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指標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指標桿,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充分發(fā)揮應變規(guī)功效的指標桿。
一般來說,在利用電腦處理數據時,使用者需通過鍵盤從外界輸入數據,而在輸入數據時常需要移動屏幕上的游標,此游標的移動除了使用鍵盤外,最常使用的即是鼠標或軌跡球等裝置。
近年來,由于筆記本電腦的盛行,消費者對于電腦的便攜性與尺寸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鼠標由于需要外接,因此并不符合便攜性的要求,軌跡球需占據鍵盤上一定的空間,因此對于挑剔的消費者而言,仍不太理想。
指標桿由于可直接設置在鍵盤上,且?guī)缀醪徽伎臻g,因此這種結構將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一般指標桿可分為柱狀式(如
圖1所示)和平面式(如圖2a和圖2b所示),以下先以柱狀式指標桿說明指標桿的結構和動作原理。
在圖1中,一直立矩形柱狀操作桿502設置在一基板501上,其中基板501可能被固定在鍵盤等上或與其電連接。四個應變規(guī)504分別被設置在柱狀操作桿502的四個側表面上,每個應變規(guī)504通過操作桿502的應變而產生電阻變化,此電阻變化產生的信號可通過配線傳導至被控制的目標物,例如顯示器上的游標等。應變規(guī)504在圖1中只顯示兩個。
當操作者通過手指等施外力于操作桿502的自由端上且使操作桿502朝任一方向位移時,因為此外力使操作桿502產生的應變使每一應變規(guī)504上的電阻產生變化,以此可改變基于應變規(guī)504的電阻變化而移動的游標位置。
在圖2a和圖2b中,其顯示美國專利第5640178號所揭露的平面式指標桿,指標桿通過螺絲7安裝在鍵盤等的基板6上,指標桿的基底1和基板6間設有凹部6A,多個應變規(guī)3設置在基底1的下表面1A上。
因此,當操作者通過手指等施外力于操作桿2的自由端上且使操作桿朝任一方向位移時,因為此外力使基底1產生的應變使每一應變規(guī)3上的電阻產生變化,以此可改變基于應變規(guī)3的電阻變化而移動的游標位置。
然而,不論是圖1所示的柱狀式指標桿或是圖2a和圖2b所示的平面式指標桿,其應變規(guī)均僅是接收同一平面上的應變,即施于應變規(guī)上的外力均僅是xy方向上的施力,而未能充分利用到z方向上的應變。因此,無法使應變規(guī)的功效達到最大,且無法使被控制物的移動靈敏度最佳化。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指標桿,其可使應變規(guī)的功效充分發(fā)揮。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即提供一種指標桿,包括一彈性基板;多個應變規(guī),設置在該基板上;以及一操作桿,以與該各應變規(guī)分別部分重疊的方式設置在該基板上,其中該操作桿與該各應變規(guī)均設在該基板的同一表面上,且該各應變規(guī)位于該操作桿與該基板之間。
又在本發(fā)明中,操作桿與應變規(guī)通過環(huán)氧樹脂連接,且操作桿與基板之間填充環(huán)氧樹脂。
又在本發(fā)明中,基板具有十字形剖面,具有一中央部和四個從中央部向外延伸的突出部。應變規(guī)分別具有矩形剖面,且位于基板的中央部與突出部的交界處。操作桿為正方形柱狀體。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指標桿,包括一第一基板;至少一應變規(guī),設置在該第一基板上;一第二基板,具有一中空部,與該各應變規(guī)抵接,且該各應變規(guī)部分位于該中空部;以及一操作桿,設置在該第一基板上。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指標桿,包括一彈性基板;一操作桿,其以垂直向上延伸的方式設置在該彈性基板上,該操作桿與該彈性基板間形成一介面;至少一應變規(guī),該應變規(guī)設置在該彈性基板上,其中該應變規(guī)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該介面。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其中圖1為現有柱狀式指標桿的部分示意圖;圖2a為現有平面式指標桿的部分示意圖;圖2b為圖2a的指標桿遭受外力時的變形圖;圖3a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指標桿的示意圖;圖3b為第一實施例的指標桿的上視圖;圖4a為第一實施例的基板的設置方式的上視圖;圖4b為第一實施例的基板的另一設置方式的上視圖;圖5a為第一實施例的指標桿的側視圖5b為第一實施例的指標桿的側視圖,其遭受一垂直力;圖5c為第一實施例的指標桿的側視圖,其遭受一水平力;圖6為第二實施例的指標桿的側視圖;圖7為第三實施例的指標桿的側視圖。
本實施例的指標桿10如圖3a、圖3b、圖4a、圖4b和圖5a所示,其由一彈性基板12、一操作桿11和多個應變規(guī)13(在圖3b中顯示四個)所構成。
如圖4a所示,基板12為十字形,且可分為一中央部121和四個從中央部121向外延伸的突出部122。應變規(guī)13可如圖4a所示的方式設置在基板12上,其可為狹長矩形,且恰好位于中央部121與突出部122的交界處。當然,應變規(guī)13也可以圖4b所示的方式設置在基板12上,只要其可以與設置于其上的操作桿11部分重疊。
電極14的設置方式如圖4a和圖4b所示,與現有方式相同,在此省略其說明。
操作桿11可為正方形柱狀體,以與應變規(guī)13分別部分重疊的方式設置在基板12上,其中操作桿11與應變規(guī)13均設在基板12的同一表面上,且應變規(guī)13位于操作桿11與基板12之間。另外,如圖所示,操作桿11以垂直向上延伸的方式設置在基板12上,操作桿11與彈性基板12間形成一介面。上述應變規(guī)13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介面,且此介面上填充有接合劑15。
如圖5a所示,操作桿11與應變規(guī)13通過接合劑15(例如環(huán)氧樹脂)連接,且操作桿11與基板12之間的空隙也充填此接合劑15。
以下參考圖5b和圖5c說明通過本發(fā)明的設置方式,來達到的功效。
圖5b所示,當操作桿11的自由端上受一正壓力時(Z軸方向的施力),每一與操作桿11的連接端連接的應變規(guī)13均受到壓縮的力量,導致其電阻都會變小,尤其是與操作桿11重疊的部分更是受到一額外的加壓力,使電阻值受到此一輔助效果,而變得更小。
如圖5c所示,當操作桿11的自由端上受到一側邊推力時,設于圖面左側的應變規(guī)13a,不僅受到壓縮的力量,與操作桿11重疊的部分同時再加上操作桿11的壓力,電阻會變得更??;設于圖面右側的應變規(guī)13b,不僅因為受到拉伸的力量使電阻變大,與操作桿11重疊的部分同時因為受到操作桿11的“提起”而被拉起,使電阻值會變得更大。據此,可使應變規(guī)的功效達到最大化,從而使被控制物的移動靈敏度最佳化。
如上所述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使應變規(guī)功效充分發(fā)揮,即使應變規(guī)也可充分利用到z方向上的應變。上述第一實施例是在操作桿與應變規(guī)的設置方式上作改變,以下的第二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通過增添一基板來達到上述目的。
如圖6所示,第二實施例的指標桿由一操作桿21、一第一基板22、多個應變規(guī)23和一第二基板26所構成。應變規(guī)23設置在第一基板22和第二基板26之間,且第二基板26具有一中空部261。
另外,第一基板22是由彈性材料所制成,其會隨著操作桿21的動作而變形。相對地,第二基板26是由硬度大的材料所制成,其并不會隨著操作桿21的動作而變形。
通過上述構成,當操作桿21遭受外力時,第一基板22隨之變形,此變形使應變規(guī)23電阻產生變化,又因為位于應變規(guī)23下方的第二基板26并不隨之變形,因此應變規(guī)23除了因為第一基板22的變形而遭受xy方向的應變外,同時因為第二基板26的不變形而遭受z方向的應變,所以可使應變規(guī)23的功效充分發(fā)揮。
第三實施例的指標桿如圖7所示,由一操作桿31、一第一基板32、多個應變規(guī)33和一第二基板36所構成,其中第二基板36具有一中空部361。
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處在于第一基板32與第二基板33的位置對調,即第一基板32位于應變規(guī)33的下方,第二基板36位于應變規(guī)33的上方,因此第三實施例也可達到與第二實施例相同的功效。
雖然結合以上較佳實施例揭露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些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視為附上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指標桿,包括一彈性基板;多個應變規(guī),設置在該基板上;以及一操作桿,以與該各應變規(guī)分別部分重疊的方式設置在該基板上,其中該操作桿與該各應變規(guī)均設在該基板的同一表面上,且該各應變規(guī)位于該操作桿與該基板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操作桿與該各應變規(guī)由環(huán)氧樹脂連接,且該操作桿與該基板之間充填該環(huán)氧樹脂。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基板具有十字形剖面,具有一中央部和四個從中央部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各應變規(guī)分別具有矩形剖面,且位于該基板的中央部與該各突出部的交界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操作桿為正方形柱狀體。
6.一種指標桿,包括一第一基板;至少一應變規(guī),設置在該第一基板上;一第二基板,具有一中空部,與該各應變規(guī)抵接,且該各應變規(guī)部分位于該中空部;以及一操作桿,設置在該第一基板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第二基板由硬度大的材料制成。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第一基板由彈性材料制成。
9.一種指標桿,包括一彈性基板;一操作桿,其以垂直向上延伸的方式設置在該彈性基板上,該操作桿與該彈性基板間形成一介面;至少一應變規(guī),該應變規(guī)設置在該彈性基板上,其中該應變規(guī)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該介面。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介面以環(huán)氧樹脂填充,以連接該操作桿與該基板。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基板具有十字形剖面,具有一中央部和四個從該中央部向外延伸的突出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各應變規(guī)分別具有矩形剖面,且位于該基板的中央部與該各突出部的交界處。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指標桿,其中該操作桿為正方形柱狀體。
全文摘要
一種指標桿,其通過將操作桿與多個應變規(guī)均設在基板的同一平面上,且位于操作桿和基板間的應變規(guī)與操作桿的連接端部分重疊。由此,施于操作桿的自由端上的外力,不僅使應變規(guī)受到一維方向的應變,且同時受二維方向的應變。因此,應變規(guī)在此加成作用下,使其功效可完全發(fā)揮,從而使基于應變規(guī)的電阻變化而移動的游標動作更為靈敏,且更方便使用者操作。
文檔編號G06F3/033GK1307270SQ00101938
公開日2001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00年2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2月1日
發(fā)明者劉家宏, 廖炳謙 申請人: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