后的RR和HARQ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M=N時,步驟(b)可以省略。
26.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15比特時,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15)分組碼,對所述15個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個編碼后的比特;b)在編碼后的M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N個比特,得到N個比特的序列;c)將所述N比特的序列,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M=N時,步驟(b)可以省略。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與HARQ有關的7比特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組指示、HARQ邏輯信道編號、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30.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SS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包括步驟a)在一個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N大于等于15比特時,將N個比特分為NS個比特和NH個比特,其中NS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與調(diào)度有關的上行信令,NH個比特用于傳輸編碼后的與HARQ有關的信令;b)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1,8)分組碼,對所述8個發(fā)送功率余量和數(shù)據(jù)緩沖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1個編碼后的比特;c)在編碼后的M1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1-NS個比特,得到NS個編碼后的Power margin和data buffer比特;d)采用( 1)重復碼或者是(M2,15)分組碼,對所述7個與HARQ相關的信息比特進行編碼,得到M2個編碼后的比特;e)在編碼后的M2個比特數(shù)據(jù)的末尾,依次打掉M2-NH個比特,得到NH個編碼后的與HARQ相關的比特;f)將所述NS個比特和NH個比特串接后形成N個編碼后的比特,分別放置于P個上行物理信道的保留SS區(qū)域進行發(fā)送。
31.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NS和NH的取值與它們所傳送的信令的性能要求有關。
32.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的TTI的長度是5毫秒或10毫秒。
33.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M1-NS時,步驟(c)可以省略;當M2-NH時,步驟(e)可以省略。
34.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與HARQ有關的7比特上行信令主要包括新分組指示、HARQ邏輯信道編號、速率匹配版本指示。
全文摘要
一種在低速率時分雙工通信系統(tǒng)中,利用保留的上行同步偏移區(qū)域來傳送上行信道增強所需的上行信令的方法,包括步驟在一個傳輸時間間隔(TTI)中,當可獲得的SS保留比特為N時,采用(N,1)重復碼對1比特的RR信息進行編碼,產(chǎn)生N個編碼后的比特;將N個編碼后的比特依次放置在P個上行物理信道中的SS保留區(qū)域進行傳輸。本發(fā)明充分利用了現(xiàn)有系統(tǒng)中的保留資源,來實現(xiàn)新的功能,實現(xiàn)簡單,具有較好的后向兼容性。本發(fā)明所提出的傳輸上行信令的各種方案,均能同時適用于5毫秒的TTI和10毫秒的TTI這兩種情況。本發(fā)明的方法不需要占用額外的上行擴頻碼字,能較好緩解LCR-TDD系統(tǒng)中上行擴頻碼字受限的問題。
文檔編號H04L1/00GK1630379SQ200310123340
公開日2005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2月17日
發(fā)明者王春花, 王平, 樸成日, 李惠英, 金秉潤, 鄭擴勇, 金成訓, 李玄又 申請人:北京三星通信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