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用雙缸減振器,尤其涉及該雙缸減振器中活塞的正端面結構。
背景技術:
為汽車行駛舒適性的考慮,汽車上需要設置減振器。現(xiàn)有汽車減振器的結構主要包括缸體和設置在缸體內的活塞,缸體內設置有減振器油?;钊倔w上沿其厚度方向設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該本體的正端面設置有流通閥片,背端面設置有復原閥片,流通閥片用于覆蓋住流通孔,復原閥片用于覆蓋住阻尼孔。在減振器受力活塞運動時,相應的閥片在減振器油的壓迫下發(fā)生形變,從而使活塞運動過程中產生阻尼力,達到對汽車減振的目的?,F(xiàn)有活塞上的流通孔為圓柱形,在活塞本體的正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外周設有突出的環(huán)形凸體,而阻尼孔一端的口部位于本體的正端面上,這使得流通閥片裝配在本體正端面上后,只能覆蓋住流通孔,減振器油仍能從流通閥片與本體正端面之間的間隙處進入到阻尼孔內,從而使得相應閥片適應活塞的運動方向分別通過形變?yōu)榛钊倪\動產生阻尼力?,F(xiàn)有這種減振器中活塞正端面對流通閥片的支撐力相對較小,在流通閥片相對于活塞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流通孔內減振器油的存留量由于減振器油的流動而很少,從而在流通孔內形成一定的負壓,在活塞改變運動方向后,減振器油以較快的速度進入到流通孔內, 在迫使流通閥片發(fā)生形變前,減振器油對流通閥片產生相對較大的沖擊力,在流通閥片較大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減振器油升溫迅速,這會對減振器油的粘度帶來影響,從而相會迅速地使活塞運動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尼力發(fā)生衰減,這會影響到減振器減振效能的發(fā)揮。
發(fā)明內容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它能有效減緩減振器工作過程中減振器油對活塞阻尼力的衰減。為解決所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措施一種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包括活塞本體和流通閥片,本體上沿其厚度方向設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在本體正端面上設有突出的安裝面,流通閥片與該安裝面相貼合,流通孔一端的口部位于安裝面上,流通閥片遮蓋住流通孔,其特征在于,在本體的正端面上設有數(shù)目與流通孔數(shù)目一致的突出的凸體,一個流通孔貫穿一個凸體,凸體的外端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合,在凸體外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口部設有與流通孔相通的缺口。阻尼孔一端口部位于本體正端面上,由于凸體的存在,阻尼孔和流通孔之間存在著高度差。在本體的背端面上設置有復原閥片,復原閥片遮蓋在阻尼孔的口部。在活塞作運動時,阻尼孔和流通孔不同時通油,活塞不管作什么方向的軸向運動,均可以獲得阻尼力,以達到減振的目的。所述的缺口內用于存貯一定量的減振器油,減振器油具有一定的粘度,活塞在作運動過程中,缺口內總會阻滯有減振器油, 只是缺口內減振器油的量會發(fā)生一定幅度的變化。作為優(yōu)選,在相鄰兩個凸體之間形成有一個凹槽,一個阻尼孔一端的口部位于一
3[0008]作為優(yōu)選,所述阻尼孔一端的口部位于凹槽底面上平面部分位置處。且阻尼孔的該口部更靠近凹槽的內端側,這方便減振器油進入到阻尼孔內。作為優(yōu)選,所述凸體呈扇形,所述流通孔的橫截面呈腰形。減振器油進入到流通孔內的順暢性好。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缺口內設置有擋頭,擋頭沿本體的徑向上設置,擋頭的外表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合。流通閥片裝配在所述的安裝面上后,流通閥片與擋頭外表面相貼合,增加了流通閥片的支撐面,有利于流通閥片工作的穩(wěn)定性。作為優(yōu)選,所述擋頭的外端面與流通孔側面重合。擋頭的尺寸要求,使得減振器油便于進入到缺口內,而且能夠利于減振器油很好地保持在缺口內。作為優(yōu)選,所述擋頭位于缺口沿本體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處。這便于在油塞本體向著背端面方向運動時,缺口內的減振器油能夠均勻補充到流通孔內,能有效減緩減振器油對流通閥片背面的沖擊。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在活塞本體正端面上設置有若干呈扇形的凸體,這些凸體能夠為流通閥片提供穩(wěn)定的支撐作用,凸體外端面與流通閥片之間的接觸面積大,流通閥片與凸體外端面的密封效果能夠保證,從而能夠有效提高減振器工作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減振器工作一段時間后,流通閥片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變形量小。在流通孔的口部設置有所述的缺口,由于減振器油本身具有一定的粘度,缺口內始終保持一定量的減振器油,在活塞本體向著背端面方向運動時,缺口內的減振器油能夠補充到流通孔內,而且由于缺口內減振器油的存在,流通閥片背面具有油膜,缸體內的減振器油急速地進入到流通孔內時,流通閥片所受到的沖擊力小,相應地流通閥片對減振器油的反作用力也相對較小,這使得減振器油工作過程中的溫度升幅小,從而使得減振器能夠為汽車提供穩(wěn)定的阻尼力。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中活塞本體正端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沿圖1中的A-A方向剖視圖。圖3是沿圖1中的B-B方向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中流通閥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位于活塞本體1的正端面位置處,結構包括本體1和流通閥片9。本體1上沿其厚度方向設有若干通透的流通孔3和阻尼孔6,流通孔3和阻尼孔6均沿本體1周向間隔均布,阻尼孔6位于內側,流通孔位于外側。流通孔3 的橫截面呈腰形,阻尼孔6的橫截面呈圓形。流通閥片9裝配在本體1的正端面位置處所設的安裝面上,在本體1正端面上設有若干突出的、數(shù)目與流通孔3數(shù)目一致的凸體2,凸體2呈扇形,一個流通孔3貫穿一個凸
4體2,流通孔3 —端的口部位于凸體2的外端面上。凸體2的外端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合, 流通閥片9安裝在所述的安裝面上后,流通閥片9的背面與凸體2的外端面貼合。在凸體2外端面上于流通孔3的口部設有缺口 5,該缺口 5與流通孔3相通。在缺口 5的底面上設有擋頭7,擋頭7沿本體1徑向方向設置,擋頭7的外表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合,擋頭7外表面與流通閥片9背面相貼合。擋頭7的外端部伸入到流通孔3的位置處, 擋頭7的外端面與流通孔3的內側面重合。擋頭7在缺口 5上的位置位于缺口 5在本體1 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處,缺口 5位于擋頭7兩側部分的容積相等。本體1正端面上設置的這些凸體2,使得在相鄰的兩個凸體2之間形成一個凹槽 4,這些凹槽4沿本體1的徑向上形成。凹槽4為半封閉槽,凹槽4的外端為開口狀,內端封閉。阻尼孔6的數(shù)目與凹槽4的數(shù)目相一致,且它們在本體1上的位置一一對應,阻尼孔6 一端的口部位于凹槽4的底面上。凹槽4的底面為非平面,它的底面在內側部分為與本體1 軸線垂直的平面,外側部分為與該平面連為一體的斜面8,該斜面8的外側高于其內側。阻尼孔6 —端的口部位于凹槽4底面的平面部分上。
權利要求1.一種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包括活塞本體和流通閥片,本體上沿其厚度方向設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在本體正端面上設有突出的安裝面,流通閥片與該安裝面相貼合,流通孔一端的口部位于安裝面上,流通閥片遮蓋住流通孔,其特征在于,在本體(1)的正端面上設有數(shù)目與流通孔(3)數(shù)目一致的突出的凸體(2),一個流通孔(3)貫穿一個凸體 (2),凸體(2)的外端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合,在凸體(2)外端面上于流通孔(3)的口部設有與流通孔(3)相通的缺口(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在相鄰兩個凸體 (2)之間形成有一個凹槽(4),一個阻尼孔(6)—端的口部位于一個凹槽(4)的底面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的底面在內側部分為平面,外側部分具有與該平面連為一體的斜面(8)。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孔(6)— 端的口部位于凹槽(4)底面上平面部分位置處。
5.根據(jù)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體 (2)呈扇形,所述流通孔(3)的橫截面呈腰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缺口(5)內設置有擋頭(7),擋頭(7)沿本體(1)的徑向上設置,擋頭(7)的外表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I=I ο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缸體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頭(7)的外端面與流通孔(3)內側面重合。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頭(7)位于缺口(5)沿本體(1)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解決了現(xiàn)有雙缸減振器在工作過程中減振器油升溫高,減振器油對活塞施加的阻尼力衰減相對較大的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雙缸減振器活塞正端面結構,包括活塞本體和流通閥片,本體上沿其厚度方向設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在本體正端面上設有突出的安裝面,流通閥片與該安裝面相貼合,流通孔一端的口部位于安裝面上,流通閥片遮蓋住流通孔,其特征在于,在本體的正端面上設有數(shù)目與流通孔數(shù)目一致的突出的凸體,一個流通孔貫穿一個凸體,凸體的外端面與所述的安裝面重合,在凸體外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口部設有與流通孔相通的缺口。
文檔編號F16F9/34GK202149176SQ20112021689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24日
發(fā)明者丁根斌, 呂齊祥, 李振輝, 鄭連平 申請人:浙江正裕工業(yè)有限公司