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源連接器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源連接器組件,特別涉及一種具有相互對接的兩個電源連接器,且該兩個電源連接器可分別安裝于一電路板上,以進行電力傳輸?shù)碾娫催B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如美國US6,319,075號專利所揭露,其由可相互對接的公端電源連接器和母端電源連接器組成。公端電源連接器包括公端絕緣本體及安裝于公端絕緣本體內(nèi)的公信號端子組;而母端電源連接器包括母端絕緣本體及安裝于母端絕緣本體內(nèi)的母信號端子組。當公端電源連接器與母端電源連接器相互對接時,公、母信號端子會相互接觸而形成電性連接。然而,現(xiàn)有電源連接器組件的信號端子在相互接觸時,往往因為插入角度偏斜不正,或是信號端子的正位度不良的關系,信號端子即會受到撞擊而導致潰縮或變形,使得信號傳輸時容易發(fā)生瞬斷的情形。因此,本發(fā)明人有感上述問題之可改善,乃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問題的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插接構造上具有優(yōu)化設計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可使得第一、第二信號端子的接觸能夠更加穩(wěn)妥可靠,在信號傳輸時也不會發(fā)生瞬斷的情形。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源連接器組件,包括一第一電源連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絕緣本體及一第一信號端子組,該第一絕緣本體設有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該第一信號端子組包括多個第一信號端子,該些第一信號端子設置于該些第一信號端子槽內(nèi),該每一第一信號端子具有一接觸部;以及一第二電源連接器,其對接于該第一電源連接器,該第二電源連接器包括一第二絕緣本體及一第二信號端子組,該第二絕緣本體設有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槽及連通于該些第二信號端子槽且延伸至該第二絕緣本體前端面的多個插孔,該每一第二信號端子槽的上、下側內(nèi)表面分別形成一上凹槽及一下凹槽,該上凹槽與該插孔之間形成一上止擋部,該下凹槽與該插孔之間形成一下止擋部;該第二信號端子組包括多個第二信號端子,該些第二信號端子設置于該些第二信號端子槽內(nèi),該每一第二信號端子具有上、下相對設置的一上接觸部及一下接觸部,該上、下接觸部分別凸伸于該第二信號端子槽內(nèi),且該上、下接觸部之間相隔一段距離,該上接觸部朝該上止擋部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該下接觸部朝該下止擋部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該上抵靠部伸入該上凹槽中且抵靠于該上止擋部,而該下抵靠部伸入該下凹槽中且抵靠于該下止擋部;其中該第二電源連接器對接于該第一電源連接器時,該第一信號端子的接觸部通過該插孔而插置于該第二信號端子槽內(nèi),該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接觸部分別抵接于該第一信號端子的接觸部上、下兩側,該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別與該上、下止擋部分離且分別朝該上、下凹槽內(nèi)部移動。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每一第二信號端子還具有一連接部, 所述連接部的上、下兩端分別朝同一側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體及一下板體,所述上板體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彈性臂,上接觸部呈彎弧狀且自上彈性臂延伸形成,而所述下板體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彈性臂,所述上、下彈性臂分別自所述上、下板體朝相對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下接觸部呈彎弧狀且自所述下彈性臂延伸形成。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二信號端子的上接觸部在與上彈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上彈性臂的寬度,下接觸部在與所述下彈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下彈性臂的寬度。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電源連接器還包括一第一電源端子組,第一絕緣本體設有位于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一側的多個第一電源端子槽,第一電源端子組包括多對第一電源端子,每對第一電源端子設置于一個對應的第一電源端子槽內(nèi), 每對第一電源端子包括相對設置且并未相連接的兩個第一電源端子。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二電源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電源端子組,第二絕緣本體設有延伸至其前端面且位于所述些第二信號端子槽一側的多個第二電源端子槽,第二電源端子組包括多對第二電源端子,每對第二電源端子設置于一個對應的第二電源端子槽內(nèi),每對第二電源端子包含相對設置且并未相連接的兩個第二電源端子。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絕緣本體的前端面內(nèi)凹形成一插置空間,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連通于所述插置空間;第二絕緣本體設有一對接部,第二絕緣本體的對接部插置于第一絕緣本體的插置空間內(nèi)。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絕緣本體的兩側設有兩個導槽, 第二絕緣本體的兩側設有兩個導柱,所述兩個導柱插置于所述兩個導槽。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絕緣本體設有上、下止擋部,而且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別抵靠于第二絕緣本體的上、下止擋部,借此將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接觸部分別固持在第一信號端子的接觸部中心的兩側,形成一種插接構造上的優(yōu)化設計,使得第二信號端子具有較佳的正位度,且可防止第一信號端子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號端子受到撞擊而導致潰縮或變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號端子的接觸能夠更加穩(wěn)妥可靠,在信號傳輸時也不會發(fā)生瞬斷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較大的電流。為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nèi)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與第二電源連接器尚未對接時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與第二電源連接器對接時的立體組合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與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與第二電源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的第一絕緣本體的俯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第二絕緣本體的俯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的第一電源端子與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第二電源端子尚未抵接時的立體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源連接器的第一電源端子與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第二電源端子抵接時的俯視圖;圖9是圖2的9-9剖視圖 [0024]圖10是圖2的10-10剖視圖;[0025]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第二絕緣本體的局部立體剖視圖[0026]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第二信號端子的立體圖;[0027]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電源連接器的第二信號端子另一角度的立體圖[0028]圖14是圖1的14-14剖視圖;以及[0029]圖15是圖2的15-15剖視圖。[0030]主要元件符號說明[0031]1第一電源連接器10第一絕緣本體[0032]101前端面11插置空間[0033]12第一電源端子槽13第一信號端子槽[0034]14第一散熱孔15第二散熱孔[0035]16輔助散熱孔17導槽[0036]20第一電源端子組21第一電源端子[0037]211焊接部212接觸部[0038]213基部30第一信號端子組[0039]31第一信號端子311焊接部[0040]312接觸部4第二電源連接器[0041]40第二絕緣本體41對接部[0042]411插孔412前端面[0043]42第二電源端子槽43第二信號端子槽[0044]431上凹槽432下凹槽[0045]44第三散熱孔45第四散熱孔[0046]46輔助散熱孔47導柱[0047]48上止擋部49下止擋部[0048]50第二電源端子組51第二電源端子[0049]511焊接部512接觸部[0050]513基部60第二信號端子組[0051]61第二信號端子610焊接部[0052]611上板體612下板體[0053]613上彈性臂614下彈性臂[0054]615上接觸部616下接觸部[0055]617上抵靠部618下抵靠部[0056]619連接部70定位件[0057]71定位孔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包括一第一電源連接器1及可對接于第一電源連接器1的一第二電源連接器4。第一電源連接器1與第二電源連接器4 可分別安裝于一電路板(圖未示)上,通過第一電源連接器1與第二電源連接器4的相互對接,從而實現(xiàn)電路板之間的電力傳輸功能。請配合參閱圖3及圖4,第一電源連接器1包括一第一絕緣本體10、一第一電源端子組20及一第一信號端子組30。第一絕緣本體10設有一插置空間11、多個第一電源端子槽12及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13。插置空間11自該第一絕緣本體10的前端面101內(nèi)凹形成。該些第一電源端子槽12連通于插置空間11且延伸至第一絕緣本體10后端。該些第一信號端子槽13位于該些第一電源端子槽12的一側,該些第一信號端子槽13連通于插置空間11且延伸至第一絕緣本體10后端。另外,第一絕緣本體10的兩側設有兩個導槽 17。第一電源端子組20包括多對第一電源端子21,每對第一電源端子21設置于一個對應的第一電源端子槽12內(nèi)。每對第一電源端子21包括相對設置且并未相連接的兩個第一電源端子21 (請配合參閱圖7及圖8),意即為一種兩件式的設計。換言之,每一第一電源端子21為單一構件。每一第一電源端子21具有一基部213,基部213朝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11,焊接部211伸出第一絕緣本體10外?;?13朝前彎曲延伸形成一接觸部212,接觸部212伸入該插置空間11內(nèi)。在本實施例中,每對第一電源端子21的兩個第一電源端子21的結構呈左右鏡像對稱。第一信號端子組30包括多個第一信號端子31,該些第一信號端子31設置于該些第一信號端子槽13內(nèi)(請配合參閱圖15)。請繼續(xù)參閱圖1至圖4,第二電源連接器4包括一第二絕緣本體40、一第二電源端子組50、一第二信號端子組60及一定位件70。第二絕緣本體40設有一對接部41、多個第二電源端子槽42、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槽43及多個插孔411。另外,該第二絕緣本體40的兩側朝前凸設有兩個導柱47。該些第二電源端子槽42延伸至該第二絕緣本體40的前端面412。該些第二信號端子槽43位于該些第二電源端子槽42的一側且延伸至第二絕緣本體40后端。該些插孔 411連通于該些第二信號端子槽43且延伸至該第二絕緣本體40的前端面412。第二電源端子組50包括多對第二電源端子51,該多對第二電源端子51與該多對第一電源端子21相對應。每對第二電源端子51設置于一個對應的第二電源端子槽42內(nèi), 每對第二電源端子51包括相對設置且并未相連接的兩個第二電源端子51 (請配合參閱圖7 及圖8),意即為一種兩件式的設計。每一第二電源端子51具有一基部513,基部朝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511,焊接部511伸出該第二絕緣本體40外?;?13的前部形成一呈平板狀的接觸部512,且每對第二電源端子51的兩個接觸部512位于一個對應的第二電源端子槽42的前部。在本實施例中,每對第二電源端子51的兩個第二電源端子51的結構呈左右鏡像對稱。第二信號端子組60包括多個第二信號端子61,該些第二信號端子61設置于該些第二信號端子槽43內(nèi)。每一第二信號端子61具有一焊接部610。[0067]定位件70組裝于第二絕緣本體40后部,定位件70具有上、下貫穿的多個定位孔 71,供該些第二信號端子61的焊接部610插置,以達成定位及防止它們相互碰觸的功效。此外,請參閱圖3、圖4、圖9及圖10,第一絕緣本體10在對應該些第一電源端子 21的接觸部212的上方處穿設有多個第一散熱孔14,而在對應該些第一電源端子21的接觸部212的下方處穿設有多個第二散熱孔15,且第一散熱孔14及第二散熱孔15分別連通于該插置空間11。第二絕緣本體40在對應該些第二電源端子51的接觸部512的上方處穿設有多個第三散熱孔44,而在對應該些第二電源端子51的接觸部512的下方處穿設有多個第四散熱孔45,且第三散熱孔44及第四散熱孔45分別連通于對應的第二電源端子槽42 的前部。請配合參閱圖2、圖7及圖8,當?shù)诙娫催B接器4對接于第一電源連接器1時,第二絕緣本體40的對接部41插置于第一絕緣本體10的插置空間11內(nèi)。第一電源連接器1 的第一電源端子組20插入第二絕緣本體40的第二電源端子槽42內(nèi)而與第二電源連接器 4的第二電源端子組50相抵接而達成電性導通。具體而言,每對第一電源端子21的兩個接觸部212伸入每對第二電源端子51的兩個接觸部512之間,且第一電源端子21的接觸部212抵接于第二電源端子51的接觸部512的內(nèi)表面。另外,第二絕緣本體40的兩個導柱47插置于第一絕緣本體10的兩個導槽17,從而在第一電源連接器1與第二電源連接器 4在對接時提供一導引定位的功效。此外,當?shù)诙娫催B接器4對接于第一電源連接器1時,第一絕緣本體10的第一散熱孔14對準于第二絕緣本體40的第三散熱孔44,第一絕緣本體10的第二散熱孔15對準于第二絕緣本體的第四散熱孔45。因此,第一、第二電源端子21、51之間的熱量可通過該些散熱孔14、15、44、45而在上下方向皆進行熱對流,并與外部空氣產(chǎn)生熱交換,從而提供散熱的功效。同時高溫不會聚集在第一絕緣本體10與第二絕緣本體40所形成的封閉腔室內(nèi),也不易增加熱阻抗及結構上的熱變異傷害。請繼續(xù)參閱圖3至圖6,該些第一散熱孔14、第二散熱孔15、第三散熱孔44及第四散熱孔45的形狀較佳者皆為水滴狀且其尖端部位朝前設置,借此可進一步地提升散熱效率。請配合參閱圖9及圖10,在本實施例中,該些第一散熱孔14對齊于該些第二散熱孔15,且每一第一散熱孔14位于對應的一對第一電源端子21的接觸部212的上方,每一第二散熱孔15位于對應的一對第一電源端子21的接觸部212的下方。該些第三散熱孔44 對齊于該些第四散熱孔45,且每一第三散熱孔44位于對應的一對第二電源端子51的接觸部512的上方,每一第四散熱孔45位于對應的一對第二電源端子51的接觸部512的下方。另外,第一絕緣本體10在對應該些第一電源端子21的基部213的上方處穿設有多個輔助散熱孔16,輔助散熱孔16連通于該些第一電源端子槽12。而第二絕緣本體40在對應該些第二電源端子51的基部513的上方處穿設有多個輔助散熱孔46,輔助散熱孔46 連通于該些第二電源端子槽42。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連接器組件除了第一散熱孔14、 第二散熱孔15、第三散熱孔44及第四散熱孔45之外,還可利用該些輔助散熱孔16、46的輔助而加速進行散熱,借此達成全面性的散熱設計。另外,請參閱圖11及圖14,第二絕緣本體40在每一第二信號端子槽43的上側內(nèi)表面形成一上凹槽431,而下側內(nèi)表面形成一下凹槽432。上凹槽431與插孔411之間形成一上止擋部48,而下凹槽432與插孔411之間形成一下止擋部49。請再參閱圖1、圖3、圖4、圖12至圖14,具體而言,每一第一信號端子31具有伸出該第一絕緣本體10外的一焊接部311及伸入該插置空間11內(nèi)的一接觸部312。每一第二信號端子61具有上、下相對設置的一上接觸部615及一下接觸部616,上、下接觸部615、616 分別凸伸于第二信號端子槽43內(nèi),且上、下接觸部615、616之間相隔一段距離。上接觸部 615朝該上止擋部48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617,而下接觸部616朝該下止擋部49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618。上抵靠部617伸入該上凹槽431中且抵靠于該上止擋部48,而下抵靠部618伸入該下凹槽432中且抵靠于該下止擋部49。借此,使得第二信號端子61的上、 下接觸部615、616分別固持在第一信號端子31的接觸部312中心的兩側,形成一種插接構造上的優(yōu)化設計,使得第二信號端子61具有較佳的正位度。請參閱圖15第二電源連接器4對接于第一電源連接器1時,第一信號端子31的接觸部312通過插孔411而插置于該第二信號端子槽43內(nèi)。此時,第二信號端子61的上、 下接觸部615、616分別抵接于第一信號端子31的接觸部312上、下兩側,使上、下接觸部 615,616之間距加大,因而使第二信號端子61的上、下抵靠部617、618分別與該上、下止擋部48、49分離且分別朝該上、下凹槽431、432內(nèi)部移動。而在第二信號端子61的上、下抵靠部617、618與第二絕緣本體40的上、下止擋部48、49相互配合下,可防止第一信號端子 31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號端子61受到第一信號端子31的撞擊而導致潰縮或變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號端子31、61的接觸能夠更加穩(wěn)妥可靠,在信號傳輸時也不會發(fā)生瞬斷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較大的電流。請再參閱圖12至圖14,第二信號端子61在本實施例中更具有一連接部619,連接部619的上、下兩端分別朝同一側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體611及一下板體612。上、下板體 611、612中的一個的后端朝下彎折形成該焊接部610,焊接部610伸出該第二絕緣本體40 外。上板體611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彈性臂613,上接觸部615呈彎弧狀且自上彈性臂613 延伸形成;下板體612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彈性臂614,上、下彈性臂613、614分別自該上、 下板體611、612朝相對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下接觸部616呈彎弧狀且自下彈性臂614 延伸形成。另外,每一第二信號端子61的上接觸部615在與上彈性臂6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橫方向上的寬度大于該上彈性臂613的寬度,而下接觸部616在與下彈性臂61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橫方向上的寬度大于該下彈性臂614的寬度。借此,可確保第一信號端子31 與第二信號端子61的接觸效果。因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具有如下述的特點及功能1、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絕緣本體設有上、下止擋部,而且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別抵靠于第二絕緣本體的上、下止擋部,借此將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接觸部分別固持在第一信號端子的接觸部中心的兩側,形成一種插接構造上的優(yōu)化設計,使得第二信號端子具有較佳的正位度,且可防止第一信號端子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號端子受到撞擊而導致潰縮或變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號端子的接觸能夠更加穩(wěn)妥可靠,在信號傳輸時也不會發(fā)生瞬斷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較大的電流。2、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第二電源端子為兩件式設計,相較于現(xiàn)有的一件式設計,其可得到較低的電阻值,較適用于高電流的應用上,而且便于制造出高度較低的電源端子,以符合薄形電源連接器使用,故應用層面較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故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nèi)容所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電源連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絕緣本體及一第一信號端子組,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設有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所述第一信號端子組包括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所述多個第一信號端子設置于所述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內(nèi),每一第一信號端子具有一接觸部;以及一第二電源連接器,其對接于所述第一電源連接器,所述第二電源連接器包括一第二絕緣本體及一第二信號端子組,所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槽及連通于所述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槽且延伸至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前端面的多個插孔,每一第二信號端子槽的上、下側內(nèi)表面分別形成一上凹槽及一下凹槽,所述上凹槽與所述插孔之間形成一上止擋部,所述下凹槽與所述插孔之間形成一下止擋部;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組包括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所述多個第二信號端子設置于所述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槽內(nèi),每一第二信號端子具有上、下相對設置的一上接觸部及一下接觸部,所述上、下接觸部分別凸伸于所述第二信號端子槽內(nèi),且所述上、下接觸部之間相隔一段距離,所述上接觸部朝所述上止擋部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所述下接觸部朝所述下止擋部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所述上抵靠部伸入所述上凹槽中且抵靠于所述上止擋部,而所述下抵靠部伸入所述下凹槽中且抵靠于所述下止擋部;其中所述第二電源連接器對接于所述第一電源連接器時,所述第一信號端子的接觸部通過所述插孔而插置于所述第二信號端子槽內(nèi),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接觸部分別抵接于所述第一信號端子的接觸部上、下兩側,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的上、下抵靠部分別與所述上、下止擋部分離且分別朝所述上、下凹槽內(nèi)部移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信號端子還具有一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的上、下兩端分別朝同一側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體及一下板體,所述上板體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彈性臂,所述上接觸部呈彎弧狀且自所述上彈性臂延伸形成,而所述下板體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彈性臂,所述上、下彈性臂分別自所述上、下板體朝相對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所述下接觸部呈彎弧狀且自所述下彈性臂延伸形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的上接觸部在與所述上彈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上彈性臂的寬度,所述下接觸部在與所述下彈性臂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下彈性臂的寬度。
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 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源連接器還包括一第一電源端子組,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設有位于所述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一側的多個第一電源端子槽,所述第一電源端子組包括多對第一電源端子,每對第一電源端子設置于一個對應的第一電源端子槽內(nèi),每對第一電源端子包括相對設置且并未相連接的兩個第一電源端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電源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電源端子組,所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延伸至其前端面且位于所述些第二信號端子槽一側的多個第二電源端子槽,所述第二電源端子組包括多對第二電源端子,每對第二電源端子設置于一個對應的第二電源端子槽內(nèi),每對第二電源端子包含相對設置且并未相連接的兩個第二電源端子。
6.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絕緣本體的前端面內(nèi)凹形成一插置空間,所述多個第一信號端子槽連通于所述插置空間;所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一對接部,所述第二絕緣本體的對接部插置于所述第一絕緣本體的插置空間內(nèi)。
7.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電源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絕緣本體的兩側設有兩個導槽,所述第二絕緣本體的兩側設有兩個導柱,所述兩個導柱插置于所述兩個導槽。
專利摘要一種電源連接器組件,包括相互對接的第一與第二電源連接器,第一、第二電源連接器分別包含第一、第二絕緣本體及設于第一、第二絕緣本體的第一、第二信號端子。第二絕緣本體設有多個第二信號端子槽、插孔及上、下凹槽,上凹槽與插孔之間形成上止擋部,下凹槽與插孔之間形成下止擋部。第二信號端子具有上、下相對的上、下接觸部。上接觸部朝該上止擋部延伸一上抵靠部,其伸入該上凹槽中且抵靠于上止擋部,而下接觸部朝該下止擋部延伸一下抵靠部,其伸入該下凹槽中且抵靠于下止擋部;藉此,形成插接構造上的優(yōu)化設計,避免在信號傳輸時發(fā)生瞬斷的情形。
文檔編號H01R13/631GK201956471SQ20102059590
公開日2011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5日
發(fā)明者柯耀榮, 秦咸寧, 黃圣翔 申請人:慶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