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觸控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 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電子設備常用的觸控技術有電阻式(resistive)、表面電容 式(surface capacitive)、投射電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 表面音波式(surface acoustic wave)、光學影像式(optics imaging)、 紅外線式(infrared)、折射式(bendingwave)以及數(shù)字轉換式(active digitizer)…等。前3種技術因為構裝體積較小,精密度相對可以做得 較高,因此適用于體積較小的隨身行動裝置或消費性電子產(chǎn)品。
就電阻式觸控技術而言,從觸壓屏幕到觸點檢測、數(shù)據(jù)運算以及位 置確認,其技術上有物理條件的限制,亦即,若要增加檢測面積或分辨 率,就必須增加線數(shù),而線數(shù)增加即代表須處理運算數(shù)據(jù)相對增加,此 對處理器將是一大負擔。并且,觸壓機制的確認主要是由機械式動作完 成,PET膜再怎么強化材質(zhì)以提升耐壓、耐磨、抗變形等,畢竟還是有其 極限,如此一來將會造成透明度因使用時間、頻率增加而表現(xiàn)愈來愈差, 至于觸點檢測亦會因經(jīng)常性觸點范圍固定而造成某些特定區(qū)過度使用磨 損,進而減低ITO導電膜接觸的導通效率,再者,ITO導電膜一定要預留 邊框,因而限制工業(yè)設計的可選擇性。此外,電阻式觸控技術并無法達 到近側感應(手指靠近未觸壓狀態(tài)的檢測)以及較難處理多指觸壓的要 求。
表面電容式觸控技術不須使用高精密度的IT0導電膜,所以觸壓側 并沒有類似電阻式的機械結構,因此不會有磨損或出現(xiàn)類似機械疲乏的 觸壓靈敏度下降現(xiàn)象,并且亦可檢測近側感應。然而,表面電容式觸控 技術卻有手影效應的問題存在,亦即,操作表面電容式觸控屏幕時,若將手腕與手指一同靠近屏幕表面,則會使得IT0導電膜表面與面板側產(chǎn) 生過多電荷,進而導致電容產(chǎn)生耦合造成大量感測錯誤。此外,由于表 面電容式是通過屏幕表面的電場變化而進行觸點檢測,因此使用環(huán)境若 電磁干擾問題較多時,亦會因此影響觸點檢測的精密度,且長時間使用 后,觸點檢測亦容易產(chǎn)生偏移,因此需要定時或經(jīng)常性校準。
請參照圖1A,其為一現(xiàn)有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的立體分解圖。
此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至少包含一基板110、 一第一感測層120、 一 介電層130、 一第二感測層140以及一結合層(bonding layer)與一保 護層(未繪出)由下往上同形堆棧而成,其中此些元件皆為透明,且第 一感測層120具有多個第一樣式化(patterned)電極122由多條第一軸 向?qū)Ь€124相對串接,然后再與多條第一連外導線126相對電性連接, 且第二感測層140具有多個第二樣式化電極142由多條第二軸向?qū)Ь€144 相對串接,然后再與多條第二連外導線146相對電性連接。在本圖示中, 第一軸向為Y軸向且第二軸向為X軸向,然不限于此,亦可第一軸向為X 軸向且第二軸向為Y軸向等之變化。
請參照圖1B,其為圖1A所示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的動作電路 150示意圖。多條第一、第二連外導線126、 146電性連接至一感測單元 160,而多個第一、第二樣式化電極122、 142、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Ь€ 124、 144與第一、第二連外導線126、 146的相對關系已于圖1A中說明, 故在此不再贅述。當此電路動作時,感測單元160依序經(jīng)由各第一連外 導線126對其所對應的第一軸向?qū)Ь€124提供一感測信號,并接著依序 經(jīng)由各第二連外導線146對其所對應的第二軸向?qū)Ь€144提供此感測信 號,其間未被供以感測信號的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則被接地或 固定電壓準位。由于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彼此間會存有雜散電 容(stray capacitance),因此當使用者以手指或以導電物質(zhì)靠近或接 觸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上的一觸點TP時,觸點TP上的手指或?qū)щ?物質(zhì)即與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形成一額外電容,故在觸點TP 位置的等效電容值亦會隨即改變,而感測單元160通過量測對應電流或 電荷轉移量的相對較大變化量決定觸點的位置(例如(X3, Y5))。簡言 的,控制量測電路通過將量測的感測信號依序加載于每一條第一、第二
6軸向?qū)Ь€,并量測因加載感測信號時所產(chǎn)生對應電流或電荷轉移量的相 對較大變化量以決定觸點位置。其中,依序加載感測信號于某一軸向?qū)?線并掃瞄其電流或電荷變化量時,其余所有軸向?qū)Ь€均接地或電性連接 至一固定電壓準位,由此確保雜散電容效應的一致性。
然而,當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上有一導電異物區(qū)域0Z時(例如
水或其它導電物質(zhì)),則導電異物區(qū)域oz位置的軸向?qū)Ь€間的等效電路
與等效雜散電容亦會隨的改變,因而造成控制量測電路(感測單元160) 感測到軸向?qū)Ь€上的電流或電荷轉移量的變化而導致誤判及誤動作?;?br>
者,當觸點TP位置的軸向?qū)Ь€被加載感測信號并量測電流或電荷變化量 時卻受導電異物區(qū)域oz的影響,使得原本應該量測到相對較大的對應電
流或電荷轉移量,卻因?qū)щ姰愇飬^(qū)域oz旁接至相鄰軸向?qū)Ь€接地,因此
亦無法正確感測觸點TP的位置。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上述的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 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及方法,其可改進現(xiàn)有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因?qū)?電異物影響觸點檢領U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加載一感測信號于觸控面板軸向?qū)Ь€,由此消 除各軸向?qū)Ь€間的I一cross (軸向?qū)Ь€彼此間的電流量)與Q一cross (軸 向?qū)Ь€彼此間的電荷轉移量)。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 置,其包含 一第一感測層,具有多條第一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對 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一連外導線; 一第二感測層,具有多條第二軸向?qū)Ь€ 彼此電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二連外導線,其中此第二感測層依 序相疊于一介電層、此第一感測層、 一基板的上; 一信號加載線,電性 連接此些第一、第二連外導線,用以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以及一感測 單元,電性連接此些第一、第二連外導線,用以檢測此些第一、第二軸 向?qū)Ь€的感測信號。
本發(fā)明還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 法,其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Ь€,
7其中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同時檢測此些第一、第二 軸向?qū)Ь€的多個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是 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接收此第一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以及分別以
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 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
本發(fā)明亦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
法,其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Ь€, 其中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的 多個第二感測信號;檢測此些第二軸向?qū)Ь€的多個第三感測信號,其中 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接收此第一感測信 號所對應產(chǎn)生;以及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 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
本發(fā)明另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 法,其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軸向?qū)Ь€,其中 此些第一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同時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的多個第 二感測信號與多條第二軸向?qū)Ь€的多個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軸 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與此些第一軸向?qū)Ь€亦彼此電性隔離,此些第二、 第三感測信號分別為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接收此第一感測信號、對 應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以及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 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 標位置。
本發(fā)明又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 法,其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軸向?qū)Ь€,其中
此些第一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的多個第二感 測信號;檢測多條第二軸向?qū)Ь€的多個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軸 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與此些第一軸向?qū)Ь€亦彼此電性隔離,此些第二、 第三感測信號分別為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接收此第一感測信號、對 應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以及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 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
標位置o本發(fā)明再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 法,其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軸向?qū)Ь€,其中 此些第一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檢測多條第二軸向?qū)Ь€的多個第二感 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與此些第一軸向?qū)Ь€亦
彼此電性隔離;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的多個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
第二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二軸向?qū)Ь€對應此些第三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 此些第三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軸向?qū)Ь€接收此第一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
生;以及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
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
圖1A是一現(xiàn)有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的立體分解圖; 圖IB是圖Al所示的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的動作電路示意圖; 圖2A是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電路示意圖; 圖2B是圖2A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電路示意圖; 圖2C是圖2A又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電路示意圖; 圖3A是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 圖3B是本發(fā)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 圖3C是本發(fā)明的又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以及 圖3D是本發(fā)明的再兩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 120 124 130 142 146 150 160 200
觸控面板
第一感測層
第一軸向?qū)Ь€
介
110 122 126 140 144
第二樣式化電極 第二連外導線
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動作電路 感測單元
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
第一樣式化電極 第一連外導線 第二感測層 第二軸向?qū)Ь€感測單元
信號加載線
感測信號
210多任務器 220 230控制開關 232 234、 236接腳 Vref CS 控制信號 0Z 導電異物區(qū)域 X,~X9 對應X坐標值
302、 304、 306 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步驟 312、 314、 316、 318 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步驟 322、 324、 326 本發(fā)明又一較佳實施例步驟 332、 334A、 334B、 336A、 336B、 本發(fā)明再兩較佳實施例步驟
TP、 TP'、 TP
; 觸點 對應Y坐標值
338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將詳細描述一些實施例如下。然而,除了所公開的實施例外, 本發(fā)明亦可以廣泛地運用在其它的實施例施行。本發(fā)明的范圍并不受該 些實施例的限定,乃以其權利要求為準。而為提供更清楚的描述及使熟 悉該項技藝者能理解本發(fā)明的發(fā)明內(nèi)容,圖示內(nèi)各部分并沒有依照其相 對的尺寸而繪圖,某些尺寸與其它相關尺度的比例會被突顯而顯得夸張, 且不相關的細節(jié)部分亦未完全繪出,以求圖示的簡潔。
請參照圖2A,其為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電路200示意圖。 一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至少包含(請參照圖1A): —第一感測層120, 具有多條第一軸向?qū)Ь€124彼此電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一連外 導線126,其中第一感測層120還包含多個第一樣式化電極122周期性串 接于對應的第一軸向?qū)Ь€124; —第二感測層140,具有多條第二軸向?qū)?線144彼此電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二連外導線146,其中第二感 測層140還包含多個第二樣式化電極142周期性串接于對應的第二軸向 導線144,其中第二感測層140相疊于一介電層130之上,介電層130相 疊于第一感測層120之上,第一感測層120相疊于一基板110之上,且 結合層與保護層(未繪出)相疊于第二感測層140之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層120、第一樣式化電極122、第一軸向?qū)Ь€124、第二感測層 140、第二樣式化電極142、第二軸向?qū)Ь€144、基板IIO、介電層130、 結合層以及保護層包含透明材質(zhì)。此外,第一軸向?qū)Ь€124的軸向為Y 軸向且第二軸向?qū)Ь€144的軸向為X軸向,然不限于此,亦可以是第一 軸向?qū)Ь€124的軸向為X軸向且第二軸向?qū)Ь€144的軸向為Y軸向,或 者兩軸向?qū)Ь€124、 144的軸向為非90度夾角等的變化。
請再參照圖2A, 一信號加載線232,電性連接第一、第二連外導線 126、 146與一控制開關230,用以接收傳送一第一感測信號V;f,其中控 制開關230的第一接腳的電性連接信號加載線232,其第三接腳236接收 一控制信號CS以控制其第二接腳234所接收的第一感測信號U專送至 第一、第二連外導線126、 146。 一感測單元220,是通過一多任務器210 電性連接第一、第二連外導線126、 146,用以檢測所對應電性連接的第 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的感測信號。在本實施例中,控制開關230 可以是一電子式開關(例如晶體管、CMOS元件或光耦合元件等),也 可以是一機電式開關(例如電子式磁簧開關等),而感測單元220可 以是一電流檢測器或一電荷檢測器,再者,多任務器210與感測單元220 的數(shù)量亦可依整體成本限制與所需觸點位置判定的速度而調(diào)整增加,此 部分為熟習此項技藝者可依本實施例而推知,故不再贅述。
請再參照圖2A,當控制開關230接受控制信號CS控制導通時,第一、 第二連外導線126、 146接收來自信號加載線232的第一感測信號V^, 因此使得所有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亦具有相同的電壓準位(第 一感測信號U ,此時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之間因無電壓差 存在,故彼此之間不會有電流回路形成。若此時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 上有一導電異物區(qū)域0Z時,亦會因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間并 無電壓差存在,故導電異物區(qū)域0Z亦不會與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形成電流回路,因此導電異物區(qū)域0Z的存在并不會改變第一、第二 軸向?qū)Ь€124、 144間的電流。在本發(fā)明中,導電異物區(qū)域0Z是泛指非 使用者以手指或其它導電物質(zhì)觸碰面板,而存在面板保護層上的水或其 它導電物質(zhì)的區(qū)域。
而當使用者以手指或以導電物質(zhì)靠近或接觸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100上的--觸點TP2時,與觸點TP2相關的軸向?qū)Ь€124、 144以及連外導 線126、 146 (例如X7、 Xs與Y4、 Y5)因觸點TP2通過使用者身體接地而 形成一導通回路,因此便有電流形成于其等之上。而當感測單元220對 各連外導線126、 146加以檢測時,連外導線126、 146 (X7、 X8、 Y4、 Y5) 上的電流或電荷轉移量的變化即會被測知,若連外導線126的Xs電流或 電荷轉移量變化大于X7電流或電荷轉移量變化,且連外導線146的Ys電 流或電荷轉移量變化大于Y4電流或電荷轉移量變化,即表示觸點Th為較 接近坐標(Xs, Y5)。
而當使用者以手指或以導電物質(zhì)靠近或接觸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 100上導電異物區(qū)域0Z的一觸點TP,時,與觸點TP,、導電異物區(qū)域0Z 等相關的軸向?qū)Ь€124、 144以及連外導線126、 146 (例如:X2、 X^Y2、 Y:,)亦不會因?qū)щ姰愇飬^(qū)域OZ的存在而受影響,亦即,由于先前軸向?qū)?線124、 144、連外導線126、 146等電位狀態(tài),故當觸點TP,在連外導線 126、 146的X2、 Y3引起較大電流或電荷轉移量的變化時,亦不會被連外 導線126、 146的X3、 Y2旁接至地,因此觸點TP,的位置仍可被正確感測 出。發(fā)明人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上述的坐標系統(tǒng)僅用以說明本實施例的 軸向?qū)Ь€124、 144與其等所對應的坐標系統(tǒng)的關系,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 明實施例的坐標系統(tǒng)。此外,熟習此項相關技術者亦可輕易推知,每一 觸點的位置可通過此觸點鄰近的至少一軸向?qū)Ь€計算得出,例如內(nèi)插 法(interpolation)以鄰近軸向?qū)Ь€的電流或電荷轉移量的變化做為權 重(weight),并參考此些鄰近軸向?qū)Ь€的坐標,進而計算出質(zhì)(重) 心坐標(center of mass)。
此外,上述的實施例,僅以一導電物質(zhì)區(qū)域0Z與一觸點TP'或TP2 為說明范例,而當有多個導電異物區(qū)域或多個觸點存在時,上述的說明 亦成立,此部分為熟習此項技藝可依本實施例而推知,故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3A,其為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并請同時 參照圖2A的說明。在步驟302,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Vw于多條第一軸向 導線124與多條第二軸向?qū)Ь€144,其中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為彼此電性隔離。在步驟304,感測單元220同時檢測此些第一、第 二軸向?qū)Ь€124、 144的多個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第三
12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接收第一感測信號Vw所 對應產(chǎn)生。在步驟306,感測單元220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 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 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向?qū)Ь€'124的軸向包含X軸向,第二軸向 導線144的軸向包含Y軸向,且此相對坐標包含一 X軸-Y軸的直角坐標, 其中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包含透明導線且第一、第二軸向?qū)Ь€ 124、 144之間是以一透明介電層隔離。此外,第一感測信號V^是由一感 測電壓源或一感測電流源提供,而感測單元220可以包含至少一電流檢 測器或至少一電荷檢測器。
請參照圖3B,其為本發(fā)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并請同 時參照圖2A的說明。在步驟312,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V^于多條第一軸 向?qū)Ь€124與多條第二軸向?qū)Ь€144,其中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為彼此電性隔離。在步驟314,感測單元220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 124的多個第二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軸向?qū)Ь€ 124接收第一感測信號Vw所對應產(chǎn)生。在步驟316,感測單元220檢測 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的多個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三感測信號是 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接收第一感測信號Vw所對應產(chǎn)生。在步驟318, 感測單元220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 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在本實施例中, 第一軸向?qū)Ь€124的軸向包含X軸向,第二軸向?qū)Ь€144的軸向包含Y 軸向,且此相對坐標包含一 X軸-Y軸的直角坐標,抑或是,第一軸向?qū)?線124的軸向包含Y軸向,第二軸向?qū)Ь€144的軸向包含X軸向的變化。 其中,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包含透明導線且第一、第二軸向?qū)?線124、 144之間是以一透明介電層隔離。此外,第一感測信號V^是由 -一感測電壓源或一感測電流源提供,而感測單元220可以包含至少一電 流檢測器或至少一電荷檢測器。
上述兩較佳實施例(圖3A與圖3B)在檢測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的第二、第三感測信號時,無論其等的檢測方式是同時檢測或是先后 檢測,其等的檢測步驟可為依序檢測第一軸向?qū)Ь€124的第二感測信號 及依序檢測第二軸向?qū)Ь€144的第三感測信號,其中,可以是單一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逐一循序檢測,亦可以是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線124、 144一并循序檢測。此外,其等的檢測步驟亦可為選擇檢測第一 軸向?qū)Ь€124的第二感測信號及選擇檢測第二軸向?qū)Ь€144的第三感測 信號,亦即其等的檢測步驟并非以循序方式進行,例如交錯檢測 (interlaced scanning)等,同理,可以是單一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逐一檢測,亦可以是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一并檢測。
在此,發(fā)明人要說明的是,在圖3C與圖3D中的較佳實施例的動作 流程,必須搭配修改圖2A所示較佳實施例的動作電路,亦即信號加載線 232必須僅與多條第一連外導線126 (如圖2B所示)或多條第二連外導 線146 (如圖2C所示)電性連接,據(jù)此,第一感測信號V,ef才可以僅加載 于第一軸向?qū)Ь€124或第二軸向?qū)Ь€144以符合圖3C與圖3D所示的流 程步驟。
請參照圖3C,其為本發(fā)明的又一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并請同 時參照圖2A的說明。在步驟322,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V^于多條第一軸 向?qū)Ь€124,其中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為彼此電性隔離。在步驟324, 感測單元220同時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的多個感測信號(第二感 測信號)與多條第二軸向?qū)Ь€144的多個感測信號(第三感測信號), 其中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為彼此電性隔離且與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 亦彼此電性隔離,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接收此第 --感測信號Vw所對應產(chǎn)生,此些第三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 對應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所產(chǎn)生。在步驟326,感測單元220分別以此些第 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 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在本實施例中,此些第三感測信號包含第一、 第二軸向?qū)Ь€124、 126間的雜散電容值。
請參照圖3D,其為本發(fā)明的再兩較佳實施例的動作流程圖,并請同 時參照圖2A的說明。在步驟332,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V^于多條第一軸 向?qū)Ь€124,其中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為彼此電性隔離。在步驟334A, 感測單元220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的多個感測信號(第二感測信 號),其中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接收第一感測信 號V^所對應產(chǎn)生。在步驟336A,感測單元220檢測多條第二軸向?qū)Ь€144的多個感測信號(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為彼 此電性隔離且與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亦彼此電性隔離,此些第三感測 信號是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對應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所產(chǎn)生。在步驟338, 感測單元220分別以此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 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此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在本實施例中, 此些第三感測信號包含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26間的雜散電容值。
請再參照圖3D,并請同時參照圖2A的說明。步驟334B是接續(xù)步驟 332,在步驟334B,感測單元220檢測多條第二軸向?qū)Ь€144的多個感測 信號(第二感測信號),其中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為彼此電性隔離且 與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亦彼此電性隔離。在步驟336B,感測單元220 檢測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的多個感測信號(第三感測信號),其中此 些第三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一軸向?qū)Ь€124接收第一感測信號V^所對應產(chǎn) 生,此些第二感測信號是此些第二軸向?qū)Ь€144對應此些第三感測信號 所產(chǎn)生。其后是接續(xù)步驟338,故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此些第二感 測信號包含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26間的雜散電容值。
在上述三較佳實施例(圖3C與圖3D)中,第一軸向?qū)Ь€124的軸向 包含X軸向,第二軸向?qū)Ь€144的軸向包含Y軸向,且此相對坐標包含 一X軸-Y軸的直角坐標,抑或是,第一軸向?qū)Ь€124的軸向包含Y軸向, 第二軸向?qū)Ь€144的軸向包含X軸向的變化。其中,第一、第二軸向?qū)?線124、 144包含透明導線且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之間是以一 透明介電層隔離。此外,第一感測信號Vw是由一感測電壓源或一感測電 流源提供,而感測單元220可以包含至少一電流檢測器或至少一電荷檢 觀ll器。
此外,上述三較佳實施例(圖3C與圖3D)在檢測第一、第二軸向?qū)?線124、 144的感測信號時,無論其等的檢測方式是同時檢測或是先后檢 測,其等的檢測步驟可為依序檢測第一軸向?qū)Ь€124的感測信號及依序 檢測第二軸向?qū)Ь€144的感測信號,其中,可以是單一第一、第二軸向 導線124、 144逐一循序檢測,亦可以是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一并循序檢測。此外,其等的檢測步驟亦可為選擇檢測第一軸向?qū)Ь€ 124的感測信號及選擇檢測第二軸向?qū)Ь€144的感測信號,亦即其等的檢測步驟并非以循序方式進行,例如交錯檢測等,同理,可以是單一第 一、第二軸向?qū)Ь€124、 144逐一檢測,亦可以是多條第一、第二軸向?qū)?br>
線124、 144一并檢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權 利要求;凡其它為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 均應包含在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該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包含(a)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軸向?qū)Ь€與多條第二軸向?qū)Ь€,其中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為彼此電性隔離;(b)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多個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其中該些第二感測信號是該些第一軸向?qū)Ь€接收該第一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該些第三感測信號是該些第二軸向?qū)Ь€接收該第一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以及(c)分別以該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該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b) 包含下列變化的某一種同時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第二、 第三感測信號;及先檢測該些第一軸向?qū)Ь€的該些第二感測信號,再檢 測該些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第三感測信號。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b) 至少可以為下列變化的某一種或其任意組合分別依序檢測該些第一、 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分別選擇檢測該些第一、第 二軸向?qū)Ь€的該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及分別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 向?qū)Ь€的該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其中至少之一。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 軸向?qū)Ь€的軸向包含下列可能變化X軸向及Y軸向,該些第二軸向?qū)?線的軸向包含下列可能變化Y軸向及X軸向,且該相對坐標包含一X 軸-Y軸的直角坐標。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 測信號包含由下列的一裝置所提供 一感測電壓源及一感測電流源,該 些第二、第三感測信號包含由下列的一裝置所檢測 一電流檢測器及一 電荷檢測器。
6. —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包含(a) 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于多條第一軸向?qū)Ь€,其中該些第一軸向?qū)?線為彼此電性隔離;(b) 檢測該些第一軸向?qū)Ь€的多個感測信號與多條第二軸向?qū)Ь€的多 個感測信號,其中該些第二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與該些第一軸向?qū)?線亦彼此電性隔離,該些第一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是該些第一軸向 導線接收該第一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該些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 號是該些第二軸向?qū)Ь€對應該些第一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所對應產(chǎn)生;以及(c) 分別以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變化至少一較大 者對應一相對坐標以得到至少一觸點于該相對坐標的坐標位置。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b) 包含下列可能變化同時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 先檢測該些第一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再檢測該些第二軸向?qū)Ь€的 該些感測信號;及先檢測該些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再檢測該些第一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b)至少可以為下列可能變化的某一種或其任意組合分別依序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分別選擇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向 導線的該些感測信號;及分別檢測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 信號其中至少之一。
9.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 軸向?qū)Ь€的軸向包含下列可能變化X軸向及Y軸向,該些第二軸向?qū)?線的軸向包含下列可能變化Y軸向及X軸向,且該相對坐標包含一X 軸-Y軸的直角坐標。
10.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測信號包含由下列的一裝置所提供 一感測電壓源及一感測電流源, 該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包含由下列的一裝置所檢測 一電流檢測器及一電荷檢測器。
11.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二軸向?qū)Ь€的該些感測信號包含該些第一軸向?qū)Ь€與該些第二軸向?qū)Ь€ 間的雜散電容值。
12. —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其特征 在于,該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包含一第一感測層,具有多條第一軸向?qū)Ь€,該些第一軸向?qū)Ь€彼此電 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一連外導線;一第二感測層,具有多條第二軸向?qū)Ь€,該些第二軸向?qū)Ь€彼此電 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二連外導線,其中該第二感測層相疊于一 介電層之上,該介電層相疊于該第一感測層之上,該第一感測層相疊于一基板之上;一信號加載線,電性連接該些第二連外導線,用以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以及一感測單元,電性連接該些第一、第二連外導線,用以檢測該些第 一、第二軸向?qū)Ь€的感測信號。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 感測層、該些第一軸向?qū)Ь€、該第二感測層、該些第二軸向?qū)Ь€、該介 電層、該基板是透明材質(zhì),其中該第一感測層還包含多個第一樣式化透 明電極周期性串接于該些第一軸向?qū)Ь€,該第二感測層還包含多個第二 樣式化透明電極周期性串接于該些第二軸向?qū)Ь€。
14.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第 --軸向?qū)Ь€的軸向包含下列可能變化X軸向及Y軸向,該些第二軸向 導線的軸向包含下列可能變化Y軸向及X軸向。
15.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信號 加載線電性連接一控制開關以接收傳送該第一感測信號,該控制開關包含下列之一 一電子式開關及一機電式開關,其中該信號加載線還包含電性連接該些第一連外導線。
16.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投射電容式觸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感測 單元包含通過至少一多任務器電性連接該些第一、第二連外導線,該感測單元包含至少下列的一裝置 一電流檢測器及一電荷檢測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防止導電物質(zhì)影響觸點檢測的投射電容式觸控裝置及方法,其包含一第一感測層,具有多條第一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一連外導線;一第二感測層,具有多條第二軸向?qū)Ь€彼此電性隔離且對應電性連接多條第二連外導線,其中此第二感測層依序相疊于一介電層、此第一感測層、一基板上;一信號加載線,電性連接此些第一、第二連外導線,用以提供一第一感測信號;以及一感測單元,電性連接此些第一、第二連外導線,用以檢測此些第一、第二軸向?qū)Ь€的感測信號。
文檔編號G06F3/041GK101561736SQ200910004920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張欽富, 李政翰, 林昱翰 申請人:禾瑞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