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屏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屏風框架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售的各類屏風框架連接裝置,多數(shù)為兩框架通過一個連接片進行螺絲鎖定,此種連接缺點是:框架之間連接穩(wěn)定性差,容易晃動且安裝繁瑣,維修不便,有的還不能重復裝配,造成浪費。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屏風框架連接結構,使得框架之間連接穩(wěn)定性好,不容易晃動且安裝簡單,維修方便,還能重復裝配,降低成本。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該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設計巧妙,結構簡潔,使得框架之間連接穩(wěn)定性好,不容易晃動且安裝簡單,維修方便,還能重復裝配,降低成本,適于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點是,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連接銷,所述第一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一卡鉤和第一卡槽/第二卡鉤,所述第二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二卡鉤/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之間并分別卡接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所述連接銷穿設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較佳地,所述第一卡鉤的中部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二卡鉤的中部具有第二凸部,所述連接銷位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較佳地,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設置有通孔,所述連接銷穿設所述通孔。較佳地,所述第一立柱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一卡槽/第二卡鉤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一 L形凸筋,所述第一 L形凸筋背靠背設置。較佳地,所述第二立柱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二卡鉤/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二 L形凸筋,所述第二 L形凸筋背靠背設置。較佳地,所述第一立柱為擠出型材,所述擠出型材中空,所述擠出型材的橫截面為凸字形。較佳地,所述第二立柱為擠出型材,所述擠出型材中空,所述擠出型材的橫截面為
凸字形。較佳地,所述第二立柱為所述第一立柱水平旋轉180°的旋轉件。較佳地,所述連接銷沿軸向包括依次連接的粗柱頭、中柱體和細柱體,所述粗柱頭和所述中柱體的連接處形成第一臺階部,所述中柱體和所述細柱體的連接處形成第二臺階部,所述細柱體穿設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所述粗柱頭和所述中柱體位于所述第一立柱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一立柱;或者所述細柱體穿設所述第二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所述粗柱頭和所述中柱體位于所述第二立柱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二立柱。更佳地,所述細柱體的自由端具有頭部倒角。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具體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連接銷,所述第一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一卡鉤和第一卡槽/第二卡鉤,所述第二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二卡鉤/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之間并分別卡接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所述連接銷穿設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設計巧妙,結構簡潔,使得框架之間連接穩(wěn)定性好,不容易晃動且安裝簡單,維修方便,還能重復裝配,降低成本,適于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具體實施例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俯視透視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第一立柱的俯視示意圖。圖4是圖1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第二立柱的俯視示意圖。圖5是圖1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組裝示意圖。圖6是圖5所示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nèi)容,特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請參見圖1-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和連接銷3,所述第一立柱I的側面設置有第一^^鉤105和第一^^槽106/第二卡鉤205,所述第二立柱2的側面設置有第二卡鉤205/第一卡槽106和第二卡槽206,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位于所述第二卡槽105和所述第—^槽106之間并分別卡接所述第二卡槽105和所述第一卡槽106,所述連接銷3穿設所述第一立柱I或所述第二立柱2以及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105和第二卡鉤 205。也就是說,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卡接連接,可以將卡鉤設置在同一立柱上,也可以分別設置在兩個立柱上,相應地,卡槽也是如此;所述連接銷3可以通過穿設所述第一立柱I進入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之間,也可以通過穿設所述第二立柱2進入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之間。請參見圖1-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I的側面設置有第一卡鉤105和第一卡槽106,所述第二立柱2的側面設置有第二卡鉤205和第二卡槽206,所述連接銷3穿設所述第二立柱2。所述連接銷3分別抵靠 所述第一卡鉤105和第二卡鉤205可以采用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1-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鉤105的中部具有第一凸部104,所述第二卡鉤205的中部具有第二凸部204,所述連接銷3位于所述第一凸部104和所述第二凸部204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凸部104和所述第二凸部204。所述連接銷3穿設所述第一立柱I或所述第二立柱2可以采用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1-圖2和圖5-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2設置有通孔201,所述連接銷3穿設所述通孔201。為了連接屏風面板,較佳地,所述第一立柱I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一卡槽106/第二卡鉤205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一 L形凸筋103,所述第一L形凸筋103背靠背設置。請參見圖1-圖3和圖5-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I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一卡槽106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一 L形凸筋103。為了連接屏風面板,較佳地,所述第二立柱2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二卡鉤205/第一卡槽106和所述第二卡槽206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二 L形凸筋203,所述第二 L形凸筋203背靠背設置。請參見圖1-2和圖4-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2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二卡鉤205和所述第二卡槽206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二 L形凸筋203。所述第一立柱I可以具有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1-圖3和圖5-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I為擠出型材,所述擠出型材中空,所述擠出型材的橫截面為凸字形。所述第二立柱2可以具有任何合適的結構,請參見圖1-2和圖4-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2為擠出型材,所述擠出型材中空,所述擠出型材的橫截面為凸字形。為了實現(xiàn)部件的通用性,請參見圖1-圖8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2為所述第一立柱I水平旋轉180°的旋轉件。所述連接銷3可以采用任何合適的結構,較佳地,所述連接銷2沿軸向包括依次連接的粗柱頭301、中柱體302和細柱體303,所述粗柱頭301和所述中柱體302的連接處形成第一臺階部,所述中柱體302和所述細柱體303的連接處形成第二臺階部,所述細柱體303穿設所述第一立柱I以及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所述粗柱頭301和所述中柱體302位于所述第一立柱I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一立柱I ;或者所述細柱體303穿設所述第二立柱2以及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所述粗柱頭301和所述中柱體302位于所述第二立柱2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二立柱2。請參見圖1-圖2和圖5-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細柱體303穿設所述第二立柱2以及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105和所述第二卡鉤205,所述粗柱頭301和所述中柱體302位于所述第二立柱2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二立柱2。為了便于連接銷3的插入,請參見圖1-圖2和圖5-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細柱體303的自由端具有頭部倒角304。所述粗柱頭301、所述中柱體302和所述細柱體303可以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請參見圖1-圖2和圖5-圖6所不,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粗柱頭301是扁圓柱頭,所述中柱體302和所述細柱體303均為圓柱體。請參見圖7和圖8所示,當?shù)谝涣⒅鵌和第二立柱2連接時,在水平方向將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相互扣接,即將各自的卡鉤插入對方的卡槽中,實現(xiàn)在水平方向各自不能移動。然后將連接銷3插入第二立柱2的通孔201內(nèi),用鐵錘在水平方向敲打,因連接銷3的細柱體303的頭部已做倒角,連接銷3沿水平方向進入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的第一卡鉤105和第二卡鉤205之間,當連接銷3的中柱體302端面碰觸第二立柱2的側面時,停止敲動。因連接銷3的細柱體303大于第一凸部104和第二凸部204之間的距離比如約0.2至0.4毫米,第一卡鉤105和第二卡鉤205分別沿垂直方向移動,分別緊緊壓入第二卡槽206和第一卡槽106的內(nèi)壁,因此連接銷3的細柱體303已完全脹緊在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中,使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在垂直方向上不能移動,如圖1和圖2所示。沿第二立柱2的長度方向可插入多個連接銷3,從而使得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更加緊密連接。當?shù)诙⒅?長度小于I米時,只須在頂部和底部插入兩個連接銷3,超過I米每增加200毫米可再插入一個連接銷3以增加連接的穩(wěn)定性。至此,第一立柱I和第二立柱2依靠連接銷3連接已完全固定一體。本實用新型結構穩(wěn)定性高,安裝簡單方便,提高了安裝速度,是屏風框架連接中的新穎結構。綜上,本實用新型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設計巧妙,結構簡潔,使得框架之間連接穩(wěn)定性好,不容易晃動且安裝簡單,維修方便,還能重復裝配,降低成本,適于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在此說明書中,本實用新型已參照其特定的實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顯然仍可以作出各種修改和變換而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因此,說明書和附圖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權利要求1.一種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連接銷,所述第一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一卡鉤和第一卡槽/第二卡鉤,所述第二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二卡鉤/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之間并分別卡接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所述連接銷穿設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鉤的中部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二卡鉤的中部具有第二凸部,所述連接銷位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設置有通孔,所述連接銷穿設所述通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一卡槽/第二卡鉤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一L形凸筋,所述第一 L形凸筋背靠背設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的側面上相對于所述第二卡鉤/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還設置有兩個對稱的第二L形凸筋,所述第二 L形凸筋背靠背設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為擠出型材,所述擠出型材中空,所述擠出型材的橫截面為凸字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為擠出型材,所述擠出型材中空,所述擠出型材的橫截面為凸字形。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柱為所述第一立柱水平旋轉180°的旋轉件。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銷沿軸向包括依次連接的粗柱頭、中柱體和細柱體,所述粗柱頭和所述中柱體的連接處形成第一臺階部,所述中柱體和所述細柱體的連接處形成第二臺階部,所述細柱體穿設所述第一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所述粗柱頭和所述中柱體位于所述第一立柱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一立柱;或者所述細柱體穿設所述第二立柱以及所述第一卡鉤和所述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所述第一卡鉤和第二卡鉤,所述粗柱頭和所述中柱體位于所述第二立柱外,且所述第二臺階部的臺階面抵靠所述第二立柱。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細柱體的自由端具有頭部倒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屏風框架簡易連接結構,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連接銷,第一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一卡鉤和第一卡槽/第二卡鉤,第二立柱的側面設置有第二卡鉤/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和第二卡鉤位于第二和第一卡槽之間并分別卡接兩者,連接銷穿設第一或第二立柱以及第一和第二卡鉤之間并分別抵靠兩者。較佳地,連接銷位于第一卡鉤的中部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卡鉤的中部的第二凸部之間并分別抵靠兩者。第二立柱為第一立柱水平旋轉180°的旋轉件。連接銷沿軸向包括依次連接的粗柱頭、中柱體和細柱體。本實用新型設計巧妙,結構簡潔,使得框架之間連接穩(wěn)定性好,不容易晃動且安裝簡單,維修方便,還能重復裝配,降低成本,適于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F16B12/10GK203023208SQ20122070497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fā)明者張承鳳, 孟振亮 申請人:諾梵(上海)辦公系統(tǒng)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