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燈頭。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燈頭結構一般包括一絕緣殼座、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一接觸件、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二接觸件、一第一導線、一第二導線。第一接觸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火線,第二接觸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零線。絕緣殼座內(nèi)設有電路板,第一導線電連接第一接觸件和電路板第一極,第二導線電連接第二接觸件和電路板第二極。現(xiàn)有燈頭存在有如下的技術缺點第一導線電連接第一接觸件和電路板第一極,第二導線電連接第二接觸件和電路板第二極,導線兩端分別電連接接觸件和電路板,導線需要繞接或焊接于接觸件、電路板,則不但安裝不方便、安裝效率低,而且導線和接觸件、電路板之間的電連接容易脫開。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了克服上述燈頭所存在的安裝不方便、安裝效率低、電連接容易脫開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不但安裝方便、快速,而且可以保證電連接的導電連接性能。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包括一絕緣殼座,其內(nèi)設有電路板;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一接觸件,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火線;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二接觸件,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零線;一設于殼座內(nèi)的第一導電件,第一導電件的第一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一接觸件,第一下導電部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電路板的第一極、第一導電件及第一接觸件之間導電連接;一設于殼座內(nèi)的第二導電件,第二導電件的第二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二接觸件,第二下導電部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二極,電路板的第二極、第二導電件及第二接觸件之間導電連接。
本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第一接觸件和第一導電件之間相抵靠并導電連接,第二接觸件和第二導電件之間相抵靠并導電連接,無需繞接或焊接,只需安裝并抵靠連接第一接觸件和第一導電件即可,則安裝方便、快速;2、第一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一接觸件,第二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二接觸件,可保證第一上導電部始終抵靠第一接觸件,第二上導電部始終抵靠第二接觸件,保證電連接的導電連接性能。
所述的絕緣殼座包括一上殼座和一可拆卸聯(lián)接于上殼座的下殼座,電路板設于下殼座內(nèi)。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本燈頭可為可拆式燈頭。
所述的第一導電件和第二導電件之間絕緣相隔,第一接觸件和第二接觸件之間絕緣相隔。
所述的上殼座包括一周壁及一可拆卸固設于周壁上周緣的頂壁;第一接觸件和第二接觸件均固設于頂壁。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本燈頭可為掛接式燈頭。
所述的第一接觸件和第二接觸件均為柱狀,且第一接觸件、第二接觸件和頂壁一體成型。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可以直接注塑,生產(chǎn)方便,效率高,制造成本低。
所述的第一導電件為類倒L形件,其包括一體成型的第一豎片和第一橫片,第一豎片定位于上殼座內(nèi),第一上導電部為凸設于第一橫片之上的第一彈性凸起,第一彈性凸起在彈力作用下抵靠于第一接觸件底面;所述的第二導電件為類倒L形件,其包括一體成型的第二豎片和第二橫片,第二豎片定位于上殼座內(nèi),第二上導電部為凸設于第二橫片之上的第二彈性凸起,第二彈性凸起在彈力作用下抵靠于第二接觸件底面。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不但制造成本低,而且導電連接性能高。
所述的第一下導電部為第一豎片底部,其抵靠并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第二下導電部為第二豎片底部,其抵靠并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二極。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安裝方便、快速。
所述的上殼座內(nèi)固設有絕緣的定位板,該定位板上開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導電件的第一豎片穿過第一通孔,第一橫片靠接在定位板上表面,且定位板上表面和第一接觸件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彈性凸起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第二導電件的第二豎片穿過第二通孔,第二橫片靠接在定位板上表面,且定位板上表面和第二接觸件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彈性凸起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定位板上表面和接觸件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彈性凸起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裝配時壓縮彈性凸起并使彈性凸起產(chǎn)生彈力,在該彈力作用下彈性凸起始終抵靠于接觸件;2、便于安裝定位導電件。
所述的第一導電件的第一豎片的遠離第一橫片的側面上凸設有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底面的第一卡接耳,其下部成便于將第一豎片壓進第一通孔的斜面;所述的第二導電件的第二豎片的遠離第二橫片的側面上凸設有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底面的第二卡接耳,其下部成便于將第二豎片壓進第二通孔的斜面。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該卡接耳可定位導電件,定位方便,安裝方便。
所述的第一導電件的第一豎片下端向遠離第一卡接耳的橫向方向延伸成第一卡接緣;所述的第二導電件的第二豎片下端向遠離第二卡接耳的橫向方向延伸成第二卡接緣。本進一步限定技術特征的有益效果是1、便于定位導電件;2、保證下導電部和電路板之間的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第一接觸件和第一導電件之間相抵靠并導電連接,第二接觸件和第二導電件之間相抵靠并導電連接,無需繞接或焊接,只需安裝并抵靠連接第一接觸件和第一導電件即可,則安裝方便、快速;2、第一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一接觸件,第二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二接觸件,可保證第一上導電部始終抵靠第一接觸件,第二上導電部始終抵靠第二接觸件,保證電連接的導電連接性能。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燈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燈頭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上殼座及兩導電件相配合的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上殼座及兩導電件相配合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上殼座及兩導電件相配合的仰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上殼座及兩導電件相配合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導電件的剖面構造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導電件的剖面構造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如圖1、2所示,包括一絕緣殼座10、一第一接觸件12、一第二接觸件14、一第一導電件16及一第二導電件18。
如圖1、2所示,絕緣殼座10包括一上殼座20、一聯(lián)接于上殼座20的下殼座22、一可拆卸固定上殼座20和下殼座22的聯(lián)接環(huán)52、一可拆卸地卡接于下殼座22并套接聯(lián)接環(huán)52的保護環(huán)54。關于絕緣殼座10的結構可為現(xiàn)在通用結構,因此在此不作進一步描述。如圖3所示,上殼座20還設有可掛接于燈座的兩掛接部30。如圖1、2、6所示,上殼座20包括一周壁24及一可拆卸固設于周壁24上周緣之內(nèi)的頂壁26;周壁24內(nèi)固設有絕緣的定位板28,該定位板上28開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下殼座22內(nèi)設有電路板。
如圖1、2、6所示,第一接觸件12為柱狀,其固設于頂壁26,并使得第一接觸件12頂端伸露出頂壁26外,第一接觸件12底端位于上殼座20之內(nèi)。第二接觸件14為柱狀,其固設于頂壁26,并使得第二接觸件14頂端伸露出頂壁26外,第二接觸件14底端位于上殼座20之內(nèi)。第一接觸件12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火線;第二接觸件14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零線。如圖1、2、4、6所示,第一接觸件12、第二接觸件14和頂壁26一體成型。
如圖1、2、6、7所示,第一導電件16為類倒L形件,其包括一體成型的一第一豎片32、一第一橫片34、一由第一豎片32的遠離第一橫片34的側面上向外凸設的第一卡接耳36、一由第一豎片32下端向遠離第一卡接耳36的橫向方向延伸成的第一卡接緣38。
如圖2、5、6所示,第一豎片32穿過第一通孔,第一橫片34靠接在定位板28上表面,第一卡接耳36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28底面;其中,第一卡接耳36和第一卡接緣38之間的橫向距離大于第一通孔的寬度,則安裝過程包括1、將第一卡接緣38和第一豎片32下部插進第一通孔;2、向靠近于第一卡接緣38方向移動第一導電件16;3、將第一卡接耳36插進并使之位于定位板28之下;4、向遠離于第一卡接緣38方向移動第一導電件16,使第一卡接耳36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28底面。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將第一卡接耳36下部制成便于將第一豎片壓進第一通孔的斜面,則安裝時候只要直接向下壓接第一導電件16,即可把第一豎片32壓進第一通孔并將第一卡接耳36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28底面。
如圖2、6所示,第一橫片34上凸設有第一彈性凸起40,而且定位板28上表面和第一接觸件12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彈性凸起40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裝配時壓縮第一彈性凸起40并使第一彈性凸起40產(chǎn)生彈力,在該彈力作用下第一彈性凸起40始終抵靠于第一接觸件12底面。
第一豎片32的底部為第一下導電部,其抵靠并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
如圖1、2、6、8所示,第二導電件18為類倒L形件,其包括一體成型的一第二豎片42、一第二橫片44、一由第二豎片42的遠離第二橫片44的側面上向外凸設的第二卡接耳46、一由第二豎片42下端向遠離第二卡接耳46的橫向方向延伸成的第二卡接緣48。
如圖2、5、6所示,第二豎片42穿過第二通孔,第二橫片44靠接在定位板28上表面,第二卡接耳46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28底面;其中,第二卡接耳46和第二卡接緣48之間的橫向距離大于第二通孔的寬度,則安裝過程包括1、將第二卡接緣48和第二豎片42下部插進第二通孔;2、向靠近于第二卡接緣48方向移動第二導電件26;3、將第二卡接耳46插進并使之位于定位板28之下;4、向遠離于第二卡接緣48方向移動第二導電件26,使第二卡接耳46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28底面。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將第二卡接耳46下部成便于將第二豎片壓進第二通孔的斜面,則安裝時候只要直接向下壓接第二導電件18,即可把第二豎片42壓進第二通孔并將第二卡接耳46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28底面。
如圖2、6所示,第二橫片44上凸設有第二彈性凸起50,而且定位板28上表面和第二接觸件14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彈性凸起50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裝配時壓縮第二彈性凸起50并使第二彈性凸起50產(chǎn)生彈力,在該彈力作用下第二彈性凸起50始終抵靠于第二接觸件14底面。
第二豎片42的底部為第一下導電部,其抵靠并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
其中,電路板的第一極、第一導電件16及第一接觸件12之間導電連接;電路板的第二極、第二導電件18及第二接觸件14之間導電連接。而且根據(jù)需要設置并使得第一導電件、第一接觸件構成的線路和第二導電件、第二接觸件構成的線路之間絕緣相隔。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包括一絕緣殼座,其內(nèi)設有電路板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一接觸件,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火線;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二接觸件,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零線;一設于殼座內(nèi)的第一導電件,第一導電件的第一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一接觸件,第一下導電部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電路板的第一極、第一導電件及第一接觸件之間導電連接;一設于殼座內(nèi)的第二導電件,第二導電件的第二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二接觸件,第二下導電部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二極,電路板的第二極、第二導電件及第二接觸件之間導電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絕緣殼座包括一上殼座和一可拆卸聯(lián)接于上殼座的下殼座,電路板設于下殼座內(nèi)。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導電件和第二導電件之間絕緣相隔,第一接觸件和第二接觸件之間絕緣相隔。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殼座包括一周壁及一可拆卸固設于周壁上周緣的頂壁;第一接觸件和第二接觸件均固設于頂壁。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接觸件和第二接觸件均為柱狀,且第一接觸件、第二接觸件和頂壁一體成型。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導電件為類倒L形件,其包括一體成型的第一豎片和第一橫片,第一豎片定位于上殼座內(nèi),第一上導電部為凸設于第一橫片之上的第一彈性凸起,第一彈性凸起在彈力作用下抵靠于第一接觸件底面;所述的第二導電件為類倒L形件,其包括一體成型的第二豎片和第二橫片,第二豎片定位于上殼座內(nèi),第二上導電部為凸設于第二橫片之上的第二彈性凸起,第二彈性凸起在彈力作用下抵靠于第二接觸件底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下導電部為第一豎片底部,其抵靠并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第二下導電部為第二豎片底部,其抵靠并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二極。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殼座內(nèi)固設有絕緣的定位板,該定位板上開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導電件的第一豎片穿過第一通孔,第一橫片靠接在定位板上表面,且定位板上表面和第一接觸件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彈性凸起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第二導電件的第二豎片穿過第二通孔,第二橫片靠接在定位板上表面,且定位板上表面和第二接觸件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彈性凸起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高度。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導電件的第一豎片的遠離第一橫片的側面上凸設有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底面的第一卡接耳,其下部成便于將第一豎片壓進第一通孔的斜面;所述的第二導電件的第二豎片的遠離第二橫片的側面上凸設有可定位卡接于定位板底面的第二卡接耳,其下部成便于將第二豎片壓進第二通孔的斜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導電件的第一豎片下端向遠離第一卡接耳的橫向方向延伸成第一卡接緣;所述的第二導電件的第二豎片下端向遠離第二卡接耳的橫向方向延伸成第二卡接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導電結構改良的燈頭,其包括一絕緣殼座,其內(nèi)設有電路板;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一接觸件,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火線;一設于殼座內(nèi)并伸露出殼座外的第二接觸件,其可電連接于外電源的零線;一設于殼座內(nèi)的第一導電件,第一導電件的第一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一接觸件,第一下導電部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一極,電路板的第一極、第一導電件及第一接觸件之間導電連接;一設于殼座內(nèi)的第二導電件,第二導電件的第二上導電部在彈力作用下抵靠并電連接于第二接觸件,第二下導電部電連接于電路板的第二極,電路板的第二極、第二導電件及第二接觸件之間導電連接。本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安裝方便、快速;2.保證電連接的導電連接性能。
文檔編號H01R33/945GK2922206SQ20062008659
公開日2007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6月30日
發(fā)明者周南慶 申請人:周南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